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醫院竭力保障防控物資供應配送

湘雅醫院竭力保障防控物資供應配送

醫務人員正在搬運物資。

紅網時刻3月26日訊(通訊員 鄧磊 於昊)在這場戰“疫”面前,有些人逆行馳援、衝上前線,有些人則默默地坐鎮大後方,為前線戰士們源源不斷地輸送“炮彈”。

“抗擊疫情以來,我們接觸到各種標準的物資,如歐標、美標、韓標和日標等;同時,需要查驗多種語言的《許可上市證明》,如來自俄羅斯、澳大利亞、泰國、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烏克蘭、南斯拉夫、英國、巴西等國家的相關物資證明。雖然字不一定認識,但是我們能夠迅速準確地判斷出這些物資是否為我們醫院急需的‘醫用’防控物資。”從湘雅醫院物流配送中心主任霍剛的這番話中,能夠體會到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物資組的艱辛和不易,同時他們的專業能力也足夠讓前線醫務人員踏實放心。

24小時對接物資供應

雖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乃兵家常識。但是,正值春節期間物流停運、公司放假,疫情防控形勢日益嚴峻導致醫用物資庫存告急,讓醫院防控物資組倍感壓力。

為了保障前線沒有後顧之憂,醫學裝備部、後勤辦和物流配送中心等部門積極響應醫院黨委行政的號召,聞令而動,迅速部署“補貨、入庫、尋求採用和供應渠道”的各項任務,全力以赴保障防護物資。

時間就是生命,為了第一時間拿到物資,他們經常跑去快遞的集散地接貨。大年三十凌晨4點接到一批貨、大年三十上午10點又接到一批貨……物資無論什麼時間到、無論到了長沙哪裡,他們都會隨時待命、立刻前往收貨地點。醫學裝備部的周泉志和顏宏曾親赴北京取貨,並立即趕回長沙,確保抗疫前線不斷貨。

一邊接電話、一邊在電腦上回復問題、一邊準備接洽供貨商,分身乏術、應接不暇是他們工作的常態。不能等待、主動出擊、雷厲風行,是他們果敢的辦事風格。

整個春節期間,工作時間從早上5點到凌晨3點,沒有一個人有怨言,爭取來的卻是珍貴無比的防控物資。他們白天聯繫國內的公司和人員,晚上接著聯繫國外的供應商和捐贈者。在“白+黑”的時間維度,不留死角、各個擊破、步步為營。

“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難以言喻;受過的委屈,妙不可言!”說到這裡,霍剛爽朗地笑了。

竭力保障防控物資“最硬核”

醫用防控物資主要包括:醫用防護口罩、醫用防護服、一次性外科口罩、護目鏡、靴套、手套、防護面屏、紅外體溫槍。“確保醫務人員零感染”這是醫院黨委和行政的命令。

工作組成員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即將採購或捐贈物資做出最準確的判斷,包括對價格、渠道、質量、品規等多方面的綜合判斷。

往往物資的質量和品規是大家最為遲疑的因素。因為在物資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需要千方百計地保證物資的“醫用”要求,談何容易?但是無論如何,“醫用”這一條準繩,是他們始終沒有動搖的信念。

正是由於以往對防護裝備的熟悉程度和對一線人員的莊嚴承諾,練就了霍剛、孟莎、曹揚、伍雯雅等組員們“火眼金睛”的專業能力,也使他們成為了同行紛紛尋求諮詢的“醫用防護耗材專家”。

同時,防控物資組給自己定下了三條規定:一是物資保障部門不管採購還是接受捐贈,必須保障物資“醫用標準”;二是由於捐贈的品牌、標準、捐贈者的專業性不一樣,捐贈物資出現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必須經過嚴格檢測單據和相關證明的才能使用;三是對於少量價格虛高的、質量欠缺的物資,堅決不能採購。

物資漂洋過海送往前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當疫情發生以後,諸多國內外的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橄欖枝,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給予醫院物資上的幫助和支持。

目前,捐贈的物資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由海外校友、愛心人士捐贈;二是由政府無償下撥的物資;三是由企事業單位捐贈。為更好地使用捐贈物資,不辜負捐贈方的一片心血,醫院將捐贈物資和原有庫房物資分開,單獨設立捐贈庫房。

隔離病毒,不能隔離愛。諸多海外捐贈者和單位,之前與湘雅沒有半點往來和關係,他們或是發動同學或是自己夠買,或是自己郵寄或是通過朋友帶來,總之歷盡千辛萬苦,物資才漂洋過海終於到達中南大學湘雅醫院。

雪中送炭方顯人間大愛,愛心與善良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匯聚全球“愛的訊息”。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