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予厚望的柴榮,初戰告捷

柴榮,出生在河北邢州龍崗(今河北邢臺)的一戶農人家庭。父親叫柴守禮,這是一個非常儒學化的名字,說明柴家的確曾是一個有教養、有文化的富裕地主家庭。

被寄予厚望的柴榮,初戰告捷

不過,到了柴守禮這輩。看似已經相當淪落,因為柴守禮的父親只是一名鄉村教師,而柴守禮本人文化不高,為人蠻橫,不知禮教,基本就是個無賴閒漢。甚至到了晚年,已入北宋,依然如此作風。

柴守禮的妹妹嫁給了後唐的小軍官郭威,但兩人婚後一直無子,於是柴氏的孃家內侄、哥哥柴守禮的兒子——柴榮,就被過繼過來,作為兩人的養子。

夫妻不能生育,便把親戚家的孩子抱養過來,作為養子,這在今天也屬常事。何況,中國古人對子嗣看得更重,那些缺乏子嗣的人,考慮到終老贍養、家族延續、祖先血食以及財產繼承等問題,也不得不收養異姓男兒為子。

被寄予厚望的柴榮,初戰告捷

而在五代,養子成風更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對這種胡風,漢人傳統上是排斥的,但到了安史之亂前後,藩鎮節度使、內廷宦官都很盛行養子制度。唐末五代,戰亂頻仍,養子——即可延續血親,擴充力量,更是大量戰爭遺孤的必然歸宿。而傳統的倫理觀念也幾乎蕩然不存,養子必出同宗同姓的規矩,自然沒有了市場。這種風俗就見多不怪,成為一種社會時尚。

後晉末年,柴氏去世,郭榮(此時已改姓郭)大約十五六歲左右,姑姑沒了,跟姑父養父的關係,變得十分尷尬。但兼任管家的郭榮,始終如一的謹慎周到和任勞任怨,讓郭威對其非常信任。


即使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和女婿張永德,都無法相比。而後面妻子給郭威生的孩子又小,以至被殺時連名字都沒來得及起,也足見郭榮被郭威視為唯一的繼承人。

顯德元年(西曆954)正月,周太祖郭威病逝,郭榮即位,沿用了養父的顯德年號,直到後周滅亡。

這樣一家三代用一個年號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唯一一例。

消息傳到太原,割據山西的北漢作為後周的世仇,終於看到了一線改朝換代的曙光。

被寄予厚望的柴榮,初戰告捷

北漢國主劉崇認為:後周正值國喪,必然不能調動軍隊。如果以優勢兵力閃擊開封,不待各地周軍來援,便可攻取都城開封。

根據戰爭力學理論:軍隊戰鬥力取決於兵力、機動力和衝擊力,而機動力和衝擊力的大小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快,衝擊力也就越大。何況後漢得到遼朝支援,擁有四萬騎兵和六萬左右的步兵,而周軍只有三萬之眾。

然而對於兵力不佔優勢的後周而言,這也必須是一場速決戰。只有迅速揮軍北上,及時堵住敵軍的進攻方向,才能將漢遼聯軍徹底鎖死在太行山的天險之中。

高平之戰是決定北中國命運的一戰,至此後周穩定了國運,把北漢鎖在河東一隅,打破了遼朝侵略中原的意圖,奠定了後來北宋統一南北的天下大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