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那個纖弱的,為眾人抱薪的你

我親愛的老朋友衛醫生:

你好,見字如面!

上週和你老公在微信上聊完後,知道你去抗疫一線了。細細算一下,從第一次見面到現在,咱們已經相識11年了。

在我印象裡,你一直都是纖弱的樣子,身高一米六的你,大概只有80斤左右吧,白白的皮膚,嗓門卻是高亢清亮。剛畢業那會兒,我們一起租住在筒子樓裡的單身宿舍裡。每每路過你宿舍門口的時候,都能聽到你清脆的話音和爽朗的笑聲。自從你結婚後,我們就再沒見過面,但我總能想象到你穿著白大褂,穿梭在醫院走廊裡腳下踩風的樣子。

直到這次疫情爆發,武漢告急,你所在的醫院——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衝鋒在前,已經有兩批醫護人員先後去一線支援了。我想前年才生完二胎的你,既要照顧上學的老大,還要哺乳2歲的老二,應該不會去一線支援吧。偶然翻開朋友圈看到你老公發的“願你平安歸來!”才知道你去支援武漢了。簡簡單單的6個字,包含了一家人對你支持和擔憂。我慌忙聯繫你,急切地問道:“武漢那邊情況怎麼樣了啊?你現在怎麼樣了啊?”卻遲遲等不到你的迴音,直到幾天後,你說:“前線艱難”。我問你,不害怕被傳染嗎?你回覆說:“穿著防護服呢,其實沒想那麼多,我更害怕那些被感染而得不到妥善安置的人成為新的傳染源”。


你還說:有一份熱,發一份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一位女作家所說:“那光明的一隅,會永遠充滿了溫情地,留給世上無助的弱者。”


我清楚地記得2009年的夏天,我們曾經聊過關於你當醫生的初心。你說小時候經常看到村裡的赤腳醫生聽診的場景,也總是對掛在他脖子上的聽診器充滿了好奇,總覺得有股神秘的魔力,也特別想擁有這樣一個屬於自己的玩具。漸漸懂事後,才知道那個你心中所謂的“玩具”只屬於醫護人員。因此,小時候對於大人們提出來的:“長大以後想幹什麼?”的問題,你會毫不猶豫的回答:“醫生!”你還說,你一直是個沒有目標的人,總是被現實的浪潮推著前進,走著走著就停不下來了,也不敢停下來了,就怕一停下來會不自覺地想起曾經毅然決然學醫的選擇。


小時候覺得,“杏林高手、懸壺濟世,想想都酷呢!”所以,這時的你一定很酷吧!


聽說,昨天晚上2歲的兒子和你視頻的時候哇哇大哭,對著手機一個勁的叫:“媽媽、媽媽......”。你給丈夫說,好想盡快徹底戰勝疫情,回家抱抱他。但支援武漢、抗擊疫情總要有所割捨,總要有人衝鋒在前,有不捨、有遺憾.......

寫給那個纖弱的,為眾人抱薪的你

親愛的衛醫生,我還看到了你們醫院關於你的報道,看到了你在病房裡和70歲林爺爺的合影。我想害怕是人的本能,可是一身白色盔甲的你們在無數次的職業訓練中將本能轉換為直面死神的勇氣,在狹路相逢之時殊死博弈,用專業換時間,用時間保生命。


可你說不要把你們太英雄化了,因為大難面前每個人都是“戰士”,每個人又都是血肉凡胎,將英雄凡人化,那麼每個凡人皆有可能成為英雄。

這幾天的聊天中我不止一次問你,我們能為你們做點什麼呢?怎麼才能幫到你們呢?你每次都說,最好的幫忙就是照顧好自己,做好防護,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吧,方艙醫院最後一例病人以康復出院了,疫情應該很快就會過去了。

“疫情應該很快就會過去了”,聽到專業人士的你說到這句話,我頓時很多情緒都放下了。為什麼海上夜行的船舶都要尋找燈塔,因為那是希望的光啊!就像我們每天都想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尋好消息,我們盼著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堅定的眼神。


所以,在一線的你照顧好大家更要照顧好自己,為眾人抱薪者,不能凍於風雪啊!後方的我們,是你最堅強的後盾,累的時候請轉身,你我皆在,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讓我們共守萬家燈火,靜侯春暖花開,冀災難早盡,期山河無恙,人間皆安。那個時候,我們把酒言歡,涮著火鍋,我還想聽你用清亮的嗓門給我講你們治病救人的故事呢;我也想急切地告訴你,我們已復工復產整整一個月了,我服從安排、科學防護、奉獻愛心、傳播正能量。

這段日子眾生皆苦,不過還好有你、有你們一直撫慰著遠處的哭聲,所以要保重啊,我最親愛的朋友——衛醫生。

2020.3.9 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