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


螳螂,因前肢發達有力呈鐮刀狀,又稱刀螂、蜛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螳螂是昆蟲綱螳螂目昆蟲的通稱。


除極地外,廣佈於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肉食性,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

分佈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

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




大約兩年前,美國出了一本題為《性與死:生物學哲學導論》的高級教科書。這本書介紹、討論的都是關於“進化”、“基因”這些很專業化的生物學哲學問題,與性和死都沒有什麼關係。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


為什麼用了這麼個題目呢?作者解釋說“因為這個題目很有趣”、“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古怪。”其實作者完全可以更明白地說:因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恆主題,就像愛和死是文學作品的永恆主題一樣。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性是對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開端。這兩個相對的力量,有時卻能古怪地結合。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


例如,在蜘蛛綱和昆蟲綱動物中,有時能觀察到所謂“性食同類”(sexual cannibalism),即在交尾前後甚至交尾過程中,雌性吃掉與之交尾的雄性。


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螳螂了。對雌螳螂殺夫的首次描述,出現於1658年出版的德語著作中。

在1886年,一位美國昆蟲學家向《科學》雜誌報告了他在實驗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頭,而無頭雄螳螂仍設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關於這一現象的第一篇科學文獻。稍後,法布爾在《昆蟲記》中也描述了螳螂殺夫: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


  “然而在事實上,螳螂甚至還具有食用它丈夫的習性。這可真讓人吃驚!在吃它的丈夫的時候,雌性的螳螂會咬住它丈夫的頭頸,然後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後,剩餘下來的只是它丈夫的兩片薄薄的翅膀而已。這真令人難以置信。”


從這段描述看我們不知道法布爾是親眼所見,還是隻是在轉述一個公認的事實。不管怎樣,隨著《昆蟲記》風靡世界,雌螳螂“殺夫”(或者更確切地說,“吃夫”)的惡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就盡人皆知了。生物學家們甚至試圖論證“吃夫”的合理性。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


有的說,雌螳螂產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極好的能量來源。斷頭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這是已被實驗證實的,因為控制交配的神經不在頭部,而在腹部,而且,由於某些神經抑制中樞位於頭部,頭被吃掉反而還有助於增強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難容了。

 

科學家發現,那些處於高度飢餓狀態(已被餓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媾。處於中度飢餓狀態(餓了3到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


  但是,研究者報告的吃夫現象都是在實驗室裡觀察到的,在這種條件下,擔驚受怕的動物往往會有異常的舉動,在自然狀態下,是否果真如此呢?

這是真的與生殖有關的自相殘殺,還是純粹為了餵飽肚子的自相殘殺?

沒人否認螳螂的確會自相殘殺,而個子要小得多的雄螳螂也很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犧牲品,問題在於這是否有生殖意義?

不過,很少有人在野外觀察到雌螳螂吃夫。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


在1992年,勞倫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對歐洲螳螂的交配行為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野外研究。

在他觀察到的螳螂交尾現象中,大約31%發生了吃夫行為。

在野外,雌螳螂大概處於中度飢餓。

吃掉雄螳螂,對螳螂後代也的確有益。

198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後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

里斯克和戴維斯也承認,歐洲螳螂發生的吃夫現象可能比其他螳螂遠為普遍,是他們給螳螂帶來惡名。但是,雄螳螂很顯然不是心甘情願地被吃的。(這才是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