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塊白文:大理市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方塊白文:大理市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方塊白文:大理市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方塊白文主要流傳於大理州大理市,2005年9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佈列入第一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古代白族知識分子利用漢文給白語注音,或在漢字上加、減偏旁製造白文,書寫自己的民族語言。因是漢字型的,故稱“方塊白文”。根據歷史文獻資料,方塊白文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

方塊白文:大理市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從白文的種類來分主要內容包括:1. 有字瓦及碑刻銘文。有字瓦上一般模印二三字,多者七八字,如“大羅全四年”說明瓦的生產時間,“官苜”則說明瓦的用途等,而碑刻則如《大理三十七部會盟碑銘》(971年)、明代楊黼的《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碑銘》(即《山花碑》)等;2. 寫本佛經。如南詔隆舜時期的《護國司南抄》、大理國段思廉保安八年(1052年)的《保安八年佛弟子比丘釋道常薦舉七代先亡寫疏一卷》等,都用白文以註釋;3. 白文書籍有《白古通》《玄峰年運志》等;4. 大本曲、吹吹腔、白祭文、民歌等手抄本,有些目前仍保留在民間。

方塊白文:大理市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方塊白文以四種方式巧妙地利用漢字來記錄白語,其特點是:

1. 音讀漢字,利用漢字的字音來表達白語的意思,僅把漢字當作注音符號,不顧及這漢字固有的字義。如白文“息波”,白音sv35,白語詞意是曾祖父;

2. 訓讀漢字,利用漢字固有的字義,讀白語同義詞的音,類似日語中的訓讀漢字,例如白文漢字“是”,白音“tsω33”,白語詞意“是”;

3. 直接借用漢字;

4. 自造新字,利用漢字的偏旁結構造白文。少數是會意字,多數是形聲字。例如讀音為“tsha55”的白文,結構上日下山,詞意是“早飯”;而讀音“piε44”,結構從口別聲,白語詞意“問”;白語讀音為“Y55”,結構左意魚右務聲,白語意思“魚”等。

大理“方塊白文”是白族先民曾經創造、使用過的本民族文字,在歷史的長河中曾起到記錄和表達白語的功用,並在大理國時期的政治、文化交往和人民生產生活中廣泛使用。儘管元朝以後大理的“方塊白文”曾慘遭滅毀,留下來的白文碑刻、文獻已為數不多,但即便如此,現存的“方塊白文”對於研究雲南文化史、白族史以及白族語言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來源:《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萃編(上冊)》、大理州委宣傳部

值周:胡亞玲

主編:李勝

總編:羅宗雄

方塊白文:大理市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方塊白文:大理市瀕危民族語言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