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本書讓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覺得特別充實,感覺靈魂得到了洗禮?

成熟的鍋鍋Q


我來回答

《殺死一隻知更鳥》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


故事是從一個六歲小女孩的視角展開,前半部分平淡無奇。只是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充滿好奇與惡作劇。就像我們小時候,總會好奇附近的某處空房子,渴望離開父母的視線自由自在,渴望離開校園撒野於大自然,困惑一些似懂非懂地流言蜚語,也恐懼那些奇怪的人和外面未知的世界......

至少在讀完第一部分,我只得到這些信息——知更鳥和藍冠鴉不同,它們只是哼唱美妙的音樂供人們欣賞,什麼壞事也不做,它們不吃人家院子裡種的花果蔬菜,也不在穀倉裡築巢做窩。

然而,隨著故事推進,方才明白文中說的“殺死一隻知更鳥,就是犯罪”所謂何意,因為知更鳥就是善良的化身啊。隔壁那位不曾露面的“怪人”阿德利並不恐懼,其實很善良,樹洞裡的多次放置的小禮物能夠見證。脾氣古怪的老太太並不是巫婆,而是在與毒癮、頑疾做抗爭之時,希望孩子幫她分散注意力,那朵潔白晶瑩、完美無瑕的山茶花能夠說明。黑人也不是黑鬼,並不低人一等,他們一樣辛勞經營、彬彬有禮、善良可親……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等你最終了解他們之後。正所謂,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特別喜歡這個父親——阿迪克斯,尤其他在庭審時的表現。當馬耶拉在法庭上大喊讓在場的每一個紳士為她主持公道時,道德就成了一種不需要人們對此作出思考的行為規範。人們傾向於與自己群體內的人保持一種“一致性”,而不是思考事情本身的對與錯。只不過這樣的一種道德觀,其實質意義上就是非道德的,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正義感,其本身也是偽善的。然而阿迪克斯並沒有選擇從眾,而是遵循了內在的良心。正是這樣的正義和堅守,讓人生敬。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阿迪克斯更是出色。他不迴避任何問題,當姑姑要對孩子們迴避某些敏感話題時,他卻說既然孩子們已經處在這樣的環境裡,就該學會怎樣面對,面臨瘋狗來襲的危險時,他也能毫不猶豫舉起早已不碰的獵槍,女兒問他“痛恨希特勒總可以吧?”,他的回答是——痛恨任何人都是不可以的。正是這樣的風度和寬容,讓人感動。

小女孩是幸運的,她所困惑的都有了回聲。阿迪克斯是明智的,他允許孩子看見罪惡與醜陋。因為故事講述的是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南方小鎮,有它的時代特徵。小女孩曾問——“為什麼鄰居那麼痛恨希特勒,轉過身對自己家鄉的人卻那麼惡毒呢?”,答案是——因為你是孩子,沒有見過大千世界,思維推理沒有受到太多幹擾,所以能理解白人帶給黑人的痛苦。

坦誠來講,在我童年的成長經歷中,父親的角色在我心中一直是缺失的。可以說,正是這本書,在我心中樹立了一個理想完美的形象(父愛≠父親的形象,形象缺失≠父愛缺失)。我們多多少少需要一個人來給自己指明道路。尤其是在童年時期,但是在我們國家,我們這一代人,有些父母實際上是做的很不夠的,這涉及到很多方面,與其稱之為代溝,不如說我們不再從父輩身上獲取力量。反過來說,我們這一代人的父輩,不再給予我們力量。而傑姆和斯庫特無論什麼時候始終都能從他們的父親哪裡獲得力量,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比如斯庫特。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比如馬耶拉。

回看今天,我們或許終其一生都不可能遇到像黑人、同性戀、宗教信仰等問題,但這不能否認我們沒有偏見,甚至歧視。想想從孩提時代一路走來,經過世事洗禮,是否也曾融入過那些似是而非的“一致性”,讓自己的選擇合理化呢?明知這種“一致性”就是一種合理的偏見,是否也曾欺壓甚至殺死過一些知更鳥呢?

再想想是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教養出暴戾?是什麼樣的教育體制抹殺了想象?又是什麼樣的社會風氣造就了冷漠?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握著偏見的子彈,都曾指向某個無辜的生命,且不曾反思,不曾自我懷疑,因而也正在殺死越來越多的知更鳥。一個人,未經風雨,保有純真與善良很是容易。難得是,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內心都不會滋生惡意。

最偉大的人也無法對抗固執的偏見,但最固執的偏見也無法對抗那些善意的人們心中的溫柔。套一句說俗了的話就是‘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


buhuiniao


《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讀是在初二,那年16歲,如今快奔四的人了,三十年,記不得中間讀過多少次,但絕對不下十次。從一次領工資買《平凡的世界》至今,已買過三套。短暫的半生堪稱顛沛流離,是《平凡的世界》一次次引領我走出人生低谷。

失意迷茫時,每次拿起《平凡的世界》,都能使我重燃生活的希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這“八九”裡,都離不開《平凡的世界》的慰藉。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喜歡上了鄉土文學、喜歡上了黃土高原、喜歡上了文學。現在雖然是一名市作協會員,但我要感謝《平凡的世界》給我帶來的改變!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去過陝北,在榆林地區打工三年,不為別的,只為體驗黃土高原上的風土人情。

因為《平凡的世界》,我愛上了閱讀文學書籍,也成為了百分之百的路遙蜜。每次讀《路遙傳》,我都熱淚盈眶。

《平凡的世界》是我的枕邊書。

我正在寫《平凡的世界》系列書評,不為別的,只為讓精神變得純粹!





蘇臺文苑


我是陝西人,我比較喜歡和推崇我們陝西籍作家路遙和賈平凹的小說。

路遙《平凡的世界》,我不止看過五遍,將近十遍了。每次看完,都有不同和更深層次的理解,或許跟我年齡漸長,已經結婚生子有關。

記得初看時,主要看故事情節,也主要是看愛情故事情節,那時我讀初三,中考結束後,一個漫長的暑假都在看這本小說。我喜歡孫少平的自強不息,不安平凡的命運,一直保持看書學習的狀態,自此後,我一直保持閱讀,甚至有一段時間,我也堅持看《參考消息》,堅持閱讀的習慣能堅持下來,受書中孫少平的影響不小。

看第二遍時,是我在中專學校讀書的時候。之前我讀高中,年輕氣盛,少年血性,頑劣不堪,所有壞學生做的事情,我都做了一遍,後被學校開除。索性離家出走。在西安流浪半年有餘。回家後,又在社會上打工,幹了幾個月的水電工,後被父母叫回家,重新上了中專學校。此時再讀《平凡的世界》,我的理解因為我的經歷而又深了許多。我對孫少平的喜歡,對孫少安的敬佩,對書中許多人物的理解,漸漸有了感同身受的體會。記得我在學校時,對物質上的要求幾乎沒有要求。那時家裡生活艱苦,我穿別人穿過的衣服,鞋子破了也不要求父母給我換,沒錢回家的時候就走路。那時的我覺得自己的人生路需要自己做主,我已經因為年少無知錯過了一次求學的機會,能再次回到學校,已經出乎我的意料,算是一次額外的奢侈補償。所以我不要求物質上的滿足,我只求心安理得,能對得起父母和家人的關愛。支撐著我在一群花季少男少女的眼裡,特立獨行下午的精神力量,就來自我不斷的閱讀,和時不時就翻開看上一兩個小時的《平凡的世界》。很奇怪,無論從哪裡開始翻看,我都能瞬間沉浸書中以及書中人物的故事和關係裡。我理解孫少平,雙水村就像我生我養我的村子一樣。我甚至把村裡的一些人,和書中的一些畫上了等號。

讀第三遍時,是我在青島繼續讀書時讀的。那是我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看見大海,第一次小小的嘗試了海鮮。就像書中說的,孫少平嚮往的外面的世界,更開闊了我的眼界,增長了我的見識。讓我對生命和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在我覺得迷茫和恍惚時,翻看《平凡的世界》,以及閱讀其他書,就能抵消我心中的所有煩惱。

讀第四遍時,我已經有了新買的一套《平凡的世界》。因為我已經開始上班工作,有了自己工資收入,除過寄給家裡的錢之外,我大部分用來買書,閱讀學習。我始終堅持閱讀,就像孫少平一樣。到現在,我買的書已經有五百本左右。除過小說,經濟,散文,人文,地理,旅行,政治,只要我覺得有用,有必要,就買來閱讀。

總之,《平凡的世界》,在我來說,每讀一次,都會給我帶來新的閱讀感受和體驗,特別是隨著我的年齡增長,我越來越能理解和認同書中一些人物面對命運抉擇時的選擇了。孫少平,一直是我理想中青年該有的形象。我也特別喜歡孫少安,理解孫少安,甚至越來越喜歡孫少安的媳婦秀蓮這個人物形象。

《平凡的世界》對我的印象太大了。我推薦喜歡現實題材類小說的人可以嘗試一讀!


百果味優選


我看過《羊皮卷的智慧》珍藏版的5遍以上,我整整花了18個月看完的,每天看一小節早上起來朗讀一遍,中午下班回來看一遍,晚上睡覺前看一遍,一節如此看三天,對我的幫助很大,明天都有收穫,現在深深印在我大腦的信條是:這一切都會過去。無論成功,失敗,快樂和痛苦,都會過去。讓我時刻認清自己,讓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開始新的生活。要以愛心面對每一個生命,堅持不懈直到成功,創造自己的城堡🏰。


潘祥睿


這個問題確實觸動到我,我確實有這麼一本,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引導我前進的書籍,在此分享給大家。

記得剛畢業的時候,自己是多麼的無知,拿著文憑和僅有的畢業作品,懵懂又好奇的看著網上的招聘信息,希望可以找一份工資高對口的,離家近的好公司,好崗位。從不敢想自己有什麼大成就,就是能有個安穩的,還不錯的機會就很滿足了。

就因為這樣隨心的行動,我發現了這本書《成功大學》。當時覺得搶眼的封面,寫著“推薦給所有年輕人的勵志進修書目”,不甘心的我希望從這書尋求答案,翻看了幾頁就馬上買下了。

作者是從13歲就開始和文字打交道的拿破崙·希爾,他是世界最早的成功學大師

  • 我是看了這本書,才認識作者,才知道他還有更偉大的創作,為社會做出了許多貢獻。
  • 他在發現自己對法律感興趣的同時,毅然做出了學習的選擇,果斷的接受很多新的挑戰。
  • 在明確的目標下,機會來的時候不計較付出,讓他得到了更多的機會。
  • 勇於挑戰的同時,為他寫下後面的暢銷書埋下伏筆。

現在書本的目錄都已經發黃了, 2004的印刷版本目錄已經做得如此細緻,內容和明細再加上導師名字的排列,感覺到作者是用心的幫助讀者,讓我無法去懷疑書的權重。

我就這樣被這些抓人眼球的文字,漸漸的帶進如何獲得成功的世界。

“沒有目標一切努力和認真都是白忙”,感覺就在說我自己,深深戳到我的心

  • 沒有目標的前行根本無法和成功擦肩,而定下了目標,就必須如同對愛人一樣從一而終的認真,必須專注用心的對待它。
  •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對那一塊領域的專注,他們都不會失敗,只是離成功還有一定的距離。
  • 目標有了,確實有了正確的方向,但如果要繼續往成功的方向,我們要學會做一個綜合能力強大的人。

書中還舉出一個關於拳擊手的例子,讓我恍然大悟。

  • 拳擊手每天都是有計劃性的訓練,作為一個拳擊手他必須眼明手快,眼力訓練,腿部肌肉訓練,臀部肌肉訓練,保持熱量的飲食調理等等,這綜合的訓練造就拳擊手更容易獲得成功。
  • 其實道理相通,我們做人做事也一樣,全方位去發展自己,多分析自己現在的位置,哪方面可以更快推動自己前進,然後加以行動。
  • 在本職上必須遊刃有餘,再增加輔助的能力,如營銷技巧、人際關係等等,都是讓我們如虎添翼的能量,讓我們離目標又拉近了距離。

推薦大家可以看看拿破崙·希爾的書,他的書都有著成功人士的成功做鋪墊,極其細緻的刻畫著種種的方法,通俗易懂的例子,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更快到達目的地。

  • 以上是《成功大學》最開始打動我的內容,在這裡也實在介紹不完它的精彩,留著讓大家自己去領悟。後面的內容更是讓你愛不釋手,一下子就說到你心裡去了,或者是你從未想到的努力的方法和思維方式。
  • 只要心裡相信自己會有成就,這將會輔助你更快達到目標。
  • 這本書真的很好,每一節後面會給出訓練的題目,幫助讀者快速找到學習的方法,讓讀者馬上學以致用。

對我的人生起著重大影響,他的《成功大學》激勵著我要對自己要有要求,鼓勵著我懂得分析自己的長處,勇敢往目標前進,懂得增值自己的不足,只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就會離成功不遠。

而且我最大的感受是,成功其實就是努力的過程,它並沒有盡頭,我要好好去享受。

謝謝大家瀏覽,有不好之處請指教!


奇葩的貝卡


  能看5遍以上的書,除了新華字典之外,我主要有2個套,(1)美國總統克林頓的溝通顧問寫的《一生只做一件事》,(2)麥肯錫顧問系列叢書,比如《麥肯錫方法》、《麥肯錫意識》、《麥肯錫顧問提問術》、《麥肯錫顧問筆記術》等。

一、《一生只做一件事》

克林頓總統的演講技巧稱得上是大神級,卸任總統後,關靠演講的收入比當總統還收入高,他的溝通顧問(指導老師),水平就更厲害了。

我每次讀這本書,最大的顧問就是“放鬆”,道理所有人都懂,但要真正體會、要真正用好,那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

比如他講的故事,我們去照相時,會和身邊的人愉快的聊天,我們滔滔不絕、我們表情姿勢非常放鬆,但攝影師突然說:“看這裡,不用動”,這時候,我們的臉一下子就僵硬了,成了機器人。

再比如,他舉了一個電視節目的故事,在畫面中,兩個警察開始時他們的表情栩栩如生、舉止自然,但當他們知道自己被錄像後,一下子就換了另外一個人,他們帶上“面具”,想讓自己顯得專業,因此脖子僵硬、下巴緊繃。。。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歷,我給公司內訓麥肯錫的系列文章時,感覺就像和朋友在聊天,或像長輩在教育小孩一樣,言談舉止和說話都很放鬆,但5月底給客戶做的一次講座,7個小時下來,事後聽錄音才發現,有些話當時只說了一半,這就是不放鬆,太在乎的結果,因為臺下不再是同事,而是30多個博士生,但事後想一想,博士又怎麼樣呢,術業有專攻,我介紹的是我擅長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二、麥肯錫系列文章

作為諮詢界的龍頭老大,麥肯錫的每個方法論都被深度研究,我曾經就職了幾年,在當時覺得沒什麼,但到了新諮詢公司之後才發現,麥肯錫的套路確實很有效,比如麥肯錫方法的溝通技巧、比如金字塔原理的邏輯思維,尤其是“結論先行”、“結構化”、“MECE”這些方法,看似簡單,但用到我們的諮詢報告或日常溝通中,確實太有用了。

再比如麥肯錫的提問術、解決問題的7個步驟,這些方法在我現在做調研時太有用了,每次調研,按這個方法論,客戶都會滔滔不絕的講他們的需求,講他們的建議,有時候甚至過了飯點才突然想起來,發出這樣的感嘆“呀,2個多小時了呀!”。

三、讀書筆記

閒暇之餘,我也會做一些讀書筆記,絕大部分是思維導圖筆記,因為思維導圖效率高,容易形成邏輯清晰的圖,而且思維導圖抓的是關鍵點,又省時又省力


攀閱


記得我家有一本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還是繁體豎版那種,硬殼的。我每年暑假都要看一遍。第一句就是:我是在礦山上長大的。這本書簡直就是我最深刻的童年記憶了。記得封底定價是幾萬多,當時特別難以理解。呵呵哪天回孃家了得問問我哥看這書還在不?


桃夭之俊博


《罪與罰》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我願稱之為,陀神。

書講的是一個大學生因為生活的困頓,思想經過激烈而又反覆的爭鬥之後,選擇殺死了一個放高利貸老太婆,最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故事。

這本書是在兄弟家裡拿的,在暑假時候看,我家裡一個人都沒有,姐姐得了白血病,父母在廣州陪護治療。我每天晚上打完籃球回來,不洗澡,就一個人坐在空蕩的大廳裡看這本書。

在閱讀過程中,我完完全全地投身在書裡面的世界,它幾乎是讓我的性格變得更加陰鬱,思想的激流如奔騰的不可阻撓的洪水,甚至是把我完全擊倒,人的複雜性被陀神細膩而又不失合理的描寫展現得淋漓盡致。它給予我極大的震撼,讓我每次讀完幾十頁都不得不放下它去選擇休息一會。

到了如今,《罪與罰》的封面已經因為磨蹭和氧化而破損嚴重,我卻依然在讀。它是我的老朋友了。一個另類的,不會說話的靈魂陪伴者。



就是風啊


《飄》是我高中的時候讀的不低於十遍的一本小說,學生時期最愛讀的就是三毛和世界名著,到大學有機會把世界名著改變的電影又對照這看一遍,這些國外名著對我影響很大,包括審美,文化,生活和浪漫氣質,《飄》裡面的臺詞我至今都爛熟於心,少年的我渴望擁有斯嘉麗和瑞德的愛情,年過三十不再憧憬小女孩的愛情童話,但仍然忘不了上學的時候偷偷把小說藏在課本下面小心翼翼一行一行露出來看的緊張和美好。


用戶7530459980680


我的啟蒙讀本(最早讀的一本書):《培根論人生》,因為是小時候讀的一本書,裡面的語言風格、大部分的思想觀點,對我後來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我平時寫作的語言風格影響很大,覺得那些文字很對我的胃口,甚至覺得那話應該是我說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