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意大利人民隔离在家期间,阳台“文艺复兴”火了。

其中有一首歌我们一定熟悉。

《Bella Ciao》。

二战期间意大利游击队之歌,直译《姑娘,再见》。

那是我们在面对残酷时,也不会忘记内心向往着什么。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这首歌也太多次被国产电影引用。

我们叫作《啊,朋友再见》。

贾樟柯的《站台》用过。

文工团的青年们乘着卡车离开家乡奔向远方,心情激越,他们以誓不回头的决心前往“一个崭新的世界”。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冯小刚的《老炮儿》用过。

闷三儿和刘爷去赎晓波,俩人骑着自行车路过整个城市的光鲜亮丽和犄角旮旯。

实际上,也在缝补发小、战友们的记忆碎片。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但我们传唱这首歌曲。

却是因为一部前南斯拉夫的电影——

《桥》

Мост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烙印

尘封已久的老片,来自一个已经走入历史的国家。

故事,听起来很主旋律。

一句话就能说完,一群塞尔维亚的游击队员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历经千难万险,要去炸一座桥。

放现在看,这句话很容易被贴上标签:抗X神剧。

的确,有些情景很“套路”,在当时的电影创作中却是能第一时间抵达观众内心的“桥”。

比如敌方打我方,子弹打掉一整袋也打不中。

而主角犹如超级英雄附体,打起仗来一个更比六个强。

虽然简单粗暴了点,但当年99%的人看到这里都热血沸腾了。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又比如,偶尔泄露出的人设公式化。

大boss一走出来,脸上恨不得就写明了是坏人。

说话也粗俗,粗暴。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死前还要夸张地一滚地,摆个pose。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还有,煽情。

抱在怀里即将牺牲的战友用力交代。

再坚持一会儿 我送你出去

莫尔基 我应该做的……我的任务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此时,配上慢版的《啊朋友再见》,Sir敢说当年99%的人看到这里都泪目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半个世纪前的《桥》不可避免地显示出粗糙、扁平的特点。

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存在的特殊背景,概括而言三点。

第一,来自革命意识形态下的审美体系。

第二,电影不是商品,承担更多的是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绝大多数演员都缺乏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熏陶,多依靠舞台、戏剧经验。

而这样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点样板化的作品,恰恰是当年非常新奇和稀缺的精神娱乐。

具有浓烈的异域风情,是特殊时代下仅存的“世界之窗”。

类似的还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前苏联)、《瓦尔特萨拉热窝保卫战》(1972年,南斯拉夫)、《卖花姑娘》(1972年,朝鲜)等等。

但《桥》的经典,又不止时代滤镜。

即便放在今天来看,它也不乏令人激动之处。

原来半个世纪前,中国人眼中的“外国大片”是长这样的。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意外

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幽默感

即使在战争最危急的时候也没有落下。

当乔装成德国军人的游击队员闯进碉堡,碉堡里的德国人误以为是自己人,便举起一只手向他们敬礼。

游击队员幽默地说:

把另一只手也举起来!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双手举起,敬礼就成了投降。

刻画的德国军官也一样,充当了丑角的形象。

骂起蠢笨的手下来,“金句”频出。

手下先不好意思地说“屁股”,看到长官脸色不对,立刻立正正色改口说“臀部”,也引人发笑。

史密特 你永远是一只缺乏想象力的猪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观众看到游击队员的幽默,发出欢笑。

而看到德国军官的幽默,就变成嘲笑。

同样是幽默,却在不同角度上起到了塑造角色的作用。

台词的精妙之外,还有剧情带给人的意外感

尽管看主旋律片,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游击队员会获得胜利,却还是会被其中的波波折折吸引注意。

Sir敢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没人能预料到,影片堪堪过半,主角团就直接面临团灭。

一群精兵强将被德国军队捕获,识破身份,绑到荒郊野岭。

背对枪口,就要被执行死刑。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这是真正无可转圜的一刻,也没人喊“刀下留人”,密集的枪声如约响起——

但反转出现了。

死局被走成了活棋。

原来,敌军中出了叛徒,而且正是拷问时最穷凶极恶的那位军官。

第一次看到这里的观众会被反转的惊喜冲昏头脑。

但n刷观众如Sir就会发现,这一段的镜头语言也很妙:

循着德国卧底的声音,游击队员一一回身。特写镜头扫过游击队员一张张劫后余生的脸。

他们又是不可置信,又是隐隐的狂喜,又带着一丝迷惘。

搭配着慢调的《啊朋友再见》,好像在发出一系列的感慨——

发生了什么?

我们真的还活着吗?

他是真的“朋友”吗?

谁是“敌”,谁是“我”?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这一张张表情复杂的特写,隐隐为之后的反转埋下了伏笔。

是的,反转并不仅有这么一处。

在半个世纪前,这样的设定足以让观众拍案叫绝,即使在如今看起来也属过瘾。

但这些,都还不是让《桥》成为经典的根本因素。

那究竟是什么让《桥》在全球半世纪间如过江之鲫般的主旋律中脱颖而出?

答案,只有一个字。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桥与人

桥,毫无疑问是全片的核心。

对于法西斯来说,桥是进攻的渠道,因此要守。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对于南斯拉夫人来说,桥是切断敌方援军的关隘,因此要攻。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但这两层相互对立的立场和含义,只不是主旋律稀疏平常的设定。

真正让《桥》成为精品的,是桥的第三层意义——

对于工程师来说,桥,是他的作品,是值得珍惜的心血。

看出这第三层含义的不同之处了吗?

不同于一二层,这第三层是一种纯粹的人的视角

《桥》没有因为拍了一个恢弘的集体故事,就彻底筛除掉这些个体的情绪。

即使它们过于微小,有时也不够磊落。

在这个时候,“桥”已经退位,而“人”成为了全片真正的题眼。

在《桥》里,当然也有忠诚殉国的烈士。

但Sir以为,最精彩,也最复杂的一个角色,是工程师。因为在他身上,折射的是一种真实的人性的弧光。

最开始,游击队员们找到他,要求他协助炸桥。

他拒绝。

这段台词看似普通,实际上写得极妙——

- 对不起 我并没有请求你们的保护

- 你想让盖世太保来逮捕你吗?

- 可我为什么愿意你们逮捕吗?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游击队员的“逮捕”和工程师的“逮捕”,两个相同的词,体现的却是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在工程师加入游击队之前,游击队成员的参与都是自愿自发的。

但对于一个有着艺术家情怀的工程师而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要被炸毁,去服从全局。

无疑需要一段艰难的心理过程。

于是,在后续的剧情里,他极度抗拒,甚至一度企图逃跑。

工程师 你的桥关系到5000人的生命

如果不能炸掉它 5000人都得死 你懂吗

我不懂你们的战略 我不许你炸我的桥

听见了没有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00人和一座桥的对比,相当于是“大我”和“小我”。

孰轻孰重?

可贵的是,《桥》没有一上来就盖棺定论,也从不曾把工程师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

相反,我们可以看见他的态度,在逐渐地演化。

因为工程师中途逃跑,队伍折返时,一个队员牺牲了。

另一名游击队员把气全撒在工程师身上。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但注意,对于这种挑衅,原本会大发雷霆的工程师,此时一言不发。

他把身体转了过去,只留给镜头一个沉默的背影。

因为刚刚目睹过死亡的他,开始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最终历经千辛万苦,他们到达了目的地。

游击队员们对工程师进行最后的劝说。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表面上看,这和前文无二,仍然是一段无效的劝说。

但改变正在潜然发生——

工程师的眼眸尽管含着泪光,并且也表示拒绝帮助,但他在心里已经接受了这个任务,所以他说“我知道”,而不再对此激烈地反对。

只是亲手毁掉自己的作品,他还做不到。

而更不易发现的,实际上也却更动人的,是这场戏中游击队员们的话语——

他们不再像影片刚开始时那样,觉得炸桥是理所应当。了解了桥对于工程师的重大含义,他们首先表示“非常抱歉”。

“大义”和“真理”并非天然地隽刻于人的脑海,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生长,推动人们做出选择。

成全“大我”,但也认可"小我"的牺牲。

人性的光辉因此在《桥》中闪耀。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在某段时间里,战争片一直是观众默认的“大片”。

因为有大场面,还有激烈的厮杀快感。

在《桥》里,固然也有酣畅淋漓的杀敌场景,也有英勇就义的英雄。

但Sir尤其难忘的,是片中的一个小人物死亡的镜头。

实际上,这镜头源于一个非常老套的场景,我们可能在无数部主旋律里见过——

队伍中最年轻的游击队员,班宾诺,在沼泽地里奋勇杀敌,一枪了结一个敌人,像是加满了主角buff。

但《桥》没有让他在超级英雄的幻境里沉迷太久。很快,他被敌军击中腿部,之后陷入沼泽之中。

后方是追击的敌军,前方的队友,也是班宾诺最好的朋友扎瓦多尼,看着深陷泥沼的他,干着急。

他陷入了两难艰难选择困境:不能让他被敌人生擒,那就要亲手把他炸死。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这无疑非常残忍。

很多影片在这个时候,会选择让年轻的游击队员自己选择英勇就义,就像我们在无数“神剧”中见证的那样。

本应艰难选择的道德疑云被刻意忽略,正义的负重、紧迫感也随之被轻描淡写。

《桥》没有这样选择,它反而用鲜见、更多的细节去讲述烈士的故事:

陷入沼泽的班宾诺,始终保持着痛苦的、求生的挣扎。

他一声声地呼唤着自己的队友扎瓦多尼,渴望得到援助。

直到炸弹丢到他头上的最后一刻。

他最终没有得到帮助,因为队友抢先敌人一步,把他“放弃”了。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桥》通过这个方式,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观众:

班宾诺不想死。

扎瓦多尼也不想杀死战友。

这个长得秀气,性格活泼的少年,并不情愿,或者至少尚未准备好让渡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班宾诺的反应,符合他的人物设定。

扔炸弹的扎瓦多尼也崩溃了。

此时慢版的《啊,朋友再见》又在背景音中响起。

这蒙太奇十分经典——

扎瓦多尼的目光,投向班宾诺死去的沼泽。

刚刚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在爆炸声后,寂灭成了一片泛着涟漪的水面。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这种处理可贵在哪里?

在Sir看来,这是一种巨大的真诚和勇气,去面对不加粉饰,而显得愈加可怖的事实——

战争是酷烈的。

宏大的意义,历史的进程之下,有一些人选择了正义,也选择了牺牲。

他们迎接死亡时的痛苦、不甘与恐惧,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不会因为身后的荣誉而减轻一分一毫。

我们最后确实赢得了战争。

但赢得从未轻易。

而唯有认知到这一点,我们才真正地认识了战争。

也才真正地认识了人。

《桥》最妙的一点,就是把这尸横遍野,和众多冲突的声音,都凝聚在了这一座桥上。

全片最经典的台词,片末出现。

看着被炸毁的桥,德军和游击队员同时发出感慨:

可惜 真是一座好桥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微言大义。

重复的台词却碰撞出复杂的内涵。

他们感到“可惜”的只是桥吗?

他们的“可惜”,彼此之间有什么不同?

一场恶战之后,游击队七个人只剩下了三个。

随着《啊朋友再见》的第n次返场,从慢版转向正常版的欢快悠扬,游击队最后的三人转身走向荒野。

南斯拉夫乐观浪漫和理想主义的民族精神,在战争的苦味中坚韧地回甘。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前南联盟已经解体。

中文互联网上却还流传着《桥》的传说: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在波黑内战中饿死于萨拉热窝;老虎的扮演者还生活在贝尔格莱德,还是电视剧演员;猫头鹰的扮演者还活着;班宾诺的扮演者在电影里很小,如今也年逾花甲;工程师的扮演者在南斯拉夫解体前就去世了……

正如片中的游击队,他们最终四散他方。

此地空余一曲《啊朋友再见》。

这花属于,游击队战士

他为自由献出生命

每当人们从这里经过;

都说啊多么美丽的花。

今天,疫情肆虐全球。

在《桥》拍摄地的前南斯拉夫(包括今黑山共和国、塞尔维亚等),民歌的源头意大利。

也进行着一场事关人类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发展的“战争”。

每个人在“战争”中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电影里的“桥”被炸了。

但今天,信念的桥需要我们一起去保护、巩固。

我们唱着“啊朋友再见”,真实、细腻的念头是:

朋友们,我们很快就会再见,欢笑团聚,就在希望的大桥上。

50年前的这部南斯拉夫大片,今天看依然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