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孩子的電視劇有哪些

如今的電視劇越來越多樣化,有古代的,有現代的,還有教育孩子的,那麼關於教育孩子的電視劇有哪些?


關於教育孩子的電視劇有哪些


  小別離


  有一部電視劇《小別離》它圍繞子女升學問題展開的劇,講述的是在不同背景和經濟條件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我認為,父母不給孩子一些不該給的灌輸,可能是更重要的。看《小別離》的時候我更是深深地有這份感觸。最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可能帶給孩子的傷害,和家庭所處的階層沒有必然的聯繫。


  在這裡,特別推薦《小別離》這部家庭教育劇給大家看,看完之後,你可能會感到驚訝,不同階層的父母,都能找到他們“獨特”的方式,來傷害自己的孩子。。。。。。


  請各位爸爸媽媽熟記薩米亞愛心六句話:


  第一句:“孩子,不管發生什麼,我都會和你在一起,我永遠愛你!” (安全感)


  第二句:“你是獨一無二的,走你的路,做你自己!” (價值感)


  第三句:“也許你是對的,我只是建議,決定權在你。” (尊嚴與自我負責)


  第四句:“相信你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需要,我會和你一起面對,盡我的力量陪伴你。” (自信與支持)


  第五句:“你無論做得怎麼樣,表現如何,你是我親愛的孩子,我依然愛你。” (接納與鼓勵)


  第六句:“我喜歡你這種行為,不喜歡你那種行為。這不表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但一切都必須自己體驗並承擔。” (個人化與自我負責)


  這個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向流動,每粒種子按照原本的樣子成長,每個孩子生來就是圓滿具足,如其所是,帶著對生命無比的信任和祝福,輕輕地對孩子說滋養心性的語言,因為我們的孩子都是天下無雙的!


  《射鵰英雄傳》教你怎麼教育孩子


  (一)孩子的性格。


  郭靖的母親李萍,用現在的話講是個標準的家庭婦女,沒有文化,沒有地位,遭逢家庭鉅變,但她不向命運屈服,也不枉自菲薄,培養了郭靖很多優點:


  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獨立,不服輸,認死理,講信義,有責任心,有民族大義。


  楊康的母親包惜弱,用現在的話講是個超級白富美,有文化、有教養、有背景,但所謂慈母多敗兒,她沒有培養楊康吃苦的精神,更沒有培養楊康的民族大義,導致了後來楊康人生的重大悲劇。


  可以說,楊康的失敗,根源在於包惜弱。


  (二)父親成就孩子的未來。


  完顏洪烈對楊康精心培養,寄以重望,卻以失敗告終。為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講,完顏洪烈相當於大型壟斷國企的董事、副總裁,有望接任總裁,而楊康則是他培養的接班人。


  完顏洪烈才智有餘,而德行不足,整天陰謀詭計,他的身邊更聚集了一幫惡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長期的耳濡目染造就了楊康同樣才智有餘,德行不足。


  由於王爺夫妻的溺愛,王府的下人們,包括完顏洪烈的客人們,都對楊康縱容無比,使楊康沾染上了紈絝子弟的習氣,其實楊康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有錢、有勢且重點栽培孩子的父親未必優於窮人。


  反觀郭靖,他是一個單親的孩子,在他的生活中,鐵木真、哲別、江南七怪、馬鈺都充當了臨時父親的角色,而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腳踏實地。


  (三)人生需要四種人: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友人欣賞、小人監督。而決定這四種人的是自己的性格。


  1、郭靖從小善良,對英雄仰慕,認死理,小小年紀冒死保護哲別,結果哲別成為郭靖人生中的第一個高人,成為他的第一個師父。


  而正是郭靖的這種性格,鐵木真成為郭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也同樣由於這種性格,拖雷、華箏成為郭靖小學、初中階段最好的同學。


  2、同樣由於郭靖的性格,他天性善良、幫助窮人、不屈服於權勢,結識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貴人黃蓉,黃蓉成為郭靖最優秀的大學同學、女朋友和資源的整合者。


  郭靖同學傻乎乎,不自信,但黃蓉給了他最大程度的欣賞,讓郭靖逐漸自信起來。


  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楊康的大學同學最有名的是歐陽克,而歐陽克是典型的才學有餘,道德敗壞。再看楊康的另一個大學同學兼女朋友——穆念慈,穆念慈在對楊康的引導上明顯沒有黃蓉高明,包容性不夠,一味地強調楊康要怎麼怎麼做,缺乏對楊康的真正理解與引導。


  關於古人教育孩子的典故


  一、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二、融四歲, 能讓梨。


  ——《孔融讓梨》


  “融四歲, 能讓梨。弟於長, 宜先知。”這是個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故事。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後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任青州刺史。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徵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因不滿曹操雄詐,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閒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下獄棄市。


  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闢,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四、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揹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後來終於得到重用,當上了會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奮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