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今天是李可染先生生日(3月26日),113歲誕辰,

讓我們跟隨可染先生畫筆渲染的無盡江山,

重溫他“東方既白”的期許……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 (1907.03.26——1989.12.05)


李可染的山水畫盛譽於世,

他走過了一條漫長而艱苦的求索過程。


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初,他兼學中西繪畫,尤潛心於傳統,曾從師於齊白石、黃賓虹,兼師歷代大師名家。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仿八大山人圖》 1943年

這不很像清初繪畫大師八大山人的作品嗎?渴筆、淡墨,境界清疏,風格逸秀,墨韻清華。這一幅題名《仿八大山人圖》,由淡雅轉為渾厚,確可體味出石濤的雄健,八大的冷逸,都是“南宗”骨體,文人畫衣缽。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松下觀瀑圖》 1943年

《松下觀瀑圖》,淺絳山水,拖筆長皴,瀟灑雋秀,古風猶存。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山亭清話圖》 1946年

《山亭清話圖》,近樹濃墨如影,遠山淡色清透,有如月華初照。構景奇突,筆墨凝練而恣肆,顯露出畫家靈性中奇縱的一面。


多種面目,形神俱似古人。

這意味著他追獲著傳統的功力,也意味著尚未跳出規範,自立一家。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20世紀50年代初,他決心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他深信,打不出來,就找不到與新時代合拍的風格與語言,

就難免被淹沒在永遠學不盡的傳統大海之中。


怎麼打呢?

投向大自然的懷抱,

用一顆現代人的心和自然對話,

重新發現天地萬物的奧秘和美。


從1954年到1960年,李可染走遍了南部中國的山山水水,行程十數萬裡。這些寫生稿,是在用新的觀察方法與技巧呼喚超越傳統模式的新的審美感受力。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巫峽百步梯》 1956年

險峻奇麗的巫峽百步梯。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靈隱茶座》 1956年

古柏森森,幽徑香香的靈隱冷泉亭。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無錫梅園》 1956年

預報春天消息的無錫梅園。如此繁密的枝條,豐富的層次,深遠的空間。哪裡還有古人畫梅的程式呢?


多麼具體而入微的刻畫,

多麼真切的意境,

多麼豐富的感覺,

風格化的形象不見了,

代之以活生生的、充滿感情的生命自然。


1957年秋,五十歲的李可染訪問東德。在這個北歐國家歷時四個月的寫生,他把水墨寫生推向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麥森教堂》 1957年

這是麥森教堂:它的古老與高大,莊嚴與神聖,由水墨意象的混沌、線描的肯定與果斷,分外別緻地描繪出來了,好像還賦予它一層朦朧的東方色彩。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德累斯頓暮色》 1957年

德累斯頓暮色:夜幕初落,德累斯頓籠罩在深冥的暮色中。畫家印象最深的依然是那渾雄深晦的建築群,直向天際的哥特式教堂,更顯出它的莊嚴神秘。畫家生動傳達出一個東方人在特定條件下對於西方文化那種難以言說的新奇感受與心理。真是一幅傑作!


20世紀60年代,李可染由對景寫生,轉入畫胸中山水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像寫生作品那麼具體而微了,但意象更加凝聚,單純中包含著更多的精神內涵,意境成為追求的主要目標,筆墨風格中呈多樣的形態。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 1961年

《杏花春雨江南》,作於1961年。用淡墨、溼筆、洋紅描寫詞境,它的樸素淡秀的風格,溶化著畫家對迷人的江南春色的眷戀。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巫山雲圖》 1965年

《巫山雲圖》,巫山雨雲,曾經佔據了多少詩人幻想的天地!這幅作品以峭拔、深重而安穩的峰岫與飄忽、神秘、卷舒自如的煙雲相映照,與其說把我們帶進神女出入的仙境,莫如說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運行的奇觀。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1966年,李可染被迫擱筆。七年後,當他重新抒寫深藏於心頭的山川鄉國情,臨近古稀之年,他的藝術也愈加成熟了。


高度凝鍊的黑色意象,化作豐富的意蘊,深秀嚴整的風格體貌,賦予作品以強勁的視覺力量。


你見過山村的瀑布麼?晚霞照耀著青白瓦舍,潔白的瀑布落入林木的晚色裡,變成溪流,穿過小橋,打破寂靜,跳蕩著奔瀉而去。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桂林襟江閣》 1977年

這是桂林襟江閣的一角。上不見頂,下不見底,右邊是江流,左邊是崖壁。岩石、林木、棧道、小徑和翼然獨立的山亭,被搖動不定的晨曦照得漸漸清晰起來。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黃昏待明月》 1985年

《黃昏待月明》,西山的餘暉即將收去。山林在朦朧中期待著月色。畫家自題:“夕陽無限好,黃昏待月明。唐人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句,吾為適吾畫意趣,為改下句三字,非敢妄非前人也。”三字之易,道出了李可染對藝術和人生的樂觀精神。在李可染的藝術裡,找得見美、和諧,對生命的肯定,決找不到悲涼和消沉。這是他的最大特色之一。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雨中灕江》 1977年

《雨中灕江》,無聲的細雨落入灕江,酥潤了青山、碧樹,給如畫的景色灌注了不盡的詩情。這明媚、澄澈、空靈的世界,可以滌除泥塵,淨化魂靈。


20世紀80年代以來,李可染畫了一批如《雨後清暑圖》《江山勝覽圖》《青山隱隱白雲裡》《水墨山水》《愛晚亭》《家家都在崇山茂林中》《深山茂林圖》等等作品。它們都熔積墨與潑墨於一爐,在單純的圖像中隱藏著精微的刻畫,墨色愈來愈深重。窈窈冥冥,幽不可測的墨色意象裡騰躍著生生不息的生命。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黃山人字瀑》 1981年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密樹自生煙》 1988年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水墨山水》 1988年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李可染《峽江帆影圖》 1988年



-END-



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官方網站

www.likeran.com

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藝術庫提供李可染先生近千幅作品的信息,同時作品庫在向社會徵集、鑑定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擴充。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官方網站(www.likeran.com)希望成為書畫愛好者研究、收藏所必備的重要工具。如果您喜歡,請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查看官方賬號”關注我們,或直接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