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3月24日訊(通訊員 呂繼勇)3月23日,宜章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網上商城負責人小魏坐在電腦前,忙著接收訂單,安排打包發貨,半天不到就接到20多個訂單,總價1800多元。這家旨在助力農產品上行、工業品下行的農村電商扶貧中心,自成立以來線上、線下銷售火熱,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有力地促進了貧困村、貧困戶增收脫貧。
宜章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外景。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年”,宜章縣深入推進電商扶貧工作,助力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全縣設有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完成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60個,其中示範站點3個。推動宜章臍橙、紅心柚、楊梅乾等農特產品入駐湖南省實體商超和湖南電商公共服務平臺線上“電商扶貧特產專區”。同時,針對受疫情影響滯銷的農產品,宜章縣在進行傳統銷售的同時,積極推進互聯網+電商扶貧模式,助力滯銷農產品上行銷售。
宜章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幫忙銷售滯銷的荸薺。
“我家的荸薺賣完了,感謝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他們是我的大恩人!”如今曾海明滿臉笑容,與一個月前愁容滿面、寢食不安判若兩人。曾海明是宜章縣赤石鄉漁溪村村民,2019年成立合作社種植荸薺,收穫荸薺15萬餘公斤,但突遇“新冠肺炎疫情”導致荸薺滯銷。宜章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獲知情況後,緊急組織專業團隊力量,通過現場直播、微信朋友圈、“今日頭條”及公眾號等平臺發佈愛心助農信息,與宜章郵政分公司、生源超市、省市社區電商團購平臺、長沙志願者團隊對接,開展“愛心助農 共同戰疫”助農活動,“多管齊下”為荸薺銷售“搖旗吶喊”、織網聚力、圈粉收單,養在深閨無人識的赤石荸薺成為“網紅”產品,經過近半個月的持續發力,滯銷的荸薺很快就售罄了。感嘆於電子商務的傳播速度和巨大銷售力量,曾海明主動表示要加強與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的合作,提前為今年的農產品銷售鋪好路。
宜章縣還按照“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電商營銷渠道”的模式,實現貧困戶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加工標準化、網銷品牌化。與專業網絡銷售平臺合作,利用互聯網驅動力,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
迎春鎮惠富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5年10月,流轉了1500畝農田種植優質水稻,有社員36人,結對幫扶貧困戶24戶。合作社社長李春龍說:“我們種植了700畝常規稻、800畝五彩稻,常規稻收成約280噸,五彩稻收成約140噸。以前賣稻米只能靠員工四處跑業務和微信朋友圈推銷,每年高端高品質的五彩米大概賣個七八噸,剩下的五彩米只能用來釀酒和做餈粑,附加值低,沒有錢賺。”2019年底,合作社的惠富大米、惠富五彩米進駐了宜章電商平臺。電商平臺銷售團隊幫助合作社重新設計了產品包裝,聯繫了具備SC認證的企業進行委託加工,產品可以在大型實體商超、大型電商平臺線上銷售,提升了產品的品質,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憑藉著電商強大的品牌推廣優勢,銷售有了新渠道,去年生產的常規稻米現在已經銷售一空,五彩米也比往年多銷售了十多噸,6月底可售完,僅此一項預計比去年多賺200多萬元。
宜章縣電子商務培訓現場。
據悉,2019年宜章縣逐步整合全縣快遞、物流、商貿配送企業現有渠道網絡及運輸資源,構建了一個統籌農村商貿流通、快遞物流的縣-鄉-村三級配送體系;通過送培、自培、企培等形式分期、分批組織開展多次電子商務培訓,培訓人次達到3000人。全縣在“湖南電商扶貧小店”註冊店鋪970餘家,電商銷售農產品零售額1.85億元,工業品下行交易額超過2.6億元。
2020年,宜章縣將按照“縣有中心村有站”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加大電商人才培訓力度,實現農村電子商務應用進村入戶全覆蓋。開展農特產品地理標誌、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以及食品生產許可SC認證。實施電商扶貧體系建設,引導電商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協會開展貧困戶網店“一對一”對接,幫助貧困戶提高網店運營效益。
閱讀更多 紅網郴州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