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狂熱的慾望,會誘出危險的行動,幹出荒謬的事情來。

——馬克.吐溫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南北戰爭後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自由寬鬆的社會環境與相對廣闊的市場相互疊加,美國的商品經濟取得空前發展,財富如潮水一般湧向美國。但經濟的過快發展讓將制度建設遠遠甩在身後,種種亂象困擾著美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念在海量金錢的衝擊下支離破碎,美麗的財富神話只是表面,財富的背後隱藏著太多骯髒,這個看似金燦燦的時代後來被人稱為“鍍金時代”。

《海狼》發表於1904年,那時的美國處於鍍金時代的後期,其作者是美國著名的硬漢派作家傑克.倫敦。


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傑克.倫敦

他的作品影響了很多後來的美國作家,其中受影響最深的就是《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在中國,傑克的名聲並不算響亮,他唯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作品是收錄於中學課本中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這部小說描寫的是一個落魄的淘金者孤身一人,拼盡全力在嚴酷的自然環境和野獸的攻擊下完成自救的故事,80後,90後們應該會隱約記得這篇文章。

由於篇幅限制,《熱愛生命》的傳遞的價值觀簡單明確:一種人類在面對困難時的頑強精神。而在長篇小說《海狼》中,頑強的拼搏精神只是小說主題的一部分,而這部小說更多展示的是:在滾滾而來的財富面前,美國人在慾望與道德之間的掙扎。

野蠻,慾望與星圖大海

《海狼》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一艘捕獵海豹的帆船上,故事中的“我”原本是一名身份尊貴的紳士,因為海難被這艘“幽靈號”上的船員救起,“我”因為這些機緣巧合而不得不跟隨“幽靈號”前往世界各處獵殺海豹,而這也使得“我”這個上流社會的紳士得以有機會一睹這些在海上拼命的人如何在風浪中求得生存乃至賺取財富。

當時的世界被海洋強權籠罩,歐亞大陸邊上的一個叫大不列顛的海島上的居民告訴世界上的人們,征服世界並不一定要依靠廣闊的耕地和巨量的人口,強大的海軍和發達的海上貿易網絡是另一個政府世界的方法。當時,海權完全蓋過陸權,傳統的大陸強權國家紛紛失勢,而海洋國家如日中天,作為主體民族是英國移民的美國人,完美繼承了英國人的海洋文化,東西兩條海岸線上商船無數,太平洋與大西洋成為美國人馳騁的牧場。


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海洋強國的因海上貿易而崛起,無數的商船在穿越浩瀚大海尋找財富,大海中的一艘艘航船就如同一個個獨立世界,而在這個獨立世界中,規則的制定顯然就有著很大的主觀性而隨意性,在這群為了尋求財富而在海上搏命的人來說,道德一定是一種奢侈品。

崛起幾百年的海洋強權,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衝擊著幾千年來約定俗成的大陸道德體系。而對於美國這個新興的海洋強國來說,本就不多的道德的約束在巨量的金錢面前不堪一擊。

《海狼》故事所發生的那艘帆船“幽靈號”上每天都在上演著野蠻與弱肉強食,“我”因為是個紳士,沒有力氣不會打架,而很快受到全船人欺負,直到“我”有一天得到一把匕首這種現象才出現一絲好轉。

在“我”這個紳士眼裡,船上的人野蠻而愚蠢,但有一個人例外,他懂得很多道理,但他比船上的任何人都更加兇殘、野蠻和沒有道德感,他就是這艘船的船長,被稱為“海狼”的“拉森”先生。

海狼,一個沒有道德感的“超人”

在大多數情況下,野蠻與愚昧是一對孿生兄弟,人們之所以會以野蠻的方式行事是因為他們的腦子空空如也,只憑原始的直覺去行事,“幽靈號”上大部分人也都是這樣。


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但是,“海狼”拉森船長並沒如此,拉森船長出身貧寒,童年和少年時光都在社會底層掙扎求生,底層的生活給了他異常強健的體魄,他力大無窮,又精通船上的各種技術。而不同於只想著靠力氣賺錢的其他體力工作者,拉森船長極愛讀書與學習,又極度聰明,他涉獵甚廣,物理、數學、政治、文學、哲學,他什麼都學,他的知識甚至不比“我”這個紳士要少,但儘管有這些知識,拉森船長卻表現的比船員更加野蠻,他以暴力統治船員,經常使用私刑,他殘酷的剝削船員,甚至不惜用槍逼迫船員為他多幹活。

拉森船長並非沒有在書中發現讀出道德,而是在認識到道德的存在後,又否定了道德的意義。不同於根本不知道文明為何物的其他船員,拉森船長對於人類社會的文明有著很深的認識和思考,經過思考之後,他放棄了文明。他的知識和能力讓他有了在文明和野蠻之間做出選擇的權力,而他的選擇很明確:文明毫無意義,以最簡單最野蠻的方式處理問題才最高效。

用“我”這個紳士的話說:“他就像一個生錯了時代的野蠻人,他的身上沒有一點現代人應該擁有的道德感”。


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一個毫無道德感的超人,在無垠的大海上以他的野蠻駕馭著船上的所有人,無邊的大海上沒有規則,這裡是他的主場。他知道道德為何物,但是在他看來道德不過是低效的手段,野蠻與暴力顯然可以更加簡單直接的達到目的。

在大海之上,暴力是野蠻人的通行證,道德是文明者的墓誌銘。

超人意外隕落,文明人的牽強勝利

《海狼》這部小說中多次出現拉森船長與“我”這個紳士之間關於人類行為的討論,“我”用道德、信仰與愛解釋一切,而拉森船長則用慾望與生存本能解釋一切,二人誰也不能說服誰。但在這艘帆船上,顯然暴力更有話語權。

“幽靈號”上的船員們也人擁有道德和正義感,剛剛從事水手工作不久的少年裡奇和另一名水手約翰遜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勇敢、堅強、是非分明,是優秀的水手和男子漢,相對於其他船員,他們同樣孔武有力,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在下級船員中很有威望。

裡奇和約翰遜曾經組織過一次對於拉森船長的反抗與報復,這次報復也堪稱整部書中所描寫的衝突的最高峰,而這次的衝突的結局是超人一般的拉森船長以一敵八,打退了所有參與報復的船員逃出昇天。

而在這次報復之後,船員們的聯盟也宣告瓦解,除裡奇和約翰遜外,所有人都心甘情願的繼續忍受著拉森船長的壓迫,而他們兩個也知道,船長的報復一定會到來。最終,這二人死於船長人為製造的海難中,正義的抵抗在船上消失。


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很顯然,船員們曾經願意幫助裡奇和約翰遜對付拉森船長,不是因為他們二人的正義感,而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二人聯手或許可以比拉森船長更有力量,但當他們認識到事實並非如此時,他們立刻轉而接受拉森船長的統治。暴力是這艘船上的唯一話語權。

對於拉森船長這樣極端鄙視道德的人來說,讀書並不會讓他有一絲的正義感,書中所學的知識不過是他更好的實施暴力的手段,他可以用暴力獲利,可以用知識獲利,更可以結合二者為自己謀利,獲利就是一切。

但在這艘暴力統治一切的船上,擁有最強暴力者同時擁有許多其他人不具有的知識和技能,他在這艘船上建立起的統治看起來是牢不可破的,但是拉森船長最後卻失敗了。這位超人,最強的“海狼”最後被他的船員們拋棄,一個人困死在大海上,而船員們離他而去的原因與他的野蠻、暴力、毫無道德感關係有限,船員們這樣做主要出於兩個原因:

第一,是拉森船長突然犯病,被病痛折磨的拉森船長並不能以暴力約束船員。

第二,則是船員們發現在另一艘船上工作,可以賺的更多。

拉森船長的病在文中出現的難免顯得有些突兀和牽強,它迅速出現,迅速擊垮了這個無所不能的超人,而“我”這個紳士,在船上的殘酷生活的磨鍊下也擁有了一些力量和技能,“我”也憑藉著這些力量和技能在拉森船長病發的時候打敗了他,但這場勝利的關鍵依舊是拉森船長的病。

正義的“我”只有在邪惡的“海狼”犯病時才有機會取得勝利,這的確是一種諷刺。

傑克.倫敦,被矛盾撕裂的超人

如果通讀《海狼》全文,你會發現,雖然拉森船長是一個反派的形象,但是,作者傑克.倫敦對於他的描寫和表現要遠遠超過“我”這個正面人物,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拉森船長就是藝術上的傑克.倫敦,而傑克倫敦則是現實中的拉森船長。

傑克.倫敦出生在加利福尼亞一個破產的農戶家庭,為了生存,他10歲時起不得不打工賺錢,在社會最低層掙扎求生的經歷既鍛鍊了他的身體也磨鍊了他的意志,由於身體強壯在加上腦子靈活,16歲的傑克就是底層人群中有了一定的威望。

17歲時傑克登上一艘捕獵海豹的帆船前往百令海峽,作為水手的他因此學習了很多關於航海的知識,這段經歷也為他日後創作《海狼》提供了不少的素材。這次航行給傑克帶來的另一個收穫就是他得以在漫長的航線上有大量時間讀書,這些都為傑克日後走上文學之路作了必要的鋪墊。


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青年的傑克倫敦魁梧強壯,可以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但他不想永遠去做最簡單的體力勞動,他希望能夠從事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於是,他後來選擇做一名電氣工人,因為當時正是第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電氣工作可以說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傑克在工作中累的死去活來,每月拿30美元(當時美國工人中的中上等),但是後來傑克知道,因為自己太過能幹,老闆讓他一個人幹了兩個人的活,而這兩個人以前的工資是每月40美元,而因為傑克的出現,其中一個工人被老闆解僱,這個人因失業而絕望自殺。

這次經歷讓傑克徹底認清了資本主義的貪婪,也認識到了出賣體力,為人打工,無論自己多麼努力都很難有出路,於是,他開始寫作。出於“體力勞動者的晚年是悲慘的,而腦力勞動者卻恰好相反。”這種認識,傑克.倫敦走上了文學之路。傑克的文學之路順風順水,他很快成為了當時美國最有錢的作家之一,在那個一個工人月工資只有幾十美元的年代,他的稿費最多時竟然達到了一個字一美元。

文學創作解決了他的一切經濟問題,但卻無法解決他內心世界的痛苦,因為他的心中的兩種在不斷拉扯著他。

可能是由於早年被資本家欺騙剝削的經歷,傑克.倫敦非常認同馬克思的思想,他的小說《鐵蹄》甚至有無產階級對於資產階級鬥爭宣言的意味。


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但是,由於讀書的無目的性,傑克.倫敦接受的知識廣泛而繁雜,除了認同馬克思的觀點外,另一個被他高度認同的是尼采的超人主義哲學。

但很顯然,兩者的思想是鮮明對立的,馬克思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最終動力,而尼采則認為,世界的進步是由少數超人領導的,而廣大人民群眾,不過是超人的“牧群”。

傑克.倫敦在南北戰爭後混亂無序的社會底層成長,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韌的意志走到了上層社會,他既是一個在深受資本主義的虛偽與貪婪毒害的憤怒的工人,又是一個能力超群,在自由市場中扶搖而上的精英和超人。

出於對於工人階級的同情他意識到以道德約束人的必要性,但是,在自由市場中如魚得水的經歷又隱約提醒著他:道德這種東西會束縛了他發揮出全部的力量。這種人生註定痛苦不堪。


世界名著《海狼》,“鍍金時代”下的美國道德憂思


傑克.倫敦死於1916年11月22日,享年40歲,死因是吸食毒品過多,成名後擁有巨量財富的傑克.倫敦反而變得更加痛苦,他通過花錢瘋狂的尋求物質追求來設法使自己快樂,雖然作為一個思想深邃的文人他深知這種快樂其實並不真實。40歲的傑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40歲即使對於一個體力勞動者來說都是一個不錯的年紀,讓他的生活陷入無限痛苦,甚至讓他的生命提前總結的不是體力勞動,而恰恰是腦力勞動,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拉森船長的病,關於道德憂思的隱喻

由底層一路攀登至財富頂端的傑克.倫敦是當時美國精神的一種很好體現。而他的困惑也同樣是當時很多美國人的困惑:道德在力量與金錢面前到底有沒有意義?

也許,《海狼》中的一個設定能更好的體現作者乃至整個美國社會對於道德心存的一絲好感和對於不受控制的力量的擔憂,這個設定就是那個莫名其妙,突如其來的拉森船長的病。拉森船長擁有著近乎無限的力量和智慧,但從天而降的疾病可以輕鬆奪走這一切,讓他比任何人都脆弱。

在海洋貿易中賺取了大量利益的美國人,因為文化底蘊和道德感與賺取財富的速度嚴重的不匹配而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對於財富大潮過去生活將何去何從的恐懼感,他們所擔心的事,大概與今天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很類似:“靠運氣掙的錢,早晚有一天會靠本事賠光”。

傑克.倫敦40年的人生幾乎走完了整個美國鍍金時代,獲得巨量財富的美國人在鍍金時代之後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和思想觀念體系,1911年,鋼鐵大王卡內基捐出了自己的全部財富。1918年巴黎合會上,威爾遜總統提出了“公理戰勝強權”的口號,二戰之後,美國工會力量擴大,工人生活得到改善。

美國的鍍金時代就是一個創業公司的草莽時代,草莽時代獲得的財富必須通過一定的觀念上的升級才能保住,這樣才能保住財富成為一種自己可以控制的力量,不然就很可能演變為“錢如潮水一般來,又如潮水一般去”的尷尬局面。

小到個人,家庭、大到企業、國家在獲得了財富或其他形式的力量後都必須學會掌握另一種力量——那時一種能夠控制力量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