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張大羊


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還是有開動腦筋的。這個問題並不像許多人想的那麼幼稚,城牆外修成斜坡其實是一種先進的思路,沒有足夠的物理知識是難以領會其中的深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是難以用斜坡來退敵的,具體看下文分析。

城牆外修成斜坡是很高明的思路

許多人乍一看城牆外修成斜坡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不是幫助敵軍爬上城牆嗎?其實並不然。

城牆外修斜坡很有利於守城,比如當敵軍上坡的時候,城牆上只要滾下大石頭或者大木頭,這些東西就會沿著斜坡順勢而下將敵軍人員砸傷。

至於說將斜坡修的越陡越好,這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斜坡修的夠長,而不是將斜坡修的越陡越好。

因為修的很陡的話其實和垂直的城牆沒太大區別了,敵軍還是可以通過搭木梯上城牆。而斜坡修的夠長的話,敵軍是無法使用木梯上牆的。

修斜坡禦敵看似很理想,其實是實現不了的

斜坡禦敵思路的核心其實是在斜坡坡面的光滑度以及斜坡質地的堅硬程度。

在理想的物理狀態下,斜坡坡面是絕對光滑且無比堅硬的,也就是沒有摩擦力的狀態。這種狀態下敵軍人馬是無法爬坡的。

敵軍要想上坡除非是不通過斜坡直接飛上來,或者是用鐵鉤等東西鉤在城牆上,然後通過拉力和反作用力上牆,但是這種上牆方式非常艱難。

所以在坡面絕對光滑的狀態下,修築斜坡是非常好的禦敵思路。

但是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一來因為科技水平有限,古代的斜坡不可能修的非常光滑;二來古代的斜坡也不會很堅固,即便斜坡修的挺光滑的,敵軍要想在斜坡上挖坑也不是難事。

所以,古代打戰在城牆外修斜坡來禦敵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理想的物理狀態下,斜坡禦敵才能實現,而這在現代都無法實現,更不用說在古代科技相對比較落後的情況下。


歷史守望者


想法很大膽,如果在古代你真的這麼做了,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你投敵pan國了。面對投敵之人,我們的做法通常是問候他......

扯遠了,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行不通。

1、將城牆外修成陡峭的斜坡,這種設置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式的結構。這種結構看起來防禦很好,但是在中國不適用。

因為歐洲是城主聯邦制,每個城堡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集團,多個城堡組成一個鬆散的軍事聯盟。這種聯盟成員之間是平級關係,無論在經濟、軍事還是內政方面都是各自獨立的。

而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自古就實行郡縣制,地方政府受中央皇權政府節制。而這種城堡式的結構不利於郡縣間的交流,也不利於國家對地方管理統治。

2、這種結構在作戰時也是雞肋。這種結構在戰術上,就類似於馬謖的“失街亭”。馬謖將士兵屯兵山上,想趁曹軍攻擊時,居高臨下,一鼓作氣戰勝敵人。

但是事與願違,曹軍圍困馬謖,斷馬謖糧草、飲水資源,馬謖不戰自潰這樣的裝置和馬謖是一種結構。

戰爭一旦響起,敵軍只要圍困數月,將城堡內糧草、飲水短不短,城中不戰自潰。


老蟲


如果我想到:古人攻城為什麼?為了將城佔為已有。

那麼他們的財富大增。

如若修成城下斜坡:他有那人力資源和財力嗎?顯然沒。

他在城牆外修,城牆上的守衛幹什麼吃的?早弄死修坡的人。人家傻到等你修好去打他?!

我也來一個奇葩想法:讓古代人穿越到今天,那個攻克城池算個毛事?!

就這麼簡單。…

哈哈哈!


慈祥的老師


中國為什麼沒有創新?

就是這樣的聰明人想的都是怎麼改進,不是發明新式武器,研究新的戰術。不去研究基礎的理論,熱衷於形式。

改成斜坡是向下挖土,還是向上堆土?

向下挖,護城河水灌滿了,威脅到城牆根下的土壤,地基不牢固。

向上堆土,城牆從直立變成斜坡,你是想方便敵人攻城嗎?

如果城牆高度不變,就相當於給城牆加個底座,和加高城牆一樣。


一葉楓流


我被這樣的問題深深震驚了。。陡峭的斜坡是難爬,但能比直角的牆難爬?這問題不是知識不夠,是智商要充值啊。


幻雲天翼


我贊同題主的這個想法,因為古代的城牆已經是最陡的90°斜坡了!

城牆在古代主要用做城市的防禦。在最開始時,人們要面對野獸的襲擊,於是紛紛聚在一起,建立了圍牆,保護生命安全。後來隨著文明的發展,城市越來越大,圍牆也變得又高又厚。最開始的城牆可能只是由一些木頭和泥巴組成的籬笆樁,後來變成石頭,然後又越堆越高、越堆越厚。


在冷兵器時代,科技都非常地落後,那時候為了政權的穩定,為了國家的安全,都紛紛建造高大的城牆保護安全。那厚厚的城牆也的確起到了相應的作用,古代戰爭中攻城的那一方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才能拿下一座城池,而最大的可能則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卻一無所獲。那建城者為了最大程度的防禦攻擊,增加攻城的難度,在修建城牆時無一例外的選擇建成斜坡的狀態。城牆斜成了最大程度的斜角,也就是90°。90°的城牆屹立在平地之上,就像是一座高山,還是一座佈滿了防禦措施的高山,給那些試圖“登山”的攻城者以最大程度的威脅,令那些圖謀不軌的人望而卻步。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孫子的這些話足以證明冷兵器時代攻城難度之大,攻城戰之艱險。進攻城市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難度在於城市的高大城牆,那斜成了90°的城牆是攻城戰中最大的困難之一。


就算是那個出現了火炮的近代,高大無比90°斜角的城牆依舊令那些攻城者吃了不少虧,比如說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蘇丹,比如說圍攻天平天國政治中心南京的湘軍,他們無不是付出了巨大的軍隊傷亡才最終拿下城市。


所以題主的建議在我看來是正確的,也是贊同的,並且那些古代建造城市的建築師也是這樣做的。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其實古人早就想到了,只是將路修得太陡了,變成了90度,並且叫做城牆。


傳統吃瓜專業戶


古人不比咱傻。幾千年前,詩經就提出小康的理想,我們現在也不過爾爾。


汘越甲besos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這真是一個腦洞問題。

為了加強防禦,城牆當然是越高越好,護城河當然是越深越好。

城牆外修成斜坡的話,那其實就和長城差不多了。因為長城就是建築在山嶺之上,可謂是自然的城牆加斜坡的造型了。

然後呢,如果城外就是斜坡,進出城肯定是不太方便,也就是說,先要爬山一樣爬一段距離,然後再進入城門。這樣的話,自然是加強了防禦功能。

敵人如果想要攻城,只能仰攻,守城人居高臨下,高屋建瓴,防守方很有利。

但是我們還要知道,城市是一個巨大的異養系統,糧食需要從外面運進來,木材需要運進來,等等很多物資都是如此。

如果像長城這樣的城牆造型,那城裡生活的人就尷尬了,物價非要漲上天不可。

與此同時,城牆在關鍵時候還需要防止城裡的人出去,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鄭國面臨秦、晉兩個大國的夾擊,城門緊閉,燭之武想去勸和,就只能“夜縋而出”,用一個繩子,悄悄溜下城牆。

所以綜合來說,城牆不僅是一道防禦措施,城門更是一個關卡,可以管理進出之人。如果城牆只有一個防禦作用,那裡面也不會有人住的。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城牆外面修斜坡是想把自己困死在城裡嗎?

不吃水?不往裡運糧食?

鬧病不淺啊。敵人爬城困難,自己不出來不回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