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縣:“發娃”的故事最精彩

近幾年,在秦嶺南麓大山深處的略陽縣,無論是縣城或是鄉村,一直流傳著這樣一些故事:“留守娃”聚集最多的縣直小學,縣教體局牽頭“發娃”找媽媽;鄉村靠爺爺奶奶照管的孩子長期缺失親情,學校“發娃”找媽媽;身患殘疾的兒童無法走進課堂,學校“發娃”尋找送教上門的“愛心媽媽”……就這樣一個個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故事,卻用生動和真誠書寫著略陽教育人精準扶貧的精彩篇章。

“留守娃,多虧遇上了好媽媽”

“源源,好久沒打電話了,陳媽媽好想你呀!最近‘網課’學的怎樣?疫情防控可要保護好自己哦!”

“陳媽媽,我也好想您呀!‘網課’聽得懂……”

3月19日11時許,一對不似母女勝似母女的親情電話,讓人眼眶溼潤。

電話這頭是陳珺,電話那頭是正在參加‘網課’學習的位於大山深處五龍洞鎮的留守兒童源源。

原來在2016年“三八”婦女節,略陽縣教體局在嘉陵小學舉辦“發娃”送關愛活動,局機關包括陳珺在內的58名婦女幹部一起認領了30名重點“留守娃”。

讀五年級的源源,聰明、勤奮、好學。由於父母的離異,孩子變得孤僻、寡言,不善跟人接觸。

“源源,需要給予心理慰藉和親情關愛。我說啥也要盡到當‘媽媽’的責任。”陳珺說。

從認領源源那一天起,陳珺時常擠出閒暇時間,帶上新衣物、新書包、課外讀物和新鮮水果等物品,到家裡看望源源,促膝談心,噓寒問暖,傾情彌補孩子親情的缺失,繼而為學習排憂解難。

2018年秋,源源未辦理轉學手續隨母親到河南打工寄讀初一,一個學年上完後,由於學習跟不上,母親便打電話找陳珺,讓其幫忙轉回略陽讀初中。

陳珺接到電話後,一方面跟略陽榮程中學聯繫源源就讀初二的事,一方面協助在教育主管部門辦理相關轉學手續,很快讓孩子順利入學。

每當提起全縣“留守娃”健康成長的事兒,跟源源的母親黃女士一樣總會有948名家長開心地說:“留守娃,多虧遇上了好媽媽!”

“興豪,我就當你的代理媽媽!”

“我要找一個最賢惠的代理媽媽!”

“我要找一個最懂愛心的代理爸爸!”

……

“興豪,我就當你的代理媽媽!”教師馬娟擠過人群,迫不及待地將一件新衣服遞到了興豪的手上。

2019年秋季開學,橫現河街道辦中心小學的大操場人聲鼎沸,69名特困家庭的孩子在家長們的陪伴下,終於找到了自己最心儀的“代理媽媽”或“代理爸爸”。

興豪讀二年級,自幼開朗、活潑、懂事。因父親外出打工多年失聯,母親經法庭判決離異後,興豪只好跟年邁的爺爺和奶奶一起生活,他所在的家庭也就成了毛壩村王家院組建檔立卡貧困戶。

“失去父母,也就失去了親情,孩子真的好可憐啊!”說起興豪的不幸遭遇,馬娟是一臉的憐憫和同情。

去年冬季的一天,暖陽照射在操場上。低年級的小朋友正在老師的帶領下做著熱身跑步運動,可興豪獨自站立在操場邊漲紅著臉一動也不動。

“興豪,發高燒了,趕快送醫院!”馬娟摸了摸興豪的額頭,立即叫別的老師來幫忙,一起坐小車將興豪送到了轄區衛生院。

在醫院裡,馬娟墊款買藥、攙扶著打針、倒開水、喂藥、端飯,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興豪恢復了往日的精神,在“代理媽媽”馬娟和爺爺奶奶的陪伴下回到了課堂。

“孩子生病,感謝馬老師操心啊!”興豪70多歲的爺爺感慨道。

在該校舉行的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等慶祝活動中,馬娟跟其他孩子的“代理媽媽”“代理爸爸”一樣,總要為孩子送上“暖心書包”“開心衣物”等節日慰問品,跟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

“有代理媽媽一起參加活動,我感到特別有趣和快樂。”興豪高興地說。

不定期為孩子做心理健康輔導,爭取無錫夏陽愛心助學會資助,週末還親自護送孩子回家……這些“愛心行動”基本上成了馬娟的常態動作。

“如今,看到孩子樂觀向上,我這個‘代理媽媽’還真開心!”馬娟說。

“為殘障孩子托起明天的希望!”

誰不盼望自家的孩子健康樂觀,誰不渴望自家的孩子成長成才,誰不期盼自家的孩子給家庭帶來幸福和希望,然而總有這麼一些家庭的孩子難免會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磕磕碰碰”,卻讓父母們終身遺憾和痛楚。

家住接官亭鎮上院子村13歲的小慧,自幼患嚴重腦癱等多種疾病,身不能走,語言表述吞吞吐吐。父母為給孩子治病,四下求醫無果,還欠下許多外債,一度成為村上小有“名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小慧7歲時,為了讓其像其他孩子一樣享受到校園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償還債務,爺爺就在小學旁邊租賃住房,整天揹著小慧出入校園上下課,一個學期下來,爺爺被累垮了身子,只好揹著孫子回家,懇求母親在家裡長期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新學期開始了,小慧連續幾天沒到校。

“小慧上學不方便,可能要失學了。”知曉情況的教師李燕給校領導彙報說。

小慧失學的事,牽動著學校老師們的心。該校黨支部書記羅亮在全體黨員會上,將小慧這個特殊的“殘障娃”介紹給了大家,要求黨員教師“結對”認領,擔任“愛心媽媽”,開展“送教上門”,確保小慧就學路上不掉隊。

“這個娃的性格、愛好,我曉得。我就做他的‘愛心媽媽’吧!”黨員教師李燕搶先報了名。

從那時起,李燕每週要步行10多里山路,有時還要冒著雨雪天氣,趕到小慧家裡,教簡單的整十整百的加減法,認識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平面圖形;教讀簡單的古詩和《弟子規》;教手機上網、繪畫……

“李媽媽除了傳授新知識,還給我送來新衣服、新畫筆等學習用品。只要有李媽媽在身邊,我就感到很幸福!”聊起“愛心媽媽”送教,小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去年冬季的一天,小慧獨自一人在家,不小心從沙發上跌倒在地上,第一時間撥通了李燕的電話。李燕迅速趕到小慧家裡,叫來鄰居幫忙將其送到醫院進行了治療,讓小慧的父母很是感激。

如今,在略陽縣城鄉,像小慧一樣的殘障兒童有35名,近幾年在落實 “愛心媽媽”或“愛心爸爸”送教上門確保就學路上不掉隊的同時,也讓數十個困境兒童家庭逐步擺脫貧困,全面步入小康生活。

“讓建檔立卡家庭困境兒童健康成長,為殘障孩子托起明天的希望,我們教育主管部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提起教育精準扶貧的打算,略陽縣教體局黨組書記侯曉平的話語間滿是擔當的精氣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