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孩子叛逆的根源在哪裡?

過山小豬


孩子叛逆有很多種原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身的成長,等等,都有原因。

有的孩子叛逆是因為從小在家庭中受到了父母的打壓,不尊重,長時間處在於這種否定教育當中,小的時候是因為害怕捱打,所以會感覺聽話順從,但是他內心是極其不滿意的,所以等到他大一點,初中或者是高中青春期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有能有能力反抗了,所以這個時候叛逆的表現就凸顯出來了。還有另外一些原因,比如家庭的不和諧,父母的不理解,讓孩子沒有感受到溫暖,所以他一個勁的想在找尋存在感,獲取別人的關注,這也是導致孩子會叛逆的一種原因,再就是家長從來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他不知道,讀書可以得到什麼,或者是他有什麼理想,所以他只能去混日子,當一個孩子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的時候,她就可能出現一些叛逆的行為,他覺得那樣是很酷很帥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起了很大的作用,你想讓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就得努力往這方面去培養,去引導,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父母,老師多方面的培養,才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


Nancy講故事


一般情況孩子成長到了十五六歲時,就會產生叛逆心理和情緒反應。他們會發現眼前的父母不再是生活的依靠,而是他們前進和成長道路上的障礙和阻撓,於是極力掙脫奮力反抗,一切的矛頭都指向生活和學習上的權威人物——家長或老師。這個十五六歲開始的時期被稱為“叛逆期”或“青春躁動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將母親的叮嚀視作為嘮叨和囉嗦,將父親的指導視作為老生常談的說教,於是,所有的父母愛的行為一律不加以理睬,或反向而為。這一時期讓家裡人十分頭痛、委曲和傷心。

追根溯源孩子叛逆的根源我覺得是: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長大了,生理和心理都拉近了和成年人的距離,孩子們感到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了,但是在心理方面,有的時候還是擺脫不了習慣性思維,也就並不完全成熟,有時甚至仍然幼稚。這種生理和心理的不同步產生了“自我不協調焦慮”,這種焦慮不安引發的種種心理防禦機制,表現為憎恨父母的管束,採取沉默、冷笑譏諷表示不滿,私底下責怪自己的無能與軟弱,表面上特立獨行幹出各種出格的事情,比如離家出走,逃避學習等,嚴重的還可能觸犯規範和法律。另外一種逆反行為解釋是:孩子們進入青春期,開始注重自己的形象,這種形象分為自然性和社會性,自然性指的是外貌,這一時期孩子們特別注重自己的形象;社會性是向外界彰顯“成熟”形象,他們希望通過與父母對抗來顯示自己也是成人了。


夯七婚戀指導


叛逆心理"是主體在自我的心理需求與客觀的心理環境相悖時產生的一種帶有強烈對抗色彩的心理狀態及傾向。它是孩子發育過程中一個必然伴有的現象,是青少年身體發育和“自我意識"萌芽的標誌。隨著知識的積累,見識的增長,同齡人的影響,青少年渴望自主、要求獨立言行的慾望顯著增強,一旦有人違揹他們的意願,不支持他們想法,便很容易產生牴觸心理或反抗行為。正常的叛逆心理是初中生要求自立、自主的一種表現,有點叛逆不是壞事,但過度了就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容易導致固執、焦慮,產生對他人的懷疑、偏見與敵意,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長此下去,還會造成性格孤僻、心理不平衡、嚴重影響良好的性格建立和個人發展。

在我國,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表現在不服從管教、缺少理想和信仰、幻想一夜成名、早戀、追星、網癮、暴力、離家出走等現象。“叛逆心理”的出現讓家長和老師在與孩子的交往、溝通的過程中產生障礙,關係出現裂痕。家長們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無不頭疼地表示:孩子做什麼事都不願意配合,就喜歡反著說、對著幹;年齡不大,脾氣挺大,一提到學習就翻臉;以前嘰嘰喳喳的孩子裝起深沉,心事不願意向父母吐露;以前溫順乖巧的孩子變得易怒、蠻橫;總是嫌父母嘮叨等等。在學校,教師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說了很多遍的禁令,學生們偏偏還是要違反;只聽得表揚,聽不得半點批評;喜歡譁眾取寵、挑老師的錯誤到吹毛求疵的地步;情緒起伏很大,一時灰心喪氣,一時又得意萬分等等。家長、老師們不禁要問:青春期的孩子怎麼了?我們該如何與處於人生中瘋狂、迷茫、狂妄、天真、熱血又叛逆時期的孩子打交道呢?傳統的家長權威式親子關係早已分崩離析,師尊生卑的時代顯然一去不返。親子、師生衝突日益凸顯,所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等教育方式必須協調統一起來,建立健全新型的親子、師生關係,完善關於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



懸壺雅醫


我家孩子現在一年級,今年時不時跟我頂嘴,更有時大喊“你有病啊!”。在她看來這句話可能沒有什麼不對,還感覺挺好玩,作為家長我不得不在孩子教育上深刻反省自己!

孩子天性都是活潑可愛以及天真爛漫。隨著步入青春期,由於受周圍環境影響,性格開始逐漸往不同方向發展。其中影響更為深遠的莫過於父母對孩子的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今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父母離婚後開始尋找自己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幸福生活,但是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會有什麼變化呢?首先這些孩子身心會受到極大刺激,感覺被遺棄了,從此以後沒人像以前那樣當皇帝或者公主一樣寵著慣著自己了,就像是一下子從天堂摔進了地獄。慢慢變得孤僻不苟言笑,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繼而性格逐漸暴躁,學習成績逐漸下滑。

他們開始去外面尋找刺激且能讓自己有存在感的事情。譬如有的故意撕壞或弄髒同學的學習用品,上課不認真聽講頻繁做小動作,更有甚者試著去超市偷些不值錢的商品。不知道這些孩子該由誰來正確引導,是老師還是父母,這些都值得我們家長深刻反思。

    作為家長的我之前看到孩子做錯事情了或者考試出錯了,總是很嚴厲的批評教育,剛開始效果很好,久而久之孩子聽膩了也跟我學會了大喊大叫,簡直就是我的翻版。孩子是好孩子只是我作為家長沒盡到應盡的責任,沒有用對方法去引導孩子。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一味的對孩子大喊大叫,要試著傾聽、陪伴和理解孩子,即使是單親家庭,父母也不能減少或者放棄對孩子的愛和關懷。一個好性格的孩子跟處在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有極大關係。為了我們的孩子快樂幸福的成長,家長需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歡快的環境,適當收斂那點小脾氣,把社會給予你的生活壓力不要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顆懵懂的小樹苗,需要用愛慢慢澆灌,才能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參天大樹!


海邊小妮子GZ


那麼為什麼會有叛逆這樣的狀況呢?儘管每個做父母的,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屬於自己。然而從人的角度上來說,一旦誕生,最終就是要彰顯我作為一個人獨立存在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初顯就是在孩子在經歷了與母親的依戀,感覺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的口欲期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人,明確能夠知道我是我,媽媽是媽媽。因此此刻孩子會在父母有要求這樣,他就非要那樣,以顯示自己是個獨立存在的人。在這個時期的應對方法就是:你知道這時候他屬於要彰顯自己是個獨立存在的人,不必定義孩子開始不聽話了,開始違背父母的意願了,知道這是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那麼你就順著這個規律,你讓他向東,他就會向西,那你就直接讓他向西好了,他就會向你心目中想要他去的東去了啊!要知道你是成年人,辦法總比孩子多吧?!哈哈!

比較難的是青春期的逆反,比起第一逆反期來說,不那麼容易糊弄了,這個時候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斷能力了,同時也覺得自己長大了不用父母管了。許多父母為此腦仁疼,希望孩子這個時候還能夠聽父母的意見,畢竟父母是為他們好嘛,父母的人生經驗也多嘛!然而,假如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逆反,對於父母來說是個好事情,代表這個孩子心理發育很正常,研究發現,假如一個人在青春期沒有完成這個彰顯自己獨特存在,能自己做主的經歷,那麼很容易在成年後在一些重大事情上逆反,比如工作,婚姻。那個時候父母可就不單是腦仁疼的問題了。

那麼青春期的逆反,父母可以做什麼呢?其實這個時期的父母需要學習的是,內心要開始接受孩子有獨立的思想的人的存在,不再是依附於你的寶寶了,需要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教導為平等的溝通方式了,從心態上,父母也要開始學會接受孩子即將離開你的那種分離感,這個部分比較不太容易,因為無論孩子有多大,對於父母來說,還是那個小寶寶!



作者:曹蕾,一轉之念平臺專職心理諮詢師、心靈成長講師,所授課程有:《幸福密碼解析》,《生活與工作平衡》,《婚姻關係和諧之道》,《做孩子的好導師》《NLP智慧語言模式》,《做情緒的主人》等。


一轉之念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新浪微博同名簡稱“一轉之念”。一轉之念是由多位心理學家、企業高管組成的一個心理、管理諮詢類平臺,此平臺致力於用最簡單、直接、有效的管理、諮詢方式,解決有關於個人(情緒、職場、婚戀、親子、成長)、團體(學校、企業、組織、社團)的困擾。


一轉之念


在心理學上曾有過說明:每個個體到達快速生長期之後就會產生一個叛逆期,而且在這些叛逆期中同時會導致孩子出現叛逆心理。


那麼導致這種叛逆心理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在3-4歲就有過逆反心理的體現。在這個階段,由於幼兒想要獲得自由的行為和滿足自己一些心理,就會反抗父母和其他養育者,以展示自己“長大了”的心理。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多數是由於孩子的身體得到快速的發展,而他在發展的過程中,思維也在跟著發展.

當現有的思維解決不了他發現的一些事物時,他便會思考一系列的問題,例如自己的起源是哪裡.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也會通過一些具體的行動去解決自己所遇見的疑惑,通過行為來學習.

當這些行為與成人的世界相沖突時,就會產生所謂的叛逆,其實這究其根本只是孩子探索新世界的一種手段而已.


當然如果孩子出現刻意反對父母和其他教育者的管束,或是執意追求自己所謂精神自由和行為獨立,遇事或是進行過激的行為,或是採取冷漠到底的態度時,父母必須加以及時的糾正.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及時引導,避免孩子學習不好的做法和有損道德的行為,我們應該讓孩子走上正確的探索世界的道路,不能給予他們絕對的自由.

當我們使用一些恰當的引導之後,我們的孩子才可以更加健康,更加穩健地成長.


《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理奶爸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叛逆往往出現在青春早期或青春期,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孩子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可以自己去探索世界了,他不希望父母再把自己當做小孩子,不斷的控制自己的生活。他們同事也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所以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告訴父母,自己有自己的思想,有和他們不同的想法。

其實叛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這也是成長的一部分,就像毛毛蟲破繭成蝶一樣。但很多家長,對於這個過程卻顯得焦慮不安,因為孩子不再像之前那樣容易被控制了。孩子叛逆不僅是在挑戰父母的權威,也打破了家庭固有的相處模式。所以,家長本開始圍追堵截,希望孩子可以像之前一樣聽話乖巧。而正是這種強烈的壓迫和控制,加劇了孩子叛逆的發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心理和身體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對世界也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他們渴望被認同,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聲音在這個世界吶喊。小的時候,他們面對父母的控制,沒有能力去反抗。而青春期時,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有能力去反抗父母給予的種種限制時,就會表現出叛逆。所以,叛逆都來自於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父母給予的限制越多,反抗就會越大。

所以,作為父母,對待叛逆,我們應該更寬容一些。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們成長的煩惱,同情他們的掙扎,期待他們的成長。


鵜鶘心理


籠統的講叛逆的根源 就兩個字:成長 。

孩子的成長 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從幼兒到成人 有幾個成長 階段 容易出現 所謂的逆反,最嚴重的就是青春期。

平時所說的青春期叛逆, 實際上是孩子一個個性化成長的迅速發展階段,是從少年到 到成年階段的一個過渡。這個階段,一個人的心理發育 、身體發育都進入了一個快車道,而且心理發育和生理發育並不是完全同步。

孩子的青春期,如果 家庭養育 順應了孩子的發展 ,就不容易出現所謂 的叛逆,只是感覺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如果父母 家庭對子女過於溺愛或者是過於強制,孩子很容易 發生極其叛逆 狀況,是正常的成長還是所謂的叛逆,這要看家長的認識和態度。個人認為這就是孩子的一種正常的成長,如果和長輩的教育相擰就產生了一種較勁 就成了叛逆。

每個人都是獨立於父母的個人,很多家長把孩子視同自己的私有物品附屬品,以愛的名義沒有做到尊重孩子的成長,而是處處干涉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這就出現了一種反抗,稱之為叛逆。


快樂庭院



心理學高大夫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的這種變化呢?孩子這突然的性情大變,又該如何引導呢?

一、第一個叛逆期

從寶寶剛出生到一兩歲的時候,大概是孩子一生中最可愛、最乖的時候啦,一般很少鬧脾氣。

但隨著孩子身心的成長髮育,慢慢的越來越增加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自我意識也逐漸增強,無論什麼事情都得按自己的意思來。

大約在2歲~4歲的這個階段,孩子的情緒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小穎家的寶寶就是出於這個階段。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佔有慾特別強,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都哭著鬧著要拿回家。

我家蟲蟲在三歲的時候,也是如此。有一次帶她去遊樂園玩耍,看上了人家小朋友的一個玩具,就哭鬧著要人家的玩具,不然就不回家。最終還是她爸爸給她買了同樣的玩具,蟲蟲才肯罷休。

二、寶寶為什麼會這樣呢?

3歲左右的孩子,隨著身心的成長髮育,開始有了強烈的自主意識,變得很有競爭性,一有機會便躍躍欲試,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獨立性強,什麼事情都想自己來試試,總想讓周圍的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思來。

另外,3歲左右的孩子還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他很想去玩小皮球,但媽媽非給玩積木,孩子會感到很不開心,卻又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不開心,於是就乾脆用哭鬧、打滾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三、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

1.理解孩子的心理

隨著孩子身心不斷健全,其內心世界也日益充實,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想法,並強烈希望表現這些想法。但這些想法往往因無法被父母理解而遭到否認。一些缺乏耐性的孩子為了發洩對成年人的不滿,便以反抗的手段來對付。此時父母沒有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進行引導,就會導致管得嚴越是反抗得厲害。

要學會理解孩子的心理,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

2. 切忌不要太民主

隨著科學育兒知識的普及,不少家長都知道,教育孩子時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要民主。不過,太民主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適合3歲左右的孩子。

比如很多家長都會跟寶寶商量:“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

這個時候孩子的答案只有一個“不好!”接著家長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這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3.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

我家蟲蟲3歲的時候,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不”。外婆每次帶她都很頭疼,每次對話的畫風如下:

“寶寶,我們現在去吃飯,好不好?”“不好。”

“寶寶,我們把電視關了好不好,讓電視休息一下哦?” “不好,電視不想休息。”

其實這個時候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希望自己掌握自主權,不想大人管。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但是提供的選擇要有技巧,於是我是跟蟲蟲這麼對話的:

“寶寶,今天是你去關電視還是我去關電視呀?” “我去關。”

於是蟲蟲就屁顛顛的跑去關電視了,完美搞定。

給孩子提供選擇,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會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

4. 用問句代替生硬的指令

有些家長很喜歡用命令式的口氣,來跟孩子溝通,這樣很容易激起寶寶的逆反心理。可以用問句代替生硬的指令,寶寶的接受程度會更高!

比如讓孩子收拾玩具時,命令式口氣是這麼說的:“看你扔這一地玩具,趕緊給我收拾好!”即使孩子收拾也是慢慢吞吞很不情願。

如果你換個說法“我們一起把玩具送回家,怎麼樣?”或者可以跟孩子玩比賽,看誰玩具收的快。孩子通常都會很有興趣。

四、爸媽們要降低自己的期待

有時,即使爸媽們做了許多努力,一些倔強的寶寶,依然會讓家長十分奔潰。此時,需要爸媽們適當降低自己的期待,生活中許多非原則性的事情,在一定的前提下,爸媽們不妨做一些讓步。

不能期待寶寶什麼事情都會配合,即便你使盡渾身解數,事情的發展永遠不會像你想象的那樣順利。尊重寶寶,多給寶寶一些選擇權和自主權,當寶寶感受到尊重時,也就不會一直無理取鬧。

聽大家說,寶寶三歲就應該開始學習漢字,所以我最近也開始讓他識字,認字。平常由於工作太忙也沒啥時間陪寶寶,更別說教他學習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買了一些卡片、故事集,但是兩位老人家地方口音重,就怕寶寶也跟著學,以後不好改(那段時間真是愁死本寶媽了)。

然後用手機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件,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用到後面都要各種收費不斷。(只能各種吐槽,然後放棄不用)

然後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她用的【貓小帥學漢字】,不說別的,就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這項就非常的良心。APP也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