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一律劃片招生,公辦學校免費,民辦學校高收費,民辦學校該怎麼生存?

教育案例剖析


公辦民辦都不是問題癥結。這種劃分是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產物,優缺點大家都知道,我試著來說個解決方案,那就是取消公民辦學校的身份差別。

公辦學校由政府出資,組建董事會,政府聘請校長,學校董事會和校長有自主管理權,可以挑一定數量優生組建重點班,但要承擔一定社會責任,不限區域搖號招收一定數量的學生。這樣可以保證教學質量,又能一定程度上滿足大家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至少有個機會,又打壓了學區房。家長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自行解決垮區求學帶來的生活問題。

民辦學校由社會出資,組建董事會,聘請校長,實行自主管理。可以招尖子生,也應當承擔一定社會責任,拿出一定比例來搖號,還可以拿一定的學位收擇校費,這部分是許可的收益。

義務教育階段,學費由政府按學校實收學生人數撥款,公辦民辦一個標準,算政府購買服務,除規定的擇校生人數,學校不能再加收學費。

這樣做的好處是,兼顧了公平與效率,把政府從裁判員與運動員雙重身份中解脫出來,更關注於營造公平環境。學校有了自主權,可以努力把學校辦好,吸收更多更好學生。同時,也控制了資本的慾望,可以讓資本盈利,但要明碼實價,按盈利收稅。對家長學生來說,你天資聰穎,可以得到好的教育資源,你普通無奇,起碼也有機會上個理想的學校,最差也有保底的學上,有錢人,大可花大錢擇校。

至於負擔重的問題,要問社會競爭,要問高考競爭,只要這些都在,光解決小學中學負擔問題不現實。除非讓家長覺得負擔對孩子真的不利,否則減輕了學校的,就會加重了家裡的。


行雲流水16494133


國家教育部頒佈了《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招生實施意見》後,公辦學校是免費的,而民辦學校必須要高收費才能存活。

首先,公辦學校是在國家財政撥款下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學校校舍的建設,圖書館,實驗樓,相當規模的操場,所有教師的工資薪水,孩子們的學習資源投入補助都是由國家統一管理和調撥。所以公辦學校唯一專心致志,全力投入的事情就是把學生教好,為國家培養高水準的人才。無論在多麼嚴峻的教育體制和教學競爭中它都不會有倒閉的危險,教師也不會有失業的顧慮。它將永遠處在教育的"象牙塔"上。

其次,民辦學校就完全不一樣了。尤其是營利性的民辦學校,學生若就近上學,它要用大量的資金租賃校舍,必須具備至少300平方面的操場,還要自己建立圖書室,實驗樓,多媒體教室。每年每位教師都是高薪聘請來的,為的是能出成績,光教師每年工資這部分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有的民辦學校規模小的,甚至都入不敷出,教學資金鍊經常斷接。


再有,國家倡導就近入學,以往民辦學校可以在外地招生,生源不成問題,還能維持。今年就不同了,劃片招生會帶來自己學區內的學生不願出高昂的學費上學,而選擇比較近的公辦學校就讀,還省去了一大筆學費,加之,人工智能被引進校園以後,各個學校之間教學質量趨於平衡。於是為了生存,招生就成了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的共同資源,一場無硝煙的搶生源的戰爭就開始了。

最後,當搶奪生源達到了白熱化時,
民辦學校就變成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或者"群魚吃大魚"等現狀,教育的市場化就越來越加劇了!甚至形成越來越小的課外補習機構也來分羹,北京等地就出現了"酒店式"學校和"民宅型"補習機構。

總之,民辦學校要生存,就要看自己的品牌和辦學理念了,還有隻要家長願意投入教育資源,學生願意前來就讀,又能形成教育教學良性循環,再若能把握市場商機,扭轉教育大方向,順應國家教育脈搏,不管是素質教育還是以後的選課的綜合教育,都會立於不敗之地的。謝謝!


教育與高考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對學生的政策應該一視同仁,但目前實際上民辦學校不受中國教育政策的約束,她們實行的是市場競爭政策,參照資本主義教育制度,先是跨區域掐尖招生,學校、老師、學生均按叢林法則,激烈競爭。而公辦學校以“減負”為手段,禁止補課,限制老師積極性的發揮,導致學生“混日子”,如果改革前的國有企業,死氣沉沉。而高中招生又是擇優錄取,對公辦民辦“一視同仁”,其結果是民辦升學良性循環,公辦升學惡性循環。導致這結果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部門胳膊肘往外拐-抑制並束縛公辦學校參與教育市場競爭,優待並鼓勵民辦放開手腳幹。國家應對民辦學校也實行按義務教育法管理,否則廢除義務教育法,讓公辦學校也參與教育市場競爭-與大學一樣,從幼兒園直到高中,也按“985.211.雙一流

.省重點.市縣重點”分級。


楊成增1


現在造成的學生很累,家長很累的根源是什麼?私人逐利資本進入,人為製造別讓孩子成才輸在教育起點的社會恐慌。私立學校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字"錢",而公立學校的最終目標是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家想想,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私立學校嗎,有像今天這樣到處都是搶優質生源的招生大戰嗎,有像今天這樣遍地都是家教中心、培訓機構嗎,有小學生就被家長送到各色家教中心去補課嗎?私人逐利為目的資本真應該驅離基礎教育,否則一旦錯誤的社會意識形態在孩子們的頭腦紮了根,以後恐怕是大火燒不盡,西風吹又生!


太空仙人掌


首先說,在任何有私立學校的地方,都面臨著在生源招生方面的競爭。由於公立學校有上面的撥款扶持,並且學生上學不要錢。而私立學校學費高。私立學校該怎樣生存?我認為,私立學校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學生住宿,保證沒有時間照顧學生的家長放心去工作。公立學校一般不住宿。而現在很多家長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若私立學校能夠把學生住宿的各方面,特別是晚自習、晚修和吃飯這三個方面安排的非常好。這將是招生的一大亮點。

第二,管理注重細節。把管理和教學的各個環節爭取做的比公立學校更好。例如:若一些學生數學不好,可以在大課間或午休期間找時間給他們補習一下數學。只有細節做好了,才能夠打動家長的心。

最重要的是抓好成績和安全。沒有安全和成績,私立學校就會關門去。安全方面做到位,責任到崗,責任到人,加強落實。成績方面,加強落實,監督落實情況。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的優點就是成績關係到老師的去留,老師一般會盡心盡力的,只要評價方案合適。

作為私立學校,安全是前提,成績是中心和重點,管理和細節是亮點。只有這些做好了,私立學校才能夠在生源爭奪戰中生存下來去。


初中人教版英語


怎樣打破階級固化實現教育平等? 首先必須考慮為什麼階級固化教育不平等。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優質教育價格昂貴。於是人民群眾認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平衡。

與其討論公辦民辦學校哪個公平不公平,不如面對這些現實: 政府不是企業,指望政府滿足所有教育的需求是不現實的,要求公辦學校以私企的效率運行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說,要求私企為付不起學費的貧困人家提供優質教育服務也是不可能的,私企不是慈善事業,沒有義務幫助每一個才能一般的孩子打破階層,出人頭地。

國家有義務讓所有孩子都得到優質的教育,但是有錢付得起的人也應該在合法的前提之下有充分的自由選擇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這兩個前提並不互相沖突。

增加優質教育的供應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應該是越來越容易,與其要求公辦學校的人員素質和管理效率都像民辦一樣好,不如釋放科技行業開發更高效的教育服務手段,用科技來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降低代價,同時解決人員的管理問題。從 OECD PISA 測驗的結果來看,中國的教育質量幾乎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以目前中國 AI 科技的發展速度,可以期待更好。

另一方面也應該充分尊重與保護各個家庭提供給自己孩子教育機會的自由。應該打擊的是特權和特權所人為造成的壟斷與稀缺。政府的手應該嚴厲的制止一切特權的形成,納稅人的血汗錢所換來的應該所有人民都能公平享受,不向任何特權個人或集團以任何名義傾斜。同時鼓勵且保護所有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生產與服務的行為,增加供應就能降低價格,讓更多人能負擔得起。真正的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

應該打壓與限制的是各種形式明目的特權。應該鼓勵支持一切能增加優質教育供應的行為。民辦校學費貴了不妨鼓勵多開幾家,競爭多了自然學費就便宜了。北京市民辦校招生100-200,動輒上萬人或幾萬人報名。要求民辦校不選擇學生只都參加搖號,把它們都變成收學費的公辦校了,就會阻礙它們的發展,這樣能增加優質教育資源嗎? 補習學校百花齊放不是很好? 帶來了龐大的投資,成為教育科技發展的載體,但是要嚴格管理不要嚴格打壓,要讓它們發展得更好,而不是限制它們發展的空間。


比利與安迪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可笑,私立學校是自己按自己能力,依據國家辦學大綱申請設立的私人學校,其生存途徑就是自己解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吸自足,沒有怎麼生存的問題,只有想辦法解決生存,如果沒辦法的國家不會強硬要你開辦。一律劃片招生,是教學辦學最普遍的生源規劃。如果你有能力,有辦法又取得有關教育機構批准,在全國範圍內招生都可以的,這樣的生存空間就非常大了,你的雄心本應也這麼大的,要不然你也不會花錢去開辦一間私立學校,是吧?在什麼地方辦學,第一個條件就是尊重當地教育教學規劃設置,沒有異議的,所以你只好在侷限的範圍內想辦法了。


粵發不明


這是人話嗎?憑什麼劃片讓:民辦學校上?上民辦學校是學生與家長的自由。教育主管部門無權剝奪公民上公辦學校的權利。


一直深愛的人是誰


現在農村很多小學生都到縣城去上學了,有的去了公辦學校,有的去了民辦學校,客關的說這些學校確實要比農村學校好,無論從硬件還是從師資力量上都要好過農村學校,一般民辦學校學生都有校Y內住宿,這點很受一些在外打工的農民工歡迎,公辦學校基本沒有校內住宿,現在不是要不要化片的問題而是要求把農村學校教學質量與城裡學校教學質量拉齊,這樣很多學生就不會花高價錢去城裡上學了,這就需要國家對鄉鎮學校加大投資,讓鄉鎮學挍教師工資高於城市教師工資,這樣才能招到有才能的教師,都說寒門難出貴子,本身在教育這裡就落後了,希望國家對貧困地區教育加大投資,實現我國教育的基本公平


用戶9849523824424


其實,打破教育不均衡的重點還是在杜絕“掐尖”式招生,而分區招生並沒有實質性的改善教育公平的作用。學生可以隨意報名,但是超過學校核定招生人數,需電腦搖號,未能搖中,隨機就近分配。首先保證了生源的均衡,各學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才有可能促進各學校的良性競爭,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民辦院校,應當作為公辦院校的補充,而不是享有先挑“白饅頭”吃的特權,因此而高價,應該是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和公辦院校公平競爭而獲得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