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影視劇,你覺得最貼近生活?

煙雨闕


我國產電視劇看得不多,特別是前一陣子的抗日神劇把我嚇得不輕。我記得90年代有部《孽債》的電視劇非常貼近生活,就像自己的生活被搬上了屏幕,劇中的人物顯得很熟悉就像隔壁的那誰誰。

因為這部電視劇,我還去買了同名小說讀了一遍。故事發生在90年代初的上海,一群十來歲的孩子到上海尋找他們的親生父母,他們的父母在文革時作為知青被下放到西雙版納勞動,本來以為要永遠呆在西雙版納的他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自然就和當地人結婚生子了;可是不久後,他們得知可以回上海落戶,並且享受優惠政策後,對未來又有了憧憬的他們留下了愛人和年幼的孩子毅然回到了上海;回到熟悉又陌生的上海,大都市的魔力讓他們忘記了西雙版納的妻兒老小,又都組建了新家庭。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當年的知青面對突然出現的從西雙版納尋親的親生骨肉,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面對同樣的問題展現出來的人性也迥然不同。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多撫養一個孩子並不輕鬆,每天的柴米油鹽都是問題;而相對富裕的家庭,又怕孩子的出現給自己添累贅,把孩子象皮球一樣踢來踢去推卸責任。電視劇拍得很寫實也很細緻,把普通百姓的煩惱和維持家庭的艱辛刻畫得細緻入微,真實地描繪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風貌。


凡尼老貓


《我的父親母親》這部電影我感覺最貼近生活。影片講述了一個男子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後回到家鄉,年邁的母親說起和父親的往事的故事。

一小時二十五分鐘的電影,我卻看了兩天,倒敘的結構,觀眾自然的已經明瞭了結局,基本完全是平鋪直敘的語氣,沒有半分修飾和誇張,娓娓道來一段關於愛情的故事。

影片大致是兩種色調,既黑白的真實生活,彩色的回憶片段,總體上兩邊是黑白的畫面,中間講述的那段過去的故事使用彩色,然後在影片的最後幾分鐘,也就是影片中的那個“我”在臨行前,走進了父親(洛先生)曾經教授課程的教室,為學生們講授父親在年輕時曾為那時的學生們講授的第一堂課時,母親聽到了讀書聲,課文是當年的那一段,走下床,跑到村頭的小學,出神的聽著,這是畫面又是疊畫,老謀子的確是個倔強的傢伙,現時的記錄全部採用黑白,不願意改變,但是疊畫到了年輕的母親第一次跑去觀看父親上課的情形,自然而然的那一段是鮮活的彩色畫面,的確很美,郎朗的讀書聲中,彷彿回到了過去的光陰,隨著鏡頭的調度,不斷的轉場依舊採用疊畫,音樂的音量也是越來越大,整部電影的感情不由分說的被帶到了最後的高潮。畫面最終定格在那個年輕的過去的時代裡,母親當然依舊是穿著紅色棉襖的昭蒂,跑著,影片便到此結束。

一小時二十五分鐘,唯美,意境和藝術,讓我感覺太真實了!


雪落靜候花開


最貼近生活的影視劇難道不是《蝸居》嗎?

2009年的劇,描述的高房價對中國人的影響。有的家庭為了一套房,可以衍生出無限的矛盾,而有錢有權的人,別墅豪車都稀疏平常。

父母的年代,結婚三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

現在的年代,結婚三大件,房子,汽車,聘金。

“如果沒有房子結什麼婚?”我想這句話,很多老百姓口中都說出過。高房價催生出來的很多社會問題,在《蝸居》裡面都可以展現出來。

大城市沒有房子,生下的孩子只能送回老家老人撫養。努力工作,攢錢的速度也遠遠比不上放假上漲的速度,這是當下多少家庭的縮影。

而劇中的海藻因為工作關係結識了市長秘書宋思明,因為有錢有權,能解決問題,也容易得到美色的眷戀,在愛情面前,多少人屈尊於金錢的誘惑,這又是多少生活的寫實。

所以,《蝸居》是最貼近生活的影視劇,我們看到了很多現實的無奈,卻依舊充滿希望的努力著。


撕蔥看戲


說起哪部電視劇最貼近生活,我首推《激情燃燒的歲月》,從2001年首播至今,已經過去近20年了,但每次回顧這部經典,還是覺得回味無窮。

一、演技真實

《激情燃燒的歲月》由康洪雷執導,孫海英、呂麗萍、陳麗娜等主演。講述了從戰火中成長起來的硬漢石光榮在革命勝利後追求知識分子褚琴,兩人組成家庭後的平淡而瑣碎的生活。石光榮的硬氣與大大咧咧;褚琴的溫柔與體貼善良;兩人在磕磕絆絆中有過一生,共同經歷了“激情燃燒的歲月”。

由孫海英扮演的石光榮如同從生活中走來的一般,角色與演員融為一體,讓人不會出戲。佩服導演康洪雷選角色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所有演員演技都在線。在蘑菇屯鄉親來城一集中,演員們將農民的淳樸與狡黠演繹的淋漓盡致,讓人大呼過癮。

二、配樂震撼

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配樂由關峽作曲,大氣恢宏又不失細膩溫婉,讓人印象深刻。

三、獲獎無數

該劇一舉獲得:

第2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作品獎\r

第2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男演員獎\r

第2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女演員獎\r

第2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美術獎

第2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錄音獎

四、劇本真實

值得一提的是,孫海英、呂麗萍也因為這部劇相識相戀。張紀中在第一次看到劇本時,就坐在衛生間馬桶上痛哭流涕。

攜手走過磕磕絆絆、平淡而又平靜的三十七年,石光榮和褚琴為我們演繹了中國夫妻真實的一生。儘管已經過去近二十年,這部劇依然是我心目中最貼近生活的,永遠甩哪些雷人雷劇十條街。



丸子影話


我覺得應該是《人民的名義》吧,去年熱播的時候很火,很貼近當前中國官場的現實,沙瑞金,李達康,高玉良,祁同偉都是不錯的演員,對了還有個喜歡研究天文的區長孫連城,今天重點來說說這個 天文愛好者 ,現在機關單位像孫連城這樣的一抓一大把,他不收禮品,不收錢,不要求請吃請喝,這麼看來這還是個廉政的官員呢?可是這樣的人身居高位卻不想著為民辦實事,按時按點準時下班,回到家後就是看星星⭐️望月亮🌙,我想這部劇的中的孫連城在現實生活中是有典型了,每個單位都存在。

希望以後可以多拍點貼近生活的好劇



小林電影製作者


我覺得是電影《我不是藥神》,個人覺得這部電影拍的真的是很好,也是一部這些年來最貼近現實生活的電影,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我不是藥神》反映了社會底層買藥困難的現實。相信很多人都被這部電影中白血病患者的買藥貴的現實深深的震撼了吧,一瓶藥在製藥公司要幾萬塊錢,而且只能治療一段時間,都是中國的普通百姓,誰有錢吃得起這種藥?誰又能天天吃?而且一瓶藥太少,維持不了多久,可想而知底層患病的百姓是有多艱難了。

二.《我不是藥神》反映了製藥公司與患病百姓的矛盾。製藥公司生產藥物是以盈利為主,畢竟研究且成功生產出一種能得到患者和政府認可的藥物必須經過層層考核且需要漫長的時間,期間花費的成本和時間都非常多,製藥公司要考藥物盈利這無可厚非,畢竟公司要生存就得盈利。

而底層患病百姓要活著就只能去買製藥公司的藥,但藥又確實太貴,幾萬塊錢一瓶,且用不了多久,這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吃得起的,但患者想要活著又必須持續的吃這種藥,所以製藥公司與社會底層百姓的矛盾就很難調和了,除非政府出臺一些補貼或者有利於雙方的方案,要不然也很容易會引發局部的社會動盪的。

三.《我不是藥神》反映了國家在對於這種製藥公司與患者買藥困難之間有關法律文件可提供的幫助並不是非常多。其實在這部電影中影片只反映了白血病患者買藥困難的一種情況而已,在中國很多地方也會有其他病痛買藥困難的情況,而雖然近些年來國家出臺了很多有利於製藥公司與患者的法律文件,但在很多地方還不夠完善,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不得不說《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拍的很有意義,畢竟目前反映社會現實矛盾的影片實在不多,能通過影片把社會上隱藏的很多問題揭露了出來,讓人看完覺得震撼之餘又引發了大家的思考,這樣的影片才是好的影片,你們覺得呢?







陽陽Vivian聊電影


個人推薦《笑著活下去》這部08年熱播的一部電視劇,第一次看的時候即深受感動,會被片中晏陽的溫暖笑容所深深鼓舞,她傳遞了一種生命的堅韌與活著的責任以及對未來的渴望。

當五歲的晏陽被生母放在福利院門口的那一刻,她不會想到迎接自己的將會是怎樣的人生。一方面她忍受著被拋棄的痛苦,另一方面則需要習慣在那個並不寬裕的家庭裡承受養父、哥哥打罵和日常家務。她與養母相依為命,彼此是各自的精神支柱。在養父悔過,日子出現轉機時,敗家的哥哥也長大成人開始作惡了,於是,養父被活活氣死,晏陽被迫出走。在外面飽嘗艱辛,偶遇重新做人的楊文榜,也重新找回了生母,卻又開始經歷著另一份折磨。最終,養母自殺,生母與哥哥同歸於盡。

坦白而言,片子的製作略顯粗糙,在很多細節方面也都存在著問題,但演員的表演卻是無可挑剔,無論是李誠儒和林家川飾演的敗家父子,還是姚芊羽和黃渤飾演的苦命鴛鴦,亦或薩日娜飾演的善良養母,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即便這樣,片子的劇情也過於戲劇化,但這種堅韌樂觀的精神卻實實在在的影響到了我們每一位觀眾,我們或許不會有她那樣的經歷,但現實生活中的波瀾起伏還是依舊常在的,當面對這些不平時,我們不妨學一學晏陽,笑對人生。就像晏陽她有句臺詞:“我就跟仙人掌似的,插哪兒活哪兒!”看似俏皮,實則給人無限溫暖,也是因為她經歷了那麼多的挫折和磨難,晏陽她能堅持下來才最終找到自己的幸福!


樂播混剪


《平凡的世界》---路遙:習慣了為王者震撼,為英雄掩淚,卻忘了我們每個人都歸於平凡,歸於平凡的世界。

如果有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就是這部小說,電視劇,真實,它無比的真實,讓人們看完了之後,那內心裡總會看見自己的影子;自己就是孫少平;自己就是孫少安;自己就是田曉霞;自己就是田潤葉。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它都是非常的貼近於我們現實中的人物。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物資匱乏的年代,接近絕望的貧困,但堅守希望的土壤。平凡的人,因為堅持心中對的事情而創造了不平凡的人生。是老一輩人滿滿的回憶,是對生活,對社會的懷念。




朵朵小電影


△最貼切的當屬《動物世界》《探索.發現》《冷暖人生》《舌尖上的中國》《金牌調解》,《焦裕祿》《我在故宮修文物》六安毛坦廠中學高考生紀實,《燕趙刑警》《一二.一大案》,開國大典一一天安門城樓宣告瞬間紀錄,鐵人一一王進喜,環衛工時傳祥,農民陳永貴郭鳳蓮,98洪災溫總理誓言跳江,鼓勵抗洪搶險救災、郴州暴雪溫家寶總理親臨斷路前沿,棄車步行視察、o8汶川大地震溫總理第一時間親臨四川上空,機上現場辦公調度指揮,比四川甘肅河南省委省府領導幹部反應都快。

其他相比之下帶藝術加工的有:

△反映當下的有《挺好的》《人民的名義》,農村篇《鄉村愛情》《劉家媳婦》

△反映時代感的有《亮劍》《情滿四合院》《西部警察》《父母愛情》《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金婚》巜正陽門下》《平凡的世界》《孃親舅大》《門第》《征服》《親兄熱弟》

△借古官場及底層社會狀態而喻今的帶有戲說滋味的《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李衛當官》《鐵齒銅牙紀曉嵐》《大宅門》《傳奇大掌櫃》《喬家大院》△


用戶9800361217570


說起韓劇史上的巔峰,除了那些年裡的偶像劇、家庭劇,近幾年最為劇迷們津津樂道的是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8的神劇《請回答1988》。令很多中國觀眾倍感意外的是,這部劇明明講述是韓國80年代發生的故事,卻讓人有同樣深入的代入感,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貼近現實。

《請回答》系列目前共拍攝了三部,第一部是《請回答1997》講述了追星少女的成長過程;第二部是《請回答1994》,這部的側重點更著力於友情的刻畫。《請回答1988》雖然是第三部,但卻完全不是狗尾續貂,而是一再給觀眾驚喜。

故事發生在80年代末的首爾,正是韓國劇版亞運會前夕,而故事中出現的我們非常熟悉的香港影星的名字也頻繁出現在熒幕上。周潤發、張國榮、王祖賢、張曼玉等,這些在港臺內地大火的明星們在韓國當時受到了同樣的追捧。故事的發生地點是一個小弄堂,以五家人家的父母和子女開展的故事。無論是鄰里之間的互相幫助,還是年輕孩子們之間的友情,都刻畫的非常生動。

劇中有很多場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一到傍晚時分,鄰居們開始挨家挨戶的送菜,你給我送一碗,我給你送一盆。這在以前的年代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而到了現代社會,人情卻愈加淡薄,這更顯得人情可貴。劇中的女主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智商超群脾氣暴躁的學霸姐姐,下有老么弟弟。顯然她在家庭中並不是那個最受關注的孩子。

父母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會是老二,而是姐姐和弟弟,一隻雞身上的雞腿只有兩隻,也是給姐姐弟弟各一個,老二自然只能分到雞翅。這種作為家裡有兄弟姐妹的人們體會就更為深刻,大部分的老二的確就是像劇中說的那樣。

同時劇裡父母對孩子的愛各個家庭的表達方式也是不一樣,比如豹子女士羅美蘭就和身邊很多人的媽媽一樣,在家的時候什麼都是聽她的,無論是家務活還是家裡大小事似乎離開了媽媽就不行,但當媽媽外出辦事幾天,老公兒子卻把家裡照顧的很好。等到媽媽回來時,看到大家似乎不那麼需要她,其實心裡是有落差的。兒子迅速察覺到了這點,立刻把家裡弄得一團糟,這才使得媽媽心情好轉,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請回答1988》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感情上極為細膩,和前兩部一樣,這部不例外也有猜老公的梗,女主德善身邊有幾個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德善和很多普通的女孩一樣,對於喜歡這件事,她其實是遲鈍的,甚至是誰喜歡我,我就喜歡誰的懵懂感。這和很多青春期裡的少女的情感走向十分類似。

德善最早喜歡善宇,是被善宇的言行誤解,其實對方是暗戀她姐姐,所以經常藉由找她來獲得見到姐姐的機會;而後來跟狗煥,也是因為她有所察覺好像對方對她是有那麼一點隱晦的好感。這兩個人對於德善其實都是很被動的,而阿澤不一樣,他幾乎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德善,這兩個人是在長大後一點點走進了彼此的內心。和前幾個不一樣,最後的這段感情才是德善真正開始自己正視內心的情感。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部劇無論是友情、愛情或是親情,都可以讓人覺得很美好。這部劇裡描述的一切就像是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平淡如水每天繼續,但當很多年後你再想回到過去的時候,卻再也回不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