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女兒: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自己


親愛的女兒: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自己

Summer姐姐 / 文

離家這麼多年,和家人打電話的時候,媽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人在外面住,吃點好的。”

想起朋友出國之前,媽媽執意要教會她做西紅柿炒雞蛋,因為只有這樣,自己的女兒在異國他鄉,無論高興、失意,健康、生病的時候,都可以有一碗熱乎乎的菜,撫慰心靈,緩解孤獨。

最近一段時間的疫情,讓以前依靠外賣生存的人感慨:終於領悟到,學會做飯,是一項多麼重要的技能。

也有許多平時“遠庖廚”的人們,突然發現了烹飪的樂趣,在創造、品嚐一道道美食的過程當中,尋找內心的平靜與踏實的溫暖,明白了當下的珍貴與幸福。

親愛的女兒: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自己

這是我的攝影師閨蜜,在疫情期間,記錄下的自己親手做的“一人食”

與西餐菜譜“定時”、“定量”的嚴格要求不同,亞洲人的廚藝,除去專業廚師,大多都是從會做飯的父母那裡“繼承”而來的。

那一個個“鹽少許”、“醬油適量”的詞語,往往是父母帶著關心、嗔怪,還有一點點希冀,講給我們聽,教給我們做,才成就了一道道溫暖而充滿著愛意的家常菜,陪伴著我們慢慢成長,直到離開家,告別父母的呵護。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親愛的女兒》,是一位母親寫給女兒的二十七道“人生菜譜”。

親愛的女兒: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自己

作者孔枝泳,是韓國讀者票選“受歡迎女作家”的首位,她的作品直接、誠懇、穿透人心,擅長以敏銳的觀察力,描繪不合理的現實。

其中,被改編成電影,對韓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小說《熔爐》,就是她的代表作品。

在《親愛的女兒》中,孔枝泳向已經成年離家的女兒,講述了二十七個人生故事,每個故事都以一道簡單的家常菜為引子。

一飯一湯,皆含人生道理。

孔枝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女兒:你可以抱怨家庭、抱怨生活,但都無濟於事。

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愛自己,並且努力成長。

什麼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孔枝泳告訴女兒:

“在你們的人生中,有兩點是最重要的。第一點,就是要真正地愛自己;而另一點,是要像愛自己一樣愛別人。”

首先,就是要和尊重自己的人在一起,無論是朋友,亦或是戀人。

簡單地舉一個例子,如果你的戀人、朋友衝著你說:

“你太胖了,減減肥吧!”

“你的臉怎麼這麼大啊?”

“你的腿太粗了!”

以後就不要跟這樣的朋友一起玩了,連話都不要跟他們講了。

那麼,應該和什麼樣的朋友交往呢?

“你雖然沒有那些時尚模特那麼漂亮,但你也是很健康美麗的。你的臉一點兒都不大啊。你覺得是小臉的鴕鳥好看,還是大臉的獅子漂亮?有人可能覺得鴕鳥漂亮,可我覺得大臉的獅子更帥氣。”

就是對你說這些話的朋友。

初聽上去,這種方法簡單粗暴,甚至是“一刀切”,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認同,這一點,在戀人關係上表現的更加明顯。

想想我們周圍,是不是常常會有這樣的事情:

關係親密的朋友、戀人在一起,明明兩個人關係很好,或者是非常相愛,但奇怪的是:

當一方訓斥另一方,或者說一些侮辱性的語言,做一些侮辱性的動作的時候,另一方卻完全意識不到,甚至用“打是親罵是愛”來辯解:

“那是因為他喜歡我,或者是希望我變得更好。”

“你別看他這樣,其實他內心都是為我好,他還是很愛我的。”

太耳熟了有沒有?或許我換一個說法,咱們國內的朋友就會更快理解。

PUA,還記得這個詞嗎?

當一個人以打擊你、侮辱你的方式,來表達Ta的喜歡和愛意的時候,不要被這種“以愛之名”的控制慾所迷惑,這不是真正的愛。

如果你相信了對方的話,你就更加不會愛自己了。

以後遇到這樣的朋友,扭頭就走,不要留戀,及時止損,幸福無限。

作者還特別提醒女兒,在戀情中,如果男人要求你把密碼告訴他,限制你和朋友交往,那麼,“見他兩次都算多。”

當然,這些人可能也有他們的優點。但是,越是親密的朋友、戀人,就越不該說這樣的話。

因為,跟優點比起來,缺點總是會更早地影響我們。

與真正尊重自己的朋友交往,也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

學會了愛自己,推己及人,再去愛別人,就不是那麼難的一件事了。

要懂得做選擇

我們常常開玩笑會說:小孩子才會做選擇,成年人兩個都要。

而在現實生活中,選擇,是我們每個人時刻都在面臨的事情。

從中午吃什麼飯,到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從要不要和戀人分手,到是否選擇獨身主義;從是要“佛系養娃”,還是要做“虎媽狼爸”……

現代人,幾乎都得上了一種叫做“選擇恐懼症”的疾病。

這本書告訴我們,必須要認真地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是誰,瞭解你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麼。

尤其是,當我們面臨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到底哪種決定能讓我更愛自己,更尊重自己,並讓我感到自豪呢?

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我是最珍貴的。

沒想到吧?

我們常常會關心別人的感受,在乎別人的看法,卻忘了問問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你現在感覺快樂嗎?你覺得自己受到了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嗎?

當然,珍愛自己,不等同於心中只有自己的利己主義,更不等同於凡事只知道從自己立場出發的自我中心。

真正珍愛自己的人,是自尊而又自重的,他們不會做出有違社會規範的事情,懂得鄰里相助、互幫互愛。

看了這本書之後,我這個千年“討好型人格”,前兩天剛剛拒絕了一個不熟的朋友的請求。這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會不情不願地答應對方,然後再後悔半天,埋怨半天,心塞半天……

這次說完“不”之後,我的心情出奇地輕鬆暢快,而那個朋友,好像也並沒有因此而生氣,反而明白了我的底線,相信下次不會再有這種事情發生了。

選擇,其實是一個學會說“不”的過程。

不要混淆“謝謝”和“對不起”

孔枝泳說,她三十多歲接受心理諮詢的時候,醫生給她佈置了一個任務:在打車回家的過程中,她不許跟司機說“對不起”三個字。

原本以為這個任務很簡單的她,好幾次想說:“師傅,對不起,請走那條路”的時候,因為不能說那三個字而卡了殼,急出了一身的汗。

我看到這兒的感覺頗有點不以為然,直到我仔細想了想自己的行為。

如果有一個推銷電話打給我,要我辦一張新的信用卡,或者是升級一下手機套餐,我一般會說:“對不起(不好意思)我不需要。”

為什麼我會說“對不起”三個字呢,我真的做錯了什麼嗎?

我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調查,如果是西方人遇到這種情況,他們會說的一句話是:

Thanks,but I don’t need it.(謝謝,但是我不需要。)

而不是:

Sorry,but I don’t need it。(對不起,但是我不需要。)

對於亞洲人來說,“對不起”是個禮貌用語,但是不難看出,這是一種文化所表現出的歸因方式。

簡單來說,經常說對不起的人,心中會覺得“自己在這件事上有一定的責任,必須道歉。”或者“我本來沒有資格享受如此的待遇。”

實際上,這並不是你的錯,你也無需道歉。

因此,從今天開始,試著想出十幾個“對不起”的替代語,下次在生活中再想說“對不起”的時候,就下意識地改變一下吧。

不要混淆“對不起”和“謝謝”,不要說多餘的“抱歉”。

既能撫慰心靈,又能安撫腸胃

初初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以為這只是一本心靈雞湯式的書籍,做菜只不過是個引子而已。

仔細閱讀完畢之後,我發現作者介紹的每一道菜,都非常具有實操性。

換句話說,你只要根據書中介紹的方法準備食材,烹飪菜餚,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孔枝泳的語言,親切而自由,就像一個平常的春日下午,陽光透進廚房,媽媽對著女兒溫柔地敘述、指導。

—這個調料沒有了,可以用那個來代替,如果都沒有,不放也可以。

—牛肉切長條,切塊也沒關係。

—一切都隨著你的心意就好。

我是愛你的,但你是自由的。

而且,作為“資深吃貨”的我,特別喜歡書裡對於食物的描述,經常“看著看著就餓了”。

還有那些富含人生哲理的話,會一句一句地敲在你的心上,閃閃發光:

“把做好的蝦裝進盤裡,剝的時候,外面的醬汁會流到蝦肉上,如果手洗乾淨了,那不妨吮吸一下沾到手指上的醬汁,味道很不錯的。”

品嚐的時候來一杯白葡萄酒吧,媽媽說過,不要想著改變別人的口味來迎合自己,因為別人同樣地想改變你的口味。所以,最好還是適當地保持點兒距離。”

“媽媽們愛自己的孩子,因此將他們送去讀書;也正是因為愛,才會讓孩子遠離自己,同別人建立美滿家庭。”

“痛苦來自哪裡,哪裡就是執念。愛情如此,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是如此。”

“在確立父母與子女關係之前—即使子女還未成年—彼此都是宇宙中平等的存在。雖然存在本身可以相互影響,卻不能相互侵犯。應該根據彼此的意願,適當地保持距離。”

“孤單的時候,多讀一點書,而不是著急交個男朋友,因為孤單而隨意跟別人交往,是對別人的一種利用,我們不能把人當成工具。”

“如果孤單讓你痛苦,那就試著和自己相處。如果跟自己沒法相處的話,你跟誰在一起都會感到孤單。”

親愛的女兒: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自己

書中由韓國知名畫師繪製的可愛的插畫

飲食就像一個標尺,時刻警示著自己:

最近我的身體和心理還健康嗎?

是否到了時候該停下來,為自己好好地做一頓飯,在美食中平復心情,恢復力量,重新上路?

看完這本書,你就會想要好好地吃飯,好好地生活,好好地愛自己和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