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和鏡鑑價值解析《放牛班的春天》的現實價值


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和鏡鑑價值解析《放牛班的春天》的現實價值

《放牛般的春天》是讀大學的時候,老師推薦看的一部經典教育影片,沒想到幾年過後,我對電影里老套的劇情背後反映出的教育問題卻依舊極其深刻,裡面有很多有關教育的細節和問題,不得不讓每一個人深思。

這部電影至今已上映了15年,其背景是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以倒敘的手法,向我們講述了一位曾懷有音樂夢想的鄉村音樂老師馬修,校長殘暴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馳,用他深摯的愛和音樂,經過多次的努力和反抗,改變了一群在人生低谷的孩子的命運,成為他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啟蒙者之一,這些孩子也終於接受並愛上他們的馬修老師。

本文將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鏡鑑價值三個方面來挖掘這篇影片的魅力之處,為大家剖析其最為深刻的地方。

·敘述架構:這篇影片利用倒敘和雙線並行的敘述架構,雙重敘事,使劇情具有神秘感,並推動劇情流暢發展,不同的教育觀念在影片當中表現得十分微妙。

·鏡頭語言:影片鏡頭光線和色彩偏淡黃色,用跳躍的鏡頭,連續蒙太奇、顛倒式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交混使用、相輔相成,使人物、劇情極具表現力和強烈的情感張力。

·鏡鑑價值:法國的電影多次受到中國群眾的青睞,其中是否具有讓我們借鑑的地方值得我們深思,並對本國電影產生深刻的反思。

我國不乏教育類的電影,但很多影片卻不如這一部《放牛班的春天》這樣有更高傳播價值的電影。中國影片界每年眾多的產量中,當然也是有不少的佳作的,但我們中國要在電影這條路上走得更高、更長久,那就要多去關注質,而不是量。本文從上面三個角度去解讀,這篇影片能夠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到中國與法國影片區別和差距具體在哪裡。

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和鏡鑑價值解析《放牛班的春天》的現實價值

01

敘事架構:主副雙線相互交錯,一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兩線對比,使電影主題更加突出、深刻


電影運用雙線並行線索的敘事方式,在一定的時間內,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劇情信息量,進一步推動劇情的發展,激發觀影者繼續往下觀看的慾望。

1.主線:馬修與學生們組建合唱團,最終克服了各種阻礙,師生相親相愛、團結一致

因為失業,馬修重新找了份工作,去到寄宿學校當學監,這間學校有著“池塘之底”之稱。按當時的情形,所有野性子、難管教的差生都會被送到這裡來“嚴格管教”。好似來到這裡的差生永遠都是差生,永遠只能站在優等生後面,不被看好,不被尊重,更不被肯定。

馬修剛到寄宿學校時,就看到其他的老師被這些學生們害慘的樣子,也看到了校長冷酷殘暴的教育方式,看到這個樣子,想必馬修發現了,這些學生會變成這般“無法無天”的原因。

在馬修與這些差生接觸交流的過程中,他發現他們之所以會變成這樣,那是因為他們在被評判為差生的那個時候,就開始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他們,他們開始沒有感覺到被愛。而在校長的教育方式下加劇了他們的這種想法,使他們漸漸失去愛人的能力,內心的痛苦讓他們逐漸瓦解內心的那一份善意,把一切的不安都化作各種不帶善意的行為。

可是,不管校長如何,無論其他老師怎樣,在馬修心裡,所有的學生都是平等的,他們都值得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覺得: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正因為馬修,用一顆平等的愛心去教育這些學生們,也真誠的為大家組成一個合唱團,一起唱歌,一起去努力把歌曲唱好。在一邊唱歌,一邊收穫成就感的同時,他們還感受到馬修對他們的關懷、尊重和愛心。

馬修在不知不覺中,將他們團結起來,如此他們才能在遇到校長所帶來的種種阻礙時,團結一致,依舊堅持把歌給唱好。

《熟悉的陌生人,明清江南社會才女群體現象的社會學研究》這本書中,費孝通與梁漱溟發現團體是個人主義的基礎。有了團體,才發現了個人發現了自己,發現了本性。馬修將學生們團結起來是一個偉大的成果。

就如《菜根譚全鑑》裡的一段話:“仁愛與真誠的心對每個人都是無價之寶,透過仁愛與真誠,我們可以給予需要愛的人溫暖。仁愛與真誠的人,比遠離仁愛與真誠的人幸福。我們付出越多的仁愛與真誠,就會得到越多愛的回報,這是永恆的因果關係。”馬修與學生們的相親相愛、團結一致,是愛的回報。

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和鏡鑑價值解析《放牛班的春天》的現實價值


2.副線:馬修遭受夢想、愛情、教育的三重挫折,在他承受並克服一些阻力的同時,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①從夢想來看,馬修承受著當失敗音樂家的痛苦,成為了“默默無聞”的學監

馬修曾經有一個當音樂家的夢想,在他的皮包裡,有著他最寶貴的原創樂譜。但他的夢想、他的原創樂譜,早就被封存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以為不會再碰這些樂譜了。故事的轉折,發生在他的三位淘氣的學生,把他的寶貝樂譜拿了出來。陰差陽錯中,校長答應讓他組合唱團,讓他再次燃起了希望,觸碰他的夢想,這個好的開始是他堅持教學生唱歌的原因。

②從愛情來看,馬修暗戀著學生的媽媽,小小的愛情火苗燃起了後又被悄悄撲滅

電影中,有著音樂夢想的馬修,偶然發現學生皮埃爾有著驚為天人的天賦,這讓他非常的歡喜。他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但至少他的學生可以。在皮埃爾的媽媽過來探望他時,馬修先幫他隱瞞被罰的事實同時,有多次與皮埃爾的媽媽交流,並告訴她,她兒子這優秀的天賦。而在這多次交流當中,馬修發現自己暗戀上皮埃爾的媽媽了。

愛情與夢想的動力促使著他,幫助皮埃爾實現他的夢想。一次,皮埃爾的媽媽為了感謝馬修出來的時候,馬修以為自己有機會向他告白,但在聊天當中他發現皮埃爾的媽媽已經跟其他的男人在一起了。愛情的火苗,就這樣在黑暗中被撲滅。雖然很傷心,但這不影響他對皮埃爾的夢想引領者和期望。

③從教育來看,馬修一直在與校長無愛心的教育作鬥爭

雖然一開始校長他也曾支持過馬修的教育方式,但是也是以逼迫威脅的方式去答應他,一看到不好的苗頭,他立刻翻臉,不肯再用馬修的方式去教育學生。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可笑的,覺得自己當初就不應該答應馬修。特別是在他的10萬元丟失的時候,他徹底翻臉了。

於是馬修開始與校長做鬥爭,開啟地下合唱團。他堅持著自己有愛、能團結學生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因此去放棄、妥協。馬修的堅持讓他成為了偉大的教師,因為他拯救了學生們的童年,成為了學生們人生中的一道光。

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和鏡鑑價值解析《放牛班的春天》的現實價值


02

鏡頭語言:色彩偏淡黃色、色調溫暖、歌劇歡快,連續蒙太奇、顛倒式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交混使用,增加了故事情節的張力和表現力,直擊觀眾內心深處


1.色彩與歌劇:淡黃的色彩、明快的歌劇與電影呈現的正面價值相吻合

《放牛班的春天》批判的是體罰這類現實、殘酷的教育問題,弘揚的是愛與關懷的教育方式。校長與馬修兩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們不同的表現,形成了非常強烈明顯的對比。因此,電影用淡黃色的色彩營造了仁愛、團結、溫馨的氣氛,同時,也突出了電影主人公馬修樂觀和熱情的形象。

跟其他電影不同的是,《放牛班的春天》整部電影貫穿著的是歌劇元素,電影的開始和結尾早就向觀眾們透露了馬修教育的成功,歌劇裡面的歌詞,也在隱喻著這圓滿的大結局,訴說著馬修老師的偉大,在歌詞當中,就已經體現出馬修在他學生們心中的地位。

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和鏡鑑價值解析《放牛班的春天》的現實價值


2.連續蒙太奇、顛倒式蒙太奇與交叉蒙太奇:兩者結合,相輔相成,推動情節的發展

連續蒙太奇指的是按照單一的情節線、按照故事的邏輯順序發展,去進行連續的敘事。電影應用的是連續蒙太奇當中的情節順序和邏輯順序,按照情節的發展有序的開展故事,按照邏輯有節奏、有規律地推動情節。

顛倒式蒙太奇是以倒敘或插敘等方式來安排敘事順序。影片裡是利用倒敘的手法,去交代事件的始末,最後再回到主要的情節線上,來完成故事整體的敘事。這種手法打破時間的順序,讓過去和現在重新組合,對劇情的發展進行重新構造,達到了撲朔迷離、巧設伏筆的敘事效果。

交叉蒙太奇是把同個時間段裡不同空間發生的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快速的交叉剪輯在一起,共同促進劇情的發展,並指向同一個主題,最後在匯聚形成最主要的衝突,並最終解決衝突。

影片在同一時間段、不同的空間裡,用正副兩條線索交叉影響、相互對比、互相促進,主副兩條線最終彙集成一個終極矛盾,突出了主題,最後這個矛盾被完滿解決。

三種蒙太奇一起混合使用,加快了對劇情的推動作用,施展了掌控敘事和節奏的魔力。

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和鏡鑑價值解析《放牛班的春天》的現實價值


03

鏡鑑價值:要善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清楚差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我們中國的電影走的更遠、更長久


1.電影最重要的是要“創新”,在俗套的故事上,加上創新的元素,更容易成為經典

《放牛班的春天》一樣的教育題材,為什麼能讓我們對它另眼相看?在這個工業化席捲全球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在壓制本性的學校讀書,就如弗洛伊德他拍攝的音樂電影《迷牆》裡面描繪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孩子們都像是被送進了一個野獸的機器當中,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原料,沒有歡笑,沒有言語,沒有自我。老師們的表情一致,都只有嚴肅。而馬修他對學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所有教育的動機,都貫穿著一個字:“愛”。他解放了學生們的天性,和學生共同解決了個人與社會的教育的衝突。

故事的最後,馬修雖然被辭職了,但在他離開教室走出校門經過教學樓時,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飛出窗口的紙飛機,是孩子們對馬修表達感恩、不捨和愛的方式。

《放牛班的春天》之所以能在教育電影當中取得巨大成功,是通過個人夢想和學生的夢想相結合,以用另類的方式向我們說明,馬修的“教育革命”已取得勝利,這是一種在俗套的故事上,加上創新的元素進行的電影創作。我國的電影只有增添創新的元素,才能創造出獨特、新穎的東方鉅作。

2.脫離男女主角純戀愛的電影主題,善於挖掘社會最底層的本質,打造有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商業電影作品

法國的文藝愛情電影一直以來都以細膩的情感備受好評,這是一種愛情電影文化。所以一般法國的電影都缺少不了愛情的元素。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雖然也有馬修暗戀學生的母親小小的愛情線,但這對整部電影來說只是一個小插曲,它是為了推動故事的發展而存在的。而影片它關注的社會教育問題是:體罰類的教育方式、壓制學生天性的教育、不尊重差生等,以馬修的教育方式的出現,來反映這些社會教育問題,用對比的手法,不僅讓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因此看到這部電影的價值和現實的教育意義。

我國教育題材的電影,也能做到這一點,但沒能取得像這部影片一樣的成就,主要在於有些影片的受眾較於侷限。其中挖掘出來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應該要朝更廣的受眾群體發展,讓更多的人因為電影作品獲得啟發,從而顯示其商業價值。

同時,電影也是傳播我國傳統文化、傳播文明的載體。我們要通過打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傳承我國優秀傳統的電影作品,傳遞更多的價值和現實的教育意義,以此來傳承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又能為中國電影市場開闢又一巨大發展空間。

總結一下:


本文從敘述架構、鏡頭語言、鏡鑑價值這三個方面帶著大家解讀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從不一樣的角度去品味了它的價值和魅力。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作為教育者、作為家長的群體,更是教育電影領域,甚至是其他領域的電影往後的發展。

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和消遣,就像讀書一樣,也能讓我們在看電影的同時,品味別人的人生中,從獲得人生道理和人生真諦。

優秀的電影文化,它們所傳遞出來的不同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