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河苦


“戰國四大名將”的稱呼,主要來自於《千字文》中“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其中的“起翦頗牧”說的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沒有樂毅。

(樂毅)

實際上,樂毅的功勞絲毫不亞於上面的四位。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樂毅以弱伐強。無論是白起、王翦,還是廉頗、李牧,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他們國家非常強盛的時候。白起處在秦國向六國發起總攻的時候,王翦處在秦國收割六國的時候,廉頗時期的趙國,差不多是當時七國中最強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頗比較接近的時代。而樂毅的燕國,本來就是一個弱國小國,剛經歷了被齊國滅了的悲劇,只不過燕昭王在趙國的幫助下,重新復國。也就是說,當時的燕國是相當弱小的,而齊國是相當強大的。

其二,差點滅掉齊國。戰國末期,除非到最後關頭,戰國七雄中,要一鼓作氣差點滅掉別的國家的,幾乎沒有。白起百戰百勝,但他只打了長平一戰後,就沒有再往前推進了。後來秦王讓他繼續進攻趙國,而他認為,趙國是不可戰勝的,因而拒絕再打,如果他很聽話,說不定他就打敗了。廉頗主要以守城出名。李牧則主要功績在打匈奴,當然也沒有把匈奴給滅了。王翦雖然滅了多個國家,但那是在最後關頭,沒有可比性。樂毅以弱打強,卻還把強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的,這種戰功,“戰國四大名將”都是不具備的。

(王翦)

既然樂毅的功勞毫無亞於這四位,為什麼他卻沒有進入“四大名將”的行列呢?

一、樂毅有善始無善終。

樂毅帶著燕軍,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個成就固然是了不起的。但是,在攻打最後兩座城池的時候,樂毅卻停頓不前。

樂毅停頓不前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為了收復齊國人心,讓他們歸順燕國,不能採用暴力,只能“德化”。用“友好”“德行”這些東西來感化齊國人,從而讓齊國人自願放棄剩下的兩座城池,投降齊國。

樂毅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異想天開的。最終的結果是,樂毅給了齊國很大的喘息機會。同時,燕昭王沒能挺下去,中途去世。燕惠王上臺,齊國有效地離間了燕惠王和樂毅君臣的關係,讓燕惠王懷疑樂毅,從而撤換他。

樂毅被撤換後,燕軍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池,又一座一座地失去了,相當於是燕軍白打了一場。燕軍之所以會勞而無功,表面是上替換樂毅的騎劫能力太差,但實際上也是樂毅腦袋斷電,自掘墳墓,才會出現後面的悲劇。

(田單)

二、樂毅明忠誠暗不忠。

說樂毅明忠誠,是指他躲到趙國去以後,趙王讓他率軍攻打燕國,但他拒絕這樣做。雖然燕惠王試圖殺他,但是燕昭王對他有恩,他要是率軍前往攻打,就是一種不忠誠的表現。樂毅的這種做法,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曹操就曾表揚過他的做法,並且表示,自己將以樂毅為榜樣。

但是,且不說曹操本身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而樂毅的做法受到的爭議更大。因為他最後階段,留下兩座城池不進攻這一點,雖然他說是從人心上考慮,但是他的做法,讓人感覺他所要收買人心的目的,是為他自己。是讓他在齊國擴大影響力,從而使他能夠順利在齊國稱王。

事實上,表面上是田單用了反間計,離間了樂毅和燕惠王的關係。但是,樂毅要是沒有私心,不來這麼一招,也沒人離間得了。

再說了,燕惠王用騎劫代替樂毅的時候,他立刻就往趙國逃跑。心中無冷病,不怕吃西瓜。樂毅這種行為,正是他有私心的表現。

(李牧)

三、樂毅不影響歷史進程。

“戰國四大名將”中的每一個人,他們的行動,都對歷史進程有深遠的影響。白起讓趙國一蹶不振,從此再無國家可以與秦國爭鋒。廉頗指揮邯鄲之戰勝利,延緩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往後延續了30年。李牧有效阻止了匈奴的南下。王翦更不用說了,統一了六國。

不過,樂毅因為打了一場虎頭蛇尾的戰爭,戰爭前後的態勢,沒有任何改變。國家強弱的形勢,也基本上沒有變化。

綜上所述,樂毅雖然讓人驚豔一時,卻只是像個流星,一閃爍就消失了。沒有持續性,沒有影響力。沒有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中,也是正常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前段時間剛看完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對這幾個人都有詳盡的述說。

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確實都是戰國時期軍功顯赫的人。戰國四大名將最早來源於《千字文》,其中寫道“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騁丹青”,受《千字文》的影響,四大名將也就逐漸深入人心。而樂毅攻克齊國七十餘城,《千字文》為什麼沒有選取樂毅呢?

首先,《千字文》為南朝梁時期的周興嗣編纂,“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受個人主觀影響,周興嗣可能對“起翦頗牧”四個人更加讚許。

其次,“起翦頗牧”都屬於戰國後期,他們身處同一時代,確實是那一時期最出色的四位將領,《千字文》手押韻影響,必須是四字一句,而樂毅所處時代稍早,可比性方面差些,於是就選取了同一時代的四位強者。

第三,“起翦頗牧”四人中,兩個屬於趙國,兩個屬於秦國,我們都知道在戰國後期,就屬秦國和趙國最為強大,樂毅功成於燕國,而燕國可以說是極弱多年,俗話說“敗軍之將不足言勇”,樂毅雖然取得了極大的個人成就,但是燕國還是沒能趁機強大起來,相比與帶領國家走上強盛的“起翦頗牧”,難免讓人唏噓。

第四,樂毅伐齊確實戰功顯著,而這也算是樂毅一生最大的成就,可是樂毅不是率領燕國獨自完成這一功績,二是率領五國聯軍共同伐齊,這就難免造人口舌,說樂毅是借五國之功。

第五,《千字文》中說的很明確,四大名將“用軍最精”,這四個人都是比較純粹的軍事人才,而說起樂毅呢,給人一種儒將之風,政治色彩更濃烈些,而五國合縱也是在樂毅的促成下完成的,這憑藉軍事才能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從這一點來說,樂毅伐齊在某種意義上更歸功於他的政治能力,而非軍事能力。

名將太多,而入選的也只能有四位,我想我們並不能因為樂毅沒有入選,就覺得樂毅相比這四位來說要差,我想這些人都算得上居功至偉,確實沒必要非要分個高下強弱。


大耳朵金絲猴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後期秦趙兩國的四位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是按照實戰經歷來排名的,並無軍事理論著作流傳於事。他們都有典型的特徵:(1)從基層軍官做起,憑藉戰功一步步晉升。(2)實戰經歷多,以兵團作戰為主。(3)準確的說他們都處於戰國後期,幾乎是同一個時代,代表著戰國實戰的最高水準。

先和小編看一下樂毅的生平,樂毅文武雙全,既能治理國政,又能統帥三軍。文能安邦定國,武能上馬提槍,這是四大名將不具備的能力。與其說樂毅是名將,不如說是名士。一人率領五國聯軍在半年內攻取齊國七十餘城,幾乎滅亡齊國,軍事指揮才能是沒的話說。但是,他並不是以弱勝強的案例,帶著五個國家打一個國家,和其他四位名將相比,說出來都有點丟臉。但是,樂毅依舊是諸葛亮的偶像。

白起篇

白起是戰無不勝的秦國第一代軍神,他的戰績可以彪炳於史冊,先後為秦國統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為山東五國在他的手下元氣大傷,先後斬殺五國有生力量145萬人。但是,白起為人太驕傲,不懂得謙虛,處於高位很容易翻車。同時,白起以殲滅兵團有生力量為核心目標,並不講究國之大勢。同時,他多次坑殺降卒,在道義和人倫上歷來受到詬病。原本是武廟十哲,後來被移除。

從《史記》中,小編未發現其生年,只從公元前294年開始,以左庶長的身份進攻韓國,開始出道。他的實戰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領秦軍在伊闕擊破韓魏聯軍,斬首24萬,攻城5座,俘虜主將。此戰白起晉升國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軍攻破楚國別都鄢,楚國首都郢,這一戰佔領楚國西北地區長江以北的大量地盤,楚國被嚴重削弱。白起晉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領秦軍在華陽擊敗趙魏聯軍,斬首魏軍十三萬,俘虜趙軍兩萬,共斬首十五萬。魏國在此戰中元氣大傷,無力爭霸。

公元前264年,率領秦軍在陘城攻韓,斬首韓軍五萬。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趙在長平對峙三年,最終坑殺趙軍45萬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郵被秦王賜死。

王翦篇

秦國第二代名將當屬王翦,還有他的家族。起於微末,後期的戰績主要在統一六國上,是秦始皇的老師。但司馬遷評價不高,雖然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卻不能輔佐秦始皇實行德政。關於王翦,他還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將中唯一一位同時具備政治智慧和軍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場都皆地善終,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將,不幹屠滅之事。不過,歷史總是風水輪流轉。王翦殺死了楚國名將項燕,而項燕的後代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俘虜了王翦的孫子王離。

王翦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閼與之戰出道,攻取趙國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攻趙,與另一大名將李牧較量,使用反間計除掉對手,滅亡趙國。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軍在易水河擊敗燕代聯軍,攻破燕國首都,燕國名存實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軍與楚國一決雌雄,楚國名將項燕自殺,楚國滅亡。隨後乘勝追擊,南征百越。這一戰,王翦功封武成侯。

廉頗篇:

戰國的另外兩位名將,大家都很熟悉。負荊請罪的主角廉頗、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對來說,廉頗出道早,資歷比較老,在諸侯中名聲比較響亮,先後在趙、魏、楚任職,但一生念趙,最終在楚國在悲涼中客死他鄉。廉頗的野戰能力在四大名將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屬第一人,連秦軍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禦。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83年,廉頗作為趙國主將,參與了“五國攻齊”的大事件,長驅齊國,攻取陽晉。回國後封為上卿。

有趣的是,藺相如也在這一年出道,完璧歸趙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頗再度攻齊

公元前276、275年,廉頗率軍攻魏,取得勝利。

公元前269年,廉頗率軍在閼與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頗在長平堅守三年,秦軍不能勝。此時,是戰國兩大名將的對壘,一個是秦國的戰神白起,一個是趙國的上卿廉頗。

公元前251年,廉頗以少勝多,大敗燕國,一直打到燕國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這一仗是廉頗出道以來展現其軍事素養最強的。同時,廉頗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謂是位極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頗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後一次被記錄的戰爭。同年,趙王解其兵權,發生軍事衝突,廉頗出逃魏國。一代名將的生涯走到了盡頭。

李牧篇:

李牧是戰國末期最優秀的將才,也是能在趙國力挽狂瀾的人物。他的一生,戰役不多,但足以彰顯其名將之風。他的一生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塞外對抗匈奴,一個是秦趙最後大決戰。塞外對匈奴是李牧軍事生涯中最經典的戰績,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長期在塞外的習慣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終被冤殺。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將司馬尚一樣,被棄之不用罷了。

生平大事記:


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長期駐守雁門關對抗匈奴,創造了殲敵十萬的驕人戰績(步兵對騎兵)。

公元前245年,名將趙奢、藺相如相繼去世,廉頗出逃魏國。趙國朝中已經無人可用,李牧趙國僅存的良將。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勝,這是他在六國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對陣秦軍,在肥之戰中創造出經典的殲滅戰案例,秦國敗退,因功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對抗秦軍。趙王聽信讒言,捕殺李牧,一代名將終結了此生。

戰國四大名將,都有各自所擅長的領域。白起是凶神,主殺,似乎數據是他所關心的,他是三思而後行的典範。王翦在軍事指揮上並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諳為將和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終。廉頗野戰能力不足,防守有餘。但時運不濟,趙王昏庸,最終客死楚國。李牧是軍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圍殲騎兵、殲滅戰兩大案例夠後世學習很久。但也同樣不懂為官之道,最終被冤殺。

白起被秦王賜死,廉頗被趙王逼走,李牧被趙王冤殺,三者不得善終,成為了戰國名將中的遺憾。其實,戰國的名將還有很多,比如孫臏、吳起、龐涓等是戰國第一代名將。孫臏成廢人,吳起被楚國貴族射殺,龐涓戰敗而死,似乎戰國的名將們結局都不太好。


慵懶國王


在戰國時代,除了我們廣為熟知的起、翦、頗、牧這“四大名將”外,其實還有其他傑出的名將,比如趙奢、樂毅、吳起等,他們的軍事水平也同樣出眾。不過綜合來看,四大名將確實是戰國芸芸將星中,最為出眾的存在。因此,樂毅還真的比不上他們!

“戰國四大名將”就是按軍事成就來評的;

一直以來,我們所流傳的“戰國四大名將”說法,其實源自於《千字文》,其中對四者的描述是這樣的: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下面,我們不妨簡單瞭解下“四大名將”各自都取得了哪些輝煌軍事成就:

1、白起;

白起應該可以說是“四大名將”之首的存在,人稱“人屠”的他,征戰三十餘年,陷城七十餘。

伊闋之戰,白起大破魏韓24萬聯軍;伐楚之戰,大破數十萬楚軍,並一舉攻陷楚都郢城。

而畢生的成名之作,就莫過於著名的長平之戰。最為人類古代歷史上戰況最慘烈、規模最大的殲滅戰,此戰秦趙兩軍共計投入達百萬之眾(秦軍60萬,趙軍45萬),耗時兩年之久。最終,白起一戰全殲趙軍45萬主力,重創趙國,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石。

據統計,白起一生共殲滅百萬敵軍,而整個戰國期間,所記載的戰死數量不過兩百萬人。也就是說,白起一人就獨佔了一半。所以,“人屠”這個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2、王翦;

在秦始皇橫掃六國的統一戰爭中,除最弱雞的韓國外,其餘五國,都是由王翦和其子王賁率軍蕩平的。因此,王翦乃秦始皇統一天下過程中的頭號功臣。

就憑“攻滅五雄”這顯赫的軍事成就,王翦在戰國中的地位,就不遜色於白起。

3、廉頗;

廉頗早在五國伐齊之戰中,就因一舉攻破齊國重鎮陽晉,而揚名天下,威震諸侯。之後,在為趙國征戰四方的過程中,廉頗更是接連取勝,打得往日的中原霸主魏國幾乎無招架之力。

最後,在長平之戰中,廉頗在野戰中不敵秦軍。當他通過以守代攻之策,還是成功的拖住了六十萬秦軍長達兩年之久,也不失為一代名將。

4、李牧;

李牧長年坐鎮趙國北境,抵禦匈奴。在趙破匈奴之戰中,他率軍一舉殲滅10萬匈奴大軍,致使匈奴數年不敢南下。之後,李牧接連攻滅襤國(今河北蔚縣北)、東胡(今內蒙古東部),逼降林胡(今山西北部),威震塞北。所以,《千字文》中那句“宣威沙漠”,指的就是李牧!

相比之下,樂毅的成就就明顯不如前四者了;

實際上,樂毅除了在伐齊之戰中,一舉攻破齊國七十餘城外,就再無其他傑出的軍事成就了。

再說,樂毅“破齊七十餘城”,咋看之下很厲害,實際在只是借力打力的結果。因為,五國伐齊,樂毅當時所率領的是五國聯軍,而他只是名義上的聯軍主帥。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其它四國軍隊的支持,光靠樂毅和手底下的燕軍,壓根就不是齊國對手。



這些歷史要讀


(一)“戰國四大名將”主要指的是:白起,王翦,李牧和廉頗。其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國人;而李牧和廉頗則是趙國的將領。然後,通常我們所理解的“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應該是,在秦滅東方六國統一全國的歷史進程當中,抗擊並且擊敗過秦國,或者是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的將領的!

(二)而攻下齊國70餘城的樂毅,很顯然是不符合上述的要求的。也就是說,其實樂毅相對而言是沒有什麼資格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然後,樂毅“攻下齊國70餘城”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樂毅是燕國燕昭王時期的名將,樂毅是燕昭王通過高築“黃金臺”禮賢下士而招來的名將之一。

(2)樂毅當時是率領秦、趙、魏,韓和楚國五國的部隊出發去伐齊的。而當時的齊國又正是國王失政國家出現大混亂的時候。

(3)樂毅才攻下齊國70餘城不久,齊國人很快就收復失地恢復元氣了!也就是說樂毅攻下齊國70餘城,其實並沒有對齊國造成多大的影響的。

(三)在戰國時期,類似於樂毅一樣驍勇善戰的將領還是不乏其人的。而這些人也和樂毅一樣是不得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中的!比如說,第一,趙國的馬服君趙奢(趙括的父親),曾經在淤闕之戰當中大敗過秦國的;第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也曾經是在邯鄲保衛戰當中,痛扁過秦國的;第三,齊國人田單大擺“火牛陣”,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收復了被樂毅攻陷的齊國的70多座城池了!…… …… ……






天香雲外飄


所謂戰國四大名將,指的是白起、廉頗、李牧、王翦,準確地說,是戰國末期四大名將,並沒有把戰國中前期的名將算在內。其實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將星最為閃耀的時代,除了以上四人外,還有許多。例如魏國之吳起,齊國之孫臏、匡章、田單,燕國之樂毅,秦國之樗裡疾,趙國之趙武靈王、趙奢等等,都可以算是一等一的名將。

在這些名將裡,有一個人特別為後人所推崇,此人便是樂毅。

樂毅是戰國時代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他原是趙國人,是魏文侯時代名將樂羊的後代。由於出身將門之家,他自小便刻苦研究兵法,富有謀略。不僅如此,他也是一位道德素養很高的人,年輕時就以“賢能”聞名於趙國。後來,有人把樂毅推薦給趙武靈王,成為其麾下的一名參謀人員。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在沙丘之亂中被趙成、李兌害死,當時國內無人敢為其喊冤。樂毅不想與弒君者共事,便離開趙國,前往魏國。後來出使燕國,受到燕昭王禮遇,遂留在燕國。他幫助燕昭王打點軍事上的事務,而這正是燕國軍力得以崛起的主要原因。

在樂毅的主張下,燕國聯合趙、秦、魏、韓,共同伐齊,而燕軍是伐齊的主力。樂毅率領燕師入齊,兩戰兩勝,殲敵五萬人,重創齊國的軍事力量。之後,他聯合其他四國聯軍,在濟水、秦周兩地復大敗齊軍。

有人以為樂毅伐齊,主要是藉助五國之力量,其實不然。秦、韓兩國由於與齊國不接壤,戰鬥的動力不足,早早就退出戰爭。剩下三國,魏國主要攻略宋地,趙國主要攻略河間,燕軍主力則直搗齊都臨淄。

就憑燕國自身的力量可以攻破臨淄?

樂毅的計劃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部將更是紛紛反對。因為當時齊國可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連秦國都得敬畏三分啊。

別人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樂毅卻認為是可能的。沒有人相信燕國的軍隊可以攻下齊國的都城,怎麼可能呢?但樂毅並不這樣看,他分析說:“齊王以伐宋之功而沾沾自喜,心驕氣傲,自以為智慧天下無雙,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廢黜賢良,信任諂諛,政令暴戾,百姓怨忿。如今我們剛擊破齊國的精銳部隊,如果乘勝追擊,民眾必然會起來造反,這樣一來,齊國是可以征服的。如果不乘勝追擊,日後齊王要是悔悟從前的過失,痛改前非,安撫百姓,那麼我們就無能為力了。”

三十年前,燕國亡於齊國之手;三十年後,樂毅要逆轉乾坤,一雪燕國之恥辱。

樂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不是逐城逐地爭奪,而是採取蛙跳戰術,大膽從齊國城池間穿插而過,直接向臨淄挺進。齊湣王並未意識到臨淄城面臨的危險,他顯然還自認為是強國中的強國,對戰場上的一系列失敗並沒有去深刻反思,也沒有從其他地方緊急調軍隊入援臨淄。當樂毅的軍隊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抵達臨淄城下時,齊湣王這才慌了。

樂毅一鼓作氣攻下臨淄城,齊湣王落荒而逃。攻陷臨淄的消息傳到燕國後,燕昭王欣喜若狂。燕昭王親自動身前往濟西,慰問前線官兵,設宴大慶。同時,封樂毅為“昌國君”,並授權他繼續指揮三軍將士,征服齊國的其他城邑。當初燕昭王伐齊時,肯定沒有想到竟然可以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

伐齊之戰的第一階段,即燕國出兵至攻克臨淄城,史書所敘頗詳。但到了第二階段,即樂毅如何逐一掃蕩齊軍據點,則史料缺乏。人們通常的印象是,樂毅僅僅花了數個月的時間便攻略齊國大部分的土地,僅剩下即墨、莒等幾座城池未能攻下,《資治通鑑》即是採納此說。然而此說令人狐疑不解,既然樂毅能在數月內征服齊國絕大多數土地,何以在之後五年的時間裡,不能攻克即墨與莒城呢?這似乎不能體現樂毅的水平吧。

筆者認為,樂毅並非是僅用數月就掃平齊國,而是用了五年時間,才擊破齊國絕大多數的反抗力量。其實在《史記》中的《樂毅列傳》中就寫得明白:“樂毅留循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倘若不是燕齊苦戰五年,那麼試想想,其他諸侯國能眼睜睜地看著燕國吞併齊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諸侯國之所以並不干涉樂毅,是因為在這五年裡,燕、齊仍在不斷地戰鬥,各國就樂得坐山看虎鬥,讓這兩個國家去相互消耗實力。

公元前279年,即燕國伐齊的第六年,齊國的土地多數已落入樂毅之手,他攻佔了七十餘城。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未被攻陷,即莒城與即墨。莒城是齊國政府所在地,即墨則是齊國東部最重要的軍事據點。

莒城與即墨的抵抗十分頑強。大約在公元前284年或283年,燕國兵團便發動對此二城的進攻,但耗時一年多也未能攻破。樂毅改變戰術,把軍隊駐紮在距離城池九里外的地方,監視兩城的一舉一動。在此後三年裡,燕軍也多次進攻,可仍然未有實質性進展。到了公元前279年,齊國其他軍事據點基本上都已淪陷,樂毅加大了對莒城與即墨的攻擊力度,他把右軍、前軍的主力調到莒城前線,把左軍、後軍的主力調到即墨前線。

齊國的形勢已是空前嚴峻,大的城池只剩下莒城與即墨,而這兩座城池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莒城與即墨是是齊“五都”中的二都。五都包括臨淄、高唐、平陸、即墨和莒,前三都已經淪陷。由於這兩座城池久攻不下,樂毅身上的壓力很大,於是他確立先集中力量攻克即墨的戰略方針,如此一來,即墨的生死,便直接關係到齊國的存亡。

在這個節骨眼上,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在當太子時,就與樂毅有過節,他懷疑樂毅久攻莒城/即墨兩城不克,實是故意放水,目的是想自立為齊王。於是,燕惠王撤掉樂毅總司令之職,派一位名叫騎劫的將領頂替樂毅,並召樂毅回燕。

樂毅知道自己被懷疑了,他沒回燕國,而是去了趙國。

樂毅伐齊之前,齊國與秦國並列為第一等強國,而燕國則是七雄中最末流的國家。以最弱國擊破最強國,這個奇蹟,只有樂毅做到了。後來諸葛亮想效法樂毅,以弱破強,但是他就做不到。在樂毅離開後,同樣還是那支軍隊,突然變得不會打仗似的,被齊國人大舉反撲,最終不得不徹底退出齊國。由此可見,樂毅的作用是何等之大。與後期四大名將相比,一點也不遜色。


君山話史


提起戰國的四大名將,相信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都是很熟悉的,這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他們每個人的戰績都是很輝煌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將領就不優秀,事實上,戰國時期的優秀將領是很多的,今天我們說的樂毅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經帶領燕國和其他幾個國家的聯軍奪走了齊國七十座城,在當時的名氣很大。

樂毅本來是趙國人,他從小就很聰明,還特別喜歡研究兵法,因此長大後就被人舉薦去當官。不過當時趙國情況很不妙,連國王都在行宮裡被人圍困餓死了,因此他就決定離開趙國,去投靠其他國家。恰好當時燕國被齊國打敗了,燕昭王一心想向齊國復仇,到處招攬人才,於是樂毅就來到了燕國。

他在燕國的時候,燕昭王對他十分客氣,因此他就被燕昭王打動了,留在了燕國。燕昭王也知道他十分有才能,對他十分重視,還讓他當了亞卿。

當時的齊國非常強大,不僅擊敗了燕國,還把楚國趙國這些強國給打敗了,因此齊湣王就很驕橫,得罪了不少人。燕昭王看到這種局面,覺得報仇的時機到了,於是他就找樂毅商量攻打齊國的事。當時的燕國是很弱小的,而齊國卻是有名的強國,於是樂毅就告訴燕昭王,攻打齊國不是不可以,但是最好要聯合其他國家來攻打齊國,不然單憑燕國一個國家的力量,無異於以卵擊石。

燕昭王覺得他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找到那些被齊國打敗的國家,商量著一起攻打齊國。因為燕國是發起這場戰爭的人,再加上樂毅又很有才華,所以最後就由樂毅指揮聯軍攻打齊國。

事實證明,燕昭王沒有看錯人,樂毅的確是一個軍事天才,他先是指揮聯軍打敗了齊國的主力,讓齊王不得不狼狽逃走,接著又帶著大軍深入齊國腹地,奪取齊國的那些城市。他帶著大軍在齊國打了足足五年的仗,佔領了齊國七十多座城市,在讓齊國損失慘重的同時,也讓燕昭王報仇雪恨了,而他也憑藉這一輝煌的戰績,成為了當時的名將。

可能有的朋友就會問,既然樂毅這麼厲害,為什麼他沒被選為戰國的四大名將呢?在小編看來,主要是因為樂毅這一仗是帶領的幾個國家的聯軍作戰,而戰國四大名將在打仗的時候都是帶著自己國家的軍隊作戰。因為當時是幾個國家聯合起來討伐齊國,所以就有人覺得,樂毅之所以戰績這麼輝煌,能拿下齊國這麼多城市,是聯軍的力量強的緣故,跟樂毅這個指揮的關係不大。在這些人看來,聯軍的實力在那裡,即使把樂毅換成另一個將軍,結果也不會差太多。

而且樂毅指揮的這次戰爭雖然打敗了齊國,讓燕昭王報仇雪恨了,但是卻並沒有改變燕國的國運,燕國仍然是那個弱小的國家。而四大名將都曾經靠戰爭改變了自己國家的命運,可以說是書寫了歷史。就說白起和王翦吧,他倆一直都在為秦國效力,為秦國統一天下出了很大的力氣,要是沒有他倆,說不定秦國就不能統一天下了。而廉頗和李牧則是一直替趙國打仗,幫助趙國抵禦秦國的進攻,如果沒有他倆的話,說不定趙國早就滅亡了。所以就歷史上的影響來說,樂毅也是稍微遜色於四大名將的。

再加上古人對忠誠看的很重,四大名將都是對國家忠心耿耿的那種人,從沒有過二心,而樂毅卻對個人利益看的比較重。他先是為了得到重用從趙國來到了燕國,後來被燕昭王猜忌,在燕國混不下去了,又重新回到了趙國。所以他從不會死忠於某個國家,而是看哪個國家的君主看重他,他就去投奔這個人。雖說我們也能理解這種行為,但是比起四大名將對國家的赤膽忠心來說,他的圓滑自然就落了下風,所以古人在評選戰國四大名將的時候,就沒把他選進去。

雖說樂毅沒被選進戰國四大名將,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打仗上沒四大名將厲害。小編覺得,如果樂毅帶著燕國的軍隊跟四大名將對戰的話,估計也是不會落於下風的,畢竟他可是能打敗如日中天的齊國,拿下齊國七十座城的人啊。

可惜燕國的實力實在是太弱了,無論是秦國還是趙國的實力都遠超燕國,所以樂毅最終還是沒能得到與四大名將正面對壘的機會,讓我們見識到他真正的實力。


無筆


樂毅,吳起都是戰國時代,戰國最出名,最能打仗的將領。樂毅,吳起的軍事能力也不比白起,廉頗,李牧,王翦的軍事能力弱。樂毅,吳起只所以,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因為沒有戰國四大名將的戰績,功勞大,樂毅攻齊,連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幾乎亡國。可是最後,功敗垂成,樂毅逃往趙國,燕國大敗,齊國奇蹟復國,樂毅一生努力覆之東流。吳起率魏軍攻打秦國,連下七城,幾十年讓秦國不敢東進。如果吳起繼續被重用幾年,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滅亡,後來就不可能統一中國了。可惜魏武候不信任他,他逃到楚國,一年之後,被楚國貴族射殺在楚王宮裡。吳起在魏國,與列國一生七十多場戰爭,六十多場全勝,其它十幾場不分勝負,沒有敗過。但是吳起未能真正滅亡一個國家。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南下幾乎滅亡楚國,北上長平之戰滅亡趙國,窮追猛打韓國和魏國,殲敵三四十萬人。白起一生殲滅100多萬軍隊以上,戰國其它名將,武臏,吳起,樂毅,李牧,廉頗,趙奢總數都沒有他一個人多,白起當戰國四大名將,當之無愧。李牧,迷惑匈奴進攻,全殲匈奴10多萬人。後來李牧,又在平陽之戰和肥之戰,全殲秦軍10多萬軍隊,大將桓齮怕被秦王殺害,逃去燕國。主將王翦,副將楊端和敗逃。戰國後期,東方六國只有李牧一人能打敗秦國軍隊,當選戰國四大名將,當之無愧。(而且李牧打敗過,另一個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王翦殲滅六國,幫助秦始皇統一中國,滅趙國,計殺李牧。滅楚國,項燕自殺。王翦兒子,大將王賁水淹大梁,滅魏國。攻易水,滅燕國和代國。帶領三十萬秦軍,不用一兵一卒,沒打一槍,沒放一箭,不戰而降,滅齊國,王翦也應該做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攻打齊國,又攻魏國,使趙國成為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長平之戰,廉頗雖然打不贏秦軍。但是如果當時不換掉廉頗,就不會有趙括四十多萬趙軍被殲滅的悲劇了。廉頗邯鄲之戰,守住了都城,當然最大功勞是魏無忌的。但是廉頗確實能防守,當時趙國都沒糧食了,遍地出現人和人的慘劇,要是換成別的將領,也許就守不住了。鄗代之戰,燕國趁長平之戰後,趙國男人幾乎全部死光的時候,派60萬燕兵,分兵兩路,大舉進攻趙國。廉頗,李牧手下只八萬人,也有人說,是十三萬,打敗了燕軍,廉頗被選為戰國四將之一。


茶山文哥


我們現在通常所指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將他們四個放在一起是出自《千字文》,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也是我們現在說的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那為什麼攻佔齊國70餘做城,差一點滅掉齊國的樂毅,不能位列其一呢? 原因很簡單:比起這四個人來說,他還是不夠格。

第一、 樂毅不如其他四個有名。

你看其他四個人,每個人都有許多故事,提起他們都知道。先說白起,白起戰國第一殺神 ,百戰百勝,長平之戰一戰消滅趙國精銳45萬,創造了戰國時代最大的殲滅戰。王翦幾乎參加了秦掃六合的全部大戰。李牧曾多次擊敗秦軍,李牧也因最後悲壯被害而讓人扼腕;廉頗則是憑藉著名的“負荊請罪”“廉頗老矣”等成語典故,以及長平之戰中被趙括替換導致全軍慘敗而為人熟知。而樂毅被人所知就是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最後卻也因為國君的不信任而功敗垂成。

第二 、 軍事戰績不如他們四個。

白起一生百戰百勝。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王翦幾乎參與了滅亡六國的所有大戰。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而李牧多次擊敗秦軍。肥之戰一舉打敗秦軍,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是憑藉這一戰國被封為武安君。廉頗也曾用八萬人大敗四十萬燕軍。長平之戰前期,採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


第三、白起他們四人的戰績,對歷史的影響也更大

戰國前期以爭霸為主,一戰的勝敗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興衰。而到了後期,各國之間的戰爭卻往滅國 這個方向走。所以後期的一場戰役的失敗往往是一個國家的滅亡,或者是影響整個天下的走向。比如白起征戰三十年,長平之戰一舉殲滅45萬人。這一戰之後,東方六國中唯一一個能抗衡秦國的趙國精銳部隊喪失殆盡,在秦國的統一戰爭中再也沒有有效的抵抗。正是因為這個人們才更容易記住這些對後世影響比較大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 戰國名將多出自秦趙兩國。王立群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四大名將必須是兩個條件,要麼是秦國的,要麼和秦國打過仗。

總結:樂毅之所以沒有位列四大名將不論是戰爭對後世的影響,還是戰役的多少還是名氣上相比其他四位都有所欠缺。其實在我看來樂毅擅長的不是軍事而是政治,在他的一生中政治佔了一大部分。所以戰國四大名將沒有樂毅的位子也就說的過去了


夫百說歷史


我是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約定俗成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白起和王翦,趙國李牧以及廉頗。

提問問的是樂毅為什麼沒有四大名將的份。

其實如果把這五人稍微分析一下答案應該就出來了。

首先,這五人當中,戰功最高的當屬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國官兵20幾萬,"殺神"的稱號不是白取的。白起尤其擅長野戰,正面交鋒猶如無人,也只有同時期的趙國廉頗才能利用城市據點防禦反擊才能抵禦。白起對敵心狠手辣,又能體恤下士,身先士卒,戰功赫赫,為秦滅六國,統一華夏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白起勇而殘暴,不修德政,最後被秦王賜死,不得善終。

白起

白起之後,秦國以王翦為主帥討伐東方六國,王翦與白起相比,勇而多謀,儘管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殘暴,情商很高,君臣和睦,急流勇退,得以安享晚年?他的主要戰功集中在滅楚國,滅趙國,滅韓國和魏國,基本上替秦國掃清了統一障礙。王翦一生鮮有敗績,直到遇到了他生命中的剋星,趙國名將李牧。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話廣為人知。在趙國國力微弱的情況下,廉頗能夠抵禦白起的強力進攻,證明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如果不是趙國換將,我相信按他的部署,趙國不會那麼快滅亡。


而到了李牧手中,趙國已經岌岌可危。此時李牧已經是東方六國中抵禦強秦唯一的希望,從抵禦匈奴的邊關回國,硬是將一手爛牌打成了同花順,戰勝了王翦,贏得了肥之戰的勝利。如果不是後來王翦使用反間計除掉李牧,可能歷史會改寫。所以有了"李牧不出,誰與爭鋒!"的感慨。

最後開說說樂毅,樂毅一生主要的對手就是征伐齊國,作為戰國末期最弱的燕國,感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燕國在樂毅的帶領下,產生了連克齊國72座城池的奇蹟,當然最後,樂毅有所考量,沒有一舉滅亡齊國,為了保持六國與秦國的戰略均勢以及同化齊國的民心,樂毅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但是最後被人冤枉,回國之後,招到燕惠王的排斥和加害,最後不得不逃亡魏國。最後,齊國在大將田單的帶領下,很短的時間內收復了丟掉的城池。



最後,燕惠王又不得不要求樂毅回來,但是被樂毅拒絕了,最後樂毅不再參軍議政,終老他鄉。

綜上所述,樂毅與前面四位相比,在軍事上不夠閃亮,軍事活動不多,最重要的是沒有滅國行動。以及像李牧一樣對於趙國猶如擎天一柱的作用。但並不是說樂毅比不上上面諸位,我覺得樂毅比白起和廉頗更有大局觀。不僅僅限於軍事,從他對伐齊勝利之後的處理態度,就說明他在政治和外交上更甚一籌,所以與其說最著名的戰將白起是罕見的將才,不如說樂毅更是一名帥才,能文也能武,軍事政治兩不誤,只可惜,歷史沒有給他過多的機會表現。單評伐齊畢竟缺乏說服力。

還有一點就是,樂毅情商很高,從他拒絕為報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伐齊,以及面對昏庸的燕昭王的虛情假意的解釋,決絕的態度可以看出。樂毅對入世和出世這兩碼事看的很透。進憂國憂民,退獨善其身,絕不愚忠,所以他能善終,而前面四位,除了王翦,都死於非命。

所以,我認為,四大名將主要是根據軍事方面來評的。而樂毅的評價應該和管仲一起,即"管樂"!突出的是治國和政治。

後來有一個仰慕樂毅的超級粉絲,實現了他的理想和抱負,修身齊國治天下!他就是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