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豹!3個月已有98家房企破產,明年起,9萬家房企或逐步消失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關於房企破產的報道。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今年房地產行業的到期債務約在1.46萬億,其中7月份是到期高峰,達到1490億。與此同時,行業分化在加劇,據人民法院公告網的消息,截至3月23日,已有98條房企宣佈破產的公告。

也就是說,3個月時間,已經有98家房企破產了,顯然,今年開發商倒閉的速度,比往年要快的多。

有人會說,明明看到網上賣房、銷售額創新高、簽約量大增這些消息,最近還有杭州、深圳排隊買房的事發生,開發商怎麼會變得這麼慘?

中原地產分析師張大偉表示:事實上,大部分房企實際真實的銷售額度跌了90%左右。除了個別龍頭企業重新定義了成交,將預定算成簽約。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開始1元訂房、10元訂房。事實上,房企的求生欲非常濃了。

90%的跌幅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開發商手裡每10套積壓的房子,最近幾個月真正賣出去的可能只有1套,剩下的9套全都窩在自己手裡,對外公佈的業績“強顏歡笑”,心裡有多苦只有自己才知道。

管中窺豹!3個月已有98家房企破產,明年起,9萬家房企或逐步消失

管中窺豹,此次房企所遭遇的財務壓力,很有可能會成為房地產行業發展進程的“分水嶺”,明年起,9萬家房企或逐步消失。

1,地產商規模減少是大勢所趨。

黃奇帆在2019年底演講說,現在全國房企總數達到了9萬多家,還不含中介。全世界180個國家的地產商加起來也沒有9萬個,美國大大小小房產商沒超過500個,歐洲20多個國家所有房產商,獨立法人加起來不到1萬個。

也就是說,9成開發商以後都會消失,2020年房企破產速度已經達到了日均2家,短期事件影響下,已經出現了加速,風波過後,房企數量將會呈現“加速度”式的減少。

2,2021年,房企資金鍊壓力前所未有。

華泰證券統計顯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房地產境內債到期量分別為4316億元、6212億元和3764億元,合計達14292億元。

顯然,2021年房企資金鍊的壓力會達到最大程度,也是最近這些年以來債務壓力達到極致的時刻,今年雖然遇到了短期的風波,但要償還的債務畢竟只有4000多億。

但是,到了2021年,開發商的債務頂峰要還6000多億的級別,這是9萬家地產商“難以承受之重”。

綜上所述,一方面房企數量的減少是難以改變的大勢,另一方面明年開發商的債務償還規模降達到頂峰,開發商想重複以前拿地、蓋房、收回款、再拿地的套路,已經是難上加難。

管中窺豹!3個月已有98家房企破產,明年起,9萬家房企或逐步消失

與此同時,注意兩個國家級新政,也對地產商的生存狀況造成了衝擊。

1,批而未供土地高達1450萬畝,供地新政今年有望推行。

過去數年間,國內每年批准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大約在500萬-600萬畝之間,如果加上對過往存量土地的利用,每年國內城市實際供應建設用地總量多在700萬-1000萬畝之間。

據《第一財經》3月23日報道,自然資源部新聞發言人劉國洪表示,從目前掌握情況看,2017年以前批而未供的土地大概還有1450萬畝,“應該說存量盤活還有比較大的潛力”。

而2019年全國安排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總量是500萬畝,換言之,2017年前的存量土地就已夠地方政府使用兩三年。

也就是說,1450萬畝的閒置土地還沒有“物盡其用”,對樓市來說,這些待開發土地稱得上是被遺棄的“香餑餑”、

現在很多地產商都是2017、2018年的所謂“地王”,拿著高價地做著賠本買賣,“麵粉價比麵包價還貴”已經成為常態。

一旦這1450萬畝土地開始入市,開發商手裡的土地必然會繼續貶值,這對房企的生存境況會進一步造成“擠壓”。

2,高層重申“房住不炒”,釋放罕見信號。

3月22日上午,在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今年八項重點工作之一是“堅決落實房住不炒的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的發展。”

現在全國復工如火如荼,大部分行業復工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隨著農民工、流動人口逐步返程,各地售樓部開放,購房者心理預期再次走高,在樓市鬆綁預期下,廣州、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甚至出現了地王、搶房的現象。

在這樣的時刻,再次強調調控的底線是“房住不炒”,高層“敲打”房地產的意味非常濃厚。

管中窺豹!3個月已有98家房企破產,明年起,9萬家房企或逐步消失

鑑於此次是央行、銀保監會同時在場,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今年房地產行業的貸款、融資、資金週轉將會更加嚴格,類似2015、2016年那樣的高槓杆週轉速度,已經成為歷史。

筆者認為,這樣的形勢下,有兩類人可能“扛不住”了。

1,購房槓桿大於60%的人。

舉個例子,小明月薪2萬,表面上挺多的,可家裡就他一個人掙錢,還有倆孩子要養,去掉孩子的學費輔導班、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消費,包括車貸、旅遊等支出,可支配收入能達到1萬就不錯了。

正好小明剛買一套150萬的房子,首付50萬,等額本息30年,利率5.88%,月供6000元左右,他的購房槓桿就是60%,這還沒有算他的首付是不是借錢了。

超過了60%的界限,一旦今年小明的收入出現浮動,或者直接失業,在地產商賣不出去房子的同時,小明也找不到“接盤俠”變現自己的房產,這部分月供相當於直接“打水漂”了。

2,想在樓市“薅一把羊毛就走”的人。

過去這些年以來,很多人在樓市裡的思路都是“薅一把羊毛就走”的思路,覺得買完房子之後,趁著房產升值馬上就能變現賣出去。

但是,當地產商也沒有辦法把手裡的存貨變成現金,破產的速度越來越快的時候,作為二手房業主的你,又憑什麼會把手裡的房子迅速賣掉?

那些把買房當成“短炒”生意的人,最終的結果就是“房子賣不掉,月供照樣還”,在市場置業利率越來越理性的環境下,手裡房子越多,出手的難度就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