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電,晚上都在幹什麼?

無心插柳53


對於絕大多數的社會底層人來說,天黑了就睡覺。

大多數古代文人描寫的夜生活,喝個酒、賞個月、聽個曲,是和老百姓無關的。這一點沒必要引經據典,回到80年代的大多數農村,很多人深有感觸。

80年代的農村人一般起得很早,早晨五點鐘左右,天剛矇矇亮就去幹活(冬天沒這麼早),一年到頭難得有幾天歇著的。在機械化程度普遍較低的時候,田裡的活似乎怎麼也幹不完。反正就是每天都很忙,很累。

下午五六點鐘就吃晚飯了,吃完天還沒黑的話,大人會聚在一起嘮嗑,小孩聚在一起瞎鬧。小時候家裡還沒電視,天一黑就上床睡覺了。小孩子精力旺盛,可能睡不著,但是沒辦法,就豎著耳朵聽外面的狗叫聲……一條狗叫全村的狗都叫……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家裡有了黑白電視之後,因為要幹農活,所以睡覺也很早。一般都是七點四十,麻溜的滾床上睡覺——7:30新聞聯播結束,再看10分鐘的天氣預報。農村人靠天吃飯,天氣比啥都重要。


80年代尚且如此,更別提古代的老百姓,很多時候一天只吃兩頓飯,不早睡幹嘛去?

當然,對於那些富貴人家,晚上該怎麼玩還怎麼玩,要生活在宋朝,還能天天逛逛夜市。只要你兜裡有錢,吃吃喝喝玩玩,夜生活美美噠。

制約夜生活的最關鍵因素,就是“燈”。

沒有亮光,啥也幹不了,只能睡覺。古代照明一般用油燈和蠟燭,油燈的燈油,不管是動物油脂還是植物油,都不便宜。更關鍵的是,油燈照明範圍有限,真的是隻有豆子大的火焰。大家在電視劇裡,看到古人點一盞油燈整個房間都亮了,那是假的,不能當真。蠟燭也一樣,不便宜,一般人很少用。

所以,古人晚上幹什麼?大多數人都是睡覺……


七追風


因為愛迪生,現代人的晚上和白天變得沒什麼兩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會餐、讀書、電視、電影、娛樂等都行。

如今的中國,哪怕再窮,也能看上電視;哪怕再苦,也能玩玩手機。

那沒有電燈的古代,日子到底如何過呢?

古代窮人家的晚上日子

有錢真好,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錢都會讓窮人和富人的生活完全不同。

如果在古代,恰好是一個窮人,一到晚上,就會特別發愁。因為,太黑,看不見。那就點燈吧!只是,窮人家晚上點燈,真有點奢侈,燈油也好,蠟燭也罷,那都是要錢的。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窮人家晚上是不點燈的。

晚上不點燈,那做什麼?大人們,有時可以坐在村頭老槐樹下,幾個朋友坐一起,吹個牛,聊個天,如果有幾杯酒喝,那再好不過了。但酒太費錢,所以大多時候全是“幹扯淡”。

但是,天天扯淡,也扯不出東西來啊!況且夏天好出門,其它季節外面那麼冷,誰願意出來?

所以,大部分窮人,大部分時候,一到晚上,就躺在床上胡思亂想,胡想差不多了,孩子也睡了,那就可以和老婆一起做做“世界上最古老的運動”了。因此,古代窮人的生育率不低。

但是,天天如此,身體也招架不住啊!怎麼辦?那就在有些晚上,和老婆東家長、西家短的說會話,說得差不多了,也倦了,睡覺可以開始了。

有兩種情況,窮人家也會點燈,一是家裡有苦讀的少年,二是家裡的婦人靠縫縫補補掙點家用。這兩個事情,一個可能會改變家族命運,所以必須勒緊褲腰帶支持;另一個能給家裡帶來微薄的收入,也必須支持。

最慘的是,連點燈的錢都沒有,那怎麼辦?古代故事中有“鑿壁借光”的故事,這就是為了讀書,想盡各種辦法,值得鼓勵和學習。

古代窮人家的晚上,大抵就是這麼多事,簡單,枯燥。

古代富人家的日子

古代的富人,日子絕對是有滋有味,沒電怎麼辦?照樣能做很多事情。

富人之所以是富人,不會缺幾個燈油錢的,一個大院,連戶外都要點上燈籠,何況家裡。富人不缺錢,所以不缺燈油,不缺光亮。

很多富人,晚上可以算算當天的收入情況,再思考思考整個家族的情況,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

富人的夜生活很豐富,愛閱讀的人可以看看書,放開看就行,不用擔心燈油的問題。看書是個私人的事情,很枯燥。有時候富人為了增加娛樂性,找人一起下棋博弈,這裡面的趣味不淺,燈下下棋絕對感覺很棒。

富人一般一妻多妾,除了看書,下棋,富人可以進到某個夫人的房中,點上燈,整點浪漫,然後和內人一陣巫山雲雨,那感覺,怎一個“爽”字了得?

但是,有些富人,口味獨特,對於家中的妻妾興趣並不大。這時候,安排幾個下人,小轎一抬,晃晃悠悠,偷偷摸摸地往青樓走去。

進得樓中,喚老鴇出來,讓那個所謂的頭牌前來服侍。那時候的頭牌,都是一等一的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再加上溫柔如水的眼,甜美無比的臉,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於是乎,富人們一頓操作猛如虎,在鶯歌燕語中感受那極致的溫柔,彷彿到了那個所謂的極樂世界。



當然,不是所有前來的富人都有那個財力,有些人只能叫來一般的青樓女子。說是一般,但其中出眾者也是甚多,會的招數,一點都不比頭牌少,照樣會讓掏了錢的富人們欲仙欲死,喜不自勝。

古代,窮人家和富人家的晚上,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的是都會有大量的“古老運動”,不同的是富人的夜生活更為豐富,窮人的夜生活更為單一。


藍風破曉


我認為古代時期雖然沒有電,但他們會用火啊。他們會用古代時期的燈,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便利。再說每個月裡面15天天上有月光,月光也會對人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沒有月光時候也天上滿星星✨。我家在農村,我小時候偶爾會斷電。我還記得我和爸爸在月光下還是能做一些事情。(雖然不想現在一樣方便,但基本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家裡雖然沒電,但晚上我不會覺得太黑,因為滿天都是星星✨特別美。

可能古代時期,人們的睡覺時間可能比現在早,睡眠質量比現在好。所以古代可能比我們來說覺得落後,沒電不方便,但各有各的。我小時候我們家人很早就睡覺的,所以早上很早就起床,一般爸爸喝媽媽都是五點起床,我們小孩子們六點起床。但現在社會六點起床就很早了。(我當時爸爸們每次批評我沒有早起,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六點起床是怎樣一個感覺[捂臉][捂臉][捂臉])

總體來說,人類用電歷史比不用電得歷史比起來,用電時間才超過100多年,所以我認為現在電雖然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我對電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我有些時候還是想念小時候沒有電的日子,當時我們小孩子門,一到晚上就開始玩捉迷藏。還有些時候看著天上的星星聯想很多很多事情。以前人門對天上的星星喝月亮都帶著很美好的想法。但說實話我已經好久沒有看過星星了。看星星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呲牙][呲牙](現在人們得星星都在手裡那就是手機)。所以我有些時候狠羨慕古代忍得生活,雖然沒有現在一樣各色各樣的燈,但也有著豐富多彩得生活。文章結構比較亂,希望你們理解[呲牙]

你們夜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歡迎你們[呲牙]


勇敢者的世界


我經歷過沒有電的時代,我的家鄉從1964年才通了電,那時我正13歲。所以對這個問題是有發言權的。

農村沒電的時候人們幹什麼呢?

反正沒有電有沒有電的辦法,作為農民晚上該幹啥還得幹啥,閒不著,只是不如有電方便罷了。

一, 先說男人,農忙的時候可以借月光幹活,月亮啥時出來啥時下地,比如,刨地丶提水澆地丶收割莊稼、往田裡推糞等等都行。我們村自古相傳有編織葦蓆的手藝,穿葦丶砸蔑丶刮蔑丶壓蔑等這些工序都掌握的嫻熟,不用眼看也能做。

二,再說女人

針線丶辦飯等家務都是女人的,睌上更閒不著,比如推碾丶磨面丶蒸乾糧丶紡線等等,借月光就能幹,在煤油燈下可縫衣丶納鞋底丶做鞋子丶攤煎餅等等。

三,再說小孩


上學的小孩提著煤油燈上自習,還沒上學的孩子跟著媽媽,媽媽一邊幹活一邊給小孩啦呱,唱歌謠,什麼"小板凳一歪塊,菽秫面子包韭菜,爺吃了去編席,娘吃了去趕集,孩子吃了上學去”等等,這叫邊幹活邊哄孩子。

好了,沒電日子也得過,人類有了上萬年,有了電照明才幾天。


本昌談歷史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大多數人睡覺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幾個小時,即現代的8點-12點。


那古人能做什麼?在我小時電視剛剛普及,到了晚上,大家會聚集到路燈或者有燈光的地方,大人下棋,聊天,小孩子玩耍。。。。。其實也不是那麼難熬的。


古時候呢,城裡一般會相對發達,雖然沒電,但是夜生活多少還是會有的。普通老百姓呢,平時有青樓妓院,有小酒館茶館,有聽曲唱戲的地方,有賭博的地方。到了過年過節,還會有詩會,燈會、舞龍舞獅、也放煙花爆竹,在北方舞社火,南方水香可以開個小船夜遊。


鄉下人在古代沒電時,就苦逼了,特別是住在偏遠農村,單門獨戶的。一到晚上就聽鳥叫,家裡幾口人說說話,吃吃飯,喝點小酒,等孩子睡了,就小兩口或老倆口造小人。當然,也有人專門深更半夜去敲人婦女同志的窗戶的,或者到處串串門,打打秋風還有些人呢,忙於的點個火把去打獵,搶水,趕野豬,或者乾脆田裡幹夜活。

也就是到了過年過節,有唱唱戲,對對山歌,舞下龍燈或者社火。也是一種熱鬧吧,鄉下人玩起來也很嗨的, 甚至更容易熱鬧起來,畢竟平時娛樂太少了。


唐朝的開放是顯而易見的,據說當時的宮女都可以在正月十五這天出來,到夜市上轉裝,看看花燈,說不定還能碰到名噪一時的大詩人,雙方對吟幾首,若是郎有情妾有意,風花雪月的故事是難免的。


俗氣才是真高雅,這些出了宮的宮女也有七情六慾,也得有適當的空間。至於說宋代,清明上河圖已經描述的很清楚了,當時已經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在大都會,比如說開封,普遍的臨街的都是商鋪,上層的為住宅,已經與現在的夜市無異了。



兵卒在江湖


回答這個問題我也記憶如新,60年代未,70年代初,我當地也無電的,煤油以票供應,每人一個月二兩,我很少的時侯坐煤油邊,一邊調大光,一邊寫字,父母跟常說調大火,用多油,到七十年代初,鄉里就有電燈泡,15w的,從晚上六點到十一點就電,其它吋間關電,也無風扇,熱天的時候只靠手搖的葵葉扇扇風,每戶一粒電燈,每月電費五角元,到八十年代才全面有電,無限制使用,各家才有電風扇,黑白電視,童年的生活是艱苦的,艱苦以經過去,美好在未來吧。


阿忠蟹店


不用說古人,我也過著過沒有電的生活。

不知怎的,那時候的城市裡,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電的。

所以小時候特別愛去看戲,看電影。甚至是居委會開會,都去湊熱鬧,因為那些地方有電啊。

去戲院電影院不用說,肯定樂的合不攏嘴。就是去那居委開會也是特有情趣的。說是7點開會,6點就有人到場了。

居委會主任更是早早的在大院裡拉好電燈,擺好桌椅。放著留聲機或是收音機。

其實我們小孩去“開會"就是衝這些玩意去的!那小小的留聲機裡,怎麼會裝進去那麼多人。什麼梅蘭芳,馬連良。周信芳,李少春,關肅霜,李麗芳的。都在裡面唱大戲。

收音機更是神奇,遠在北京的毛主席,周總理講話都能聽到。還能聽到什麼廣播劇,電影錄音剪輯。京劇,評書,相聲,少兒廣播等。

那些地方也不是天天都去得了的,更多的時候是剛吃完晚飯,天還沒黑。大院裡的長輩們就開始聚在一起,拉家常,擺龍門陣。

那些老人知識可豐富了,什麼“劉海戲金蟾",張三丰用草扎“飛龍"上天。楊狀元(楊升俺)"老羊茴香"(老楊回鄉)什麼的。

也去聽在外讀書回來的說什麼“清華園"如何如何,紫金山咋樣咋樣的!有的老太太們還會唱上一晚上的山歌。

有些小屁孩們,"躲貓貓","打死救活"的鬧。我只愛用撿來的廢電池,挑還能用的做成個小燈,在他們面前顯擺。

那沒電的年月也還真過的有滋有味


乾杯安德烈


我是七零年疏散人口時回的老家,那時冀中一帶有電用的不多,多數都是點油燈。女人們織布紡錢做針線活多數都是在夜裡(白天要下地幹農活),就靠那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日落而息"對於母親們那實在是太奢侈了,為了一家老小能有衣穿,有鞋穿,紡線,納鞋底子到半夜那是太平常不過的事了。一盞油燈放在磨棚裡磨面碾米到半夜也是母親們必須要做的。凡是從那時過來的人都知道做為母親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艱難。世上最偉大的人就是母親。

雖然沒有電,學子們照樣會在闇弱的油燈下苦讀。要叫父母過上好日子,父親累彎了的背,母親熬紅了的眼,都是有良心,有孝心的學子們努力學習的最大動力。

“夜讀經史七八部,

油燈常燎髮,每每額上黃”。

(這是我當時寫的一首非常不成熟的小詩中的兩句)


手機用戶6614498158一


老人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屯有幾個會講的,都聚一起聽,天天聽到半夜,回家都不敢進院子,聽鬼故事,怕黑,站大街喊家裡人出來接,那時老房子,哪家都死過人,真有點怕。很多故事五六十年還記得那,我想古人也是這麼熬過來的。


chaoqian2019


聽老人講過這樣一個笑話。過去年代,農村沒電。漢子們下了一天地,晚上吃個滾瓜肚圓。那時候又沒有娛樂活動,天一擦黑,就上床睡覺了。這人家窮,兩口子一氣生了五、六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唯一的一床被子。本來就窮的揭不開鍋,再加上這幾個孩子,日子過得十分緊巴。兩口子發誓,不能再這樣生下去了。那年月落後,沒什麼避孕措施,怎麼辦呢?兩口子最後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漢子睡在窗臺上。行,就這樣!當晚立竿見影。沒成想,夜裡漢子翻身,一下子滾到了女的身上,結果……

各位看官,你笑了嗎?由此看來,落後沒電是一件多麼不幸的事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