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海子走在1989年3月26日,這短暫的25年的生命裡,他有整整15年是在鄉村度過的。於是他說,關於鄉村,他至少可以寫作15年。

20世紀80年代中葉,隨著社會改革大潮的湧動,詩歌領域裡是朦朧詩的大肆席捲,獨立的話語風格、充滿象徵與隱喻的詩境。而海子則將目光投向了中國貧瘠的鄉村與土地——

麥子、大地、村莊、水、馬、太陽、黑夜......海子的詩歌中,處處可以見到他對鄉土生活的寫照。

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1、落地的麥子不死

海子被稱為“麥地詩人”,麥子成為他書寫鄉土的重要載體。

麥子在我國最早出現在華夏民族的發源地——黃河流域。在我們漫長的農業生產中,麥子始終不可或缺,它用它金黃飽滿的果粒,哺育著我們的億萬同胞。

不同於水稻的以水為生,麥子依賴土地,同土地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繫。

在海子的詩歌裡,麥子既是糧食,銘刻著他所有關於飢餓、關於滿足,關於這片土地上耕種者的刻骨銘心的記憶;麥子同時又是種子,是希望的象徵。

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麥地》裡,是對麥子最直接的讚美。而對麥子的讚美,其實是對這片生養著他的土地的讚美,也是對這片土地上辛苦勞作的萬萬千千的農民的讚美。


吃麥子長大的

在月亮下端著大碗

碗內的月亮

和麥子

一直沒有聲響

......

白楊樹圍住的

健康的麥地

健康的麥子

養我性命的麥子

麥子同時又是沉重的、荒涼的,它見證著那一時代的農民是如何為著飢餓所裹挾、吞噬,生存在那一刻變得無比的血淚斑駁。


那一年蘭州一帶的新麥

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親還家了

坐著羊皮筏子

回家來了

有人揹著糧食

夜裡推門進來

燈前

認清是三叔

老哥倆

一宵無言

半尺厚的黃土

麥子熟了

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麥子熟了》,極單薄的故事,極單純的文字,卻是極深刻殘酷的一段歷史。

海子身在1964年,是家中長子,下面還有三個弟弟,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與混亂、瘋狂、荒蕪、荒謬相對應的,是無盡的飢餓、貧窮與苦難。因為家裡窮,海子沒錢買飯票,只能從家裡揹著糧食到學校食堂入夥,吃雜糧,就家裡帶去的醃鹹菜。星期六中午一放學,就要趕緊到生產隊幹活掙公分。

插秧、割稻、打稻、金黃的麥穗與鄉親們因飢餓而乾癟的臉,海子的童年與少年時光便是被這樣烙下深深的刻痕,他於是既愛又恨地呼喊著:


麥地

別人看見你

覺得你溫暖,美麗

我則站在你痛苦質問的中心

被你灼傷

我站在太陽痛苦地芒上

麥地,神秘的質問者啊

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

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

——《答覆》

2、回不去的故鄉,回不去的村莊

相比於麥子,其實村莊更能代表故鄉。我們說回到故鄉,其實便是回到村莊。在城鎮化尚未開始之前,村莊便是我們生命的最初聚居地。

海子的村莊,曾是溫暖安寧祥和的,於是有了《村莊》系列組詩。

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村莊裡住著

母親和兒子

兒子靜靜長大

母親靜靜地注視

蘆花叢中

村莊是一隻白色的船

我妹妹叫蘆花

我妹妹很美麗

蘆花叢中,叫蘆花的妹妹,村莊是與兒時的快樂緊緊相連的。在質樸的書寫中,透露出海子對過往時光與親人的懷戀。


村莊,在五穀豐盛的村莊,

我安頓下來

我順手摸到的東西越少越好

珍惜黃昏的村莊

珍惜雨水的村莊

萬里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

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正如高波曾經說過的:

農家出身的海子對村莊和土地有著更為真切的親近,對村莊和土地,也就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愛。這種愛不僅使他在詩篇中呈現了鄉村及土地的豐富和美麗,也使得村莊和土地,成為他身心的歸宿。

但同時故鄉又是一種過去時,只有當你走出曾經生活的村莊時,故鄉才得以存在。

而在海子走出故鄉後,城市所代表的工業文明已在一點點驅逐農耕文明,曾存在於記憶中的村莊早已變了模樣。

西川回憶海子:

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這趟故鄉之行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荒涼之感,“有些熟悉的東西你卻再也找不到了”,“在家鄉你完全變成了一個陌生人”。

回不去故鄉的海子,只能尋找遠方,只能被迫著一次次流浪:


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遙遠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 一無所有

遠方啊

除了遙遠 一無所有

——《遠方》

3、大地如此荒涼

同村莊一樣,大地也在受著工業文明、都市文明的驅逐。鋼筋鐵泥模糊了大地的輪廓,隔著厚厚的水泥板,再聽也聽不到大地的呼吸聲。

曾經我們的祖輩們腳踏黃土,背頂青天,死後仍要歸於大地。

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亞洲銅,亞洲銅

祖父死在這裡

父親死在這裡

我也將死在這裡

你是唯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

而今人與大地的關係卻愈加疏遠。城市的發展在為我們帶來許多便利的同時,也必然會摧毀許多東西。

於是大地變得荒涼,變得支離破碎,發出不堪重負的沉沉喘息。


荒涼大地承受著荒涼天空的雷霆

聖書上卷是我的翅膀,無比明亮

有時像一個陰沉沉的今天

聖書下卷骯髒而歡樂

當然也是我受傷的翅膀

荒涼大地承受著更加荒涼的天空

——《黎明(之二)》

在同樣荒涼的天空的雷霆下,是同樣荒涼的大地。

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豐收之後荒涼的大地

人們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糧食騎走了馬

留在地裡的人

埋得很深

——《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

在《詩學:一份提綱》裡,海子這樣解讀自己的詩:

在這一首(《土地》)裡,我要說的是,由於喪失了土地,這些現代的漂泊無依的靈魂必須尋找一種代替品——那就是慾望,膚淺的慾望。大地本身恢弘的生命力只能用慾望來代替和指稱,可見我們已喪失了多少東西。

海子:最後的浪漫主義抒情詩人,最後的麥地與鄉村


在海子看來,大地是漂泊的人們靈魂的歸宿,可如今大地卻在日漸喪失。人們遠離了大地,遠離了村莊,也在永遠地失落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