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想問你如何評價崇禎呢?

憂鬱公朱秀


崇禎此人,有決心,少耐心。

相較於前朝其兄以魏忠賢為屏障,與朝臣進行政治鬥爭,爭取皇權,崇禎無疑是無判斷的。輕信了東林黨人的讒言,去除了可以制衡東林黨的閹黨,自毀一臂,這是崇禎在政治上的最大失誤。

其次在軍事上,崇禎的最大失誤便是堅持了遼東戰略,若依崇禎初遼東巡撫王化貞所言,放棄遼東,只守山海關,無疑是當時時代背景下最正確的選擇,這樣既可以減少龐大的財政支出,也可以均衡軍事防布,使明朝擁有策防農民軍的勢力。

最後便在戰略上,崇禎選擇了兩線作戰,其實崇禎明明可以與滿清講和,以平叛農民軍,但是講和之事敗露,崇禎為了面子不得不選擇繼續和滿清交戰,使大明進入了萬劫不復的境遇。

雖然崇禎有以上失誤,但是其初心仍然是想守住祖宗的基業,想治好大明,但是明朝積重難返,縱然崇禎有永樂之才,怕也難以維持,這不對一個人的成敗,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國家的興亡。



長安居


崇禎作為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共計在位17年,至於怎麼評價這位皇帝,我想引用一句話。《明史·本紀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

明史這個評價個人認為還是公正的,大明王朝各種弊病長期積累,猶如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並不是一位良醫,一劑猛藥就能藥到病除的。崇禎帝身死國滅也是必然的,當然這些都是明朝滅亡的主觀因素,我們在這裡不做長篇幅的討論,我們在這裡說說明朝滅亡的一部分客觀因素,即:崇禎的個人性格缺陷。

1.急於求成。個人認為這是加速明朝滅亡的催化劑。我們都知道崇禎上臺後急於打造自己“盛世明君”的人設,殺了魏忠賢。人設是立起來了。但導致東林黨開始一家獨大。我們都知道優秀的古代帝王都是玩政治的高手,什麼是政治高手?就是玩弄權數上的平衡。不管哪一個政治力量開始做大。造成的後果就是沒人給你幹活。道理很簡單,沒人監督,沒人告狀了。最後能產生的就是一大批混吃等死的庸官。

2沒有主見。明朝後期,內有流寇,外有邊患。而且財政吃緊,明眼人都知道不能兩線作戰。努爾哈赤死後,後金政權不穩,袁崇煥提出議和,其實這次議和如果成功,明朝會迎來喘息之機。最起碼給建立寧錦防線能爭取更多的時間。崇禎將議和在朝堂討論時,在有些大臣一片“賣國”的罵聲中閉上了嘴,後期陳新甲提出議和,心中願意議和的崇禎又在罵聲中將陳新甲推出去殺掉。這就將崇禎直接開始架到火上烤。一直硬著頭皮把本該避免的仗打了下去。

3敏感多疑。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從催促孫傳庭倉促出兵絞殺李自成,導致失敗。到中皇太極反間計殺袁崇煥自毀長城。都能看出來崇禎的敏感多疑。明朝後期並非無人可用,而是一個帝王這麼用人,最後只會導致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

最後,在崇禎帝一片“朕非亡國之君,爾等都是亡國之臣”的嘆息聲中下線,他這句嘆息有沒有想到自己的問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