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封國,人人留下一物,揭示出當時一現象

河北衡水在歷史上是非常繁榮的地方,很早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兩漢時期這裡更是重要的屬地,前後共有三個封國,將近340年的歷史;除了史書,古人留下更直接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事物,就是墓葬;通過對衡水出土的大量漢墓的研究,專家發現當時十分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漢朝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封國,人人留下一物,揭示出當時一現象

河北衡水地處華北平原東南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這裡河網密集,滏陽河、滹沱河、清涼江等貫穿全境;加上四季分明的氣候條件,人類很早就開始在此居住,文明也較早在此孕育;據最新考古資料表明,人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在此活動;夏、商、週三代時期直至春秋戰國,再到秦朝;衡水一直是經濟政治的重要之地。

漢朝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封國,人人留下一物,揭示出當時一現象

兩漢時期更是衡水地區的發展繁榮期;據《漢書》、《後漢書》記載,西漢景帝二年建廣川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 掌奉詔條察州",共設置十三刺史部,而衡水地區屬冀州刺史部;到了漢元帝時,衡水為信都國;王莽篡權後改稱新博郡;東漢以後,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改樂成國,漢安帝延光元年改為安平國,領13縣;從公元前155年始置廣川國到公元184年,前後將近340年,衡水地區建立過廣川、信都、安平三個封國;於是古人在衡水注定留下了大量痕跡,今天考古專家可以通過研究這些遺蹟和古人對話;最直接的就是人人死後的歸宿——墓葬;因當時社會上厚葬之風濃郁,人們"視死如生",恨不得把生前的家原樣搬至地下;所以對漢代墓葬的研究是瞭解當時人們生活,以及社會狀況的一個很好的渠道。

漢朝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封國,人人留下一物,揭示出當時一現象

衡水地區發掘的漢墓,除了一座為瓦棺墓外,其餘墓葬均為磚室墓,即墓壁、墓底、墓頂都為磚石結構的墓葬;燒磚技術出現在戰國時期,發展於秦朝,到了漢朝已經相對成熟;墓葬多用空心磚建造,每一塊磚上還雕刻特定意義的花紋;可見當時人們對葬喪事宜之用心。

漢朝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封國,人人留下一物,揭示出當時一現象

在墓葬中發現兩座十分特殊,一座方向8°,一座10°,兩座墓通過耳室相連接;專家分析,這兩座是夫妻合葬墓,表達生死相依的願望;又稱"隔山葬",即由於下葬的時間不同,一般是夫妻墓穴之間隔有一堵牆;而衡水地區發現的這兩座墓葬巧妙地利用耳室將兩個墓穴聯繫起來,達到連通的目的,還能利用耳室這個倉庫;這兩座墓葬中屍骨已經腐朽,從陪葬品來看,8°的墓葬為男性,10°的為女性;按照左為上、右為下的風俗,在古代,男尊女卑,女人的地位在男子之下;這兩座墓葬充分反映出封建社會有關男女地位的道德觀念。

漢朝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封國,人人留下一物,揭示出當時一現象

衡水地區的墓葬,有非常多的單室墓,雙室墓,以及少量的三室墓;在所有墓葬中,唯有一座是四室墓:整體墓葬結構相當複雜,為墓門、甬道、前室、中室以及後室;關鍵是每一室都有附帶的左側室和右側室,後室和中室之間還有兩個過渡的後中室;後室西北面還有兩個側室,其中裝有兩個壁龕;專家清理發現,該墓葬共十室二龕;

漢朝在這裡建立了三個封國,人人留下一物,揭示出當時一現象

和其他墓葬不同,該墓葬每一室用門道分隔開來;經專家研究判斷,該四室墓的主人是墓主應是東漢安平國的最高統治者;雖然這座漢墓整體不對稱,但是墓門和前室、中室、後中室、後室的門,均在一條東西線上",代表了古代中軸線的對稱模式的建築思想;從衡水地區出土的漢墓的形制規格來看,單室墓、雙室墓、三室墓、多室墓,整個數量呈一金字塔型分佈;而這些墓葬中的陪葬品正好呈現倒金字塔分佈;充分說明了漢朝時期貧富差距十分之大,等級制度異常森嚴的社會現象。

【參考資料:《漢書》《後漢書》《河北省考古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