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國名媛,24歲嫁55歲老人,相守10餘年,晚年道出心中遺憾

24歲,出身名門卻選擇嫁個大自己31歲的老人,這個年齡差距即便是在今天依舊會惹來非議。那麼又是什麼讓這個女子如此篤定,不顧世俗的眼光堅持如此呢?

這個女子就是張荔英。1906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乃是孫中山的至交好友,國民黨的元老張靜江。也正是這樣的家世背景,讓她自小便有著優渥的生長環境,衣食無憂,父親張靜江更是對她是百依百順。

她是民國名媛,24歲嫁55歲老人,相守10餘年,晚年道出心中遺憾


但這個掌上明珠,伊始卻不像一般名門之家的大家閨秀那般喜歡唱歌、談曲、女紅,而是偏偏喜歡一些騎馬、射箭等劇烈活動,做起事情來也是極有主見。偏偏父親張靜江,作為曾經留學法國的留學生,雖然是巨賈之家,但他自然深知這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在敦促張荔英學習上,是一刻不願放縱。可無奈女兒到底是心不在學,也就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培養女兒的愛好,很快在接觸了美術之後,父女二人找到了契合點。年幼的張荔英,十分喜歡美術、繪畫,眼見女兒如此喜愛繪畫,張靜江自然是絕對支持,甚至還不惜花費重金從蘇聯請來油畫家親自教授女兒如何繪畫。

張荔英也並沒有普通孩子的“三分鐘熱度”,很小便立志要成為一名畫家。對於繪畫上,她也盡顯天賦,繪畫技藝也是進步神速,在父親的支持之下她也得以留學巴黎、紐約等地,並在20歲時成功進入巴黎克拉洛西美術專科學校,而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之中,繪畫技藝上她也是爐火純青。

她是民國名媛,24歲嫁55歲老人,相守10餘年,晚年道出心中遺憾


畢業伊始,她便參加了巴黎秋季沙龍,要知道這個秋季沙龍可是由著名的雕塑家羅丹、畫家雷諾阿等倡導,有著廣泛影響力的藝術展覽。而在這之後張荔英的繪畫事業也是一發不可收拾,畫作接連多次入選獨立沙龍、杜勒利沙龍,還被博物館收藏,事業上可謂是如日中天,而此時的她不過24歲。

但就在事業高峰之時,一個爆炸性新聞傳開。原來,在法國她也遇到了生命之中的另外一半——陳友仁,她要與陳友仁結婚。 按說此時的張荔英已過弱冠,事業又小有成就,婚姻嫁娶自是正常,而且就男方的條件而言,也算門當戶對。陳友仁,也是孫中山先生的重要臂膀,還擔任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等高職,實力雖然不如張家,但也是不俗。

她是民國名媛,24歲嫁55歲老人,相守10餘年,晚年道出心中遺憾


但這樣的一樁婚姻的提出,卻立刻遭到了父親張靜江的反對。因為在這些看似門當戶對的背後是二人之間巨大的年齡差距。當時的張荔英青春靚麗,只不過芳華24歲;而陳友仁,則已是知命之年,55歲。相差31歲的愛情?還是張家小姐去做填房,可想而知結局,不過張荔英則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甚至不惜以死相逼,無奈之下張靜江到底還是心態女兒,選擇了退步。

就這樣,1930年兩人結為伉儷。作為丈夫的陳友仁,又到底是那些優點吸引了她呢?雖然年齡上二人鴻溝巨大,但在愛好上有可謂是志趣相投。陳友仁也十分喜歡繪畫,而且更難能可貴的一點是當張荔英需求之時,他可以隨時隨地的願意為她擺姿勢,充當模特。也正是知心、暖心讓夫妻二人感情深厚。

她是民國名媛,24歲嫁55歲老人,相守10餘年,晚年道出心中遺憾


對於剛剛開端的事業張荔英也並未放棄,不斷的輾轉歐洲各地舉辦個人畫展。而在她的作品之中,丈夫陳友仁的神思以及在面臨國家危難、日寇入侵時的無助都體現的淋漓盡致。

1941年,滿懷愛國情懷的夫妻二人飛赴香港宣傳抗日之時被捕。面對此時以及蜚聲海外的張荔英以及身為國民黨高官的陳友仁,日本侵略者自然是軟硬兼施,希冀能夠讓二人充當日本侵華掩人耳目的畫布,但都被夫妻二人拒絕了,這也導致二人被日本人軟禁在上海。1944年,70歲的陳友仁去世,至於張荔英也仍被日本人軟禁,這種情況也直至日本投降才得以解除。

再獲自由之後,夫妻二人已獨剩自己孑然一身。對於丈夫陳友仁,當時的她並沒有過多的言語,不過她卻選擇了前往新加坡,或許是逃避吧。

她是民國名媛,24歲嫁55歲老人,相守10餘年,晚年道出心中遺憾


在新加坡她繼續秉持著她的畫風。她循入後印象派道路,在塞尚的影響下她的畫作之中形體與色彩和諧,空間分明,風格高逸;更是被譽為"新加坡六大先驅畫家之一"。而當晚年有記者詢問起陳年舊事,詢問起可有遺憾之時,這個曾經果決的女子卻緩緩的說道,夫妻雖然婚姻14載,但真正耳鬢廝磨的時光也不過10餘年,要是當時能夠多陪陪丈夫,那該有多好。

有時候,感情就是這般奇妙,或許年齡是鴻溝,但在真愛面前似乎它又像是一座橋樑。張荔英對陳友仁大抵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