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盡大地眾生無有不是佛者,每一個人之性皆是圓滿自足的。又如道家所言:“性者,生之質也。”生命之本真狀態是素樸自然、無知無慾,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復歸於嬰兒,以至於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以此本來清淨之菩提心,便直了成佛,倘若沾了我執、法執,便不再純粹,迷了本性。只任持自性,方可軌生物解。而道家之“童心”,為天命之性,受欲掩之,則真心失。

佛不離當下,道不求外景。清則靜、靜則慧生,慧則明,明則靈,靈則成仙成佛。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清 · 壽山石呂洞賓立像

高:33.8cm


說明:此件像由壽山石雕制而成,石材色白細膩,雕工細緻;呂洞賓身著廣袖長袍,腰繫紳帶,衣紋自然流暢,層迭飄逸,頗富動感。其左手和劍柄遺失,原本應是手持浮塵背劍形象。


純陽子呂洞賓,全真道祖師,被尊稱為呂祖。清人曾將呂洞賓比作玄門中的觀世音,有關呂洞賓的傳說很多,但是在比較正式的史籍上,有關他的記載卻很少。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宋以前的正史中,只有《宋史陳摶傳》中有簡短記載:“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皆數來摶齋中,人鹹異之。”


由於呂洞賓在民間的廣泛影響,被後世尊為神仙產生各種神話傳說,其本來面目難以查證。但學術界研究多認定其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中華道教詞典》如此認定呂洞賓之生平:“(呂洞賓)師從鍾離權,授金液大丹之功、延命之術,以及‘大道天盾’劍法和龍虎金丹秘文。於是歸隱山林,潛心修道,行俠仗義。以慈悲度世為成道路徑,以金丹術為內功,發揮道教長生駐世、修真成仙思想,兼融儒、釋之說,形成鍾呂金丹派,被奉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無身不成道,有身不歸真。“吾輩功法,惟當以太一為本,金華為末,則本末相資。”太一即道,金華即金丹,丹法以有為法,歸於老莊自然無為境,把“修丹者從後天有為的狀態,到先天無為的狀態中”。

所經歷的系列身心的變化過程和功法的次第一一詳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丹道體系因之更為成熟,使得後人修道不致落入虛空窠臼。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元明時期,呂洞賓更是頻繁地在戲曲、小說中登場露面,藉助於通俗文學的傳播,於是廣聞民間。


正如清人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所云:“佛菩薩中之觀音,神仙中之純陽(即呂洞賓),鬼神中之關羽,皆神聖中之最有時運者。舉天下之人,下逮婦人孺子,莫不歸心向往,而香火為之佔盡。”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清 · 銅鎏金財寶天王坐像

高:7cm


說明:此像尺寸小而雕工細緻,面面俱全,財寶天王右手結印,左手持吐寶鼠,頭戴五葉冠,作武將裝束,身著鎧甲,穿蒙古式長靴,坐於獅背上,獅臥蓮座。獅子作回首怒吼狀,充滿力度。


佛學從印度傳入中國之始,即因老莊之學與佛教的般若有天然的相通。而以老莊、儒家為媒介,吸收儒、道思想與語言體系解釋佛教經典,從而形成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佛學。

而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又不同,藏傳佛教則是結合藏族本土傳統教派“苯教”,形成的富有藏地特色又極大保留了印度佛教傳統的宗教。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佛菩薩度化眾生有許多方便善巧的法門,財神法門就是為了滿足、度化眾生的願望,或解除眾生的痛苦所說的法門。

藏傳佛教中最受歡迎的財神自然是騎著雪獅,有著戰士般的威武身軀,右手拿著象徵勝利、所向無敵的勝利幢,左手託握肥碩的吐寶鼠,從天上源源不絕地傾倒財寶和福德,讓國庫豐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財神護法,亦稱多聞天王,梵名音譯“毗沙門天”。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財寶天王,來源於印度教財神庫貝羅。古印度教傳說,他行苦修千年,大梵天為了獎勵他,賜他永遠不死,並任命他作為財富神和大地神富寶庫的守護者。


在佛教世界裡,他既是四大天王之中掌管北方的守護神,又是掌管天下財富的八大護法之一,這使之在佛教眾多神祗中大名鼎鼎。


只有當守護宇宙中心須彌山時,他才被稱為毗沙門天。作為財寶神時,他被稱為財寶天王或庫貝羅。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一般來說,菩薩大都慈眉善目,而護法神則多以忿怒相來象徵法力,戰勝愚昧無知。在西藏眾多護法神中,財神可謂是忿怒相中的例外。他不像其他護法一樣,面生三眼,戴骷髏冠。而是金黃色身軀,身著戰袍,雙臂有力,現寧靜威武貌。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然不論是威武相、慈善相、忿怒相還是憐憫相,一切佛法道法巧妙,皆是心所相。唯心離相,方成大道。


四月大拍 | 莊老釋戶道相通,二教從來一祖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