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當前美國的家族政治勢力仍相當龐大,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四大家族,即亞當斯家族、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

儘管美國早已廢除了貴族世襲制,但美國的家族政治勢力仍相當龐大。曾有統計顯示,一屆國會中有17%以上的國會議員來自議員世家;美國有700多個家族,每個家族至少向國會輸送了兩名家族成員。名列前茅的主要有:哈里森家族(八名)、弗裡林海森家族(六名)、肯尼迪家族(六名)。亞當斯、漢密爾頓、塔夫脫、哈里森、羅斯福、肯尼迪、洛克菲勒這些名門望族的影響力都盤根錯節地滲透到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早在1937年,費爾南德·倫德伯格就曾發表《美國六十個家族》一書,斷言美國由60個最富的家族“掌控”著。

在諸多的政治世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四大家族。每個家族中不僅有人出任總統,擔當起領導國家的角色,而且還有多名家族成員出任美國聯邦或州的高級官員。

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塞繆爾·亞當斯

首先是立國之初的亞當斯家族。塞繆爾·亞當斯親自參與了美國獨立革命的發起和組織工作,號稱“美國革命之父”。約翰·亞當斯則是《獨立宣言》的四個起草人之一,曾先後擔當第一任副總統和第二任總統。其子約翰·昆西·亞當斯曾先後出任美國駐普魯士、荷蘭和俄國的大使、聯邦眾議員和國務卿,後成為美國第六任總統。

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富蘭克林·羅斯福

第二個家族是羅斯福家族。這個家族中先後有西奧多·羅斯福和富蘭克林·羅斯福叔侄二人擔任過美國總統。不過,這兩人隸屬不同的黨派:1901年至1909年出任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是共和黨人,而遠房表親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是民主黨人,後者更是創下了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的記錄。

第三個是肯尼迪家族。肯尼迪家族是愛爾蘭後裔,19世紀才移民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起,肯尼迪家族就聲名遠揚,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力不可小視。實際上,肯尼迪家族的輝煌起步於約瑟夫·肯尼迪,其曾在富蘭克林·羅斯福執政期間任美國駐英大使,他是這個家族朝著政治世家方向發展的奠基人。

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約翰·肯尼迪

他的三個兒子中,約翰·肯尼迪先是擔任參議員,然後就入主白宮。羅伯特·肯尼迪則先後擔任參議員和司法部長。最小的愛德華·肯尼迪曾競選總統失利,但擔任聯邦參議員長達47年。在他們之後,第三代肯尼迪家族中又湧現出一批政治新星。在他們當中,有出任馬薩諸塞州眾議員的約瑟夫·肯尼迪三世、康涅狄格州參議員愛德華·小肯尼迪,約翰·肯尼迪的女兒卡羅琳·肯尼迪曾出任美國駐日大使。據統計,目前肯尼迪家族共有26人活躍在美國政界。他們的一舉一動,依舊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

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喬治·H·布什

第四個家族是布什家族。布什家族至少經歷了四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成為美國最為顯赫的政治家族之一。曾祖父塞繆爾·P·布什(1863-1948)擔任過全美招商協會會長、胡佛總統的顧問。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1895-1972)先經商後從政,1952年至1963年任聯邦參議員。普雷斯科特之子喬治·H·布什先後擔任過國會議員、駐聯合國大使、中央情報局局長等要職,隨後連續8年出任羅納德·里根的副總統,最終贏得1988年總統大選,出任美國第41任總統。

其長子喬治·W·布什的發展軌跡和父親非常相像,自2001年至2009年連任兩屆美國總統。次子傑布·布什曾參加2016年大選。

除上述四大政治家族之外,克林頓家族的崛起正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1992年,名不見經傳但年輕帥氣的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後來居上,一舉戰勝尋求連任的老布什,連續八年出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卸任後,原“第一夫人”希拉里先後出任聯邦參議員和國務卿,還參加了2008年、2016年的總統競選。

可以說,家族政治已成為美國政壇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其實,政治世家的“經營模式”同豪門巨賈的家族生意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把政治變成“家族事業”。回溯美國四大家族在政壇的崛起,通常都經歷了三至四代的不懈努力。美國社會的家族政治現象如此流行,就一定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言傳身教和傳幫帶的作用還是相當重要的。在父輩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豪門家族的新一代從小就受到政治文化的薰陶,往往對政治有著更多的興趣。

在歐洲擔任大使的約翰·亞當斯利用自己的關係向出使俄羅斯的弗朗西斯·達納推薦了自己的兒子,以至於昆西·亞當斯15歲就到駐外使館歷練。到了二十歲的時候,他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先後出使荷蘭、瑞典和俄國,熟悉歐洲事務。

而富蘭克林·羅斯福以叔叔西奧多·羅斯福為榜樣,很早就投身政界發展。約翰·肯尼迪的父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對政治懷有濃厚興趣。他不想讓子女經商,而是從小就給他們設定一些標準,引導他們走仕途。約瑟夫·肯尼迪要求孩子要麼成為政治領導,要麼成為領導的助手。在這樣的家族中,下一代對於政治謀略和手腕,有著更深的理解,也有著較普通人更多的參政意識,自然而然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政治世家往往還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一些政治家庭本身就是富商巨賈。羅斯福家族自移民美國的第三代就積累了足以躋身上流社會的財富。西奧多·羅斯福的爺爺是紐約為數不多的百萬富翁,其父親則是位銀行家。

肯尼迪家族自移民美國的第二代起就積累了大量財富,進而進軍政界。肯尼迪的父親喬·肯尼迪以畢生精力為家族賺取金錢,成為一位腰纏萬貫的富商。1957年,《幸福》雜誌將其列為第12個最富有的美國人。1960年,約翰·F·肯尼迪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時,約瑟夫·肯尼迪就花費了115萬美元。愛德華·肯尼迪自1962年以來連續多次連任,差距最小的一次是1994年和後來參加2012年總統競選的羅姆尼之爭。雙方都花費巨大,最終這場競選成為1994年中期選舉中排名第二昂貴的競選。肯尼迪投入巨大,而最終擊敗了羅姆尼。

布什家族中,1863年出生的塞繆爾·布什善於融資,迅速積累了財富,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了戰爭財。其子普雷斯科特·布什的妻子則是出身於華爾街金融巨頭沃克家族。布什父子在德克薩斯的石油生意中也賺取了大量利潤。

政治世家財力雄厚,其子弟往往受到良好教育。亞當斯父子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昆西·亞當斯178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老羅斯福畢業於哈佛大學,富蘭克林·羅斯福也先後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肯尼迪則先後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布什家族三代都是從耶魯大學畢業;克林頓夫婦都是畢業於耶魯大學法學院。這些人逐漸建立起來自己的人脈圈,混跡於與他們一樣出身的社交圈中。相似的家庭背景,加上相似的成長經歷,使政治世家的子弟進入社會後形成一張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相互照應,“一榮俱榮”。

事實上,這些政治世家的名望本身就是一種無形資產,容易取得上流社會的認可和支持。時至今日,肯尼迪家族在美國政壇仍有著不可小覷的實力。前些年好萊塢硬漢施瓦辛格當選加州州長,個人明星魅力固然重要,但妻子來自名門望族肯尼迪家族的事實使得他更易被主流社會所接受。卡羅琳·肯尼迪得以出任美國駐日大使,並備受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於肯尼迪家族的光環,也是奧巴馬對於肯尼迪家族的回報。

2008年大選中,奧巴馬得到了肯尼迪家族愛德華·肯尼迪和卡洛琳·肯尼迪的支持後,實力大增,給他的競爭對手希拉里·克林頓帶來了巨大壓力。不僅如此,以往總統競選中的虛假承諾太多,使得候選人施政綱領的分量不斷下降,人們更容易相信印象和直覺。家族威望本身因此變得越來越有力量,更容易凝聚社會各種資源。

除了家族本身的因素之外,更深層的因素則是美國的政治體制為家族政治打開了方便之門。這其中,精英政治和金錢政治模式是造就家族政治的兩個重要因素。

美國政治學家指出,治理美國的是精英,而不是民眾。“民主國家的生活和極權社會一樣,也是由一小撮人決定的。精英是有權的少數;民眾是無權的多數。”美國實際上是由富人來制定規則,維護富人利益的社會。在精英政治的模式下,家族政治的威力非同小可。當年,小布什參選,老布什政府的一批政客和朋友都紛紛出馬,為小布什出謀劃策,幫助站臺造勢。這批人混跡政壇多年,政治經驗豐富,知道如何把控局勢,有效利用輿論。小布什當選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紛紛出任一些重要職位。如今,傑布·布什參選,人們不難想象又有多少老布什和小布什政府時期的私交和政治盟友們會以不同方式來協助他競選。當年克林頓能夠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擊敗老布什而入主白宮,偶然性和必然性兼而有之。不過,克林頓任職八年,美國經濟平穩增長,積累下來的政治資源不容小覷。卸任以後,克林頓還時不時進入人們的視野,在民主黨內的影響力非同一般。2008年奧巴馬面臨最後的大選時,克林頓執政時期的一些舊臣紛紛出馬,幫助奧巴馬贏得了大選。如今,希拉里競選,奧巴馬總統公開支持希拉里。

“金錢是美國政治的母乳。”在當前的競選體制下,沒有金錢作後盾,沒有良好的家族背景、大財團的支持,要問鼎高位,簡直難以想象。政治世家成員往往備受包括媒體在內的各方關注,曝光率和知名度更高。這對於選舉來說非常重要,也更容易贏得大財團的支持。當年西奧多·羅斯福競選的後臺是摩根財團,還得到了鐵路大王哈里曼的支持。1910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競選紐約市參議員時,就刻意利用叔叔的名望來為自己拉票,贏得好感。前共和黨競選戰略家菲利普斯在《美國王朝:貴族統治、財富和布什家族的欺騙政治》一書中,揭示了布什家族通過強大的關係網、巨大的財富贏得了白宮寶座的內幕,並認為布什家族和金融、石油、軍工企業以及情報機構結成了無形的同盟關係,進而影響到美國內外政策的制定。

對於當今美國社會中家族政治的現象,各方輿論可謂譭譽參半。美國豪門望族盤根交錯,編織成一張巨大的關係網,滲透到美國的政治生活當中。這本身與民主的精神是相背離的,也很難確保公共利益不受到侵蝕。

家族王朝無助於美國社會分層的流動性,和“美國夢”是相互背離的。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而言,社會階層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有助於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和政治穩定,公平競爭也會使得該社會或國家充滿活力,更具競爭力,同時也使得社會更趨穩定。而家族王朝的普遍存在無疑會與此相悖,一定程度上是造成縱向流動固化的一個因素。

家族政治使得美國政壇的核心權力圈日漸縮小和封閉,圈外人士進入核心權力圈的難度相應加大。由於家族王朝所建立起來的權力網絡、裙帶關係及其影響力,壓縮了普通民眾的上升空間,使得中下層民眾進入上流社會和精英階層的機會減少,客觀上妨礙了社會階層的開放和流動性。具體到美國而言,這種家族政治與“美國夢”所倡導的“不管你出身如何,也不管你有何背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的精神並不相符。家族政治的流行使得個人出身和背景越來越成為一個人能否實現“美國夢”的重要條件。

家族政治的運作過程中,通常會有任人唯親之虞,還有錢權交易與利益交換,導致裙帶關係氾濫。政治世家的成員最為擅長的就是使用政治手段,在就任總統或高官之後任用那些忠於自己及其所在利益集團的人員。這種任人唯親的現象,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家族。在約翰·亞當斯就任美國第二任總統之後,他毫不避諱地任命兒子昆西·亞當斯出任駐普魯士大使,給自己的女婿也安排了要職。

富蘭克林·羅斯福任總統期間,其子女的破格任用也引發爭議。最典型的就是布什政府,小布什執政八年,從切尼、拉姆斯菲爾德、鮑威爾到賴斯,清一色是老布什的舊部成員。對於那些在大選中予以金錢捐助的人士,小布什也都予以重任。不僅如此,布什家族和德克薩斯州的大企業,尤其是石油行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布什家族為這些企業提供政策庇護,使其免於環境整治而關閉公司,而這些企業則向布什家族競選捐助金錢。儘管德克薩斯州環境汙染嚴重,但在小布什擔任德克薩斯州州長和總統期間,對於環境治理持消極態度,甚至想方設法阻礙州或聯邦嚴厲環保政策的出臺。

權錢交易和利益交換的情況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也繼續存在。作為克林頓及其手下當年支持奧巴馬競選的回報,奧巴馬也公開支持希拉里競選。一旦希拉里入主白宮,那麼不少克林頓的一干舊臣肯定會進入到下一屆政府當中。

美國的一些政治學家和民眾非常擔心,也很反感,認為這種政治壟斷與美國的民主精神不符。一旦在自己家族後繼無人的時候,這些政治家族就會動用自身的影響力,培養和支持家族之外的政治接班人,以便延續和維持本家族的影響力。2008年大選中,肯尼迪家族之所以決定全力支持奧巴馬,就是認為奧巴馬的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和約翰·肯尼迪是一脈相承的。

然而,不論是家族政治的任人唯親現象還是裙帶關係,都背離了美國自立國之初就大力倡導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加深了人們對於美國民主制度的質疑。


美國政治世家有哪些名門望族?


當前美國的家族政治勢力仍相當龐大,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四大家族,即亞當斯家族、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

儘管美國早已廢除了貴族世襲制,但美國的家族政治勢力仍相當龐大。曾有統計顯示,一屆國會中有17%以上的國會議員來自議員世家;美國有700多個家族,每個家族至少向國會輸送了兩名家族成員。名列前茅的主要有:哈里森家族(八名)、弗裡林海森家族(六名)、肯尼迪家族(六名)。亞當斯、漢密爾頓、塔夫脫、哈里森、羅斯福、肯尼迪、洛克菲勒這些名門望族的影響力都盤根錯節地滲透到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早在1937年,費爾南德·倫德伯格就曾發表《美國六十個家族》一書,斷言美國由60個最富的家族“掌控”著。

在諸多的政治世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四大家族。每個家族中不僅有人出任總統,擔當起領導國家的角色,而且還有多名家族成員出任美國聯邦或州的高級官員。

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塞繆爾·亞當斯

首先是立國之初的亞當斯家族。塞繆爾·亞當斯親自參與了美國獨立革命的發起和組織工作,號稱“美國革命之父”。約翰·亞當斯則是《獨立宣言》的四個起草人之一,曾先後擔當第一任副總統和第二任總統。其子約翰·昆西·亞當斯曾先後出任美國駐普魯士、荷蘭和俄國的大使、聯邦眾議員和國務卿,後成為美國第六任總統。

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富蘭克林·羅斯福

第二個家族是羅斯福家族。這個家族中先後有西奧多·羅斯福和富蘭克林·羅斯福叔侄二人擔任過美國總統。不過,這兩人隸屬不同的黨派:1901年至1909年出任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是共和黨人,而遠房表親富蘭克林·羅斯福則是民主黨人,後者更是創下了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的記錄。

第三個是肯尼迪家族。肯尼迪家族是愛爾蘭後裔,19世紀才移民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起,肯尼迪家族就聲名遠揚,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力不可小視。實際上,肯尼迪家族的輝煌起步於約瑟夫·肯尼迪,其曾在富蘭克林·羅斯福執政期間任美國駐英大使,他是這個家族朝著政治世家方向發展的奠基人。

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約翰·肯尼迪

他的三個兒子中,約翰·肯尼迪先是擔任參議員,然後就入主白宮。羅伯特·肯尼迪則先後擔任參議員和司法部長。最小的愛德華·肯尼迪曾競選總統失利,但擔任聯邦參議員長達47年。在他們之後,第三代肯尼迪家族中又湧現出一批政治新星。在他們當中,有出任馬薩諸塞州眾議員的約瑟夫·肯尼迪三世、康涅狄格州參議員愛德華·小肯尼迪,約翰·肯尼迪的女兒卡羅琳·肯尼迪曾出任美國駐日大使。據統計,目前肯尼迪家族共有26人活躍在美國政界。他們的一舉一動,依舊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

美國政治豪門中的“四大家族”


喬治·H·布什

第四個家族是布什家族。布什家族至少經歷了四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終成為美國最為顯赫的政治家族之一。曾祖父塞繆爾·P·布什(1863-1948)擔任過全美招商協會會長、胡佛總統的顧問。祖父普雷斯科特·布什(1895-1972)先經商後從政,1952年至1963年任聯邦參議員。普雷斯科特之子喬治·H·布什先後擔任過國會議員、駐聯合國大使、中央情報局局長等要職,隨後連續8年出任羅納德·里根的副總統,最終贏得1988年總統大選,出任美國第41任總統。

其長子喬治·W·布什的發展軌跡和父親非常相像,自2001年至2009年連任兩屆美國總統。次子傑布·布什曾參加2016年大選。

除上述四大政治家族之外,克林頓家族的崛起正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1992年,名不見經傳但年輕帥氣的阿肯色州州長克林頓後來居上,一舉戰勝尋求連任的老布什,連續八年出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卸任後,原“第一夫人”希拉里先後出任聯邦參議員和國務卿,還參加了2008年、2016年的總統競選。

家族政治是如何被造就的?


可以說,家族政治已成為美國政壇不容忽視的一個現象。其實,政治世家的“經營模式”同豪門巨賈的家族生意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把政治變成“家族事業”。回溯美國四大家族在政壇的崛起,通常都經歷了三至四代的不懈努力。美國社會的家族政治現象如此流行,就一定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言傳身教和傳幫帶的作用還是相當重要的。在父輩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豪門家族的新一代從小就受到政治文化的薰陶,往往對政治有著更多的興趣。

在歐洲擔任大使的約翰·亞當斯利用自己的關係向出使俄羅斯的弗朗西斯·達納推薦了自己的兒子,以至於昆西·亞當斯15歲就到駐外使館歷練。到了二十歲的時候,他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先後出使荷蘭、瑞典和俄國,熟悉歐洲事務。

而富蘭克林·羅斯福以叔叔西奧多·羅斯福為榜樣,很早就投身政界發展。約翰·肯尼迪的父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對政治懷有濃厚興趣。他不想讓子女經商,而是從小就給他們設定一些標準,引導他們走仕途。約瑟夫·肯尼迪要求孩子要麼成為政治領導,要麼成為領導的助手。在這樣的家族中,下一代對於政治謀略和手腕,有著更深的理解,也有著較普通人更多的參政意識,自然而然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政治世家往往還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一些政治家庭本身就是富商巨賈。羅斯福家族自移民美國的第三代就積累了足以躋身上流社會的財富。西奧多·羅斯福的爺爺是紐約為數不多的百萬富翁,其父親則是位銀行家。

肯尼迪家族自移民美國的第二代起就積累了大量財富,進而進軍政界。肯尼迪的父親喬·肯尼迪以畢生精力為家族賺取金錢,成為一位腰纏萬貫的富商。1957年,《幸福》雜誌將其列為第12個最富有的美國人。1960年,約翰·F·肯尼迪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時,約瑟夫·肯尼迪就花費了115萬美元。愛德華·肯尼迪自1962年以來連續多次連任,差距最小的一次是1994年和後來參加2012年總統競選的羅姆尼之爭。雙方都花費巨大,最終這場競選成為1994年中期選舉中排名第二昂貴的競選。肯尼迪投入巨大,而最終擊敗了羅姆尼。

布什家族中,1863年出生的塞繆爾·布什善於融資,迅速積累了財富,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了戰爭財。其子普雷斯科特·布什的妻子則是出身於華爾街金融巨頭沃克家族。布什父子在德克薩斯的石油生意中也賺取了大量利潤。

政治世家財力雄厚,其子弟往往受到良好教育。亞當斯父子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昆西·亞當斯178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老羅斯福畢業於哈佛大學,富蘭克林·羅斯福也先後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肯尼迪則先後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布什家族三代都是從耶魯大學畢業;克林頓夫婦都是畢業於耶魯大學法學院。這些人逐漸建立起來自己的人脈圈,混跡於與他們一樣出身的社交圈中。相似的家庭背景,加上相似的成長經歷,使政治世家的子弟進入社會後形成一張盤根錯節的關係網,相互照應,“一榮俱榮”。

事實上,這些政治世家的名望本身就是一種無形資產,容易取得上流社會的認可和支持。時至今日,肯尼迪家族在美國政壇仍有著不可小覷的實力。前些年好萊塢硬漢施瓦辛格當選加州州長,個人明星魅力固然重要,但妻子來自名門望族肯尼迪家族的事實使得他更易被主流社會所接受。卡羅琳·肯尼迪得以出任美國駐日大使,並備受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於肯尼迪家族的光環,也是奧巴馬對於肯尼迪家族的回報。

2008年大選中,奧巴馬得到了肯尼迪家族愛德華·肯尼迪和卡洛琳·肯尼迪的支持後,實力大增,給他的競爭對手希拉里·克林頓帶來了巨大壓力。不僅如此,以往總統競選中的虛假承諾太多,使得候選人施政綱領的分量不斷下降,人們更容易相信印象和直覺。家族威望本身因此變得越來越有力量,更容易凝聚社會各種資源。

除了家族本身的因素之外,更深層的因素則是美國的政治體制為家族政治打開了方便之門。這其中,精英政治和金錢政治模式是造就家族政治的兩個重要因素。

美國政治學家指出,治理美國的是精英,而不是民眾。“民主國家的生活和極權社會一樣,也是由一小撮人決定的。精英是有權的少數;民眾是無權的多數。”美國實際上是由富人來制定規則,維護富人利益的社會。在精英政治的模式下,家族政治的威力非同小可。當年,小布什參選,老布什政府的一批政客和朋友都紛紛出馬,為小布什出謀劃策,幫助站臺造勢。這批人混跡政壇多年,政治經驗豐富,知道如何把控局勢,有效利用輿論。小布什當選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紛紛出任一些重要職位。如今,傑布·布什參選,人們不難想象又有多少老布什和小布什政府時期的私交和政治盟友們會以不同方式來協助他競選。當年克林頓能夠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擊敗老布什而入主白宮,偶然性和必然性兼而有之。不過,克林頓任職八年,美國經濟平穩增長,積累下來的政治資源不容小覷。卸任以後,克林頓還時不時進入人們的視野,在民主黨內的影響力非同一般。2008年奧巴馬面臨最後的大選時,克林頓執政時期的一些舊臣紛紛出馬,幫助奧巴馬贏得了大選。如今,希拉里競選,奧巴馬總統公開支持希拉里。

“金錢是美國政治的母乳。”在當前的競選體制下,沒有金錢作後盾,沒有良好的家族背景、大財團的支持,要問鼎高位,簡直難以想象。政治世家成員往往備受包括媒體在內的各方關注,曝光率和知名度更高。這對於選舉來說非常重要,也更容易贏得大財團的支持。當年西奧多·羅斯福競選的後臺是摩根財團,還得到了鐵路大王哈里曼的支持。1910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在競選紐約市參議員時,就刻意利用叔叔的名望來為自己拉票,贏得好感。前共和黨競選戰略家菲利普斯在《美國王朝:貴族統治、財富和布什家族的欺騙政治》一書中,揭示了布什家族通過強大的關係網、巨大的財富贏得了白宮寶座的內幕,並認為布什家族和金融、石油、軍工企業以及情報機構結成了無形的同盟關係,進而影響到美國內外政策的制定。

家族政治與“美國夢”相悖


對於當今美國社會中家族政治的現象,各方輿論可謂譭譽參半。美國豪門望族盤根交錯,編織成一張巨大的關係網,滲透到美國的政治生活當中。這本身與民主的精神是相背離的,也很難確保公共利益不受到侵蝕。

家族王朝無助於美國社會分層的流動性,和“美國夢”是相互背離的。從政治社會學的角度而言,社會階層的開放性和流動性有助於一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和政治穩定,公平競爭也會使得該社會或國家充滿活力,更具競爭力,同時也使得社會更趨穩定。而家族王朝的普遍存在無疑會與此相悖,一定程度上是造成縱向流動固化的一個因素。

家族政治使得美國政壇的核心權力圈日漸縮小和封閉,圈外人士進入核心權力圈的難度相應加大。由於家族王朝所建立起來的權力網絡、裙帶關係及其影響力,壓縮了普通民眾的上升空間,使得中下層民眾進入上流社會和精英階層的機會減少,客觀上妨礙了社會階層的開放和流動性。具體到美國而言,這種家族政治與“美國夢”所倡導的“不管你出身如何,也不管你有何背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的精神並不相符。家族政治的流行使得個人出身和背景越來越成為一個人能否實現“美國夢”的重要條件。

家族政治的運作過程中,通常會有任人唯親之虞,還有錢權交易與利益交換,導致裙帶關係氾濫。政治世家的成員最為擅長的就是使用政治手段,在就任總統或高官之後任用那些忠於自己及其所在利益集團的人員。這種任人唯親的現象,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家族。在約翰·亞當斯就任美國第二任總統之後,他毫不避諱地任命兒子昆西·亞當斯出任駐普魯士大使,給自己的女婿也安排了要職。

富蘭克林·羅斯福任總統期間,其子女的破格任用也引發爭議。最典型的就是布什政府,小布什執政八年,從切尼、拉姆斯菲爾德、鮑威爾到賴斯,清一色是老布什的舊部成員。對於那些在大選中予以金錢捐助的人士,小布什也都予以重任。不僅如此,布什家族和德克薩斯州的大企業,尤其是石油行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布什家族為這些企業提供政策庇護,使其免於環境整治而關閉公司,而這些企業則向布什家族競選捐助金錢。儘管德克薩斯州環境汙染嚴重,但在小布什擔任德克薩斯州州長和總統期間,對於環境治理持消極態度,甚至想方設法阻礙州或聯邦嚴厲環保政策的出臺。

權錢交易和利益交換的情況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也繼續存在。作為克林頓及其手下當年支持奧巴馬競選的回報,奧巴馬也公開支持希拉里競選。一旦希拉里入主白宮,那麼不少克林頓的一干舊臣肯定會進入到下一屆政府當中。

美國的一些政治學家和民眾非常擔心,也很反感,認為這種政治壟斷與美國的民主精神不符。一旦在自己家族後繼無人的時候,這些政治家族就會動用自身的影響力,培養和支持家族之外的政治接班人,以便延續和維持本家族的影響力。2008年大選中,肯尼迪家族之所以決定全力支持奧巴馬,就是認為奧巴馬的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和約翰·肯尼迪是一脈相承的。

然而,不論是家族政治的任人唯親現象還是裙帶關係,都背離了美國自立國之初就大力倡導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加深了人們對於美國民主制度的質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