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什麼樣的孩子最招人喜歡呢?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懂事?乖巧?聽話?我相信這些肯定榜上有名吧。

但孩子具有這些特質時,真的一定是好事嗎?

去年的一件事,就讓我對此有了全新的看法。

有一天,閨蜜帶著倆娃來我家做客,我特地拿出進口的櫻桃款待他們。

她女兒小米吃完後,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盤子裡的最後一顆。她看看媽媽,又看了看我,欲言又止。

我問她:“是不是還想吃一顆?”她頓時羞紅了臉,半晌才點點頭。

正當我要把櫻桃給她吃時,弟弟衝過來大喊:“我要!我要!”

閨蜜馬上安慰女兒:“小米懂事,給弟弟吃吧!媽媽以後再給你買。”

儘管小米心裡很不願意,但她還是使勁咬了咬嘴唇,痴痴地看了眼櫻桃後,乖巧地讓給了弟弟。

看到這一幕,閨蜜直誇女兒真懂事,就像個小大人。

可說實話,我不敢保證,後來孩子吃到媽媽補償的櫻桃時,會感覺有多甜。

但多年以後,她一定會記得,當初為了讓出心愛的櫻桃,心裡頭有多苦。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你要懂事,才是好孩子。”彷彿孩子越懂事,越能夠得到父母的愛。

可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很多時候,正因為“懂事這個標籤,讓孩子不得不過早學會謙讓和隱忍,進而被迫成熟與長大,留下一生都難以磨滅的遺憾。

在《奇葩說》裡,肖驍的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

“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記得之前,馬伊琍就曾表示,後悔以前對於女兒愛馬採用嚴厲教育,強迫孩子變得“懂事”。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有一次,愛馬從幼兒園放學回來後,傷心地告訴馬伊琍,她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玩過家家時,媽媽和寶寶的角色本應輪流當,可是,有的孩子只想當媽媽,還逼愛馬一直當寶寶,她心裡感覺很不舒服。

即便如此,她也不敢表現出不情願,因為她深知:懂事的孩子要以“大局為重”,如果不屈就,那麼遊戲就不能繼續下去,所以她懂事的去扮演“寶寶”的角色。

馬伊琍看到愛馬的舉動後,像是被當頭打了一棒,愕然了。

她聯想到平時女兒表達自己的意願時,稍有不恰當,就會狠狠教訓她:“你太讓我失望了,一點兒都不懂事。”

導致後來,只要馬伊琍說話大聲一點,女兒就會立刻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為了讓媽媽滿意,年幼的愛馬總是小心翼翼,硬是把自己偽裝成一副“懂事”的樣子,不敢說不,不敢反抗。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馬伊琍終於開始自省。

後來為了鼓勵愛馬,馬伊琍花了整整個兩個月的時間,每天與女兒溝通疏導,終於讓她遵循自己的內心,講出那句“我不願意”。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當孩子習慣把所有的想法都憋在心裡之後;做任何事只要不給別人添麻煩,再難也要死扛;繼而過於在乎他人的感受和評價,從而放低自己。

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會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即使知道也不敢主動索取,因為他們必須“聽話”,讓別人開心滿意。

由此可見,懂事的孩子,往往為了討好別人,就不知不覺忽略自己,甚至最終失去了自我。

記得《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曾說過這樣的話,讓我每次想起來都會鼻尖一酸。

在節目中,女孩勇敢走上天台,對臺下的爸爸說:

爸爸,我知道你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來關心我、陪我。我知道是因為我很懂事,你對我很放心。但是,我很討厭這種懂事!”

接著孩子停頓了下,鼓足勇氣,含著眼淚對爸爸大喊:

“我才十三歲,我還是個孩子,希望你多關心關心我!”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看到這裡,網友們紛紛表示:“懂事的孩子,最讓人心疼。”

孩子能夠成熟懂事當然是好事,起碼這樣的他們會讓我們省心很多。

但我們總是隻關注到結果,卻忘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除了收穫到“懂事”和“成熟”,往往還會嚐盡“委屈”和“傷心”。

而這些負面情緒累積得深了,懂事就變成了“壞事”,也就成了孩子心底扎得最深的那根刺,每次想起都隱隱作痛。

試問,你真的想擁有一個“懂事”“聽話”,但並不快樂的孩子嗎?

武志紅曾說過:“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同時,有心理學家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隨著不斷長大,他們展現出的問題就越多。

1994年12月8日下午,在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舉行著文藝表演。

表演中,燈光過熱引發大火。劇場中的孩子們本能地想逃,一名官員卻命令道:“學生們不要動!讓領導先走!”

於是,有些孩子儘管身體想逃,“懂事”的本能還是讓他們喪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真的一動不動。

但不久,火勢便蔓延到四周,唯一的逃生之路早已被熊熊火焰堵住。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就這樣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一個失去孩子的家長在鏡頭前痛哭:“孩子太聽話了,那些不聽話的孩子都跑出來了!”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因為太聽話,288名花兒般的孩子,被禁錮了應有的判斷力,賠上了年輕的生命;而那些不肯乖乖聽話,執意違反上級指令的孩子,卻早早逃出火場,保住了性命。

可歸根到底,那些聽話的孩子只是習慣了遵守大人們的指令,尤其是那些“權威”命令,結果卻讓生命在大火中戛然而止……

看到這,我們還能說出“要聽話,才是好孩子”這種話嗎?

我們教育孩子聽話,是希望以此規範他們不做壞事,但為什麼最終“訓練”出來的,卻是一個只會盲目聽從,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思考能力的傀儡?

我想作為家長,想要的所謂“懂事”,必然不是孩子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的“偽懂事”。

我們更希望的是,他們既具有同理心,能站在父母或者他人的角度,體諒別人的難處,但同時又能勇敢地做自己,大膽地自由表達。

而教會孩子把握這其中的那個度,就需要我們掌握些技巧了。

一、正視自己的情緒,學會正確拒絕

國外有個媽媽帶兒子去公園玩,當孩子擺弄著新玩具時,一群小孩圍了上來,甚至有人想直接拿他的玩具。

她的兒子嚇壞了,不知所措地看向媽媽。

這時,媽媽說了一句話:“你如果不願意,就對大家說‘不’。你不想,就要學會拒絕。”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而這個媽媽的做法,在 Twitter 上獲得了 20 多萬的點贊,大家紛紛稱讚這樣既保護了孩子,又教會他正視自己的內心,學會拒絕。

當然,拒絕並不是一味去反擊他人,還要注意說話方式,語氣不要太沖,不讓別人感到尷尬,自己也不會感到愧疚。

比如有人要搶自己的玩具,告訴他:“不行,我現在也想玩,等一會我玩好了可以借你玩”。

比如自己很喜歡的書,不想借給別人,就明確告訴他:“我也很喜歡這本書,所以不捨得借給別人。但我能告訴你在哪裡可以買。”

別讓孩子為了“假裝懂事”,而一再委屈自己。懂得正確說“不”的孩子,往往會更幸福!

二、讓孩子自由選擇,教會他承擔後果

我們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之談,讓孩子少走彎路錯路,所以當孩子跟我們意見相悖時,習慣性說“聽我的”。

可是,從小聽慣了父母意見的孩子,註定是成不了大器的。

所以,不妨先告訴孩子這麼做可能的後果,再交由他們自己做最後的決定。

就像之前伊能靜的兒子學畫學累了,想要放棄時,她沒有要求孩子必須堅持,而是告訴他:

“那你就不要畫了。我讓你選擇,這個人生是你的,你負全責。

神給每個人一樣的天賦,有人願意付出百分之百還心存感激,有人只願意努力百分之二十還喊累,收回這個天賦的人從來不是神,而是你自己。”

思考了一夜後,孩子決定繼續堅持學畫,並給到伊能靜一張紙條:

“神給了你種子,但開花要靠你自己。”

288名“聽話”的孩子們,錯過了最佳的逃生時機,葬身火海


伊能靜兒子的畫作

其實,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總是都很聽話。他們也會有反對的意見,但同時也知道心存溫暖,不會惡意拒絕,令人難堪。

而當孩子從父母那裡明白什麼叫“被尊重”,假以時日,他們才能向我們、向整個社會回饋更多的“尊重”與“理解”。

再說了,我們深愛孩子,就是愛他們的一切,當然也就允許他們有反對的聲音了。

所以啊,愛孩子這件事,真心沒必要與懂不懂事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