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的白麵關帝廟

關帝廟,在地載關外教場內,塑白麵關聖像,相傳為古剎,崇德八年敕建,其大門坊表賜額曰:“義高千古”。乾隆十九年御書:“靈護神京”匾額,恭懸大殿,歲時官給香燭。其一在天佑門外,一在城北二臺子,併為古剎。

——繆潤紱《陪京雜述》


瀋陽的白麵關帝廟

關帝廟


中國各個城市中關帝廟並不少見,而瀋陽地區的關帝廟尤多。考究起來,當與滿族信仰滿族和尚武精神有關,也與遼東人質而少文的性格相符。關公的精神和信仰深深植根於人們心中。一座關帝聖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的忠義教案;一尊關公聖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託。

查閱《瀋陽縣誌》僅瀋陽所屬的廟宇中就有關帝廟43座:

1、關帝廟:在德勝關外,清初建,康熙二年、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祠宇十二楹,主持道侶二

2、關帝廟:德勝關路西,乾隆三十八年建,主持火居道士一

3、關帝廟:天佑關風雨臺東北,康熙二十八年建,主持火居道士一

4、關帝廟:在城北寒坡嶺距城62裡,清康熙年建,日俄之役,毀於兵火

5、關帝廟:在城北二臺子距城八里,唐時建

6、關帝廟:在城北大窪距城二十里,清初建

7、關帝廟:在城北三窪距城三十里,清初建

8、關帝廟:在城北下二窪距城二十五里,清初建

9、關帝廟:在城北雙樓子距城三十里,清初建

10、關帝廟:在城北歪樹子距城三十里,清初建

11、關帝廟:在城北李岡屯距城二十五里,清初建

12、關帝廟:在城北觀音屯距城十五里,清初建

13、關帝廟:在城北文官屯距城二十里,清初建

14、關帝廟:在城北柳條湖距城五里,清初建

15、關帝廟:在城北北達營子距城二十五里,清初建

16、關帝廟:在城北柳岡屯距城二十五里,清初建

17、關帝廟:在城西寧官屯距城三十里,清初建

18、關帝廟:在城西小榆寔屯距城三十五里,清初建

19、關帝廟:在城西曹家臺距城四十五里,清初建

20、關帝廟:在城西大榆寔屯距城三十八里,清初建

21、關帝廟:在城西翟西堡距城四十三里,清初建

22、關帝廟:在城西土臺子距城四十五里,清初建

23、關帝廟:在城南韓城堡距城四十里,清初建

24、關帝廟:在城西攬軍屯距城十里,清初建

25、關帝廟:在城西黃桂屯距城十里,清初建

26、關帝廟:在城南官屯距城四十里,清初建

27、關帝廟:在城西得勝營子距城四十里,清初建

28、關帝廟:在城西南候家堡距城五十里,清初建

29、關帝廟:在城西南四臺子距城五十里,清初建

30、關帝廟:在城東南班家寨距城二十五里,清初建

31、關帝廟:在城東馬官橋距城十五里,清初建

32、關帝廟:在城北道樹子距城五十里,清初建

33、關帝廟:在城北張家堡距城五十五里

34、關帝廟:在城北七家子距城五十里

35、關帝廟:在城北偏臉子距城四十里

36、關帝廟:在城北四家子距城四十里

37、關帝廟:在城北孟家屯距城四十五里

38、關帝廟:在城北唐三家子距城四十五里

39、關帝廟:在城北高力屯距城四十五里

40、關帝廟:在城北鞘達屯距城四十五里

41、關帝廟:在城北九里溝子距城五十五里

42、關帝廟:在城北嶽士屯距城七十里

43、關帝廟:在城北六王屯距城六十里


瀋陽的白麵關帝廟

廟內景


相傳老汗王面貌似關壯穆,瀋陽及山海關一帶多建關帝廟,神像有塑白麵者,皆祀老汗王者也。蓋其時地猶屬明,而眾感其德,不敢私祀,乃公立關廟,以白麵為別,亦生祀之類也。得人之深如此,其興也不亦宜哉!瀋陽白麵關帝廟在城東,餘曾往觀,其像與太祖御容果同。《滿洲實錄圖》繪御容逼真,餘有摹本。

——金梁《光宣小記》

眾位看官,大家看過開頭《陪京雜述》或許都會存有疑問,如何將關公譽為“白麵關聖像”?我們熟識的關公形象即是臥蠶眉、丹鳳眼、面如重棗。孩提時我們就會唱“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關公怎麼可能為白臉?金梁這篇釋文,就為你揭開了這個謎團。

原來白麵關聖像指的是老罕王努爾哈赤,而紅臉指的是關公。之所以將努爾哈赤比為關公。一來努爾哈赤的臉型和關公有幾分相似,都是長方臉,所以儘量感慨說“其像與太祖御容果同”;二來爾哈赤的後期經歷系列戰事,與關羽佔荊州,圍攻樊城有異曲同工之處;三來努爾哈赤素來喜讀《三國演義》,甚至將《三國演義》作為兵法來看待,關公形象自是深入人心。如果按照金梁的說法,當時,瀋陽尚屬明朝之地,民眾不敢私立努爾哈赤之相,於是,以關公之像來代替,紅臉為關公,白臉為努爾哈赤。不過這隻能存疑備考,至於有無“眾感其德”之事,還是作者自己貼金附會,我覺得值得商榷。因為,後金時期,遼東之地滿漢矛盾很大,遼東漢民的逃亡、抗爭在各地,特別是在遼陽一帶持續不斷。努爾哈赤經常告誡下屬:“(吃東西)注意尼堪(漢人)糧物放毒。”“行走時警惕,不要陷入尼堪的網羅中。”由此看,努爾哈赤是提心吊膽過日子,“眾感其德”之事不敢妄同。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遼東人特別是滿族人對關公是十分崇拜的。舉兩則例子:一是在瀋陽故宮核心區域清寧宮大祭中,一天要舉行三次祭祀,早上祭祀關公、如來和觀音,晚上和夜裡分兩次祭祀祖先和遊牧民族的諸神。二是在瀋陽古城中央座標點,也有人稱之為“太極”之處的中心廟,供奉的正是關公。1625年後金遷都瀋陽城後,努爾哈赤即選定城裡最中心的位置供奉關公,並請人寫了“忠義千秋”四字金匾掛在廟內。三是清朝歷代皇帝對關公也是十分推崇。順治帝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帝又傳旨加封關羽的父親為成忠公、祖父為裕昌公、曾祖父為光昭公。光緒年間對關公的封號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一共26個字,而權傾天下五十年的慈禧太后的封號也不過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一共25個字。由此可見關公在滿人心中的地位。

省北八里二臺子村,有一關帝廟,曰觀泉寺。不知建自何時,傳者謂唐室增修。考金遼時,渾河之水,曾由寺前東流,故此寺名為觀泉寺雲。

——《東北古蹟遺聞續篇》


瀋陽的白麵關帝廟

老廟


瀋陽二臺子關帝古剎護國寺(關帝廟)位於瀋陽市東陵區前進鄉二臺子村。據《瀋陽縣誌》記載“瀋陽北二臺子關帝古剎距城八里唐時建”佔地面積三千三百一十八平方米,關帝古剎地處山坡之上,廟宇建築別具一格,綠樹掩映,清靜幽靜,頗有幾分神秘色彩。《盛京通志》亦稱“城北二臺子關帝廟系名剎”。自唐時建廟以來,歷代皆有修善增設,至文革前古剁仍保持完整,文革中拆毀。

關於二臺子關帝廟,有兩則掌故,錄以備考。

“二臺子唱戲頭一刀”。明崇禎年間,三年災荒,洪水、乾旱、蝗蟲、民不聊生,李自成帥民起義,明朝即將瓦解,此時遼東地區也是乾旱無雨,當地士紳為祈告求雨,隨告知百姓萬民於五月十三關公單刀赴會與百姓萬民,在廟前祈告未雨,為了慶祝這一日子,當地士紳請來戲班子,搭臺子唱戲,當唱到關公斬蔡陽武打一場,突見關羽舉起木刀向蔡陽砍去,歷史奇事發生了,蔡陽的頭真的被關羽斬下。當時轟動一時為二臺子關帝廟留下了“二臺子唱戲頭一刀”之說,流傳很廣,從那以後在關帝廟前再也不敢唱關公斬將戲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佔領了北大營。日軍到處燒殺擄掠,途經關帝古剎護國寺,見護國寺,合煙繚繞,很是紅火,他們衝進寺內抓起大枚手榴彈,先後扔進正殿馬殿、均未爆炸。日本兵大吃一驚,頓說此寺靈驗不敢再破壞關帝古剎寺,還叩頭焚香祈禱。此事傳出後很多日本兵也來關帝古剎上香,每年的舊曆四月十八日,日本關東軍兵工廠的日本人來此焚香祈禱,後來又在兵工廠內供奉起關公神像。

有廟就有碑。現在可考的關帝廟碑有八塊,分別是康熙28年立於盛京天佑門外關帝廟、乾隆7年西關門外關帝廟、道光七年天佑門外關帝廟、同治5年外攘門外關帝廟、光緒8年康家屯關帝廟、光緒28年新民前當鋪關帝廟、偽康德十二年鐵西攬軍屯關帝廟、偽康德十二年鐵西攬軍屯關帝廟移建委員會。

現擇其重點,考入如下:

小南門外關帝廟碑文。盛京天佑門外立廟,不知何代始,開創於某氏,落成於某年。碑既缺而勿詳詢之故,老亦無足述者。惟我朝天命乙丑年駙馬佟公重建碑碣,巍然尚存屈指口之干支已易六十矣。丹之輝煌者剝且落矣,椽桷之崇宏者傾圮矣,且規模亦隘甚殊不足,以壯都會之觀況。盛京為本朝發祥之地,他如觀音閣寺剎無不煥然鼎新,獨是帝君一廟,雖香火猶存而數十年來重修之舉,竟無議及者,誠如是也。口上二是有六年,晉人陳禹、曹天貴等起而議之,遂毅然而力任厥事首,曰拓其制次則庀材次則鳩工雨雪勿間也,寒暑勿撤也,匝歲而告成。憶前此之剝落者今則輝煌在目焉,前此之傾且圮者,今者崇宏在望焉。且受拜者有基祀者有壯哉乎。今而後可與盛京共奠無疆矣。

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知承德縣事口江南典試丁已戊午文武兩闈同考試官福清張可立薰沐拜撰

康熙二十八年歲乙巳夏四月立

西關邊門關帝廟碑文。沈城西關邊門外帝君廟之所由建也抑又念口口口口火不生活。遼東人戶日就稠密而自晉中來者口居士之口口口留都亦號苦寒之域,市廛鱗次,煙相接向,非有神功為之默佑......於雍正九年會同集議一誠有於關帝廟西殿正中裝塑火德真君神像,每逢聖誕獻戲三臺敬焉時。

主持祭口山陰弟子尹淦薰沐頓首拜撰並書

乾隆七年九月日立

天佑門外重修關帝廟碑文。天佑門外關帝廟自明嘉靖中以迄我朝,成毀相尋,新舊屢易,而代更年湮,猶可指而識之…….可以壽世歷久而不渝者惟金石最堅。然識嘉慶十五年碑記尚不能免韌灰之,虞況殿宇屹燃,瓦礫覆之。雖四梵之神通不禁,六丁之風雨則多,歷年所隨時勢之變遷而奄忽改觀其需人力以永之者為尤急維時興土木施淹沒使昔之屢焉。。。。。將關帝之聖武神威垂於不朽而後人之經營締造亦引於勿替則繼續之功,寧有終窮哉。故為文以記其事,作於前繼後,並前後之捐資以裹厥事者皆可考而知枚以舉也。斯亦鼓舞人心之最切者也,君子曰是可以勸善者矣故志之。直隸樂邑弟子癝生左遇隆沐手撰,山西太原府谷邑弟子賈肇基沐手丹書,蓋會經理人等公立。

大清道光七年歲次丁亥荷月吉旦

盛京外攘門外關帝廟碑文。盛京外攘郭西舊有帝君古剎一所,始與創建之年迭次補修之。歲有碑額可稽口於道光二十年曾經先師通志。咸豐元年,法弟、心德二次募化,公助資材,補修工程雖竣,施主姓名未彰,而師與弟相繼圓寂。僧接理主持夙夜思維,究屬闕事,今又二十口年。所有口樓大殿穿堂,馬殿山門,鐘鼓二樓,前後配廡,神祠,碑亭,風吹雨淋,多有殘破,瓦片脫落,椽口精朽,恐至坍塌,目觀心傷,恨力綿薄,爰率法嗣,輩叩化貴官紳士,各行商賈,集腋成裘,共勸善事。就期脫落者,重修頭停槽朽者更換木料,油飾彩畫一律見新,並立旗杆二對,門外石柵周圍碑樓一座

盛京戶部員外郎告休明倫代撰書丹,住持僧心口督口石工長髮石鋪撰

大清同治五年立

新民市前當鋪關帝廟碑記碑文。關帝廟村舊有關帝廟一座,始建於前朝失傳年月,僅知重新大修於國朝康熙二十七年,屈指來二百一十八年。期間碎修小補者,幾經善人。乃工程浩大,樓殿層層,日久年深,凋零至甚。時遇庚子中秋,俄人兀至滿地,干戈賊勢猖狂,流離失所。因之我輩四十二屯,合會聯團,各保身家,寓兵於農,眾志如一。先焚香於關聖帝君駕前,皆曰保我會平安,誓重修廟宇。由是乎戰無不勝,事無不詳,廬墓田園得保護,士農工商得安居…….深蒙聖神默佑之功德,非人力所能為也。所以我輩等秉良心償夙願,廟宇重修復新修觀音閣一座,倉房三間,寺前調太平河一道,河中修萬善橋,三空今者,工程告竣。

蓋會人名開列於後,生員王秉拴

總辦會事藍翎五品頂戴高鴻聲、劉佔山,監工人李芳春、高恩波、高恩印並撰文書丹

大清光緒二十八年九月敬立

奉天市鐵西區關帝廟碑碑文。溯康德二年我攬軍屯遷徙之初,廟基與學田購之康德十二年乙酉三月十三日立,奉天市鐵西區關帝廟移建委員會委員長雍百川、曹仁卿、鄭子東率同全體委員薰沐敬立

奉天市鐵西區關帝廟碑碑文。廟堂建於清康熙年間,廟貌莊嚴,神靈赫耀,久為市民所崇仰。滿洲建國於康德鐵西區關帝廟亦在比遷之列,於康德四年十月成立關帝廟移建委員會,公推口鐵西區長兼委員長第四五六期雍百川、曹仁卿、鄭子東均任委員長。委員代表本會名義,呈請民生部建立關帝廟於鐵西區。康德八年八月八日,蒙指口八號,面積四千二百三十平方米。康德九年二月二十日,蒙警察廳予以建築口坊石獅、石碑等項。四月間庀材鳩工,開始建築。五月間,本會公聘磁化觀口口口鐘鼓二樓、山門牌樓等落成,塑神像六十四尊,舉行開光典禮。翌年春,本口口口關係......完成者計正殿三楹,祀關帝前殿三楹,祀呂祖東口口口楹,曰功德祠右三楹,曰萬仙堂前東廊三楹,曰招待室西三楹,曰講經堂口口口瓦房六間,水井一眼,香亭六座,石獅、旗杆、蛟碑各一對,全部下水道…….

康德十二年乙酉五月十三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