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90後寶媽反懟“中國式父母”扭曲育兒觀,是陪伴,不是代辦

第一批90後已經30歲了,90後也逐漸加入到了寶媽的隊伍當中,每當看到陪孩子寫作業、給孩子報輔導班的新聞,90後真的無法理解“中國式父母”的育兒觀了,在我看來是扭曲的、畸形的。

都說90後一這代很佛系,不知道在育兒方面會不會在我們這一代有所改變。

第一次當父母,你持“證”上崗了嗎?

佛系90後寶媽反懟“中國式父母”扭曲育兒觀,是陪伴,不是代辦

當我還是個孕媽的時候,開始學習新生兒相關的育兒知識,隨著孩子不同月齡的成長,鍛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是不一樣的。作為成年人,上班還要職業技能培訓,持證上崗,第一次當父母沒有經驗也不學習,教育孩子這麼專業的事情,卻稀裡糊塗的,難道只是因為孩子太小不會說話,就這樣的湊合對待嗎?

有很多寶媽坐月子時想的更多的是婆媳關係、夫妻感情,又有多少心思放在新生兒的育兒上?只覺得新生兒睡了吃,吃了睡就好,寶寶醒來的短暫時間裡,沒有跟孩子的互動,讓最能激發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時間在賭氣中溜走。

多學習如何當父母吧,不要抱怨生活。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不是陪寫作業

佛系90後寶媽反懟“中國式父母”扭曲育兒觀,是陪伴,不是代辦

孩子的確是需要家長陪伴的,這無可厚非。但是不是家長陪伴寫作業,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每天都生氣,怎麼教都不會,在旁邊看著寫作業,孩子就寫,不看著孩子就不寫。這不正是在扼殺孩子自主內在的學習動力嗎?

現在覺得是在陪孩子寫作業,完成了老師的配合工作,那麼以後呢?孩子上到高年級的時候,還要陪著寫作業嗎?孩子早已喪失了自主寫作業的能力,自控力差,那個時候誰又為孩子的學習買單?

我認為這種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行為,在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弊端就會顯現出來。

想想我們小時候,都是在學校自己記老師留了什麼作業,回到家自己寫作業。我相信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還要聰明,他自己真的會處理不好寫作業的事情嗎?

縱觀現在小學現狀,留什麼作業,老師對接家長;監督寫作業的事情,老師對接家長;檢查寫作業的對錯,老師對接家長,多了一箇中間人在學生與老師之間“服務”,對於孩子來講,無論是自理能力、學習能力、管理能力都得不到鍛鍊和提升,這種教育方式真的是一種教育的極端和畸形。

這種方法就真的有效果嗎?現實發現,越是家長看孩子寫作業,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見得提高,而且還對知識點更加迷茫,因為孩子80%的精力都在應付家長的吼叫、焦慮、批評,孩子對學習又能有多熱愛呢?

如果我的孩子依然處於這種教育背景下,放學後我會帶孩子去公園玩一玩,畢竟上了一天的學,需要放鬆下心情。還有一個原因是孩子精力充沛,需要釋放,所以放學後跑一跑、玩一玩將精力釋放出去,回到家就會靜心很多。

先吃飯,再寫作業。寫作業需要連貫性的思維,最好是期間不要打斷,一氣呵成。

父母也儘量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別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看電視、刷手機還外放,這些都是影響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因素。確保孩子明確老師留了哪些作業後,就讓孩子自己寫作業。

寫作業的桌子上,除了筆、橡皮、作業本以外什麼都不要有,以免讓孩子分心(孩子的想象力真的超乎你的想象),不用尺子的話,連尺子這樣的額外文具都不要有。

孩子剛開始寫作業,可能會很磨蹭,所以與孩子要有約定,寫完作業才能看動畫片或者玩玩具,越磨蹭玩的時間就會越少。桌子上放一個定時的鬧錶,每小時報點一次,雖然孩子對時間觀念還沒那麼強,但是鬧鐘每響一次,孩子心理還是會產生壓力和緊迫感。

孩子寫作業的習慣養成是循序漸進的,沒完成作業第二天被老師批評,他就知道了不做作業的後果。寫作業太慢,當天沒有動畫片看,沒有玩具玩,明天他就知道加快速度了,當他嚐到了時間規劃的甜頭,就學會了安排作業、娛樂的時間。

可以幫孩子檢查作業對錯,錯題讓孩子再次修改,如果改兩次依然是錯的,那麼說明這是孩子的知識盲區,畫上圈做好標記,讓孩子明天問老師講解。

作為父母,我是不建議家長給孩子講題的,家庭教育的重要之處是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性格,但是教書育人的事老師才是專業的。父母的教學方法和老師的教學方法也許不一樣,那麼孩子太小的時候,兩種方法只會讓孩子更懵,不知道該聽誰的,用哪種方法。

只要沒到讓孩子退學的地步,我就不會完全按照老師的安排走,不合理的地方,我不會執行。畢竟孩子是自己的,小學結束之後老師就不對你的孩子負責任了。

中國人無論年齡大小,其實內心裡都有叛逆心理。

如果你在公司工作,領導跟你說:“今天必須完成,我不管你加班到幾點完成,我只要結果。”

你肯定不會好好完成工作,心裡堵著氣呢。

如果領導跟你說:“這個報表很重要也很緊急,但是已經這麼晚了,你快下班吧。”

你可能會說“沒事,老闆,我再加會班就完成了。”

孩子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家長說:“不寫完作業,不許吃飯!不許睡覺!”

孩子寫不快的,只會更磨蹭的寫。

我小時候,有一天作業留很多,我姥姥說:“咱不寫了,10點了睡覺吧,寫不完就寫不完,明天跟你老師請假。”

我當時才上小學三年級,但是我含淚哭著堅持把作業寫完了。

因為我感受到姥姥對我當時的“痛苦”是能感同身受的,有人理解的感覺真好,但是不寫完作業明天就要被老師批評,在同學面前丟臉,所以無論如何也要寫完作業。因為,收作業的時候有作業上交,真的是件很自豪和愉快的事。

隨波逐流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


佛系90後寶媽反懟“中國式父母”扭曲育兒觀,是陪伴,不是代辦

很多家長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報了課外班,不給自己家孩子報課外班就覺得輸在了起跑線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坑害了多少父母和孩子!

音樂世家的孩子學音樂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學音樂,在你找另一半或者生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再說了,起跑線就那麼重要?我們不難發現,小學生的成績其實是拉不開分數檔的,學生成績普遍100分,90多分。可到了初高中分數檔怎麼就一下子拉開了距離呢?學習好的成績是真好,學習不好的成績是真差。

孩子的學習成績比的不是起跑線,而是耐久力、學習能力,誰能堅持到最後。

我個人覺得最沒用的補習班就是小學的基礎課,比如:補習數學、語文、英語、甚至是奧數。小學成績不好也不用太著急的,等孩子到了初中,小學的東西都會學會的。小學的內容都是基礎知識,比如拼音、算數、認識時間、計量單位等等……只要是正常智力水平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認知,接觸多了自然而然就會了。

我小時候學習深有感觸,我父母重來不教我寫作業,但是學到認識時間的課程時,印象很深的是我爸當時對我吼叫,說我笨,連時間都不認識,教了好多遍都不會。我只記得這些,他教我的內容其實什麼都沒記住,關於時間嘛,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自然而然就會了。

就像很多寶媽焦慮地說孩子學拼音,聲母、韻母分不清,拼音拼不對,可能孩子對於新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沒有那麼快速消化吸收而已,剛剛步入一年級,對於學習也是懵懵懂懂,不是孩子笨,是還沒有到時間而已,孩子總有一天會開竅的。

如果我給孩子報課外班,我只會報兩個,一個鍛鍊孩子的“靜”,比如:繪畫、書法、手工、剪紙、棋類對弈等,一個鍛鍊孩子的“動”,比如:籃球、足球、游泳等。“靜”的愛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耐心,“動”的愛好培養孩子的體力、毅力、韌勁。報課外班,不是說要讓孩子在某個領域成才成名,主要還是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當孩子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覺得是幸福的。

當然,如果孩子在某個領域很有天賦,可以深入培養,小時候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愛好,激發內在的動力,在他長大的時候,他有個良好的基礎,他若真的喜歡,會自己選擇在這個領域深耕。

說完孩子的學習,我就想說說對孩子性格和習慣的培養了。

給孩子餵飯是對孩子神經刺激的扼殺


佛系90後寶媽反懟“中國式父母”扭曲育兒觀,是陪伴,不是代辦

我最看不了的就是爺爺奶奶追著孩子餵飯了,真的是寵溺的代表。

寶寶小的時候不會握勺子,可以把輔食放在寶寶的餐盤裡,讓寶寶自己抓著吃,注意消毒和衛生即可。即使寶寶吃的哪哪都是,那也是他自己在用手吃飯。等稍微大一些的時候,可以抓握勺子了,讓寶寶自己用勺子吃飯,鍛鍊寶寶的抓握能力、平衡能力、觸覺能力。

家長如果都代辦了,寶寶很多神經得不到刺激,很多能力還沒發展起來就被扼殺了。

孩子到點不吃飯,這是“病",得治

佛系90後寶媽反懟“中國式父母”扭曲育兒觀,是陪伴,不是代辦

我不會在飯前給孩子吃任何的零食、水果、飲料。這些都是飯後甜點,只有吃完飯半小時之後才可以吃的東西。很多孩子到飯點不吃飯是因為飯前他剛吃了很多零食,肚子飽飽的,他也吃不下去飯菜了,飲食規律完全被打破了。

到點吃飯,如果不吃就餓著,餓了什麼都吃了。孩子錯過吃飯點,剩下什麼菜就吃什麼菜,沒有剩菜就等著下一頓吃。餓一頓飯餓不壞也餓不死,孩子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嬌貴和脆弱。

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做,只管學習,大錯特錯

佛系90後寶媽反懟“中國式父母”扭曲育兒觀,是陪伴,不是代辦

很多家長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做,只要學習就行,學習就是孩子的任務。孩子對這個家沒有任何奉獻,將來又怎麼會對這個家回報呢?凡是親自操辦,才能感受到勞動成果,才會珍惜。喜歡在家勞動的人,才是愛家的人。

孩子的房間、衣服、物品都被家長打理地井井有條,家長以為是為孩子節省了時間,把孩子照顧得很好,殊不知孩子的自理能力從未得到過鍛鍊,甚至會覺得別人給他收拾一切東西都是理所當然。

當孩子上了大學、工作之後,就會發現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多麼讓同學和同事討厭!

我的表妹18歲了,正值高三。

有一天她對我說:“姐知道麼,我為什麼這麼懶,這都怨我媽,我媽把我伺候得太好了,什麼都給我弄好了,我長這麼大沒洗過衣服。都是我媽把我慣的,不然我也不會這樣。”

從她的語氣中,能感受到複雜的情感,驕傲、怨恨、想改變又無力的心,我也感受到了我三姨的教育有多失敗。

我會讓我的寶寶從小跟我一起刷碗、掃地、洗小物件、洗玩具,雖然你明知道他做的對你沒有任何幫助,甚至還會弄一地水等你來收拾,但是對於寶寶來講他在勞動中享受到了快樂、成就感。

我媽照顧我外甥的時候,他才2歲多,每天都要幫我媽撿桌子、刷碗,別人誰也不讓幫忙,就得他弄。現在6歲了,是個特別勤快的孩子,他的玩具重來不亂放,玩完就自己放回玩具箱裡。這就是從小培養的習慣,我想他會收益終身。

家長無底線地向孩子妥協,不滿足孩子,孩子就哭鬧

佛系90後寶媽反懟“中國式父母”扭曲育兒觀,是陪伴,不是代辦

我想大多數人都在商場玩具店裡見到過這種場景,孩子想要買玩具,哭鬧撒潑,不給買就滿地打滾。家長又氣又無奈,還很沒有面子。

玩具對孩子的益智早教開發有益我是認可的,因為很多玩具是可以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動手能力、益智能力、邏輯能力的。我現在回想我小時候的玩具,不是很多,但是的確是對我有影響的。

我小時候的玩具是拼接積木、魔方、娃娃、跳棋、七巧板、九宮格迷宮,其他的記不清了。魔方、跳棋、九宮格迷宮小時候不會玩,但是印象卻很深刻,現在的我也很喜歡益智類小遊戲,不知道是不是受小時候玩具的影響。

大概我6歲的時候,我買過一種零食,每包零食裡面有8塊類似樂高的小玩具,為了玩具我總是買零食。其實跟很多孩子一樣,零食不見得多愛吃,就是為了裡面的玩具。

我父母當時並沒有覺得這是浪費錢,反而會支持我每天買一袋,因為我父母看到我用這些樂高玩具按照說明書拼出成品,誇讚我既聰明又手巧,所以他們支持我去收集這些玩具。

我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對我的教育和理解,我現在的動手能力、拼接能力、對說明書的理解能力都超過我老公,也許就是小時候玩了這些玩具。(我老公小時候沒有玩過這樣的玩具)

所以,我會主動給我的孩子買益智類的玩具,但是類似的玩具我不會滿足孩子,除非給我幾點必須買的理由,讓孩子有一個邏輯思考,如果他的理由能夠說服我,我也是會贊同購買類似的玩具的。

孩子經常無休止的要這要那,是因為孩子沒有“財商”,也就是說對金錢沒有概念,他有的僅僅是“我想要”,他從未考慮到其他的因素。

首先,我不會花掉孩子的壓歲錢,因為那是屬於孩子的錢,常年積累下來也是不小數目的“積蓄”。

其次,寶寶到超市學會要東西的時候,我會隔一天給寶寶一塊錢,讓寶寶把錢存在屬於他的存錢罐裡,如果他想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就可以從他的存錢罐裡拿出錢來付款。讓寶寶認識到錢不是無窮無盡的,是有限的,不是不勞而獲的,是來之不易的。

帶著孩子去超市購物時,可以給孩子20塊錢任由他支配,他的東西他來付款,父母的東西父母來付款,孩子超支的東西必須由他選擇取捨,父母不給予幫助買單。

如果孩子相中一輛價格比較高的玩具汽車,想要買,可以告訴孩子需要存多少錢、存多少天才可以購買,讓孩子知道原來這個玩具的價錢和買棒棒糖的價錢是不一樣的,對金錢的多少有個基礎概念。如果孩子有毅力,真的攢夠了買玩具汽車的錢,讓他帶著他的儲蓄去購買,一次性付清後,儲蓄罐裡沒有錢了,這種空空的感覺,他才能理解不能亂花錢。

付出了時間和金錢才購買的玩具汽車,我相信孩子會很珍惜這個玩具,這個玩具也賦予了他成長深深的含義。

最後,父母不是孩子的提款機,不要把孩子培養成“啃老族”和“白眼狼”。

教育孩子是一輩子的事,家庭教育的確很重要,但是不要扭曲了家庭教育的含義,我相信我們90後這一代在教育理念和思想上會與前幾代有所不同,我們其實也是普通人,別想著拼命把孩子養成“天才”,所謂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也許孩子真的是“天才”,但是按照你的養法,最後變成了“廢柴”。

時代變了,教育也該變了。



我知道當很多寶媽看到這篇文章後,賺錢和陪伴孩子很難兩全,或者是孩子真的難以管教,有些想當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是我想說的是,我想改變,我不想我的孩子變成不喜歡的樣子。

也許,不強迫孩子,孩子會發展的更好,佛系一點,給孩子更多的機會。

我是90後寶媽,歡迎評論溝通屬於你的育兒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