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很多研究施耐庵的專家並沒有從其著作本身入手,透過文本信息探尋《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筆者通過不斷的細讀文本,解析《水滸傳》細節中的諸多疑點,發現這部奇書之所以十分奇特,是因為它隱藏了大量的歷史真實。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這些歷史真實,涉及北宋、元朝與明朝,其中,重點是北宋與大明兩個朝代。北宋的歷史當時已經有《宋史》等參閱史料,足可為施耐庵寫書提供歷史支撐。而明朝卻沒有歷史史料可供寫作參考,《水滸傳》中所隱藏的大量明朝初期的歷史真實,就有可能是作者親身經歷了。

因而,關於施耐庵,我認為現在網上的詞條所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錯誤的。首先,此人不是“施彥端”​,施耐庵絕對不可與“彥端”劃等號。從《水滸傳》涉及的大量文史資料及宮廷秘聞來看,“施耐庵”極有可能是一個與史官身份很接近的朝廷官員,或者是翰林院“待詔”之類的學者文人。這一點,似乎與金瓶梅的作者一樣,可能是出自宮廷寫手。

其次,施耐庵不可能​死於洪武三年。《水滸傳》中很多隱伏暗喻,都能證明此人至少活到了明成祖永樂初年。

本文所要講述的這段《水滸傳》故事,就能佐證我所講的這兩點:施耐庵絕不會是隱居在江蘇興化白駒場(鎮)的施彥端,他不可能閱讀到如此浩繁的歷史資料,尤其是難以得到剛剛編纂完成的《宋史》。第二點,假若“施耐庵”死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絕不可能寫到與明成祖“靖難之役”相關的故事。

這段故事,就是“鎮三山大鬧青州道”。這段總共涉及三回書的故事看似平常,但卻隱喻了大明王朝一段秘史。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神秘的清風山

卻說宋江在孔家莊與武松分手,孤身一人往投清風寨花榮。這一天,宋江錯過了宿頭,在一片密林裡被清風山巡山嘍囉抓到了山上。

宋江被綁在清風山草廳的將軍柱上,偷眼觀看了剛剛睡醒的山大王和兩個副寨主。這個情節中,有一個非常值得留意的細節,講的是清風山“四下裡都是木柵,當中一座草廳,廳上放著三把虎皮交椅,後面有百十間草房。”這個山寨,大概是《水滸傳》中最寒酸的強盜窩了,桃花山李忠、周通很小氣,施耐庵也沒寫他們住的是草廳、草房。原來,施耐庵是著意寫這一筆,這裡的山大王就是一群貨真價實的草寇。那麼,這三個草頭大王又是誰呢?

書中寫道,清風山三個草頭王中領頭的是錦毛虎燕順,第二個是矮腳虎王英,第三個是白麵郎君鄭天壽。這三人長相雖然很有差異,但卻在穿著打扮上有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頭上都裹著一條紅絹帕。頭一個出來的燕順,施耐庵是這樣描述其裝束的:“頭上綰著鵝梨角兒,一條紅絹帕裹著,身上披著一領棗紅紵絲衲襖,便來坐在當中虎皮交椅上。”

第二個出場的矮腳虎王英,施耐庵卻沒有交代他頭上裹著什麼,但從鄭天壽的描述中,也可以判斷王英的頭上的裝束與燕順一樣。施耐庵說鄭天壽:“瘦長膀闊,清秀模樣,也裹著頂絳紅頭巾。”這句話,是承接王英往下寫的,為避免重複,用一個“也”字點明,這三個草頭王的頭上都有一幅紅絹帕裹頭。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施耐庵這樣寫,非常明顯是在隱喻“紅巾軍”。朱元璋早年投奔郭子興,而郭子興就是劉福通紅巾軍麾下的江淮地區紅巾軍領袖。這一處描寫,與“楔子”洪太尉誤走妖魔中的隱寫是一樣的,都是以“朱”、“紅”隱喻大明王朝。而且,清風山的大頭領燕順,也是在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故事中出場亮相過一回。

當年,洪太尉奉旨到龍虎山去詔請嗣漢張天師,前往汴京城祈禳瘟疫。洪太尉帶著聖旨、提著香爐上了龍虎山,行不多遠,便遇到了一隻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這個大老虎一直被認為是少華山二寨主跳澗虎陳達。其實,書中並沒有寫這隻老虎善於跳躍,沒有“跳澗”的細節描寫。但是,施耐庵非常明確的說,這隻老虎是一隻“錦毛虎”。錦毛虎是誰?清風山大寨主燕順!

那麼,錦毛虎為什麼就是燕順,而不是王順、張順,王二麻子順呢?因為,燕順暗喻的就是曾經被朱元璋冊封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施耐庵寫書尊重歷史,也十分的客觀,以清風山的“紅巾”表述自己的觀點,燕王這一輩人才是朱元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是兩代“紅巾軍”。

錦毛虎姓燕,矮腳虎姓王,組合起來就是“燕王”。而鄭天壽以南方後鼻韻母含混的讀音來直解,大約就是“真天授”,清風山三個大王的姓名組合起來,就是“燕王真天授”,是天授神權的一種縮寫與隱寫。如果再深入一步,把這幾個人的姓名全部直譯出來,大概就是:燕王英雄真天授。而其中的“順”字,應當是施耐庵認為,燕王得天授神權,大明王朝就順了。

為何如此解讀呢?難道真有道理嗎?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鎮不住三山的鎮三山

此時的燕順,還只是個草頭王,在草廳裡稱王稱霸,在草房裡享受著山大王級別的待遇。這太符合歷史真實了,燕王在北京封地面臨削藩,十分低調,雖然貴為親王,卻不敢擁有豪華的宮殿,而且要時常裝病裝瘋,活得不像個親王的樣子。

從《水滸傳》文本故事中,似乎可以讀出清風山為之所以這般寒酸,恐怕與青州府兵馬都監黃信有關。這個黃信出場時,彷彿威風八面,綽號“鎮三山”,鎮壓著桃花山、二龍山、清風山。其他兩座山寨被黃信鎮著倒也不足為奇,二龍山上可是有魯智深、楊志兩大高手,施耐庵說黃信都能鎮著,這人可真是非同小可。

清風山實力絕對比不上二龍山,燕順當然是老虎也得趴著,過著結廬在山林的苦逼日子。但是,後來的故事中,施耐庵又把鎮三山黃信寫得一錢不值,是一個徒有虛名的“鎮三山”。

話說清風寨知寨在老婆的慫恿下,恩將仇報,把宋江當做強盜捉了。因宋江是花榮的客人,小李廣當然不答應,要找劉高講理。劉高自知不是花榮對手,也正好趁此機會排擠同僚,試圖以私通強賊的罪名捉拿花榮。但是,劉高是個文官,害怕花榮動武,於是,便請來了青州兵馬都監黃信。鎮三山到了清風寨,設計捉了花榮,與宋江一道打入囚車。

黃信雖然做了劉高的幫兇,但卻很是公道,花榮請求看在同僚的份上,不要去掉身上的官服。自己還有分辨的機會。黃信答應道:“這一件容易,便依著你。就叫劉知寨一同去州里折辯明白,休要枉害人性命。”

這一處細節描寫,同樣體現了歷史真實。究竟是怎麼回事,下文便有分解。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書中寫道:“話說那黃信上馬,手中橫著這口喪門劍(緊要處)”,與劉高一道,押著宋江、花榮前往青州府,交給慕容知府處置。這一行人走到清風山附近林子裡時,只聽得當當的二三十面大鑼一齊響起來:

只見林子四邊,齊齊的分過三五百個小嘍囉來,一個個身長力壯,都是面惡眼兇,頭裹紅巾,身穿衲襖,腰懸利劍,手執長槍,早把一行人圍住。

果然是“紅巾軍”殺到了,中間是錦毛虎燕順,上首是矮腳虎王英,下首是白麵郎君鄭天壽,三個草頭大王一起攔住去路,要劫囚車。黃信一見,也不膽怯,挺喪門劍力戰三位頭領。書中交代,黃信奮力在馬上鬥了十合,怎地當得他三個住。

黃信打不贏這三個人,並不是一般的打不過,黃信自己估摸了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覺得再打下去,“怕吃他三個拿了,壞了名聲”,於是,一騎馬率先脫離戰場,逃往青州去了。

這一戰,施耐庵把黃信寫得很不堪,反襯了“鎮三山”綽號不過是唬人的。幸虧黃信遇到的不是二龍山人馬,不然,還真的吃他拿了。無論魯智深、楊志,還是後來上山(此時可能已經上山)的武松,都有把握拿了黃信。

看來,施耐庵的本意說的是相反的意思,黃信根本就無法鎮住三山。那麼,施耐庵寫這樣一個人物,到底又是為什麼呢?從後來黃信打仗無能的表現來看,有他不多,無他不少啊。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黃信到底是誰

很多讀者,甚至是研究《水滸傳》的專家認為,施耐庵寫這樣一個角色,應當是一處敗筆。而且,對在大排名時,黃信領銜小驃騎,力壓病尉遲孫立頗不服氣。其實,施耐庵寫書絕無敗筆破綻,也絕對不會寫無用之人,黃信如此表現,必定有其深刻的含義。

我們首先回到“洪太尉誤走妖魔”這回書中,來找一找黃信的影子吧。

眾所周知,江西龍虎山誤走妖魔的人是洪太尉,洪太尉姓洪,叫做“洪信”,偏偏鎮三山就叫“黃信”,其中是不是有聯繫呢?

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洪太尉與朱武隱喻的是朱洪武,那麼,黃信則是“皇信”,乃是皇帝的印信的隱喻。皇帝的印信大多用在詔書上,也就是說,黃信的身上隱藏著大明王朝一段與詔令有關的秘史。到底是一件怎麼的事情,且讓我們從黃信的兵器開始講起。

黃信所用的兵器,也是梁山上的獨一份,名叫“喪門劍”。劍,是一件自古冷兵器時代最常用的兵器,也曾經鍛造過很多名劍。但是,“喪門劍”到底是一把怎樣的劍,不得而知,在《水滸傳》之前,恐怕還找不出以“喪門”來命名的劍。那麼,施耐庵把黃信的兵器叫做“喪門劍”,也肯定不是隨意胡亂的就這樣命名了,其中應當有所含義。

且說朱元璋坐天下之後,於洪武元年正月,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朱標為人厚道,對兄弟們甚是友愛,在諸王當中威望很高,能夠鎮得住所有藩王。但是,天不假壽,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標病逝。朱標死後,按禮律應當在朱標的兄弟當中選拔一位皇位繼承人。但是,朱元璋一反禮律,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的時候,“立皇孫允炆為皇太孫”。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回看“洪太尉誤走妖魔”這段故事,洪信之所以在龍虎山上遇見“錦毛虎”,說的就是朱洪武立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這件事。朱允炆出生於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生肖屬蛇。也就是說,洪太尉在龍虎山上遇到的白花大蛇,原來暗喻的是建文帝。

因為朱允炆做了皇帝,明朝又陷入戰亂之中。施耐庵在《水滸傳》開篇就講到結束五代戰亂,是天下太平的開始,朱洪武立皇太孫,挑起了後來的靖難之役,與趙匡胤結束戰亂,迎來天下太平形成鮮明對照。

燕王對此非常不服,在朱允炆嚴厲的削藩的策略之下,終於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發起靖難之役。經過四年殘酷的拼殺。朱棣攻佔南京,建文帝生死不明。即便如傳說的那樣,建文帝逃了出去,朱標這一脈也是遭遇了“喪門”之禍——這就是喪門劍的隱喻。

施耐庵認為,洪太尉放走妖魔,導致天下大亂。朱洪武當初若立燕王這一輩人(當然,燕王是最佳人選),便是順天意之事。而立朱允炆為皇帝,則是大明王朝放出了妖魔。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黃信之所以顯得很無能,實際上施耐庵是寫了一個“死朱標”。朱標生前對兄弟十分仁愛,總是替朱棣他們遮風擋雨,在朱元璋面前盡力保護闖了禍的各路藩王。因而,朱標確實能夠“鎮三山”。史家評價,朱標應當是歷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太子之一。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根本沒有辦法鎮住叔叔輩的藩王,登基後,便以削藩的手段,試圖鞏固自己的皇權。到頭來正如《水滸傳》寫黃信那樣,哪座山頭都鎮不住,“鎮三山”反倒成了笑話。

“三”,可以實指桃花山、二龍山、清風山,也有為數眾多的虛指。朱元璋洪武三年時,總共封了九個兒子為藩王,恰是三的倍數。

施耐庵在介紹清風山頭領時,特意寫到了燕順是“販羊馬客人出身”。朱標出生於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生肖屬羊。在太子朱標的保護下,朱棣等人沒有受到太多的打壓。朱標死後,“燕順”便“消折了本錢,流落在綠林叢內打劫”,不僅藩王位置難保,還隨時面臨生命的威脅。

這樣的隱喻在《水滸傳》中不止一處,比如,魯智深吃狗肉,暗喻宋徽宗是屬狗的,施耐庵以此抨擊宋徽宗“革佛詔”對佛教的壓制甚至摧殘。

那麼,鎮三山黃與清風山的草頭王隱喻了大明王朝這件事,是不是就此打住,施耐庵便沒再寫下文了呢?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梁山地煞系列中隱藏的奧秘

很多讀者對病尉遲孫立被排在七十二地煞第三名很不服氣,但卻沒能給出十分令人信服的緣由。綠野老道通過解讀“朱洪武”的隱喻,似乎也得到一條答案,孫立之所以排在朱武、黃信之後,是施耐庵擺明了要揭露朱洪武“誤走妖魔”這段歷史。

按照《大宋宣和遺事》、龔開《宋江三十六人畫贊》的藍本,病尉遲孫立都是梁山三十六人名單中的一員。施耐庵以龔開的藍本人物名單為主要依據,從《大宋宣和遺事》三十六人中調入豹子頭林沖進入天罡系列,將孫立下放到地煞之中,並且,連領銜小驃騎的職務都沒撈著。為何是這樣呢?

地煞第一位是神機軍師朱武,此人在施耐庵筆下就是個不善智謀,不通陣法的不文不武之人,他身上的“神機”原來是與朱元璋相關的一段明朝秘史。第二位,上文已經講到,便是隱喻朱標“喪門”的鎮三山黃信。假如按照這個排名,則是大明王朝兩代君主了。雖然朱標沒能當上皇帝,但朱允炆還是給他上了皇帝的尊號:孝康皇帝,廟號興宗。那麼,下一位就該排到朱允炆了。所以,孫立代表的就是建文帝——“孫立”。

既如此,孫立不僅得進入地煞系列,而且也只能排在第三位了。試想,孫子怎麼能排在爺爺之前呢,何況,當中還有一個“黃信”呢?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事情到此還沒有完,接下來的排名更有意思。孫立往下一位就是醜郡馬宣贊,此人高度疑似朱元璋的駙馬,曾經與明成祖對峙的梅殷。明史記載,朱元璋因為年事已高,便叮囑梅殷輔佐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明史·寧國公主傳》附《梅殷傳》中寫道:

燕兵破何福軍,執諸將平安等,遣使假道於殷, 以進香為名。殷答曰:“進香,皇考有禁,不遵者為不孝。”王大怒,復書言: “今興兵誅君側惡,天命有歸,非人所能阻。”殷割使者耳鼻縱之,曰:“留汝口 為殿下言君臣大義。”王為氣沮。

這段記載,是不是朱元璋駙馬向朱棣“宣戰”呢?

宣贊之後,就是“郝思文”。郝思文綽號井木犴,恕綠野老道愚鈍,迄今尚未破譯這個綽號有何隱喻。但是,郝思文諧音“好思文”卻是有道理的。建文帝不知所蹤,無論是朱棣還是支持朱允炆的人,都會思念建文帝,而且,朱棣還特別的思念。張廷玉在《明史·恭閔帝本紀》中這樣交代建文帝的下落: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明史·鄭和傳》中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說的大概就是“好思文”這件事。

《水滸傳》沒有敗筆、廢筆,每一處都是施耐庵精心設計,大有寓意。對於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行列,以明代歷史解讀,應當是最具說服力的。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水滸傳》中有關的隱喻

明成祖沒有搜尋到建文帝,但卻於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冬十月“盜殺駙馬都尉梅殷”,逐漸完成了對靖難之役反對派的清洗。《梅殷傳》中對“盜殺”二字做了詳細的註解,說的是梅殷上朝時,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將梅殷擠下了笪橋,梅駙馬都尉溺水而死。而明成祖對外宣稱,梅殷是自己落水而亡的。

假若施耐庵的《水滸傳》能夠全本流傳至今,恐怕宣贊就是這個死法。不過,在“宋江遇九天玄女”這回書中,卻是寫到了一個細節,講的是宋江被兩個青衣女童吸引觀看九天玄女廟中“二龍相戲”的場景。宋江往下一看,見到了“二龍戲水”。還沒等宋江反應過來,兩個青衣女童便把他推下了石橋。

這一處,施耐庵用的是“一擊雙鳴”的手法,既隱喻了北宋王朝的滅亡,又揭露了大明王朝的“二龍相戲”,爭奪皇權的歷史。在大明王朝“二龍相戲”的歷史中,諸如梅殷這樣的“落水”者,恐怕不在少數。綠野老道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講到,宋江潯陽樓題寫反詩,其中“敢笑黃巢不丈夫”、“血染潯陽江口”也是在隱喻宋徽宗、宋欽宗爭奪帝權的同時,隱寫大明王朝那一場死傷慘重的靖難之役。

上文講到,黃信兵器“喪門劍”意味著朱標、朱允炆這一脈的“喪門”之禍,而宋江的“出籍”,也是在隱喻這件事情。

卻說宋江殺了閻婆惜,乘唐牛兒纏住閻婆之機,迅速逃回家中。閻婆不服,大鬧鄆城縣,咆哮公堂。鄆城縣令無奈,只得派兵去宋家村捉人。這撥公人到了宋江家中後,宋太公說道:

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說他不從。因此,老漢數年前,本縣官長處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漢戶內人數。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宋太公所講的宋江“出籍”,閻婆根本就相信,認為是宋江父子玩的把戲。從文本故事看,閻婆講得十分在理,宋太公父子搞鬼搞神,其實宋江根本就沒有出籍,與家中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繫。當時的宋江,就是藏在家中的地窨子裡。何況,宋江早就有“孝義黑三郎”的美名,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又何來的“自小忤逆”呢?

文本不合理處,往往隱藏著深意。施耐庵有關“出籍”的寫法,實際上也是一箭雙鵰,隱射了北宋及大明王朝兩段歷史。

綠野老道此前說過,宋徽宗、宋欽宗父子都死在了五國城。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宋徽宗去世。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牛車載著宋徽宗的遺骸到達臨安,被安葬在永固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會稽),而北宋及南宋皇室祖陵都不在此地。

宋欽宗則於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六月,被金國皇帝完顏亮命令去和82歲的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比賽馬球。天祚帝精於騎射,乘機逃跑,被亂箭射死。宋欽宗因為體弱,騎術不精而摔下馬來,被馬亂踐而亡。直到紹興三十一年時,宋欽宗的死訊才傳到臨安。據說,宋欽宗死後,金人把他葬在了鞏義,這倒是入了祖陵了。但欽宗客死他鄉,落得的下場與他的父親宋徽宗是沒有區別的。

北宋兩代亡國之帝都“出籍”了,而大明王朝的朱標、朱允炆父子,也在“二龍相戲”中喪門出籍。朱棣登基後,立即廢掉朱標的皇帝尊號,改為懿文太子。朱允炆也被逐出大明天子行列,歷時四年的建文年號被併入洪武年號之中,這也就是朱元璋實際在位三十一年,洪武年號卻有三十五年的緣故。


孫立為何被打入地煞系列 只因鎮三山黃信排名地煞第二大有寓意


施耐庵的《水滸傳》涉及了大明王朝的歷史,尤其是在後幾十回書中將把前七十回中隱伏的伏線逐一照應,因而,極有可能寫到與明成祖相關的事情。於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腰斬水滸”公案就此引發。那麼,同是涉及大明王朝秘史的兩段故事,為何“誤走妖魔”被保留下來,而七十回書之後的故事又被“腰斬”了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但也很複雜。簡單的原因是“施耐庵”秉筆直書,隱喻“朱洪武”事是說朱元璋立皇太孫這件事做錯了,燕王輩的繼承皇位才“順”。寫到七十回之後的故事時,又照實揭露了“靖難之役”其實就是朱棣的奪位之戰,以黃巢的故事譏諷燕王。《水滸傳》成書於明成祖永樂年間,保留對自己有利的,刪除對自己不利的,這件事情,明成祖沒有少幹。《明實錄》都篡改了,何況一部以史諷政的話本小說。

複雜之處在於,這個“施耐庵”到底是誰?在浩瀚的明史人物中,假如能夠找到“施耐庵”,《水滸傳》的一切疑案便昭然若揭了。大概,“施耐庵”與蘭陵笑笑生一樣,將永遠沉默在浩若煙海的史冊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