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農村特種養殖業該何去何從?

鮮之橙


特種養殖業的命運已經和新冠肺炎疫情沒有關係了,因為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新規明確要求,只要是陸生野生動物就不能食用,哪怕是人工養殖的也不可以。

特種養殖不會一刀切

會不會真的所有陸生野生動物都不讓吃了?當然不會。極少數陸生野生動物人工飼養時間長、飼養技術比較成熟、產業規模較大的相對安全品種會被列入修改後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比如兔子、鵪鶉、鴕鳥等,這類爭議小,入選的可能性很大。至於其他品種,比如蛇、貂、狐狸、竹鼠等,人工養殖有一定的規模,但野生數量也不小,會不會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就要看博弈了。

怎麼辦?

在《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修改前,果斷暫停養殖進行止損是上策,不建議頂風繼續養殖。然後聯繫同行,積極爭取當地有關部門的扶持政策。

如果你養殖的品種列入了修改後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可以放心的按重啟鍵再度開始養殖,它以後的身份就是畜禽,而不是陸生野生動物。一般情況下,進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後再取消的概率極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