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鬼市”是如何影響中西絲路交易的?

“鬼市”形成於上古時期,早期絲綢之路中的中國被外國人稱為“絲國”,“絲國”用船從遙遠的東方載著絲織品與羅馬人進行“鬼市”交易。而文明落後、相互猜疑、語言不通這些都是“鬼市”形成的原因,歷史上原始居民聚居的地區更容易形成“鬼市”。

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鬼市”是如何影響中西絲路交易的?

因以物換物的古老方式根深蒂固,交易雙方彼此信任度不夠,外加語言文字不通,形成“無言交易”的“鬼市”,並在原始經濟活動中逐漸盛行

提起“鬼市”人們可能被這個“鬼”字吸引,以為這是鬼怪聚集之處,實則不然,鬼市是一種交易場所。“鬼市”在原始社會就已存在,原始社會的人類以物易物,交易雙方中的一方把自己東西放在兩人中間,自己退到原來位置,另一方再上前拿出自己的東西換取對方的物品。

原始的“鬼市”沒有語言交流,這種“無言交易”是原始經濟活動中特有的,交易雙方對彼此的信任不夠,沒有文字和相通的語言,導致“鬼市”的出現。原始部落的森林居民在沒有貨幣的情況下,在“鬼市”中通常都是以物換物,與其說這是一場交易倒不如說是交換來的貼切。

這些森林居民常常交換的物品都是蜂蜜、燕窩等森林產物,他們偷偷地把物品放在有人經過的小路上,然後自己再偷偷摸摸地回去。路過森林的農民到森林裡尋找蜂蜜或燕窩,就不用再走向森林深處,也不用自己爬樹或進入黑黢黢的山洞,在小路上看到這些蜂蜜,他們會把自己的刀等工具留下。

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鬼市”是如何影響中西絲路交易的?

“鬼市”也是市場,只要是市場必然會存在討價還價,農民放下自己的物品時,不會拿起蜂蜜就走,他們把刀放下之後等待森林居民的到來,森林居民如若對農民留下的交換物滿意,就會拿走他們留下的刀等物品,如若不滿意他們還會返回到森林深處,等待農民換一種物品交易。

如此循環往復,直到雙方都滿意為止,這種討價還價的方式只存在於“鬼市”,整個過程依舊沒有任何交流,本需要動嘴皮子的討價還價,在“鬼市”中都變得沉默了。

在遙遠的印度洋上的島上有一個國家——錫蘭,後改名為斯里蘭卡,曾經在錫蘭東部的森林裡也流行這種“鬼市”交易。分佈在錫蘭東部的部族文化落後,錫蘭東部的這些部族堅守著自然經濟,勞動過程中必然要接觸到勞動工具。

這時他們不得不與外人接觸,為了避免與現代化文明產生瓜葛,他們會在夜幕降臨的時候走到茂密的森林內部尋找“鬼市”,他們用獵物換取斧頭等勞動工具。錫蘭部落的交易活動在黑暗下進行,整個過程只有自己知曉,這與“鬼市”交易的特徵十分貼切。他們之間在長期的交易中以達成默契,這種默契與信任是維持“鬼市”交易的必要條件。

海邊也存在著“鬼市”,伽太基人和北非利比亞人之間的交易在海邊完成。伽太基人開船把貨物帶到北非利比亞人所在的海岸線,在北非利比亞人不知道的情況下,他們把貨物卸在沙灘上,然後他們登上來時的船隻,等待北非利比亞人來岸邊交易。

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鬼市”是如何影響中西絲路交易的?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疑問,北非利比亞人是怎麼知道交易地點和時間的呢?伽太基人登上船隻之後會點上煙火,北非利比亞人看到煙火之後就知曉此處有貨物。來到海邊之後,他們放下自己的東西帶上貨物離開,伽太基人再次下船拿走他們留下的貨物。

這個過程沒有見面和交談,在之前的基礎上又加以改造,為了防止對方找錯地方,他們還用了信號作指引,這種創新既沒有脫離“鬼市”交易的法則,又能提高交易效率。

“鬼市”在中西絲路交易中表現尤為突出,兼具“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兩大特點,商品價格商議則通過眼神交流

中國古代早就有符合”鬼市”性質的交易模式,這種交易模式被西方學者記錄在冊,西方學者把當時的中國稱為“絲國”,中西方有無數的貨物在早期中西絲路中交易。中國人在絲路中表現出來的誠信受到西方人的讚賞。

  • “無人售貨”模式

“鬼市”這一名詞最在記錄在唐朝旅行家的《經行記》內,唐代旅行家杜環發現的“鬼市”位於地中海地區。“我往則彼去,彼來則我歸。”那裡的人很早的時候就開啟了“無人售貨”模式。

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鬼市”是如何影響中西絲路交易的?

賣家把貨物放在市場上,不等客人來就離開,買家乘攤位沒人才來買走貨物,拿走貨物時,把價值相同的貨幣放在攤位上,一場交易就算完成了。從那時地中海地區的交易來看,買主與賣主之間全程不見面、無交流。

在《古代中國聞見錄》中記錄了絲路中中西方的“鬼市”交易,“其人誠信,善於經商,唯交易時,遺貨於磧中。”從這裡可以看出,在絲綢之路里漢人與西方人的交易是不能面對面的,頗有一些“鬼市”的意味,中西方在“絲路”早就開始進行“鬼市”交易了。

  • “無言交易”形式

在早期絲路里,中國人的貨物還是以絲綢等絲織品為主,他們把這些絲織品通過海上或陸上絲綢之路運往國外,在部分交易活動中,由於沒有良好的默契度,中國人不得不與買方見面,但沒有語言交流,商品的價格完全用“眼神”商議。

絲路中的這種交易方式也屬於鬼市中的一類。絲綢之路的終點在大秦(羅馬),古代中國把絲織品帶到羅馬以換取他們的珠寶等,雙方在交易過程中完全不看對方一眼,也沒有語言交流,在那個時期,羅馬作家普林尼對中國商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紅髮、身材高大,與本地居民沒有語言交流。

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鬼市”是如何影響中西絲路交易的?

他們會把貨物用船運至岸邊,羅馬人把自己的東西也運到河邊,雙方語言不通,只能用語言交流。儘管他的學識淵博,但他也不能全面地瞭解絲路中的中國商人,因為中國商人在與羅馬人的交易中一言不發,他們只能用眼神交流物價,“無言交流”的形式最後達成交易。這位羅馬作家在錫蘭人口中瞭解到的中國商人亦是如此,中國人與錫蘭人交易時也在“鬼市”中進行。

“鬼市”促進中西絲路的貨物交易,不僅帶動中西經濟發展,更為重要的是交易過程中的“誠信原則”成為後世學習的榜樣

在中國與羅馬的交易中,交易雙方常在“鬼市”中交易,除了語言不通以外,羅馬一方“怕羞”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這裡的怕羞其實就是一種莫名的恐懼感。“鬼市”常在原始部落聚居的地區出現,文明落後的民族更容易出現“鬼市”,在“鬼市”交易中,交易雙方中至少有一方處於原始經濟狀態。

不管是伽太基人和北非利比亞人和錫蘭島上的“無言交易”,還是絲路中中國與其他民族的交易,可以看出“鬼市”的精髓在於交易時的不接觸。費爾南多波島上居民交易時,刻意保持著“鬼市”交易的傳統,他們不似原始森林裡的“鬼市”交易,交易雙方會見面,但他們不會有接觸,這也是“鬼市”交易方式的一種。

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鬼市”是如何影響中西絲路交易的?

交易場所發生在沙灘,交易雙方有一條分界線,如果對方的物品令自己滿意,他們就會越過這條界限,拿走對方的物品。這條線就是“鬼市”的象徵,他們避諱與外人接觸,對於外族人時刻保持著警惕,他們不會與外人有身體上的接觸和語言上的交流,旨在保護本民族的安全。

由於缺乏應有的溝通,他們對外來人瞭解不夠,所以對對方會產生一種有陌生導致的恐懼感。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與外人交易,交易雙方的不安全感是“鬼市”形成的原因之一。

早期絲路中的漢朝人與羅馬人想交流,但無奈沒有通用語言,只能用眼神講價,這也屬於“鬼市”的交易方式。雙方經過長時間交易,他們從眼神交流變為手勢交流,有手勢比劃商品的價格,這種啞巴式的交易是由於沒有共同的語言。

阿拉伯商人遊走於世界各地,他們不可能掌握世界各地的語言,所以“鬼市”交易是他們交易活動中最常見的方式。他們的船隻在經過錫蘭時,由於不認識當地的語言文字,錫蘭人也沒見過阿拉伯文字,他們也採用簡單的手勢進行交易。

啞巴式的交易方式至今還留存在世界上,它跨越了語言的隔閡,儘管有語言障礙的存在但在“鬼市”中依然可以完成一場交易,對後世的商業貿易活動產生重要影響。

從原始社會開始,商業交易中交易雙方的誠信永遠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鬼市”的正常運行離不開雙方良好品質的保障,不相見、無交流是“鬼市”最大的特點,貨物的真實性,價格的公道性完全靠持貨人的自覺,誠實守信成為“鬼市”形成最主要的條件。

無人售貨與無言交易,“鬼市”是如何影響中西絲路交易的?

早期絲綢之路中,中國人以其質樸的性格受到大秦也就是羅馬人的讚賞,在大秦人眼中,中國人在商業交易中恪守誠信,買賣公道。“鬼市”來源已久,發展至今,很多地方的“鬼市”已久消失了,但它留下來的寶貴的交易經驗至今都產生重要的影響。誠信交易是商業交易中最主要的一環,對交易的成功與否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古人質樸的品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參考文獻:

《歷史》

《經行記》

《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