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好吃的魚是什麼魚?

你的無空


這事太主觀了沒有個客觀標準,地方口味、流行做法等都各不相同,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在這只是說說我的猜測。

最好吃的魚不太可能是純淡水魚。兩種魚都釣過的應該知道,總體而言淡水魚沒有海水魚那麼有勁,肉還是差點,而且淡水魚的種類遠遠不如海水魚豐富,以人為宿主的寄生蟲感染的風險淡水魚遠遠大於海水魚(淡水水產品永遠不要用刺身、醉、醃等生食方法)也決定了淡水魚在烹飪手法上有侷限。根據前述生理特徵的差異、烹飪方法和種類的限制,光從概率上推測,最好吃的魚應該會是某種鹹水或鹹淡水魚。

多數動物來源的食物,往往是有毒的比無毒的好吃。毒蛇比無毒蛇好吃,有毒河豚比無毒河豚好吃,大概是因為生物毒本身就是某種生物酶或類似的蛋白質,烹飪中會轉化成鮮味。

所以,如果真的存在著客觀標準下的"最好吃"的魚,那我猜大概會是某種產自海水或鹹淡水的魨科魚。

以個人的實際經驗來說,在海南長大的我吃過的幾種魨科海魚,還有江蘇產的鹹淡水人工飼毒的河豚,都非常美味。不過個人印象最深的還是自己在陵水親手釣的一條一斤二兩的最最普通的星點臭肚(海南叫金鼓鰻),清蒸後極其美味,至今難忘。

看到有人說"一平二敏子三黃花"的民諺排序,一平是指啥不瞭解,野生的黑鰵、黃花都吃過,也可能是店家手藝不行?反正沒傳說中那麼驚豔了。

圖為年前和朋友在南澳釣獲的一尾十幾斤級的黑鰵,這玩意應該主要是魚鰾入藥值錢吧,肉味真心一般。



神經大懶貓


我是從小生活在海邊的人,所以幾乎沒有我沒吃過的海魚,要說最好吃的、記憶最深的一次吃魚,還是我自己釣的魚。

高中剛畢業的時候,還沒有工作。所以成天“無所事事”,幾乎每天都扛著自制的魚竿,加上幾盤摔線。去海邊釣魚!


記得最清楚的一次,就是和同學去海邊釣魚。我們當地有個地方,號稱岸釣的聖地。就是地勢比較兇險,全是大的礁石和山溝。那天就是和同學們相約去那裡釣魚!這個地方在我們當地叫“老驢嘴子”,可見像驢嘴一樣的山溝和礁石,會有多麼難走。

我們幾個人先趁著退潮,挖了一些海蛆當魚餌。然後就趁著退潮往裡面的礁石走,因為離岸越遠的大礁石,底下的水也越深。魚也就自然多,還個頭大!

那天真的是魚獲滿滿,下鉤魚就咬。而且從來沒有釣到過的鴉片還有一條上鉤,基本能有二斤多沉。還有黃魚、黑魚、小嘴,而且個頭都可以。其中一個同學還釣了一個大螃蟹,給我們三個興奮的。忘了開始漲潮了!


等到水漲到腳底的時候才發現,回頭看來時的礁石路,基本都沒在水下了!一看情況不妙,就趕緊收拾魚具,挽起褲腿趟著水往回走。

因為腳底下坑窪不平,有時候踩不準凸起的礁石,走的磕磕絆絆的。一個夥伴用魚竿拄著礁石走,一不小心踩空了。直接掉水裡去了,海里的水看著不深,其實都能沒過頭。辛虧大家都是海邊長大的,都會水。就用魚竿拖著他,把他拖上來了!九月份天不冷,不過衣服溼透貼在身上也挺難受的。

等我們幾個好不容易捱到岸邊,幾乎各個衣服都溼透了!釣到的魚也因為在水裡東倒西歪的走,丟了不少!不過剩下的我們幾個“劃拉劃拉”也有個四五斤。

當時我和同學都是學烹飪專業的,自然燉魚和做魚是不在話下的。去了一個離海邊最近的同學家,把釣來的魚收拾收拾,加上一塊在海邊撿的新鮮海蜇。就那麼一鍋燉了!


這頓魚是我一直記憶猶新的最好吃的魚,基本沒有添加什麼佐料,用新鮮的海蜇當水。把黑魚、黃魚、鴉片收拾乾淨,直接鋪在海蜇上。燉到湯汁濃稠時,撒上蔥花香菜就開吃。還喝了同學爸爸泡的散白酒,晾乾了衣服才回的家。

過去了這麼多年,吃過無數次魚,再也沒吃出那年自己釣的魚的那個味!所以我覺得最好吃的魚,一定是自己“千辛萬苦”釣來的新鮮魚。


73神牛


我已75歲了,5O多年前下放到皖南山區,下放前我是蕪湖市長大的。蕪湖在長江邊,最有名的當是長江鰣魚!小時侯媽媽燒過兩次,當時也是名貴的,每斤3元以上(當時父親每月工資三十多元,全家六口人生活)其他魚類每斤只有幾角錢。到七十年代有次回家探親我自己去菜市場買菜,正好碰到在賣鰣魚,已漲到4元/斤,一條3斤多重的己佔我當月'1/3工資了,這美味抗拒不了,毅然買下了,由母親燒成的這美味也成了我四十多年來的夢中最懷念的佳餚。


老李小學


說實話,釣魚很多。自己不愛吃魚。

然後,廚師,做法口味很重要,勝過魚的種類。

海水深水魚最好,江魚其次。但對於吃魚沒研究,不太愛吃魚。

在北方,釣的最多的是鯽魚,鯉魚,鰱魚,草魚,和翹嘴,餐條。

自己家很少買魚,一來老婆不太會做飯,孩子也不太喜歡吃魚。

做菜一般都是我做,所以魚肉做的也少。

所以我釣的魚,小的一般放流。大的才帶回家。

小鯽魚一般不要。小鯉小草標準三斤一下一律不要。

偶爾,鯉魚二斤多的也拿回去,打發老婆這個吃貨。

餐條翹嘴我的最愛,喜歡吃炸酥魚。但也要稍大的。

草魚一般喜歡四五斤的。太小也不吃滴。別說我作,事實我不愛吃魚。

我認為最好吃的魚,是我自己釣到。自己做的炸酥魚,翹嘴,白條。

清理好的白條,用料酒,鹽,蔥花,十三香,老抽,生薑片醃製三十分鐘。

第一遍小火炸透,第二遍炸至金黃酥脆。撒上辣椒孜然粉,味道美極了。

小魚湯,直接就用第一遍炸好的小魚。清水下鍋,配一點香菜,香蔥,也是美味的很。

出鍋時香油兩滴,哈哈,你們餓不餓。

最好吃的魚,莫過於自己動手,乾淨鮮美的餐條兩吃。

勞累一天,配上二兩小酒,放鬆解乏,爽。

喜歡炸酥魚,喝兩杯的記得關注,點贊。交流哈哈😄、











戶外彬哥


印象中最好吃的魚是我釣的小雜魚(青稍,餐魚,黃尾)。

十多年前,與朋友相約去一個大湖釣大青魚,並且準備了幾十斤螺螄大窩。

釣了一個上午,一條大青魚都沒有釣到。我就等不及了,乾脆釣小魚吧。後來我準備了一根4米5長的手竿,專釣小魚。釣小魚本來用3米6的或2米7的是最好。但是呢,我沒有帶。只有用4米5的啦。

結果一個下午我釣了10多斤小雜魚,我一起去的另外兩個朋友一條魚都沒有釣到,因為他們的釣具釣餌,不適合釣小魚,大魚又碰不到。收了竿,在回家路上,與朋友商量了一下,晚上到了一個朋友的魚具店去聊聊天,喝喝酒。

到了漁具店以後,把這些小雜魚交給一個開酒店的釣友。讓他在他自己的酒店裡把小雜魚加工了一下。另外又炒了幾個菜。

這個酒店的手藝相當好,把我那些小雜魚做的非常的好吃。我到現在一直還忘不了。

大家喝酒聊天,好開心。


鱈鯡2000


中國地大物博,魚🐟的種類也多,魚🐟的做法也是萬萬千,至於說什麼魚🐟最好吃,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印象中最好吃的魚,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其實呢,也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

如今的我也都三十好幾了,我印象中最深刻,回味無窮的魚的味道,那就是二十多年前,我們這邊發了洪水,那以前我們每家每戶都有自己養魚,都有一口小魚塘,都是放養給自己家吃的,逢年過節的都會抓一條上來吃。不知怎麼地,一天三斤多的魚,跳出池塘,逃到水溝裡,被抓回來了,然後……你懂的

沒錯,那就媽媽煮的魚,媽媽的味道,就是最深遠的,最回味無窮的,也是一輩子都想念的。

媽媽煮的魚就是吃過最好吃,記憶最深遠的魚🐟🐟🐟


鄉村老獸醫


我喜歡釣魚,也喜歡吃魚,但家裡除了我,父母、老婆、孩子都不喜歡吃魚,不喜歡吃就沒人做魚,所以我釣到的魚多半送人,因為都是野生魚,送人還是有人要。偶爾也我會留幾條,心情不錯的時候就自己燒,前些天,用黃辣丁煎湯,用鯉魚紅燒,結果我一個吃,三兩白酒,黃辣丁配鯉魚,居然吃完了。但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八十年代放在稻田的稻花鯉魚,打穀子的時候能長到一斤多,捉一條,媽媽煎了再熬湯,那種香味一輩子不會忘。現在的調料倒是齊全了,但魚沒以前好了,做出來的魚,再也沒那種味道了


wjm8277


中國最好吃的魚是什麼魚?

若說最好吃的魚,那非東海海域的魚莫屬了。

家鄉在福建泉州一個沿海小鎮,前幾輩都是靠海吃飯,小時候經常聽家裡老人們說起漁船上的經歷,每次講都不一樣,相當精彩。

據老人們說,最好吃的魚是東海海域的魚,特別是比較珍貴的黃花魚,黃花魚肉質細膩、鮮甜,魚肉多魚刺少,特別受歡迎。漁民煮新鮮黃花魚時,不需過多材料,只需將黃花魚處理乾淨,加少許薑片、生抽、水燜煮至熟透即可,相當美味,特別下飯。


不過現在野生黃花魚比較少見,特別稀有,都說物以稀為貴,可能正因為稀有大家才會覺得好吃吧。

但我自覺吃過最好吃的魚,卻是前幾天剛用來煮魚粥的加臘魚,加臘魚是所有鯛類的極品,所以學名又稱“真鯛”,在日本俗說“花中櫻,魚中鯛”指的就是它,家鄉的漁人常說“春鰵冬加臘”,更是應了最佳的美味時令。

將剛打撈上來的加臘魚去除魚鱗、魚肚、魚鰓,處理乾淨後將魚肉片下,切成薄片,加上少許鹽、胡椒粉、生抽、雞蛋清攪拌均勻醃製十分鐘,待米粥及配料煮至九成熟後,加入魚片煮沸煮透,加少許鹽調味,淋上少許熟油,再撒上蔥花。


一道湯鮮、肉嫩的魚片粥即可享用,味道特別鮮甜。 中國最好吃的魚是什麼魚,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自己喜歡的魚就是最好吃的魚,對於從小吃魚長大的我來說,這道加臘魚片粥是目前吃過最好吃,也是最難忘的魚了。


李家媽媽美食


第一次在魚塘邊釣魚。居然釣到了,大約有7,8條鯽魚。那一年是86年春,我上初一。

然後老媽晚上把那幾條魚燒了,紅燒,剛好一碗。絕對的真是鮮啊。

可能和那個時候農村還沒有開始搞養殖有關,都是野生的,乾淨,鮮。又或者和那時候吃魚次數少有關。方正現在怎麼也吃不到那個味了。

老家安徽的。


safeteczhao


您好,我是瀾饞食記,美食領域青雲計劃獲得者,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中國最好吃的魚是什麼魚呢?我覺得這沒法決定。小時候第1次吃到紅燒鯉魚的時候,覺得紅燒鯉魚就是最好吃的魚。



長大一點到了崑山外婆家,發現小黃魚和剝皮魚,又便宜又好吃。特別是剝皮魚,剝下來的皮在夜裡瑩瑩發亮,跟鬼火一樣。但剝皮魚的肉真的好吃,又沒什麼刺,吃起來方便。

鰣魚,神話傳說中龍王的小女兒。



大約我七八歲的時候,舅舅拿回來一條魚,它其貌不揚,但是魚鱗特別的細。這種魚不用刮鱗就可以直接清蒸,每一個鱗片都是一個小油星。它的肉細膩,鮮美至極。這就是張恨水筆下恨它多刺的鰣魚。

鰣魚不光鮮美細膩,而且整條都散發著一股奇異的香氣。外婆說那叫胭脂香,相傳鰣魚是龍王的小女兒,不喜歡待在家裡,喜歡沿著長江逆流而上,有著大家閨秀的氣質。



鰣魚在清明前後是最鮮美的,人們會把它整條清蒸。以前大戶人家,會把鰣魚的鱗一片片的拔下來,再用線穿成一串串的,擺在鰣魚身上清蒸。這道菜有個專門的名字叫珍珠卷玉簾。慢慢的到了七月份,鰣魚的骨頭和魚鱗越變越硬,這時候還不刮鱗的話反倒成外行了。

小時候刀魚非常便宜,鰣魚要貴過它的。現在鰣魚基本已經滅絕了,而刀魚動輒上萬一斤。對我來說刀魚真的沒什麼吃頭,現在它只是代表了一種奢侈品的象徵。若論到鮮美,它真的差鰣魚很遠很遠。

(這是鯡魚)

現在市面上又有了鰣魚,但是很多都是拿美國西鯡冒充鰣魚。記憶中鰣魚的味道永遠都不會回來,我也希望這位龍王的小女兒在長江中自由的遊弋,永遠都不要被人類發現。

真鯛,海中第一鮮。



第一次吃野生真鯛,不是在國內,也不是在日本四島,而是在韓國。這種在長達一千年當中都被日本人稱之為海中第一魚的珍品,的確是鮮美到了極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的拖網漁船在東海來回遊弋,就是為了抓野生真鯛。當時的真鯛已經很稀少了,而大黃魚,剝皮魚,小黃魚,帶魚等魚類資源還非常豐富。



直到五六十年代,野生真鯛資源徹底枯竭,日本人才開始抓大黃魚,等幾種魚類賣給中國。因為對於他們國內吃慣了真鯛的口味,大黃魚真的一點市場也沒有。

早在日本江戶時期,真鯛就被奉為“日本一”,也就是日本人心目中的排名第一的魚。野生真鯛肉質鮮美,毫無腥味,回味清甜,即使冷凍再化凍口感絲毫不減。



我在韓國吃的那一條就是野生的,真的和養殖的真鯛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養殖的真鯛腥味重,肉質鬆散,口感粗糙不說後味還發苦。那條魚真的吃得我陶醉,沒想到真的要可以好吃到如此地步。


聽當地人說前些年還能達到重10多斤的真鯛,這些年真鯛基本已經滅絕了,這條將近三磅的真鯛已經算大個。而且並不是任何真鯛品種都好吃,有的種類非常難吃,所以長得再大也賣得非常便宜。而且就算好吃的真鯛品種,一年四季的價格也差的非常大,所以要緊跟時令。



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正確答案。我唯一能告訴大家的就是,碰到野生的魚就不要放過。隨著海洋中的資源越來越少,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所有的魚都會變成奢侈品。

據統計,現在全球已經有80%的魚類資源枯竭了,到了2048年,整個海洋都會被掏空,真的是嗚呼哀哉。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筆者長期更新美食文化深度文章,現在關注我,可以使您成為餐桌上的靈魂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