儒學“上位”背後的宮斗大戲

提到漢武帝的思想政策,經歷過高中歷史教育的人基本都能對答如流:不外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八個字嘛!然而當我們帶著答案去史書中尋找第一手資料,卻會發現,歷史的真相好像並不是這麼簡單。

常識引發的疑問

據班固說,漢武帝即位之後,就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開啟了“儒學的春天”。這種說法被寫進了各類教科書,也因此被我們熟知。

然而《史記》與《資治通鑑》的說法,卻和《漢書》有所不同。司馬遷說:“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漢武帝相信的哪裡是什麼儒家學說,他最感興趣的是搞鬼神祭祀這套迷信的把戲。《論語》中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又說“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樣看來,漢武帝恐怕並不誠心景仰儒學。

而且《史記·儒林傳》對董仲舒的記載,壓根沒提他向漢武帝建議“獨尊儒術”這檔子事。董仲舒是司馬遷的老師,如果老師有這麼一樁露臉的事,做學生的為什麼不把它記下來?

儒學“上位”背後的宮斗大戲

▲ 董仲舒像

那麼《資治通鑑》呢?《資治通鑑》從第十七捲開始寫漢武帝的時代,開篇就寫董仲舒建議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意思。但漢武帝有沒有接受這個建議,儒學就此真的發揚光大?司馬光沒有更多的評論。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態度,司馬光的沉默,說明他對漢武帝尊崇儒學這件事不樂觀。

正因為《史記》《漢書》和《資治通鑑》在這個問題上的陳述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今天也有學者對漢武帝“獨尊儒術”提出過質疑。那麼,圍繞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口號,當時到底發生什麼?

道家·儒家·宮鬥戲

統治思想必然和當時的政治、社會實際情況緊密相連。

從秦末戰爭一直到漢文帝登基,四五十年間,整個國家和社會可以說沒有消停過,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遭到很大的破壞。所以漢文帝登基以後,以“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為指導思想,像營造宮殿、對外拓張、皇帝巡遊這類事情基本不幹了,把農業稅率降到三十分之一,讓老百姓安心於生產生活,積累民間財富,恢復社會元氣。

這種“不折騰”的統治策略非常有成效,它的核心是老子提倡的“無為而治”,當時被稱為黃老學說。

黃老學說就是漢文帝的統治思想。它不僅影響了當時的社會,還影響了漢文帝的太太,皇后竇氏。漢文帝去世後,被尊崇為太后的竇氏還是用黃老學說指導她兒子漢景帝,“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尊其術”。漢景帝與外戚們都被迫學習《老子》,那滋味大概不會好受。

儒學“上位”背後的宮斗大戲

▲《老子》書影

然而在漢景帝時,黃老學說作為統治思想,其實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形勢。比如七國之亂,若用清靜無為來對付,恐怕就不靈。但漢景帝仍需要繼續靠它來發展經濟、安定社會;而且礙於母親的權威,漢景帝也不能公然表示對黃老學說的厭倦。

到了漢武帝登基的時候,這位竇太后還活著,而且升級為太皇太后了,她是漢武帝的祖母。當時這位老太太眼睛雖然失明瞭,但權力慾依然很強,喜歡干預政治。漢武帝經常要到祖母那兒彙報情況。竇太后當然也是用黃老思想來指導漢武帝。

但這個時候,竇太后再把黃老思想抬出來,就不是單純的思想問題了——皇帝都已經換了兩茬,一個身處深宮的失明老太太,靠什麼來把握政局、掌控權力呢?這個黃老思想就是竇太后的一大法寶。

因為當年積極倡導黃老無為政治的,是竇太后的丈夫、漢武帝的祖父漢文帝,竇太后把這個學說拿出來壓漢武帝,就是說我秉承了先帝的遺訓,我所做的,我對你的指導,那是體現先帝的遺志,所以,你得聽我的。也就是說,黃老學說這個時候就變成了竇太后控制漢武帝、控制政局的一道護身符,在這道護身符上,依附著漢文帝的幽靈。

儒學“上位”背後的宮斗大戲

▲ 竇太后和漢武帝

有句古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於竇太后的做法,即便漢武帝能忍,也已經有人不能忍了。不能忍受的代表人物是誰呢?漢武帝的舅舅田蚡。

田蚡和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是同母異父的姐弟。漢武帝剛即位,就把兩個舅舅封為侯,其中田蚡是武安侯。當時漢武帝只有十六歲,這當然是他母親王太后的意志。如果沒有竇太后,田蚡憑著帝舅之尊,馬上可以飛黃騰達。而現在實權掌握在竇太后手裡,田蚡一下子想出頭,很難。但田蚡又是一個權力慾很強的人,想要在朝堂上分得一席之地,他和竇太后的勢力發生摩擦,就在所難免。

初次交鋒

竇太后既然是利用黃老思想控制漢武帝和政局,田蚡也打算在統治思想上做文章。

要顛覆原來佔據主導地位的黃老之學,最好的替代品,非儒學莫屬。儒家積極有為的入世精神,恰好和黃老學說的“清靜無為”針鋒相對,而且對年輕氣盛的漢武帝,尤其具有吸引力。

在正式發動攻勢之前,田蚡先拉攏了一個人。此人就是當時的丞相竇嬰。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照理說,竇嬰應該是竇太后陣營的中堅人物。但竇嬰這個人比較耿直,竇太后希望漢景帝把皇位傳給弟弟梁王劉武,竇嬰堅決反對此事,因此雖然招來竇太后的厭惡,卻在漢景帝的暗中照顧下東山再起,並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了功。無獨有偶,竇嬰後來也對儒家學說表現出濃厚興趣。

田蚡把竇嬰拉出來,這一招是非常厲害的。第一,是挖了竇氏集團的牆角;第二,竇嬰是丞相,百僚之首,萬一鬧出什麼事,竇嬰可以頂鍋。田蚡這個人城府多深!

儒學“上位”背後的宮斗大戲

▲ 田蚡(左)和竇嬰(右)

田蚡拉著竇嬰一起,向朝廷舉薦了兩名儒生。一位叫趙綰,推舉他做御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另一位叫王臧,擔任郎中令,負責宮廷保衛。趙綰和王臧上任以後也沒閒著。他們提議根據儒家禮制改革服裝,並要求建造明堂。在儒家觀念中,明堂是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非常神聖。但這明堂到底應該怎麼建造,趙綰和王臧心裡也沒譜。所以他們提議,把他們的老師申公請來主持這件事。

申公八十多歲了,在山東老家。把這麼一位老人家千里迢迢地接到長安,別說是當時的交通條件,就算放在今天,那也很有風險。這兩位學生,為什麼非把這麼高齡的老師接來不可呢?

我們知道,趙綰、王臧的背後是田蚡,這又是田蚡的一步棋。申公是一位資深的《詩經》專家,當年劉邦巡視山東的時候,申公曾經以學者身份受到過接見。不僅如此,申公還和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是同窗好友,他們一起在前輩大儒浮丘伯那兒學習《詩經》。而浮丘伯又是荀子的學生。大家看,申公這資歷,這輩份!前面說過,竇太后推崇黃老,是要倚賴漢文帝的權威。現在田蚡搬出個和漢高祖同輩的申公來,是不是可以和竇太后叫板了?

少年漢武帝當然不願意受制於老祖母,當他發現儒學這套東西和老祖母講的那套完全不同,便對儒學有了興趣,“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向之。”

田蚡認為已經成功地爭取到了漢武帝,可以向竇太后攤牌了。於是趙綰出面向漢武帝提議:“毋奏事東宮。”東宮是竇太后住的地方。這意思就是說,以後朝廷有什麼大事,別向老太太去請示了。這是明顯的搶班奪權啊!

竇太后哪受得了,大怒,“陰求得趙綰、王臧奸利事,以讓上”。趙綰、王臧當了這麼大的官,難免有個一髒二黑的,竇太后就私下派人打聽這些事,拿住把柄以後甩給漢武帝,質問漢武帝,你用的都是些什麼人吶?

儒學“上位”背後的宮斗大戲

▲ 竇太后怒斥漢武帝

老祖母一發怒,年輕的漢武帝扛不住了,“上因廢明堂事,諸所興為皆廢,下綰、臧吏,皆自殺”。所有改革措施統統廢掉,把趙綰、王臧扔到監獄裡去,最後這兩個人都自殺了。竇太后當然也知道趙綰、王臧的背後主謀是誰,“丞相嬰、太尉蚡免,申公亦以疾免。”丞相竇嬰跟著田蚡一起倒了黴,申公也被送回了山東老家。

皇帝的反擊

不難看出,這次交鋒在本質上是一次宮廷政治鬥爭。無論是儒學還是黃老學說,在這裡都成為權力爭奪的工具。在這一齣戲裡,根本沒董仲舒什麼事;即便是漢武帝本人,幾乎也成為兩大勢力集團擺弄的傀儡。

所以,對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通行說法,有必要作出糾正。

第一,在漢武帝即位之初,的確存在著試圖把儒家學說調整為統治思想的行動,但主導這次行動的,既不是漢武帝,也不是董仲舒,而是新貴代表田蚡和舊勢力代表竇太后。

第二,這次儒家和黃老的思想交鋒,並不是一次純學術的較量,背後掩藏著殘酷的政治鬥爭。

第三,鬥爭的結果,儒學並沒有取得勝利,並沒有順利地成為統治學說。

綜合這三條,結論就是,在漢武帝初年根本不存在接納董仲舒的建議,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麼一回事。

那是不是說,經此一役,儒家就沒有機會了呢?當然不是。竇太后雖然憑藉權勢擊退了反對派。但經此一役,漢武帝對老祖母的逆反必然加深。

四年後的建元六年,竇太后去世。漢武帝立即罷免當初竇太后安排的丞相許昌,任命田蚡為丞相。次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見,根據儒家標準,在全國範圍內徵召人才。黃老學說此時失去了庇護人,儒學在漢武帝的支持下開始反敗為勝。

也就是說,並不是由於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決定“獨尊儒術”,而是漢武帝決定了要用儒術取代黃老學說之後,董仲舒才能脫穎而出。

當然,漢武帝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信仰儒學。調整統治思想和調整丞相人選一樣,都是為了清除竇太后的影響,漢武帝要表明自己開始親政了,要創立屬於自己的政治格局。至於什麼是真正的儒學,漢武帝並沒有興趣。

何以見得?當初申公到長安,和漢武帝有一次對話,很能說明問題。

漢武帝問申公治國關鍵何在,申公回答說:

“ 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少說多做,老人家說得多實在啊。漢武帝呢?“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漢武帝喜歡的是虛言浮詞,以為申公是著名儒學家,總能滔滔不絕地跟他說上一大通,沒想到申公就這麼一句話,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由此可見,漢武帝崇儒,確如汲黯所譏,“內多欲而外施仁義”。但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決策,卻深遠地影響了此後二千餘年的中國思想史與中國政治倫理。歷史哲學家喜歡說:“天假人之私以成其大公。”儒術獨尊這幕歷史劇,不是又給這一命題,提供了一則鮮活的例證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