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保護劉邦的項伯, 在親侄子項羽死後, 人生結局是什麼樣?

熱血青春網


一、我看過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講壇《史記》-大風歌的講課,當講到“鴻門宴”這一集的時候,王立群教授用了三個字評價的項伯:糊塗啊!

二、項伯確實是個糊塗人,他把他與張良的個人感情凌駕於劉項兩個集團利益之上,絲毫不顧及項羽集團的大戰略意義,竟然為了救張良而給張良通風報信,而張良迅速將情報告訴了劉邦,並與劉邦及時制定了應對方案。

三、在赴鴻門宴的頭一天晚上,劉邦許諾與項伯做兒女親家,糊塗的項伯竟然信以為真,回去之後在項羽面前替劉邦求情,項羽的心從那一刻就軟了。第二天的宴會上,項伯竟然用劍擋住了範曾安排的殺手項莊刺向劉邦的劍,及時保護了劉邦。

四、劉邦打敗項羽之後,一直到做了西漢皇帝時,就再也沒有提起過和項伯做兒女親家一事,劉邦最後沒有除掉項伯,項伯已經是很幸運了。當然,項伯畢竟是項羽的叔叔,劉邦也沒有重用他。





德馨先生


世界上有一種人最讓人感覺到可怕,那就是有點本事、自以為聰明的糊塗人。平常時刻他也許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關鍵時候才知道最能壞事兒的就是他。他比敵人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誰要是和他組隊幹事業,他就是妥妥的豬隊友,

項伯對於項羽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項羽本來想在鴻門宴上收拾劉邦,做為項羽親叔叔的項伯,卻在這個時候很不合時宜的想到了劉邦手下的張良曾有恩於自己,偷偷給張良通風報信,後來還被張良說服,在項羽面前為劉邦說情,並在鴻門宴上保護了劉邦。

於小節來說,沒人可以指責項伯,他要報恩嘛。但是,報恩是他自己的事,誅殺劉邦卻是整個項氏、甚至是楚國的事,他等於是用家族事業來賣自己的人情。

對張良,他仁至義盡了;但對項氏,他是個罪人。為了自己的小節,他置大義於不顧。誰家有這樣的親人,都只能自認倒黴。

項羽死後,項伯徹底投靠了劉邦,因有“救命之恩”,劉邦對他還不錯,封他為射陽侯,封國位置在今江蘇寶應縣射陽湖鎮東部。

(電視劇裡的劉邦)

劉邦還做了一件事:赦免了所有的項氏族人,並賜姓為劉。表面上看來,這是寬宏大量,可賜姓這種事兒,對項家來說是一種侮辱。項家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就一直是楚國的貴族,“項”這個姓,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意義。

劉邦的賜姓,等於是讓項氏族人背棄自己的先祖,抹除項梁、項羽叔侄在抗擊暴秦中的貢獻,成為他劉氏門人。可要是沒有項伯的保護,劉邦早死於鴻門宴中,執掌天下的必是項家。

所以項氏子弟中,家族榮譽感強一點的人,必以被賜姓為恥。但前面就已說過,項伯是個糊塗人,他只怕還覺得自己押對了寶高興不已呢。否則無以解釋他為什麼竟能活到公元前192年,要知道那時劉邦都已死三年了。

一個心懷愧疚或恥辱的人,能這麼命長?

(電視劇裡的項伯)

但劉邦雖然感念項伯的救命之恩,卻還是心存提防,立朝後並沒有重用他,只給他閒職。

項伯有兩個兒子,一名劉睢,因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其封地歸入西漢朝廷;一名項猷,心懷故土,雖然隨項伯降了劉邦,卻心有反意,後因謀反被誅三族。

這三族肯定包括劉睢,也就是說,項伯這一支至此斷絕了。項伯要是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感到後悔。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在楚漢爭霸(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中,最後以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為結局。

建立漢朝後開始論功封賞,在鴻門宴中,項伯曾救過劉邦的命,劉邦處於感恩的心理,對項伯甚是優待,封他為射陽侯,賜國姓劉,封國就在現在江蘇寶應縣射陽湖東部一帶,並對所有的項氏家族進行了赦免。

漢朝建立後,項伯又活了14年。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項伯壽終正寢。

等到項伯去世,他的兒子項睢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封地重歸漢廷。


老家伊濱的


項伯,名纏,字伯。項氏在楚國世代為將,是戰國末期的楚國貴族。是項羽最小的叔父。

早年項伯也是個崇尚俠義的人,在秦朝統治的時候和張良有過舊交情。有一次他失手殺了人,還是張良安排他躲在下邳,所以張良算是項伯的半個救命恩人。

項伯被後世大眾熟知最多還是在鴻門宴上,當時劉邦比項羽先進了關中,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並且聽謀士的建議派兵佔據了函谷關,然後駐兵十萬在霸上。結果被左司馬曹無傷告到了項羽那裡,說劉邦要做關中王,本來就慢了一步在生氣的項羽大怒就要攻打劉邦,當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項伯在項羽這裡,而張良在劉邦那裡。

起初的項伯僅僅是因為不想張良跟著劉邦一起被項羽殺死,為了報恩連夜把事情告訴了張良,想讓張良跟自己一起走。張良卻建議劉邦以項伯為突破口化解這段危機,劉邦巧舌如簧的解釋了自己的所作所為,說這件事純屬是個誤會,自己對項羽仍然是忠誠的,甚至提出與項伯結為親家。項伯就被劉邦的“真誠”打動了。結果鴻門宴上,救了劉邦一命。

宋代徐鈞評價項伯:“霸上孤軍勢莫支,鴻門一劍事尤危。射陽不與留侯舊,楚漢興亡未可知。"

楚漢之爭,最終以項羽自刎烏江落幕。劉邦建立西漢,赦免了所有項氏家族,並賜性劉。項伯因為滅秦有功,“護駕”有功,被封為射陽侯,封國位置在現在的江蘇寶應縣射陽湖東部。在孝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項伯去世,他的兒子項睢因為有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滅亡,封地歸入西漢朝廷。


暖墨青煙


項羽的叔父項伯早年因殺人,被好友張良藏匿家中,後隨項羽起兵入關,得知項羽欲攻擊劉邦,遂入漢營救張良。張良巧施計,劉邦戲精附體極力巴結項伯,主動與其結成兒女親家。故項伯在鴻門宴中見項莊舞劍時,主動跳出來“常以身翼蔽沛公。”

楚漢相爭時,九江王英布被漢策反。項伯被項羽派往九江攻打英布,殺死英布妻兒。

項羽死後,劉邦盡赦項氏家族,均賜姓劉。項伯以參與滅秦之功和鴻門宴護駕之力,受封射陽侯。當年與劉邦約定的兒女親家一事,雙方均選擇性遺忘。

項伯薨,其子犯罪不能繼承爵位,封國被除名,封地歸漢廷。


2許雲輝


項伯怎麼死的?鴻門宴裡的項伯是改變時局的一個人,項伯到底是誰呢?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因為跟張良報信說項羽設置了鴻門宴,劉邦將要有去無回。因此,鴻門宴中,劉邦逃出去了,也間接的致使了項羽的滅亡。項羽死了,項伯怎麼死的?被劉邦殺了還是老死的?

項伯為何給張良通風報信?

項羽聽說劉邦欲守關自王關中,遂在鴻門發佈命令:次日犒賞士卒,進攻劉邦。劉邦當時駐軍霸上,並不知情,在大戰即臨,霸上將玉石俱焚的時刻,項伯想到了跟隨劉邦的張良。張良曾有恩於他,兩人關係極好。項伯不願棄張良而不顧,連夜趕至霸上,找到張良,告以實情,要張良和他一起離去。張良藉口說,危難時棄人而逃是不義的,遂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項伯於險難中不忘朋友,有恩圖報,不辭辛苦,表現出了一種高尚的仁德情懷,這是極為可貴的,但他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秦滅後劉邦與項羽已成一對生死對手,自己身為楚軍高級將官,當朋友之誼與政治利害相沖突時,究竟應把什麼放在首位;二是要讓張良離開霸上,可以找出多種藉口,未必一定要把實情相告知。當真話有洩露軍機之嫌時未必不可以說些善良的謊話。

項伯對兩個問題顯然均未考慮,他把朋友之誼凌駕於政治關係之上,也沒有說謊話的準備,因而向政敵之友洩露了自己軍中最高機密。張良提出危難時不能棄友自逃,這和項伯要喚走張良的道理是暗合的,項伯也就同意了張良的請求,遂聽任軍中機密直送政敵劉邦。

鴻門宴中,項伯保護敵人劉邦!

當范增召來項莊即席舞劍時,項伯一定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意,立即拔劍對舞,常用身體遮護劉邦,使項莊一直難於下手。在項伯看來,劉邦來鴻門是自己出的主意,因而他實際上是自己請來的客人,對他的性命負責是自己應盡的道義責任,何況自己與劉邦已在昨晚結為親家,更有一層親戚關係包含其中。

項羽敗亡後,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地在今江蘇省淮安市西南,項伯受封三年後死去。還沒享夠榮華富貴,就匆匆離去。其實項伯老病而死的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項伯的年紀擺在那裡。


王者歸來2


這是文青對於此問題的見解:楚漢爭霸的日子中,也就項伯活得最明白。

鴻門宴可謂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漢王劉邦應西楚霸王項羽之約在鴻門擺下宴席,看似平靜實則波濤洶湧,項羽應其叔父范增要求準備殺死劉邦。

原本計劃完全不會出現失算,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劉邦那邊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倒是自己這邊出現了奸細項伯,項伯在得知消息後連夜告訴劉邦最終讓劉邦逃出生天,最終兵強馬壯滅掉了項羽稱霸天下,那為何說項伯是楚漢之爭中活的最明白的人呢?

貴族之後

項伯是項羽的叔叔自然也是貴族之後,作為貴族有一個特徵就是礙於面子,這一點在項羽身上可以很好的體現出來,項羽本有多次擊殺劉邦的機會,都都是礙於面子的原因最終將他給放跑,而反觀劉邦則是一抓到機會就不留餘地。

這是因為貴族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教育讓他們跟普通平民有所不同,也正是這一層原因導致多少貴族看不起平民最終被殺。項伯是項羽的叔叔,接受的教育只會比項羽更加根深蒂固,看似良好的教育讓他們不同,但實則何嘗不是捆著他們的枷鎖?正因如此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得到救助

項伯本是楚國貴族,而秦滅楚國中影響最大的應當是這些貴族群體,秦統一六國只能有秦國的貴族哪裡還容得下其他貴族,一夜之間的變化讓項伯有些失意,再加上項伯當時尚且年少所以墮落起來就非常的快,在一次打架中項伯殺了人,按照楚國的律法雖然會有懲罰但是罪不至死,但現在已經是秦國的天下,項伯只好逃命。

原以為一生就這樣過去的項伯遇到了他的貴人:張良。張良遇到了這個落魄的楚國貴族,對此張良也是深有感觸,因為張良自己也是韓國貴族之後,但因秦國的出現一切都沒了,所以張良選擇幫助項伯,於是兩個人就合夥謀劃滅秦大計。

道不同不相為謀

兩人的能力終是有限,就先有萬無一失的計策也因沒有人手而難以實施,隨著時間的推遲,百姓在秦國暴政的虐待下終於反抗起義,兩人大施拳腳的機會這才來臨。

項伯自然是選擇投靠自己的後生項羽,臨行之前邀請張良隨之前去,雖然項伯在楚漢之爭中最出名的是鴻門宴中,但是項伯本人也是文武全才,他認為張良必然不是池中物,但是遭到了張良的拒絕,隨後兩人分散,最終一個跟著漢王劉邦,一個跟著西楚霸王項羽。

深夜告密

兩人的再度見面已經是身處敵對陣營身不由己了,此時劉邦因為率先攻入咸陽在搶奪金銀的同時妄稱關中王,此時劉邦的勢力比之項羽還是弱小太多,范增看到了劉邦的潛在威脅後提議殺死劉邦,得到項羽的同意。

項伯在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夜趕到劉邦陣營,想要讓張良跟著自己逃跑,因為張良救過自己一命,自己不能置之不理,這就體現出貴族教育的不一般,如果是其他人的話自然是不會被這種道德所捆綁的。

張良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跟劉邦進行商量,劉邦的優點就在於吸取別人意見和深知自己不足,隨後明天完全按照張良和項伯所計劃的步驟進行,最終順利逃脫,而項羽在失去這個機會後再無機會抓住劉邦最終自刎烏江。

落得善終

在劉邦成長起來之後果然如范增所說成為項羽巨大的威脅,再加上項羽那難以拔除的貴族氣質導致多次戰役失敗最終大軍全滅,在項羽死後劉邦反倒展現出了仁義的一面,並沒有對項氏族人趕盡殺絕,實在是不容易。

而項伯因為當初救助劉邦有功所以被封為射陽侯,恐怕項伯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當初的隨手之舉還能造成這樣的後果,最終項伯善終而死

總結

為什麼說項伯活的最明白呢?因為在楚漢爭霸的多年裡多少人拋棄了曾經的倫理道德只為活下去,而項伯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救助自己曾經的友人顯得多麼難得可貴,並且在救助之後並無牽連只為還恩,可見項伯的氣節非一般人所能比擬,所以觀其項伯的一生髮現他活的光明磊落也活的明白。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文青就是您對文青創作內容的最大認可,謝謝。


文青聊史


【曉史馬車伕】獨特觀點:“鴻門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當年的項伯,到垓下之戰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改變?兩個字總結他的後半生:封侯。項羽戰敗死去之後,劉邦赦免了所有的項氏家族,並賜姓為劉。項伯在秦國時起跟隨諸侯滅掉秦國,鴻門宴又為劉邦護駕,因此被封為射陽侯。

可以說,如果沒有項伯的“決定”,就不可能有劉邦建立的大漢帝國,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是另一種模樣。

“霸上孤軍勢莫支,鴻門一劍事尤危。射陽不與留侯舊,楚漢興亡未可知。”

面對情義嚴重犯錯的項伯,項羽無動於衷,甚至還聽之信之任之,不是寬宏大度,而是狂妄自大、自滿自得、目光短淺;不是大智若愚,而是賢愚不分、忠奸不明、是非不清。

劉邦曾說過:“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從劉邦這句話中就可以直接得知項羽是不知用人的。

范增七十多歲,主動前去投靠項家,而且他好奇招妙計,曾多為項家提供奇計,可是隻有第一條立熊心為楚懷王被項梁所採納,而以後的那些計謀都沒有被項羽採納。

如鴻門宴上殺劉邦,鼓城之戰後要求項羽以強擊弱一舉擊敗劉邦,這些奇計居然都沒有被採納。而最終也因此被劉邦給一舉殲滅。

而且劉邦採用陳平一個小小的反間計,就讓項羽徹底對范增失去了信任。從而使范增離開了項羽,也由此使項羽的事業也就開始走下坡路。

正是項羽這一致命弱點促使韓信陳平的離去,也促成了項伯的見利忘義,違親背君,不慈不忠。

正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劇。當項羽封賞了殺害項梁的兇手章邯時,項伯已然心灰意冷,感情的天平慢慢偏離了項羽以及項氏集團,當鴻門這一機會來臨時,項伯情與義的天平迅速傾向於劉氏集團。

在劉項兩大集團相持廣武時,項王想要殺掉劉邦的父母妻子兒女,項伯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無益,只益禍耳。”項羽仍然聽從了項伯的建議。

如果說,在鴻門宴上,項伯所作是為了“義”,可以說得過去,此次直白地勸說項羽不要殺劉邦的親人,可以說完全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劉氏政治集團的利益。

現在看來,多虧了項伯在鴻門宴的決定。要是項羽還活著,稱帝后,更加不會聽取項伯的建議和想法,就算給項伯再封一個“射陽侯”那又有什麼呢?

—END—

【曉史馬車伕】始終相信:“上知天文,下知歷史,就是馬車伕的代名詞!”

我是【曉史馬車伕】,洞察細微,分析有道。如果你覺得我的建議有用,希望【關注】點贊、轉發分享,讓更多的人看到!


曉史馬車伕


敵人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內奸,項羽,千古戰神,至死不知,自己死於內奸自己親叔叔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