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苟且的“窗口”,盡是“詩和遠方”


又見,苟且的“窗口”,盡是“詩和遠方”


最近,我國很多企業和民間機構紛紛向其他國家進行了物資援助。

有意思的是,在這些物資上到處可見的寄語

“千里同好,堅於金石”“青山一道,同擔風雨”“人心齊,泰山移”……

有的是詩句,有的是名言

一行行簡短而真摯的文字背後,是中國投桃報李的情誼,也是和世界各國共同戰“疫”的堅定決心。

就在最近,阿里創始人馬雲接連援助了伊朗、意大利、西班牙、美國和非洲。

在援助伊朗時,他寫到“萬里尚為鄰,相扶無遠近。”

這兩句改寫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的詩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這些物資上書寫著的詩詞和名言,非常的用心,也非常的走心。

詩詞是紅色

那是愛國的紅色,是豪邁的紅色。

陸游雖為一介文人,但是心繫祖國,情繫民生,他曾慨嘆“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辛棄疾文武全才,有膽有識,一生奔波勞碌為家國,他曾激昂道”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

文天祥為敵所俘,但寧死不屈,鐵骨錚錚,他曾憤然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詩詞是藍色,

是那種細膩婉約的藍色。

李清照一代才女,腹有詩書氣自華,她曾低吟“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晏殊一生富貴,卻也是心有憾事,中藏惆悵,他曾淺唱”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杜牧一生風流,調侃老友都免不了幾分細膩,他曾寫”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每讀到這些詩詞,似乎走進夢裡水鄉,多情啊,柔美啊。

詩詞也是綠色的,

那是自然的綠色,是瀟灑的綠色。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幾經波折,卻是曠達樂觀,他曾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李白生性天真爛漫,從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他曾長聲大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陶淵明志在歸隱,不為五斗米折腰,他曾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每讀到這詩詞,總有一種悠然自得在心頭

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高曉松的這一名句,觸動了很多70後、80後的心靈,成為了網絡著名雞湯文。

所謂的“苟且”,就是現實中的你,盡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酸甜苦辣鹹,喜怒哀樂怨。

但是,“詩和遠方”很文藝,小清新、大波範,是理想中你。

詩和遠方是人生奮鬥的動力,苟且的生活是我們活在當下的姿態,不也是自己的另一面信仰嗎!

只要你苟且生活過得充實,精彩!同時,始終懷著“詩和遠方”並逐夢前行,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