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思考:請問人為什麼要有敬畏之心?

生命燈塔


所謂敬畏之心,是指人類在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面前所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

去年一直熱映的《中國機長》,想必您還記憶猶新吧?機長劉長建和他的機組正是一直懷著‘’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章‘’之心,才能在萬米高空,力挽狂瀾,將一百多條生命平安帶回地面。

很多人有宗教信仰,是因為人們敬畏神靈,敬畏神靈才會尊照神靈的意願做事。敬畏上級,你才能尊敬上級。敬畏同事,你才注重同事之間的友誼。敬畏客戶,你才能服務好客戶,敬畏制度,你才能遵守制度。敬畏工作,你才能珍惜工作。敬畏婚姻,你才能擁有幸福。敬畏父母,你才能盡孝。敬畏諾言,你才能守信。凡是敬畏,人生才有好結果。現在很多人缺少敬畏之心,很多事都是無所謂的態度對待,你對生活無所謂,生活回報你的也是無所謂。

這次來勢洶洶的疫情,雖然沒有最終確定罪魁禍首,但是那一個個失去的生命已經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人類無視大自然的規律,恣意破壞生態環境,為滿足口舌之慾,將各種野生動物變成盤中餐。有句話說得好: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人類不去敬畏大自然,大自然必然會還人類以顏色!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從你我做起!


金姐的生活小窩


此次抗疫工作,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地奔赴一線同疫魔進行殊死搏鬥,社會各界全力投入抗疫工作,人民群眾聽話地待在家中等待疫情過去,從德道的角度看,就是他她們與生俱來的敬畏之心發揮了作用。

敬畏之心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的傳統美德,它要求人們對自然、生命、規律始終抱著尊重與畏懼的態度,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不但在本次抗疫工作、在日常社會活動中,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敬畏之心提醒人們,恪守底線、尊守規矩、堅持原則。

敬畏之心的基礎就是自律。它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自覺尊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規定,自覺按照道德準則作事,做一個奉公守法、嚴於律己、寬於待人的人。

敬畏之心要求人們,工作至上、事業至上、人民至上。

工作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手段與基礎,當人們談到工作、事業、人民時,那與生具來的敬畏之心就會油然而生。在工作、事業、人民需要你的時候,它會告訴你怎樣堅定並且發揚光大蘊藏心底的敬畏之心,使之成為工作生產的動力,捨身忘己的行動。

敬畏之心鼓勵人們,總結經驗、駕馭規律,健康生話。

敬畏之心的基礎是嚴於律己,手段是勤奮工作,目的是健康幸福地生話。因此,它鼓勵人們在尊重與畏懼的基礎上,發現並且瞭解自然萬物與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規定性要求,慎重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做一個認識規律、駕馭規律的人。

敬畏之心不是迷信,而是人們尊重現實、發現機遇、煥發鬥志、追求向上、警示危險、畏懼懲罰的天性。我們要通過這次抗疫工作告訴大家,我們都有一顆敬畏之心,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我們的敬畏之心健康地跳動下去。


蔣立五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如果我們不能善待自然總有一天會遭受自然的懲罰。

想一想我們還有多少病毒沒有被發現,一個病毒就讓全球恐慌,要是南北極凍土層解封,那些遠古病毒出現,將是巨大的災難。

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聲之漢武


一、首先我們需要清楚什麼是敬畏之心

“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意思就是內心不存邪念,懂得敬畏,時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和戰戰兢兢的戒懼意念。敬畏之心,就像一根底線時刻在警示我們,做事情時就會對得起良心,尊重事物或事情自然存在的規律或已有的規則。

二、人為什麼要有敬畏之心呢?

1、人類本屬於自然界。

我們的祖先是猿類,當時生活在森林裡,自然界。人類本身是屬於大自然的一部分,沒有了大自然,人類也無法繼續生存。因此,我們必須保護好自然界的所有物種,以保證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否則在N多年之後,

2、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剛出生時,本來是很善良的。但是隨著生活習慣和所生活的環境不同,所以貪念和無限的慾望而讓人沒了敬畏之心。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就不懂得尊重和害怕,往往就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無法無天。就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爆炸,也不知道爆炸的破壞力有多強。這是很可怕的,時刻危害社會和諧穩定。

3、清楚人類本身的渺小,敬畏自然就是對未知的敬畏

人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大自然幫助人類生存繁衍,傳遞生存的知識,為人類提供庇護,自然是我們的無形的守護神,同時它也有暴躁的一面,山體坍塌、洪水肆虐、地震、海嘯、火災等,一經發生便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敬畏自然就是對未知的敬畏,對我們不可人力阻擋事件的敬畏,再聰明的人,見識在廣的人,總有些不明白的地方,總有疑惑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敬畏自然,敬畏不可知。

三、如何做到敬畏之心

一、敬畏自然

讓世間萬物自由,人類才能得以自由。這次疫情,自然界將我們關起來,幾個月都不能出來,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尊重自然規律,去傷害野生動物,破壞了自然所致。因此人類要愛護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心存善念,心懷慈悲。對自然界的慈悲就是對我們自己的慈悲。

二、敬畏規則

我們生活在社會里,每一個都不可能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都是相存相依的。所以我們在企業要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在公共環境中要遵守公共秩序,服從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

三、敬畏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所以我們要感恩我們的父母,敬畏父母,他們生我們養我們不易,要時刻謹記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因為對他們的尊敬,也是給自己未來種下善果。

敬畏自己,讓自己保持平和,遵從自己內心,保持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

少加班,少熬夜,讓自己的身體能健康,心靜定神,專注高效。

少吃多餐,少葷多素,減少自己發病的幾率,健康長壽。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凡事把握好尺度,無過無不及,不左不右,這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之一。一個人有了敬畏之心,才會牢記“慎”“獨”二字, 才能知方圓、守規矩,胸中就有了定盤星,為人處世有了標準,就會拒絕各種誘惑,用法紀和道德約束自己,坦坦蕩蕩做人, 乾乾淨淨做事。


黑米詩生活


敬畏之心是約束人的道德和行為的“緊箍咒”,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經歷朝歷代勞動人民生活實踐,用血淚甚至生命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如果不聽諄諄教誨,非要丟掉“敬畏之心”,就是自行解了箍子,“不聽老人言、不聽聖賢言,吃虧在眼前,災禍在眼前。”這次疫情就告誠我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吃不得的東西,千萬別再捉、再賣、再烹、再吃了。



漢江庸叟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指人類在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面前所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敬畏是什麼?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這裡的“敬”:除了“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外,還指做事嚴肅認真,免犯錯誤;“畏”:除了“擔心、憂慮”外,還形容“戰戰兢兢”,既敬重又畏懼。敬畏就是對一切神聖事物的態度。懷有這種態度,它能讓人懂得自警與自省,它還有助於人規範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僅如此,它還具有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形成和諧關係的作用。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意思是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居於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語。有了敬畏心,我們在做事情的態度上才能有張有弛,敬畏天命,我們才不會做一些傷天害理之事,心會有一份信仰。敬畏神靈,我們才會祈求神靈庇佑我們,心會有一份希望。凡是我們敬畏的,我們才可能很恭敬的對待,凡是我們不敬畏的,我們就會隨意踐踏汙衊。

有憂才無憂,有懼才無懼。





北漂山東小肖


有敬畏之心才不會無視禮義兼恥,不會無所顧忌,甚或挺而走險。生命只有一次,人生無常,一念差萬事非,知道如何珍惜生命,知道不辜負自己的努力,不違背初心,其它的都是浮雲



夢裡水鄉8520


答: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深深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疫情面前真的不堪一擊。疫情就是戰爭,面臨生存、滅亡。

疫情好比猛虎下山來勢兇猛;疫情好比傾盆大雨,瞬間瀰漫湖北。毒性大、傳播快、範圍廣。由於防疫措施有限,治癒率低。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迴避,不出門、或戴口罩,生活環境嚴格消毒;還有鍾老先生等醫學專家加班加點研究醫學新項目,對抗疫情。生命重於泰山,疫情是命令,抗疫是責任 。 生命只有一次,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要堅持到底努力奮鬥💪




失智866


敬天,敬地,敬科學



筎凌


人是萬物之長,做什麼事都應該有敬畏之心,不至於出錯,或者錯上加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