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飲茶雜論:波雲詭譎的爭論背後,舶來品最終本土化

關於英國飲茶爭論的反思

茶在近代全球交流不斷加強的歷史背景下於17世紀下半葉傳入英國,在18世紀進一步傳播並逐漸普及,有關飲茶的爭論也由此而生。該爭論開始時主要關注飲茶功效,但隨後即深人其經濟社會影響方面,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其中,對陣雙方互相辯論,該爭論幾乎貫穿了整個18世紀。綜觀這一爭論,其展現的問題值得人們認真思考。英國有關飲茶爭論的實質為異質文化在跨區域傳播中引發的文化碰撞。季羨林先生在論述文化交流時指出

:“兩種文化或多種文化互相交流時,產生的現象異常複雜,有交流,有匯流,有融合,有分解,有鬥爭,有抗拒,有接受,有拒絕。“

18世紀英國飲茶雜論:波雲詭譎的爭論背後,舶來品最終本土化

18世紀英國

英國社會有關飲茶的爭論即體現了上述複雜現象。茶葉傳入英國並非單個的文化傳播現象,而是當時歐洲“中國熱”的一部分。該時期歐洲社會普遍崇尚並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習俗,知識分子則關注與研究中國的思想文化,這“使得中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了歐洲日常生活方式的變遷,尤其是社會政治和文化改造的進程”。

“中國風”引發的爭議

英國的“中國風”追隨者在擺放著中國傢俱、佈置著中國屏風、貼著中國壁紙的氛圍中用中國瓷器品茗,享受著中國情調;研究者則翻譯或者介紹中國典籍。在這一背景之下,飲茶之風在英國自上而下不斷傳播。但是,“中國熱”在歐洲日益風行時遭遇了文化的碰撞,部分人士著書立說從不同角度對“中國風”給予批評,“中國熱”由此逐漸降溫。

18世紀英國飲茶雜論:波雲詭譎的爭論背後,舶來品最終本土化

笛福

具體到英國而言,笛福創作的《魯濱遜漂流記續編》、《感想錄》以及理查德華爾德所編的《環球航海記》,展示或者說塑造了中國的醜陋形象,給英國的“中國熱”潑了一盆冷水。儘管上述對中國文化的崇尚與距斥是就整體而言,但是茶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受其影響。飲茶爭論依稀能夠體現出某種內在關聯,贊成飲茶的約翰遜博士對中國也很感興趣;而漢韋批判飲茶時將中國也視為荒唐墮落的國家。

如果從茶的世界傳播過程來看,巳有關於茶在朝鮮半島、日本傳播史的研究均未提及類似爭論,究其緣由,可能還是在於當時它們與中國的整體差距較大,其發展水平尚難以與中國對話,所以只能大力引進吸收。茶在英國傳播時則不同,該時期英國完成了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體制的轉變’經濟社會不斷髮展,在國際競爭中戰敗了荷蘭,其海外擴張日趨強勁,更不用說工業革命啟動後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18世紀英國飲茶雜論:波雲詭譎的爭論背後,舶來品最終本土化

西式茶文化

所以,茶在英國傳播的歷史背景與其在中國周邊地區傳播時顯著不同,文化碰撞由此而生。飲茶爭論未能中斷茶在英國的繼續傳播有著複雜的歷史原因。歷史經驗證明,文化碰撞可能會導致文化傳播的中止。不過飲茶爭論並非如此,儘管對陣雙方均積極宣傳,其主觀願望都在於壓倒對方,但“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

飲茶爭論背後的複雜性

正是雙方的互相辯論,使英國人更深刻地認識了飲茶的益處及其侷限,可以說,飲茶爭論不自覺地促進了茶的進一步傳播。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是因為英國當時具備擴大茶消費的歷史條件。隨著農業革命以及工商業的發展,該時期英國“較好的經濟狀況和較充分的就業機會’勞動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也更注意娛樂和休息,因此生活消費水準不斷攀升”。消費水準的提高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即飲食,茶適應了當時英國的需要,所以在社會各階層日益普及,其傳播並未因為飲茶爭論而中止。

18世紀英國飲茶雜論:波雲詭譎的爭論背後,舶來品最終本土化

英國東印度公司

另外,就茶葉貿易而言,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初從事多種商品貿易,後來茶貿易逐漸成為其業務重心,茶貿易的迅猛發展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提高競爭力的基礎,同時也為國庫帶來可觀的稅收,所以英國並不會輕易放棄該項貿易。至於金銀流失問題,東印度公司最終發展出了中印英三角貿易,從而扭轉了貴金屬外流的局面甚至可以從中獲利。可以說,飲茶符合英國曆史發展的需要,所以該爭論並未能阻擋茶在英國的繼續傳播。支持飲茶者把握了歷史發展的趨向,因此在爭論中獲得了事實上的勝利。

18世紀英國飲茶雜論:波雲詭譎的爭論背後,舶來品最終本土化

18世紀英國

飲茶爭論揭示了文化傳播所面臨的困難及其複雜性。儘管因為飲茶符合英國曆史發展的趨向,所以關於飲茶的爭論未能中止茶的繼續傳播,但該爭論仍展示了文化傳播的複雜性。龐樸先生在論及文化交流時指出:“物質文化因為處於文化系統的表層,因而最為活躍,最易交流;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處於文化系統的中層,是最權威的因素,因而穩定性大,不易交流;精神文化因為深藏於文化系統的核心,規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因而最為保守,較難交流與改變。”

舶來品的本土化

該論述在對文化進行分層的基礎上指出交流時面臨不同程度的困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難”與“易”是相對而言的,並不能過分低估物質文化傳播可能遇到的障礙。茶在英國初步傳播較為順利,很大程度上源於對舶來品的好奇。在初步接受飲茶後,文化傳播即步入了選擇階段,有關人士從自身背景出發予以考量,對作為異質文化的茶文化給予不同的認識,從而引發了激烈爭論。因為此時英國具備接受茶文化的歷史條件,所以該爭論並未能就此終止茶的繼續傳播,但是茶最終真正被接受必須通過本土化融合來完成。因為穩定的文化體系在接受外來文化時,往往是通過使其與自身傳統相適應,以消化吸收的方式將外來文化融人本土文化之中。

18世紀英國飲茶雜論:波雲詭譎的爭論背後,舶來品最終本土化

18世紀英國

英國人在吸收借鑑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發展,飲茶時加人巳經在其飲食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的牛奶或奶油,還大量添加由西印度群島運輸而來的糖,由此發展出了英國特色的飲茶方式。至18世紀晚期,已經有人在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飲茶,同時搭配以麵包、蛋糕等食品,這一做法在19世紀進一步得到豐富並加以規範,最終定型為舉世聞名的英國下午茶,成為社交和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至此,茶文化才真正實現本土化甚至成為英國文化的象徵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