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為什麼只出產翡翠卻不愛翡翠?

夏醉淺夢201719422


去過緬甸,也有一些緬甸的朋友,華人和緬人都有,所以還是有一定了解。

首先緬甸人並不是不喜歡翡翠,緬甸這個國家,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是貧窮落後,其實,緬甸是一個資源物產豐富的國家,不光是有翡翠,還有許多其它資源,比如紅木,琥珀蜜蠟,各種寶石等。但長期以來由於各種原因,緬甸確實經濟不發達,只能做一些原料出口和低端半成品加工,這很好理解,就像7.8十年代的我國一樣,由於生產技術的落後,只能是處於產業鏈的原始階段。但並不等於緬甸人會一直這樣,隨著慢慢市場化,緬甸人也會進入高端再加工領域,就好比進入90年代,我國也逐步從低端出口進入高端製造。

在緬甸從事翡翠行業的,大都是華人,或者說是緬籍華僑,這並不是侷限於緬甸,在整個東南亞國家很普遍,經商的都是以華人華僑為主力。一方面是華人的天性勤奮與吃苦耐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緬甸人和其它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信佛,是佛教國家。不要小看信仰的力量,我一個緬籍華僑朋友曾和我說:緬甸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禮佛,有了💰,不是去吃喝享受,而是去禮佛,所以對金錢的追求,沒有那麼強烈。雖然他說的可能有點誇張,但我去緬甸,確實看到的當地最漂亮最豪華的建築就是寺廟,並且全國各地,到處都是金碧輝煌的佛像,寺廟。而緬甸人,不是像國人那樣去遊玩,去拍照打卡。是非常真心虔誠的去禮佛。

所以,並不是說緬甸人不喜歡翡翠,而是由於各種原因,一直處於翡翠產業鏈的原始端,而中高端的成品加工製造銷售,大都由華人華僑所控制經營,由於在原始端的默默無聞,給人以不喜歡翡翠的印象。

圖一,緬甸寺廟

圖二,緬甸街市

圖三,緬甸原石交易市場





翡翠鑑賞風


作者在緬甸生活工作了四年多,現在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大家翡翠在緬甸人心中真實的位置吧!本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在此聲明。

首先要說明的是,緬甸人對於出產自他們國家的翡翠是喜愛的,而且是很喜歡的。美麗的珠寶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都會喜歡的,說緬甸人不喜歡翡翠那純屬是無稽之談。剛來緬甸的時候,曼德勒交彎的珠寶市場看不到歐美人的存在,這些年經常看到歐美國家的商家前來進貨了,這說明翡翠也在慢慢被西方國家認可了。緬甸人喜歡翡翠是肯定的,但是緬甸人佩戴翡翠的人為什麼不多呢?

翡翠作為緬甸當地出產的玉石,絕大部分都是被中國商人採購以後運回國內了。由於緬甸當地的經濟十分的落後,人民還在為溫飽、醫療、基礎設施苦苦掙扎,賣掉的翡翠是他們外匯一個極為重要的來源。在飯都吃不飽的緬甸,翡翠作為一種奢侈品屬性的珠寶,佩戴的人少自然就有原因了。其實如果仔細接觸一些緬甸富商,佩戴翡翠的比例就會明顯增加了,所以並不是不佩戴,而是人民還沒有到有閒錢去購買翡翠的層次。

再一個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之前的英殖民國家,緬甸人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比較被歐美國家影響的,再加上緬甸的抹谷盛產紅藍寶石,這就造成緬甸人佩戴珠寶方面有很多的選擇,也分流了一部分喜愛翡翠的人群。

沒有人不愛美的物品,緬甸人也一樣,但是經濟實力決定上層建築,緬甸人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低,所以還是要特殊情況特殊判斷。最後,請各位翠友珍惜手中的翡翠製品,因為開採真的十分不容易,希望大自然的寶貝您能夠珍惜!謝謝🙏





澤玉匯ZYH


看有的人說因為緬甸窮?如果僅僅是因為窮,緬甸人帶黃金的也不少啊。而且緬甸窮,加工成本也低,礦主手裡的石頭成本,恐怕比公盤價格百分一都不到,如果流行,富人來說完全可以接受。普通人?直接去礦山撿石頭就好了吧,也就是去年開始才不讓散戶入場的,從前,大礦主扔的石頭隨便撿,都會撿漏。。回來隨便磨一磨就是好東西了!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緬甸的小乘佛教文化決定的。文化不同流行不同!

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信仰的是小乘佛教,看到這裡恨的牙癢癢,頂著佛教的光環,盡幹些齷齪的事情!原石,片料,成品造假層出不窮,染色注膠真的當事業在做,做的相當仔細,甚至不惜把假石頭埋地裡幾年再挖出來,皮色會有自然沁色變化。

扯遠了,為什麼緬甸不喜歡翡翠?華人喜歡翡翠是因為背後的文化,其中,道家文化佔70%,佛家文化佔30%,而且是大乘佛教哈。

所以緬甸人不喜歡翡翠,因為信仰不一樣。

華人戴著竹子吊墜,節節高升,在緬甸人眼中最多一句,戴竹子幹嘛?我又不是熊貓!!!!

一些瑞獸,緬甸文化中根本沒有,比如龍鳳,貔貅,麒麟。

緬甸也不講究十二生肖,是8生肖,按照星期的。。。。

還有什麼?總不能讓老緬信財神?關公?鍾馗?

沒有了文化的支撐,翡翠就普通了,所以緬甸富人也喜歡,但是沒有那麼崇拜,這就尷尬了,國內明星帶翡翠,同行羨慕也要買,粉絲瘋狂羨慕。緬甸呢?富商戴了,也沒反應啊,內心是這樣的:不就是北邊山區的石頭嘛,有神馬好看的。。。

所以沒流行起來而已。

這樣的一個首飾盒,是國內每個大姑娘小媳婦的夢想,緬甸人沒這個概念的。

所以說,緬甸是唯一寶石級的翡翠產地,中國又是唯一的翡翠消費大國,所以,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啊!

雖然他們不流行,難道賣石頭的價格便宜了?今年8月公盤價格,整體的底價比去年都翻好幾倍,真的是看到中國人瘋狂了哈!

雖然他們不流行,但是,賣成品,喊價絕對不含糊!去買過的都知道!

雖然他們不流行,但是造假層出不窮,還那麼耐心!試問多少老闆吃過虧?

說多了都是眼淚


開雲珠寶石頭書


緬甸人也沒有不喜歡翡翠,只是相對來說他們更愛黃金和寶石罷了。如果黃金是大老婆,翡翠就是三姨太。

小編身處緬甸,經常看到緬甸人佩戴翡翠,可見他們對翡翠還是喜愛的。

而且緬甸富豪嫁女,大多都以黃金、翡翠、寶石為嫁妝,佩戴在身上彰顯身份。

曼德勒的翡翠佛塔也是由翡翠搭建,都是信徒捐獻的翡翠原石,表達對佛的敬仰。也有一些土豪會用翡翠來搭建裝飾自己的房子。

可見緬甸人是愛翡翠的。

那為什麼緬甸人不像中國人那樣熱愛翡翠呢?

首先,因為緬甸沒有玉文化,所以他們對玉石的興趣沒有那麼濃烈。

中國有濃厚的玉文化,所以對玉石喜愛至極。

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兩國人民對翡翠不同的理解和態度。

其次,緬甸珠寶資源非常豐富,緬甸人對配飾的選擇很多。

由於緬甸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緬甸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全球最大的珠寶產地之一。紅寶石、藍寶石、尖晶石、橄欖石、鋯石、月光石等都是世界聞名的。

所以在如此不缺珠寶的國度中,翡翠自然也就成了博愛中的一環。

再者,中國人大量收購翡翠原料,很多緬甸人以此賺錢,收入頗豐,所以翡翠的出售便遠遠大於佩戴。

可能在緬甸人眼裡,中國人願意花高價購買翡翠是他們始料未及的。既然能靠此賺很多錢,幹嘛非要自己捂著不賣了。

就我對緬甸人的瞭解,他們於金錢的喜愛比中國人深很多,如果一件他們看種的物品,能換取高額的收入,那麼他們就會將它出手。

可見不是緬甸人不愛戴翡翠,而是他們更願意把它賣了。[捂臉]











切不垮翡翠原石


看了不少回答,都沒說在點子上。

首先,要搞明白,我們通常說的緬人是指緬族人。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約佔百分之六十。說緬人不喜歡翡翠,主要是指緬族人不喜歡,他們主要居住在瓦城以南至海邊的平原地區。

緬甸的華人華僑怎麼會不喜歡呢?傣族,景頗族等北邊少數民族,怎麼會不喜歡呢?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老緬也不知翡翠這一說法,只知道叫玉。

我們大都知道,緬人喜歡黃金,喜歡寶石,翡翠還真不是什麼心愛之物。

有朋友說是因為窮,顯然太牽強,曾經的緬甸很長一段時期,可以說是東南亞首富之國。有人說因為老緬沒有受天朝玉文化薰陶,這倒有幾分道理。但不要忘了,緬甸的國石是紅寶石哦,寶石文化還是有的喲。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那麼漂亮的翡翠,黑老緬咋就不愛呢?

大家要明白,出翡翠的地方屬於克欽邦,歷史上大多數時間,屬於天朝的勢力範圍。老緬在平原上,對翡翠的認知幾乎為零。

元朝以前屬南詔、大理國管轄,元朝直接設土司管理,明清以來也是如此。

玉石開釆,大體上始於明朝,盛於清朝。

英國人入侵後,強行從清政府手上搶去。但玉石的開釆權仍就租給雲南玉石商人開釆,沒老緬什麼鳥事。

其實,一直以來,翡翠都被稱之為雲南玉。

只是後來,緬甸政府才逐步加強了對玉石礦山的管理。

現在來說,經營翡翠仍以華人華僑、嘎拉(羅興亞人)為主。

說到這裡,為啥老緬不喜歡翡翠,明白了吧?

一是屬地原因,翡翠歷史上與老緬沒多少關係;二是明清對下緬甸經濟、文化影響力偏弱,雖然緬人稱臣納貢。

至於以後就不好說了。現在緬甸政府全面加強了翡翠的管控,不僅控制毛料,還想搞加工升級,重點出口成品。

這麼美麗而又價值連城的寶石,老緬如再不愛上它,那隻能說腦子裡有水了,呵呵。






聊齋志玉


緬甸產翡翠為什麼不愛翡翠?這可能是緬甸文化與信仰問題,或者說人文深愛的寶石不一樣,比如西方人就喜歡鑽石。

而中國人自古對玉都理解是有靈性的,從猿人開始就意識到玉都硬度,用來做生產工具,進入封建社會初期用來祭天祭地“玉有靈性”,封建社會中後期佩玉是身份的象徵,“君子如玉”、“家無玉不安”,翡翠玉不琢不成器,涉及到雕刻題材和文化,對翡翠認知認同度發自內心的喜歡。

緬甸是個佛教國度,大多男子與出家當和尚為榮;而佛教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個人看法這是緬甸人信仰問題,不喜歡翡翠的最大原因。






xfzb99589





老黃說翡翠


翡翠是一種很優雅的玉石,世界上產翡翠的地方很多,危地馬拉、日本、俄羅斯、墨西哥等,但寶石級的翡翠只有緬甸出產,每年緬甸都出產大量的翡翠原石,但在緬甸國內,帶翡翠的人卻很少,絕大多數的翡翠原石都進入中國。

為什麼原產地的緬甸,翡翠沒有流行開來呢?

沒有形成玉石文化

翡翠與和田玉一樣,都是礦物集合體,區別與寶石的單晶體,他們屬於玉石,玉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玉就在祭天禮地、禮儀中扮演著重要作用,進入春秋戰國,玉逐漸發展為人格化,玉是君子的象徵,玉被儒家譽為十一德,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文化,不斷的傳播發展,傳承至今。而緬甸並沒有自己的玉石文化,最多也就把翡翠當做一種飾品看待,形成不了普遍共識,達不到文化的高度,只有文化才具備不斷傳承的能力。

沒有標誌性人物引領

中國的玉文化,在古代是一種貴族文化,只有皇室諸侯,享有擁有玉的權利,玉在當時是老百姓渴望而不可及的聖物,直到唐代,玉才逐漸世俗化,尋常百姓,只要能負擔的起,也可以擁有玉。到了清代初年,又一種優質的玉石進入中國,它就是翡翠,翡翠的豔麗多色,通透水潤,立刻就獲得了國人的喜愛,這點慈禧太后表現的最為瘋狂,她狂熱的喜歡翡翠,生活中物品好多都是翡翠打造的,就是連死後,也帶有大量的翡翠陪葬品。她是第一位引起翡翠風潮的名人,上行下效,翡翠第一次進入高潮。民國時期,又一位女性引領了翡翠時尚的潮流,她就是宋美齡,一襲旗袍,再搭配一件翡翠手鐲,優雅的東方女性魅力十足,名媛潮女紛紛效仿,再一次掀起翡翠的熱潮。而在緬甸缺乏這樣瘋狂喜愛翡翠的名人效應。

經濟發展滯後

緬甸的經濟發展滯後,各派武裝割據,常年處於戰爭狀態,尤其是出產翡翠的緬北地區,為了利益,戰爭幾乎就沒有中斷過。老百姓民不聊生,吃飯都成問題,誰會在乎翡翠的美,畢竟那不能當飯吃,甚至比不上黃金,一旦有急用,能直接變現,或者直接充當貨幣。

以上這些原因,造成了翡翠雖然產在緬甸,但並沒有在緬甸盛行的原因,作為消費國的我們,也要感謝他們的辛勞付出,為我們帶來這些大自然的精靈。


御梵希珠寶


雖然很多寶石如翡翠、紅寶石、尖晶石、琥珀都產自緬甸,但是緬甸遠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富裕,相反緬甸相對中國來說還是很貧窮的,在加上政局的動盪,所以貧富兩極分化嚴重。

一 緬甸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寶石資源,可是緬甸歷史的文化缺乏像中國這樣的五千年玉文化歷史,沒有歷史的積澱對於翡翠來說無法賦予玉石文化,沒有文化的翡翠就是一塊石頭而已。

二 緬甸只是粗加工翡翠,如:挖掘和切割,頂多可以製作戒面。去過緬甸做過翡翠生意的行家都知道,緬甸人磨出來的翡翠蛋面都是“歪瓜劣棗”,極少有形狀飽滿的。因為緬甸人只講眼前利益的。翡翠的精細加工在中國,中國的雕工才是最好的,好料配好工,才會讓一塊翡翠原石完美展現光彩。

三 緬甸人知道翡翠賣到中國來是可以賺錢的,所以祖輩都是這樣挖掘原石然後把石頭賣給中國人,就像自己家種的水果賣出去一樣,自己不是不喜歡吃水果,只是水果可以賣錢供給自己的日常開銷。

四 經濟越發達對翡翠的品質要求也就越高,所以翡翠在設計上有很大的突破,逐漸在向國際時尚化靠攏,而這需要經濟基礎。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所以緬甸的翡翠可以通過公盤到中國賺錢,畢竟資源有限,供不應求。自己也就沒有開發設計的能力,做好第一步挖更多的原石,賣錢就好了。

經濟決定一切,經濟強國,國強民富想買什麼都可以,緬甸的經濟水平比較落後,解決溫飽問題是首當其衝的,就當前形勢看,顯然緬甸還需努力。


珠寶鑑定師媛媛


緬甸人不是不愛翡翠,只是相比翡翠 他們更喜歡寶石和黃金。(話說黃金全世界人民都喜歡的好不?)

小編給你舉個例子,因為緬甸主要信仰佛教,所以也被稱為“金色佛國”、“佛國淨土”,所以在緬甸,可謂是“一村一寺廟,一山一浮屠” ,這大概意思就是緬甸每個村子都會有一個寺廟,一座山就有一座佛塔。金色的佛塔和寺廟遍佈全國,而且佛塔和寺廟往往是當地最好的建築,可見佛教在緬甸的地位。

既然重要那肯定是要用心建造,所以通過看佛塔就可以知道 緬甸人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當然世界觀不用看都知道了。從緬甸的佛塔我們可以看出,佛塔基本上都是“金色的”,而且在佛塔最頂部會有一個金頂,上面主要安置黃金和寶石,普通的以水晶作頂,重要一點的 風格就偏為豪奢 使用珍貴寶石或者是鑽石。比如仰光大金塔就是一鑽石為頂。一方面使用發光的寶石在頂,陽光之下可以光彩奪目,反射仰光。另一面,可以看出在緬甸人心目中寶石確實最為珍貴,放置在最為頂部,其次是黃金次之。

當然緬甸人也不是不喜歡翡翠,比如在緬甸有座比較出名的“翡翠佛塔”,在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這座佛塔不僅選址和建造都是十分“殊優”,就是造價也是堪稱不菲。供奉的是翡翠佛(用整塊大型翡翠毛料,整體雕刻而成,十分珍貴),整個佛塔的本身,也是使用翡翠作為建築材料砌成,許多主要部件的翡翠直接來自翡翠公盤,都是商人拍下之後,直接捐獻出來作為“建材”。

前面說過,佛塔對於緬甸人民十分重要,能夠用翡翠修建佛塔,不僅心誠,更是肯花費。可見翡翠也是緬甸人所喜歡的,只是沒有黃金和寶石對他們的吸引力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