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引言

儒家思想,自漢朝以來,便成為了封建社會之中的正統思想。但是在漢朝之前的秦,並不遵從儒學,秦朝更為推崇法家思想。在秦朝還是諸侯國之中,一個弱小的國家時。幫助秦國進行內部改革,並發展壯大的,正是法家思想。所以秦朝在剿滅了其他六國,統一了天下之後,也仍舊採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而非儒家思想。不僅如此,秦朝對於儒學,還是極力打壓的。

秦朝打壓儒生,最直觀的體現便是"焚書坑儒"事件了,"焚書"指的是燒掉被秦國剿滅的其他六國的史書,除去史書之外,民間所流傳的有關巫術、醫術的書籍也要一併焚燬。百姓手中也不能留有《詩》和《書》,這些書籍只能由國家收藏。若是發現民間有人私自藏匿《詩》、《書》,或者談論相關的事情,一律格殺勿論,嚴重者還有可能殃及氏族。而且秦朝還不允許開辦私學,想要學習必須拜官吏為師。

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焚書坑儒

至於"坑儒",則就是字面意思了,根據記載,秦始皇坑殺了儒生四百六十餘人。至於為什麼要殺害這些儒生,大致上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儒家思想與秦始皇所推崇的法家思想相矛盾;第二個就是儒生們引經據典,對於在全國上下實行的郡縣制度公開反對,希望繼續沿用分封制;第三個則是儒生門私下裡抨擊時政,並且議論秦始皇煉藥求仙的行為。為了維護國家統治安定,秦始皇只得坑殺了這些儒生,殺雞儆猴。

《〈尚書〉序》中記載:"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始皇名政,二十六年初並六國,自號始皇帝。焚《書》、《詩》在始皇之三十四年,坑儒在三十五年。坑,苦庚反。難,乃旦反。解音蟹。 。"

不過秦朝因為過度的重用了法家思想,嚴刑峻法,民不聊生,沒能延續多久,便被推翻了。秦朝統治滅亡之後,一直被打壓的儒學和儒生們,又重新站了起來。董仲舒為了使得儒學更加適應於朝堂,對儒學進行了改革,開創了新儒學,自此之後,儒家思想一直作為正統思想被封建統治者所承認,一定有其優點,下面就讓我們盤點一下儒家思想對維護封建統治所起的作用。

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秦始皇

儒家思想對政治的作用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封建君主們,都會推崇儒學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儒學在本質上,是可以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學為維護封建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儒家思想所提出的"君臣父子"的等級關係,正是封建統治者所需要的。臣子聽從君主的話語,就像兒子對父親言聽計從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不可違抗,臣子對待君主,就要忠心耿耿,哪怕是君主要求臣子去死,臣子也只能無條件的服從。

《舊唐書》中記載:"所謂自天攸縱,將聖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經,美政教,移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於今受其賜。"

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董仲舒

封建統治者們,深知道教化的作用,推行儒家思想統治,使得百姓們從小都接受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讓他們心甘情願的成為了被剝削的對象,這樣一來,即使對百姓的剝削再嚴酷,百姓也不會有反抗的想法,而就算有農民起義的現象發生,朝廷在派兵平定叛亂的時候,也能站在道義的一方,來喂自己的行為冠以合理的解釋。

實際上,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指的就是在國家上層建築方面,完完全全的採用儒家思想進行治理,以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既能保證在朝的臣子對於君主忠心耿耿,又能使得百姓提不起造反的念頭,無疑是有利於保證社會的安定,維護封建統治,減少地方割據現象的出現。

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漢武帝

儒家思想對經濟的作用

儒家思想,向來是主張"君子務本"的,而這種思想,與封建社會的"重農抑商"不謀而合,"農"就是封建社會的"本"。"士農工商"一直是封建社會對各個職業的排行,其中"農"排在第二位,而"商"一直是排在末尾。實際上,中國的商人,在商周時期便已經出現了,又有范蠡、沈萬山這樣通過經商發家致富的例子出現,為什麼一直到了清朝,"商"還是一直排在最後一位呢?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原因。

《新元史》中有這樣的記載:"所謂自天攸縱,將聖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經,美政教,移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於今受其賜。"

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富可敵國"沈萬三

在儒家思想的長期渲染下,人們從心底裡看不起經商的人,雖然大家都知道,通過從事商業可以發家致富,過上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但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都認為這是"捨本逐末"的行為,雖然自己生活的很拮据,但卻仍是看不清那些富商。在封建百姓的心裡,守住祖上的田地,安安分分的種田讀書才是正確的選擇。

當朝但統治者並不會關心百姓過的如何,他們只是一味的打壓經商者罷了,因為一旦人們通過經商賺到了錢,衣食無憂了,那麼他們就會渴望得到權力,社會就會多出許多不穩定的因素,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動亂,致使政權的不穩。一個國家中,若是有"富可敵國"的人存在,實際上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而此時,一個宣傳著"君子務本"的儒家思想出現了,統治者哪有不推行它的道理。

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商聖"范蠡

儒家思想對倫理道德的作用

儒家思想,十分重視師徒關係,家庭關係,身為學生要向尊敬父親一樣尊敬老師,身為人子要孝順父母。道德在人們的生活之中,拉起了一道無形的準繩。儒家思想提出了"智、信、聖、仁、義、忠"六德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其中"孝"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不過本身是用來處理倫理關係的"孝",在封建君主手中,卻變成了維護國家統治的工具,早在西漢的時候,"以孝治國"的說法便被提出了。

《新唐書》中對於孝的觀念就有這樣的記載:"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孝經》

所謂"以孝治國",便是以孝道治理國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為人子而杵逆父母,是不孝,為人臣而杵逆君主,也是不孝。君主教導百姓"百善孝為先",還制定了守喪的制度,即若是父親或者母親去世之後,身為人子,要辭去一切的工作,守孝三年,以盡孝道。國家正是通過這樣的制度,通過穩定一個一個小的家庭單位,來維持整個社會的穩定運行。

儒家思想提出了"孝道",直到如今也是傳統美德之一,不過在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也有糟粕但存在,那就是"夫為妻綱",從根本上來說,在儒家的觀念中是瞧不起女性的,所謂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都是針對女性指定的制度,而在朝的封建統治者連這一點也沒有放過,在"夫為妻綱"之後,又加上了一句"君為臣綱",表示為臣子者,就要向妻子對丈夫一樣,對君主所說的話言聽計從。

百家爭鳴,為何儒家成為正統?儒家思想符合古代君主的核心需求

孔子

評價

儒家的存在,一直是為了維護"禮制"的,除此之外,他們還提倡以德治國,不過儒家思想最為推崇的還是"人治",所以他們一直尋求明君治國。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派,在經過董仲舒改革之後,對於封建社會的影響是難以磨滅的。早先的時候專指司儀的禮樂制度,之後隨著不斷地完善,才變成了如今我們瞭解的以仁為核心、尊卑制度森嚴的的思想體系,儒學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兩千年來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董仲舒為了振興儒學,將法家學說與道家學說中有益的部分,吸納融合到了儒家學說之中,創立了"新儒學",新儒學最大的創新,便是提出了"君權神授"說,自古以來,在朝的統治者們一直想要證明自己權力來源的合理性,新儒學的出現,無疑是深得統治者的喜愛。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之中,始終被封建統治者所重用,正是因為這一點。

自古以來,德治與法治便一直是相矛盾的,所以儒家與法家一直觀念不合。但在董仲舒吸收了法家的相關思想,將法學與儒學相結合後,這個問題便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封建統治者採用"新儒學",可以人治與法治並用,如此一來,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與社會的穩定。

所以自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學這一說法後,儒學的地位就已經不可撼動了。無論是政治上提出的森嚴等級關係,還是經濟上提倡"守本逐末",重視農業而輕視商業的思想,亦或是倫理道德方面的"君為臣綱",都是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孔子開始,儒學本就是為了維護禮樂制度而存在的,董仲舒改革之後的"新儒學"更是如此,所以這兩千年來,儒學才能一直被尊為正統。

參考文獻:《尚書》、《舊唐書》、《新元史》、《新唐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