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蜀到後來都不堪一擊?

鵬友程


魏蜀吳是三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它即使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的時代,同時也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時代,所以我經常會說生在盛世看亂世你只能看懂三分,好在經過長達百年的拉鋸後三家歸晉,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後期的吳蜀讓人感覺這麼弱呢,其實原因有三

一、內部矛盾激化

我們知道以劉備為代表和以孫權為代表的兩大勢力和曹魏是有區別的,孫權劉備都屬於外來勢力其內部結構本身就複雜,而且這種複雜的關係只能靠強力手腕壓制而不能完全融合,所以到了吳蜀後期這種長期的壓抑爆發了,所以我們與其說是曹魏擊垮了吳蜀不如說是他們自己內部先分崩離析了。

二、百姓思安

我們說經過百年的拉鋸,不斷的戰爭、不斷的苛捐雜稅,魏吳蜀三地的百姓都已經是身心疲憊人人思安思統一了,那誰能完成統一呢?大家都明白只有最強大的魏,所以在這種高度的人人厭戰的背景下何來的什麼戰鬥力呢?何來的復興漢室的信仰呢?何來的稱霸一方的雄心呢,這是原因之一

三、吳蜀君主問題

剛才我們分析了兩點來討論吳蜀勢微的原因,那吳蜀是不是不能維持三國鼎立的局勢了呢?能,但是要看各自君主的有多強的執政能力來力挽狂瀾,我們先來看蜀漢,蜀漢是後主劉禪執政時期,這個人呢有智而不善斷,我們通過蜀漢最後幾年我們會發現劉禪很聰明但是他不善與決斷偏聽偏信有點像袁紹,所以導致蜀漢滅亡,東吳孫皓呢,他是有智但不善持(堅持)有點像唐玄宗李隆基,而且他喜歡殺戮,所以這樣的人不可能保住江東基業。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吳蜀後來的弱是由上而下、由裡而外的弱,在我們惋惜這段歷史落下帷幕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慶幸,慶幸祖國山河重新統一、慶幸百姓不在流離失所、慶幸歷史的齒輪重新走向正規。喜歡的點點關注這裡是西廂奇談


西廂奇談


首先魏國所處的地勢就是有利於人才和經濟的補充,而鄧艾鑿險過無人之地直取蜀漢則是因為劉禪將本來諸葛亮生前留在那條小道的軍隊給撤走了。而蜀、吳也並非沒有了人才。

蜀國後期就有姜維,諸葛亮的次子諸葛瞻這種智勇雙全的將領,廖化、王平這種先鋒,而吳相對就多了一些不然怎麼能熬到魏國、蜀國都被滅後才被滅掉。吳國後期就有陸抗、鍾離牧、丁奉等傑出將領,甚至人才比魏國還要好。但為什麼吳在打仗時顯得不堪一擊呢?那就是因為當時吳的軍隊都不想打戰,因為已經很多年都沒有打過大戰,士氣不足,在加上吳的最後一位君主孫皓的濫殺無辜,昏庸無度。而且也厭戰所以才會顯得這麼不堪一擊。其實若是劉禪和孫皓當時都願意守那就一定能守住,可惜他們信心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