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少時寫下兩首詩,其中一句成千古流傳人盡皆知的惜時名言

明代有一本收錄古代佳句,包括古代流傳的各種格言、諺語等集錦的書籍叫《增廣賢文》,成書不晚於明代萬曆年間。該書作者不詳,只知道,到清代同治年間有個儒生周希陶對該書進行過重訂,後流傳至今如今現存之模樣,全名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唐代詩人少時寫下兩首詩,其中一句成千古流傳人盡皆知的惜時名言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書中有一句勸世人珍惜時光,不可虛度年華的俗語為天下人所熟知,那便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意思是說一寸光陰和一寸長的黃金是一樣昂貴的,但是一寸長的黃金卻難以買到一寸光陰,換句話說時光無價,失不再來,需當珍惜。

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追本溯源,如此至理名言佳句,又是出自何人之手呢?且聽筆者悔昔繼續道來:該句出自唐末五代十國的著名詩人王貞白之手。

唐代詩人少時寫下兩首詩,其中一句成千古流傳人盡皆知的惜時名言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王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王貞白早年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讀書,其聰慧非常,讀書專心,刻苦異常。求學期間,王貞白深知時間的寶貴,懂得珍惜時間和有效地利用時間,某日有感而發寫下《白鹿洞》兩首詩。其中一首寫道:“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雖然後來元代有一位名叫同恕(1254一1331)教育家在其《送陳嘉會》詩中也寫道:“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但是王貞白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之語遠遠早於同恕所寫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之語,足足早了400年之久,故而王貞白所著的《白鹿洞》詩,才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最早來源,也就是說是最早的出處。

唐代詩人少時寫下兩首詩,其中一句成千古流傳人盡皆知的惜時名言

古代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王貞白學有所成,離開了白鹿洞,於唐乾寧二年(895)進士及第,於七年後被朝廷授予校書郎之職,任職期間他還隨軍出過塞,參加過多次抵禦外敵的邊疆戰役,同時,戰事之餘寫下了許多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邊塞詩佳作。

數年之後,唐末朝廷汙濁、腐敗,王貞白心灰意冷,趁唐昭宗赴岐山狩獵之時,歸隱返鄉著書教學,遠離是非之地。王貞白常與羅隱、方幹、貫休等名士同遊唱和,號稱“江西四大詩人”。王貞白的著作有《靈溪集》,該書收錄王貞白自選的詩作300篇以及文、賦、自序等,而在《全唐詩》中收錄王貞白的詩僅1卷共73首(包括“補遺”)(文:悔昔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