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性錯誤——混淆概念

所謂概念,即思維的細胞,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是認識過程中的階段。思維想要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概念就必須是清晰的、辯證的、富於邏輯性的。概念不僅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特殊性與普遍性、抽象性與具體性的辯證統一,而且還是富有具體內容的、有不同規定的、多樣性的統一。

一般來說,概念要藉助語詞來表達。詞義有表達概念的作用,並存在一詞多義和一義多詞的現象,所以概念和語詞的關係非常複雜,一旦用詞不當,很容易造成概念方面的邏輯混亂。於是,某些人就鬧出了一些笑話。

對概念的錯誤運用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概念混淆和偷換概念便是最常見的兩種。這種似是而非的邏輯論調,常常讓人啼笑皆非。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無意識地將某些表面相似的不同概念當做同一概念使用,或在不同意義上使用同一概念而犯的邏輯錯誤。具有相對意義的詞項,假如混淆了所相對的範圍、論域或語境,也會造成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通常是由認識主體對概念本身認識不清或邏輯知識欠缺而造成的。比如:

這門課程真沒意思,我一點兒都不想學。

他一有空就上網玩遊戲,從不浪費一分一秒。

這兩句話都犯了混淆概念的錯誤第一句中,“課程”本是一個集合概念,但這裡卻被當做非集合概念使用;第二句中,“浪費”是指消耗有價值的東西或有意義的事,而“玩遊戲”則多指無價值的東西或無意義的事。

在《韓非子》中,有一則關於“卜子之妻”的故事:

鄭縣人卜於使其妻為挎(做褲子),其妻問日:“今挎何如?”夫曰:“象吾故挎。”妻子因毀新令如故挎。

這則故事中,卜子說的“象吾故挎”是指在樣式上和以前的舊褲子一樣,而其妻子卻理解為要跟舊褲子一樣破舊。於是,妻子把一條新褲子弄成了 舊褲子,鬧出了一個大笑話。

由於對比較接近的事物和現象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存在辨別障礙,所以很容易犯概念混淆的邏輯錯誤。如果想避免概念混淆,就要準確把握所使用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且注意對同音異義和近義詞的區辨。只有嚴格區分易混淆的概念,並且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恰當地使用語詞,才可能避免混淆概念。

概念性錯誤——混淆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