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胞胎媽媽,被判刑三年六個月,原因引人深思

日本去年有一起真實的案例,三胞胎的媽媽松下園理,把其中一個11個月大的兒子重摔在榻榻米上,造成兒子腦部重創死亡,被判刑三年六個月。

日本三胞胎媽媽,被判刑三年六個月,原因引人深思

松下園理每天餵奶24次,睡眠時間只有一個小時。三個兒子都是早產低體重兒,小兒子有生長遲緩的狀況,常吐奶、哭鬧,導致她有嚴重的產後抑鬱症。


園理的丈夫請了半年育嬰假,原本指望有丈夫的分擔可以輕鬆一些的媽媽,卻沒想到新手爸爸一點也沒有抓到訣竅,連換尿布都不太會,嬰兒黏著媽媽,一被爸爸抱就大哭。育兒瑣事仍落在園理身上。


日復一日的壓力,以及長期的睡眠不足。她的情緒開始崩潰。孩子的哭鬧變成了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煩躁中,她把小孩摔在榻榻米上,由於頭骨的骨折,不到一歲的孩子就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園理被檢方以傷害致死罪起訴。


日本三胞胎媽媽,被判刑三年六個月,原因引人深思


而多胞胎團體發起連署,指照顧三胞胎的負荷不為人知,呼籲改判緩刑。一審名古屋地院認為,被告犯行後立即為孩子做心肺復甦術,代表她雖有產後抑鬱,但行為能力沒問題。把沒有抵抗能力、沒有防備的被害者摔地兩次,惡性重大。高等法院再審,維持原判。


在進行最終陳訴時,提到死去的小兒子,松下忍不住痛哭起來:"我至今依然很愛很愛這個孩子。可我竟然讓自己最愛的孩子痛苦,剝奪了他未來的人生,我一輩子都無法原諒自己。"


媽媽本應該是最愛孩子的人,卻因為情緒崩潰造成了一生的遺憾。變成媽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令人扼腕,同時也引人深思。不僅是雙胞胎、多胞胎家庭,近年來,開放二胎政策的實行,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生二胎。媽媽們的壓力也多了一倍。


我們更應該關注媽媽們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健康,特別是那些獨自照顧小孩的全職媽媽們。不要讓遺憾的事情再發生。


關注媽媽們的身體健康


日本三胞胎媽媽,被判刑三年六個月,原因引人深思


我也是一位全職媽媽,能體會那種照顧孩子時,身體和心靈上的疲憊。以及身份轉變的無所適從。


從OL到全職媽媽。從素淨的職業套裝到寬鬆的休閒服。從揹著乾淨利落的職業包到揹著大容量的黑色雙肩包。從有一份優渥的工作,朝九晚五,有雙休,有節假日到零收入,24小時on call ,無雙休,無節假日。每一種轉變都需要我們去適應。


餵奶、拍嗝、換尿布、洗澡、做輔食、從香甜的睡眠中起床幫孩子泡夜奶。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如果孩子生病了,更是整夜整夜的沒辦法睡覺。照顧雙胞胎或多胞胎的媽媽們,更令人無法想象。要輪流餵奶、洗澡、生病有"時間差",一個病完、另一個病。


這些看似簡單的瑣事,卻捆綁住了媽媽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曾經看過一組數據,一週只休息一天的人比一週休息兩天的人,患有抑鬱症的比例高出75%。更何況全職媽媽這種全年無休的"工作"呢?


身份的轉變,照顧孩子身體上的疲憊讓媽媽們的身體早已經超出負荷了,崩斷它的,也許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關注媽媽們的心理健康


身體的疲憊會造成心理上的變化。原本有了孩子之後,媽媽們的情緒都會隨著孩子七上八下的。孩子摔跤了,心疼;孩子生病了,擔心;孩子不聽話時,生氣......


日本三胞胎媽媽,被判刑三年六個月,原因引人深思


更有來自於其它地方的言語傷害。孩子瘦了,調皮了......都會有各方的聲音開始議論,帶著質問的語氣,"她怎麼帶孩子的呀?""孩子怎麼是這樣的?"甚至,來自家人的言語上的傷害。"你都沒有上班在家帶孩子了,怎麼孩子還沒有帶好啊。"等等。


有時候,言語的暴力傷害有時比身體的傷害更甚。


爸爸和家人要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


孩子不只是媽媽的孩子。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負起責任。


在身體上。適時的幫媽媽們分擔。特別是爸爸們要學習育兒知識和技巧。不是說一句不會或者做不好就不做了。媽媽們也沒有學習過如何照顧孩子。我們大家都在學習如何做媽媽和做爸爸。爸爸們要承擔起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


日本三胞胎媽媽,被判刑三年六個月,原因引人深思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人們也要幫忙分擔一些,換尿布、喂配方奶等等瑣事。減輕媽媽們的負擔和壓力。讓媽媽們能有足夠的時間休息,恢復體力。


在心理上。要讓媽媽們有自己的時間。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時間。每週至少有一至二天讓媽媽自由主張自己的時間。給長期緊繃的媽媽們放個假。言語上更要互相體諒。


家人們的情緒也影響著媽媽們的情緒。


人的情緒和行動是會受外界的影響的,這是我們大腦裡的鏡像神經元的作用。就像我們在看到別人打哈欠的時候,我們也會想要打哈欠一樣。


媽媽們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家人的情緒都會互相影響。如果是一個有愛的家庭,是一個歡聲笑語的環境。每個人都會有正向的情緒。就不會被情緒問題所困擾了。


日本三胞胎媽媽,被判刑三年六個月,原因引人深思


我們每一個家庭都不僅僅要重視孩子的問題。也要重視媽媽們的問題,重視每一個家人的問題。通常我們會關注家人的身體問題,可是卻很少關注家人的情緒問題。但是情緒的問題有時候會比身體的問題來得更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