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嘉皇貴妃的確來自朝鮮,為什麼今天的韓國人幾乎隻字不提,是不知道嗎?

澹奕


淑嘉皇貴妃是乾隆時期的皇貴妃,她生於1713年,死於1755年,出生於金佳氏。開始的時候是內務府的包衣,後改為金佳氏。在滿清時代不少嬪妃都出自內務府包衣,本來是奴隸,因為被主子看中,最終雞犬升天。

淑嘉皇貴妃在乾隆皇帝還是阿哥的時候就跟隨了他,算是寶親王府的嫡系人物了。乾隆即位後,開始封她為貴人,很快又晉級嘉嬪、嘉妃、嘉貴妃。她給乾隆皇帝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四皇子永珹,八皇子永璇,九皇子因為夭折還沒有取名字,十一皇子永瑆,要知道乾隆一共也就十七個兒子,所以由此看出她是非常得寵的。而且十一皇子永瑆還一度被乾隆皇帝看好,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乾隆二十年病逝,被追封為皇貴妃。

皇貴妃是後宮中僅次於皇后的存在,可見淑嘉皇貴妃的地位很高。而且淑嘉皇貴妃據說是朝鮮人,朝鮮既然在滿清後宮中有這麼一個大人物,為何沒有見他們來攀親。要知道,元順帝的奇皇后是高麗人,所以韓國一直叨唸著這件事情,把這當做是無上光榮。雖然淑嘉皇貴妃地位上似乎略遜於奇皇后,但是地位還是相當尊貴的,為何不見韓國人來提起這件事情,甚至如果不是專門研究這段歷史的,還壓根不知道這件事情。

韓國人為什麼不願意提淑嘉皇貴妃呢?仔細查一查蘇家皇貴妃的來歷就明白了,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當時滿清還是後金的時候,曾經進攻並打敗了朝鮮,而且還抓了一些朝鮮的人作為奴隸到後金。這件事對朝鮮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恥辱,所以韓國人不願意提這件事。金佳氏的祖先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雖然幾百年之後,他的子孫後代中終於有人發達了。但是當年的往事對於韓國人來說始終不是什麼好事,被人們認為是喪權辱國,所以韓國人不願意提。而奇皇后不同,奇皇后好歹是通過正當途徑進的官,最後登上皇后的。

話說在滿清時代,這種包衣好才出生的,最後出人頭地的還不少。後來繼位的十五阿哥永琰的母親魏佳氏事實上也是內務府的包衣出身,在雍正年間權傾朝野的年羹堯也是。所以在滿清電視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大名鼎鼎的大人物都自稱奴才,可見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韓國人連端午節都敢直稱是自己家的節日,如此寸土必爭的國家,又怎麼可能放過一點點榮譽,以此來鍍金呢?所以淑嘉皇貴妃被乾隆寵愛的半輩子,韓國人卻是一點都不主動提起,只能說是淑嘉皇貴妃對於韓國人來說是恥辱,不堪提起。

淑嘉皇貴妃的真正嶄露頭角,應該是在《如懿傳》中大火,由辛芷蕾扮演。淑嘉皇貴妃原本是內務府的包衣奴才,算是乾隆在府邸之時的妾室。相比於後期上位的令妃,淑嘉皇貴妃也是受寵一時。乾隆在位期間,為乾隆誕下四個兒子,其中一個早夭。而最為有名的便是十一皇子永腥,這可是十五皇子永琰稱帝的最大阻礙。

而乾隆作為歷史上最為長壽的帝王,底下眾多皇子的壽命都無法與之相比。若不是乾隆活了89歲,也輪不到嘉慶帝上位。而永琰能夠稱帝的其中一個原因,還要歸功於十一皇子太過聰明,但是很明顯乾隆不願意放權。相比於永腥,永琰更好掌握。所以淑嘉皇貴妃就差那麼一點便是皇太后了。

但是如此的殊榮,韓國人顯然並不想要。甚至還想要篡改歷史書,將淑嘉皇貴妃的母族從中除名。中國人都在正面對歷史,無論是榮寵還是屈辱,但是韓國人不是這樣。

大清還沒有入關之時,明朝尚在。但是天下局勢早已經成了定局,大清遲早會稱霸江山。但是當時朝鮮不識時務,想要趁中國處於一片混亂之中,趁機牟取暴利。皇太極為了解決後方,先率兵把朝鮮一鍋端了。後方安定之後,皇太極為了束縛朝鮮,將不少人質擄去後金。而這其中,便有淑嘉皇貴妃的祖輩。

這俘虜自然是無法與滿清的貴族相比的,高官厚祿也是與他們無緣的。所以這也說明了,淑嘉皇貴妃最開始是內務府的包衣奴才出身。

雖說後期有了三位皇子傍身,也算是高枕無憂,金佳氏這一門也算是名聲顯赫。但是韓國人並不認同,被大清俘虜仍然是他們的恥辱。

再者,雖說俘虜過得有滋有潤,但是在韓國方認為,被俘虜卻一心侍奉帝王,甚至還生活得有滋有潤。這對於韓國來說是一個極大的侮辱,更不可能去提起,來以此為榮。或許韓國方面也保持著中國文人的氣節,這俘虜忘了自己祖先是誰,根在哪裡,甚至還認賊作父,怎麼可能高興的將其記載在史書中?


最後,這淑嘉皇貴妃怎麼說也算是是今日朝鮮的人物,和韓國關係倒是逐漸生疏。何況淑嘉皇貴妃的生母可能早已經不是當日逃亡的朝鮮人,與他們的關係更加不可能親切。這樣一來,韓國人更加不可能提起。本就是與自己相差十萬八千里的人物,怎麼可能浪費紙筆記載在韓國的史書中。

所以無論是親疏差別還是榮辱,韓國人可是一點也不想提起。


小鎮月明


淑嘉皇貴妃祖上確實來自朝鮮半島,但今天的韓國對於那段臣服於清朝的歷史深感恥辱,根本不願提及

淑嘉皇貴妃,本姓金,父親金三保,祖上是確實是朝鮮人義州人,其先祖在1627年的丁卯之役時被清軍俘虜,淪為八旗包衣(奴隸的意思),隸屬漢軍旗。

丁卯之役是清軍首次入侵朝鮮,此戰的首要目的是為了瓦解朝鮮與明朝的同盟國,解除清軍的後顧之憂。其次當時清朝國內(當時還叫後金)天災不斷,國內物價飛漲,饑荒四起,皇太極也希望從朝鮮哪裡奪取一些糧食。最後,由於不堪女真人壓迫,許多遼東漢人紛紛逃往朝鮮,這造成了清國國內勞動力短缺,清朝多次要求朝鮮返還逃人被拒,這也是清軍入侵朝鮮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韓國出品了許多抗擊清軍入侵的電影)

此戰朝鮮慘敗,清軍從朝鮮掠奪了大量人口為奴,淑嘉皇貴妃的先祖金三達禮與兄弟新達禮、音達禮、季達禮在此時被清軍掠走,之後便投降了清廷。

目前清代官方史料對於金家的記載並不詳細,只知道金家在從龍入關後混得還不錯,淑嘉皇貴妃的父親金三保擁有世管佐領的世襲職位。

淑嘉皇貴妃出生於康熙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雍正年間入侍乾隆帝潛邸為格格(格格在清代不僅是指皇族女性,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在乾隆繼位後的第二年,金氏被晉封為嘉嬪。乾隆四年,嘉嬪生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到乾隆六年,晉封為嘉妃。

乾隆十一年,嘉嬪生皇八子愛新覺羅·永璇。乾隆十三年又晉封為嘉貴妃。

乾隆十三年嘉貴妃生皇九子。乾隆十七年又生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

乾隆二十年嘉貴妃病逝,享年42歲。(嘉妃畫像)

縱觀嘉貴妃的一生,她一共為乾隆生育有四子,乾隆對她還是非常喜愛。在她去世後,乾隆又追加她為皇貴妃,這個稱號僅次於皇后,級別已經是非常尊崇了,可見金氏在乾隆心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如懿傳中的金玉妍就是以淑嘉皇貴妃為原型,但在真實的歷史中,淑嘉皇貴妃沒有那麼狠毒和不堪,她的結局也是挺不錯的)

乾隆這個人是非常愛屋及烏的,例如他一生中最喜歡的女人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對此他對富察家族非常偏愛。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恆和侄子福康安都備受乾隆器重,甚至得以封郡王!

在清代,除了清初的三個漢人異姓王(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和蒙古王公之外,王爵只封宗室皇族,唯有傅恆和福康安例外。

而對於淑嘉皇貴妃的家族,乾隆皇帝也是很照顧的,淑嘉皇貴妃的金簡就曾擔任過內務府主事、內務府員外郎、總管內務府大臣、四庫全書處副總裁、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工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要職。

據來華覲見的朝鮮使團記載,金簡當時在清廷中的地位很高,是乾隆皇帝眼前的紅人。而由於自己祖上本為朝鮮人,金簡對朝鮮使團也多有幫助。 在前來祝賀乾隆八十大壽的朝鮮使節徐浩修就曾感謝金簡“前後效勞於我國事甚多”。從朝鮮人的記載來看,當時朝鮮人對於金家還是比較感激的。

到嘉慶年間,乾隆時期的寵妃慧賢皇貴妃(高家)和淑嘉皇貴妃(金家)都被抬旗,高家被抬入鑲黃旗滿洲(八旗之首),金家被抬入正黃旗滿洲,這兩個家族從此變成滿洲人。而金家也奉旨改姓為“金佳氏”。

不過對於今天的韓國而言,對於這個曾經顯赫的朝鮮家族並不願意過多攀附,因為韓國人打心底裡是看不起清朝的,當年朝鮮王國臣服於清朝也是迫於無奈。

在清軍入侵朝鮮的過程中,朝鮮境內一片生靈塗炭,大量百姓被八旗掠奪為奴,以至於戰後朝鮮政府又花了大把金錢從清國贖回被俘的百姓。朝鮮人私底下經常稱呼清朝皇帝為“胡皇”,不願意承認清廷的正統性,所以說對於在清國擔任要職的金家也不願意過多提及。


千佛山車神


淑嘉皇貴妃並非來自朝鮮,她雖有朝鮮人的血脈,但是血脈也是十分稀薄了,畢竟她祖上投降於清朝時,距離現在已過了百年的時間。



當然,不管如何,淑嘉皇貴妃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朝鮮人吧,類似於現在的華人。

那麼按理說,以韓國人那種全宇宙都屬於他們的尿性,作為曾經大清皇帝的皇貴妃,一個僅此於皇后的妃嬪,淑嘉皇貴妃應該是會被韓國人大肆宣揚的啊!可是為何好像韓國人卻並沒有如此做呢?



其實很簡單,淑嘉皇貴妃對於韓國人來說更多不是榮耀,而是恥辱。

淑嘉皇貴妃的祖上是朝鮮義州人,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所載,淑嘉皇貴妃之兄金簡是正黃旗包衣人金三達禮的曾孫,而金三達禮與兄弟新達禮、音達禮、季達禮均為朝鮮義州人,四兄弟在1627年金朝“丁卯之役”(朝鮮稱“丁卯胡亂”)時,投降於後金,並在後金入侵朝鮮時候作為引路人,替後金帶路。



因此,說白了淑嘉皇貴妃的祖上就是名副其實的“朝奸”,他們為後金買命,出賣自己的國家,出賣自己的同袍,替敵人殘害自己的族人,這等人自然是現如今的韓國人所不能容忍的。畢竟想想看,誰會為“朝奸”的後人宣傳呢?讓她出名,不就等於丟自己國家的臉嗎?

再者,韓國人可不承認自己曾經被清朝打敗,一直是聲稱自己成功抵禦住清朝的入侵的,所以如果承認淑嘉皇貴妃的身份,不就是承認自己曾經被清朝打敗過嗎?畢竟她的祖上就是帶領著後金軍隊攻克朝鮮的一座又一座城池。所以韓國人肯定是不會承認她的身份的。



最後,最重要的是,韓國的整個文人社會對清朝都有種鄙視的意思,在他們的眼裡清朝就是蠻夷,他們可是華夏文明的傳承者。而且,當時明朝滅亡,朝鮮內部可是依然還沿用著崇禎年號200餘年的時間,這就早已說明朝鮮對於清朝的不認同。



所以就是這麼一個對清朝不屑,又鄙視的韓國社會,你說他們怎麼會去宣傳一個蠻夷皇帝的妃子呢?


澳古說歷史


準確地說,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並不是韓國人!因為大韓民國是在二戰之後才正式建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中國境內掛牌,那也是一九一九年的事了……即便是傀儡政權大韓帝國,也是晚清時期才出現的,彼時金佳氏早已入土百年有餘了!那麼,金佳氏算李氏朝鮮人嗎?同樣不算!



金佳氏的祖上的確是李氏朝鮮人,但是早在清太宗皇太極發動第一次對朝戰爭(朝鮮稱丁卯胡亂)之時,彼時還姓金氏的金佳氏家族便成為了後金軍隊的俘虜。後來,清王朝將被俘、歸附的朝鮮人編入了八旗序列,編成了多個包衣牛錄,金佳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員。金佳氏出生時,其家族被編入上三旗的包衣牛錄已經將近百年了,金佳氏家族也早已成為了清王朝的在編子民,與李氏朝鮮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



這就好比現在的美籍華裔,他們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輩移民美國,經過一代、二代甚至幾代的繁衍之後,這些美國土生土長的美籍華裔被稱為“香蕉人”——黃皮白心,早已經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了。試問,美國前駐華大使駱家輝能算中國人嗎?顯然不能算!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維護的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利益,與中國無關!金佳氏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套用現在的話說,金佳氏是清籍李氏朝鮮裔,但絕對不是李氏朝鮮人,更加不是什麼韓國人!



至於說今天的韓國人對金佳氏隻字不提這個問題,原因不難理解。首先,金佳氏家族入籍清王朝並不是李氏朝鮮的光榮史,相反是李氏朝鮮“喪權辱國”的象徵!李氏朝鮮被後金、清王朝兩次進攻,國王全家被打得跑到江華島上避難。最後,李氏朝鮮不得已改換門庭,正式向清王朝納貢、稱臣,成為了清王朝的外藩。



其次,二戰之後,無論是現在朝鮮還是韓國,民族主義盛行,去中國化是最明顯的外在表現。朝鮮和韓國廢除漢字、改用李氏朝鮮世宗創制的彥文等等等等,無一不是在刻意與中國切割、劃清界限,韓國人又怎麼可能去提及這段有損大韓民國臉面的歷史呢?沒說金佳氏家族是韓國人民派來解救乾隆帝、解救清王朝的就不錯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知道這段歷史還是在前幾年韓國電視劇奇皇后裡看到的,當時特別喜歡河智苑扮演的阿孃,所以就好奇查了那段歷史。在歷史上奇皇后並不是如電視劇說的那樣,相反擔得起紅顏禍水這個詞,元順帝的皇后也並不是如電視劇演的那般心腸歹毒,相反得到了不少人的讚譽。奇皇后得到元順帝寵幸之後特別仇恨當初把她送來當宮女的高麗大王,所以就挑唆皇帝,攻打高麗,高麗王朝為此遭受重創。不僅如此,奇皇后還和宦官樸不花勾結,樸不花好像並不是真正的太監,兩人早有私情。生下順帝的兒子愛猷實理達臘之後,元朝退往蒙古,北元建立,元朝滅亡。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韓國人對這位皇后隻字不提吧。


千尋15490142


以下觀點是通過電視劇瞭解和推測來得出的!

韓國🇰🇷,我們都知道以前,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無論在文化,經濟各個方面都是依賴那時的泱泱大中華地區的,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由內地搬致韓國地區的!如果往前推個幾百年的話,也許每個韓國人都有一箇中國的親戚,他們的血液中會有中國人的血統!



近代,由於歷史原因,原本一國的韓國和朝鮮分成了兩個國家,而中國選擇了朝鮮來支持了,感覺站到了韓國的對立面,這就拉開了兩個國家的距離。韓國的歷史幾乎和古代中國是相通的,他們的歷史沒有中華地區那麼厚重,所以他們現在只要是中國的文化遺產都覺得是他們的,是他們發明的!特別是在20世紀末韓國經濟騰飛之後,他們一直致力於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有歷史的,和中國沒多大關係的,沒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放棄了漢字的使用!



淑嘉皇貴妃是藩屬國進貢到清朝的美女,如果韓國人承認或者經常提起的話就是承認古代是中國的藩屬國,與他們一直的提法相悖了!


歷史聊聊號


淑嘉皇貴妃不是來自朝鮮。她是朝鮮族的中國人,在旗的。

朝鮮族不是朝鮮人,這就像回族人不是阿拉伯人一樣清楚。清朝連漢人都不能做皇妃,別說外國人了。滿清和朝鮮從未通婚,清宮裡沒有朝鮮皇妃,明朝皇宮裡才有。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出自內務府漢軍旗包衣,原姓金氏。她的祖先是朝鮮的將領,清太宗皇太極天聰元年丁卯之役,因戰敗被俘被充入包衣,也就是滿族人的奴隸。這是淑嘉皇貴妃出生近一百年前的事情了。在漢軍旗,朝鮮族包衣很少,他們和漢族漢軍旗是可以通婚的。幾代人下來,和朝鮮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如意傳》說淑嘉皇貴妃是“朝鮮貢女”,這是那明朝的制度講清朝的事情。這片子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就屬於瞎胡編,你可以把它和《甄嬛傳》一樣看成是架空歷史的故事,硬套上清朝的人物而已。

它第一集一上來,皇子選秀,在這邊落選了上那邊選,我就沒再看下去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沒有?皇子的老婆自己選?那還有王法沒有了?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淑嘉皇貴妃的出身寒微,提她的話,韓國人不會覺得有面子

索羅豁滿洲,亦稱高麗佐領,是內三旗包衣佐領的一種,由後金或清朝初期自朝鮮而來的歸附人丁組成,隸屬於清朝內務府。

包衣源於滿族早期的包衣阿哈制度(包衣意為家,阿哈意為奴,即家奴),最初包衣作為八旗成員的一部分被編入包衣牛錄,後來皇屬包衣牛錄規範成為服務於宮廷的機構,也就是內務府。


對比其他進入元明宮廷的朝鮮美女們,幾乎都是貴族出身

元順帝的奇皇后,是高麗王朝總部散郎奇子敖之女。

明成祖的恭獻賢妃,永樂七年朝鮮王朝進貢美女之首,本籍是新羅王室後裔安東權氏;韓麗妃,她的侄女是朝鮮昭惠王后;任順妃是朝鮮仁寧府左尹任添年之女;呂婕妤是朝鮮護軍呂貴真之女;另外還有李昭儀、崔美人等,雖不可考,但想來出身必然不差。


你覺得韓國人會怎樣選擇?

一邊是貴族家的千金,被大國皇室迎娶為妻妾(朝鮮貢女的行為,很自然地會作為集體出嫁)。

一邊是被擄掠到中國,或是因生計而投奔中華的奴隸家的篷門姑娘,自幼侍奉未來的君主,後來扶搖而上。

反差實在很大。

其實如果韓國人能夠正視歷史,認真挖掘一下淑嘉妃的故事,還是可以拍出一部好劇的。

當然,不提淑嘉妃,還有一層意思。

因為韓國人從內心對清朝統治的不認同。

(關於此點可以關注我之前的回答:韓國洪水衝出一塊漢文石碑,為何卻讓韓國人感到恥辱?)


附:淑嘉妃生平

原姓金氏,在皇四子弘曆成婚前很可能已隨侍其身邊。雍正十三年九月,弘曆登極,是為乾隆帝,封金氏為金貴人。長蘆巡鹽御史三保曾奏請進京,並且叩謁梓宮。乾隆帝則在三保奏摺上墨批,告誡金貴人的戚屬要為國盡忠,不要因金貴人在宮中而有任何恃恩之念。

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十一日,詔封金貴人為嬪。內閣典籍廳為金氏晉封為嬪所擬的字樣有“令、婉、嘉、粹”四字,乾隆帝從中選擇了嘉字,金貴人由是成為嘉嬪。同年十二月初四日正式冊封。

乾隆四年(1739年)正月十四日卯時,生皇四子永珹。乾隆六年(1741年)二月十三日,奉皇太后懿旨,冊封為嘉妃。同年二月十六日,長蘆鹽政、武備院卿金三保為嘉嬪奉旨冊立為妃而上了一道謝恩折,內容中提到嘉妃是為其長女。

乾隆十一年(1746年)七月十五日午時,生皇八子永璇。

乾隆十三年(1748年) 七月初一日,乾隆帝因嘉妃將要臨盤而詔封其為貴妃;七月初九日亥時,生皇九子。乾隆十四年(1749年)四月初五日,正式冊封為嘉貴妃。

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月初七日辰時,生皇十一子永瑆,七月二十五日,舉行了嘉貴妃四十千秋慶典,按例恩賜物品八十一件。

乾隆二十年 (1755年) 十一月十五日,嘉貴妃金氏薨逝*,享年四十三歲。翌日,乾隆帝追封其為皇貴妃,十一月十七日,賜諡為淑嘉皇貴妃,棺槨暫安於東直門外靜安莊殯宮。

(注:據祭文所述,金氏是死於疢疾,即因高溫或體溫不正常地上升而引起的疾病,有可能為中暑、熱衰竭等。)

嘉慶四年三月,淑嘉皇貴妃之家族抬入正黃旗滿洲旗分,姓氏亦滿化,是為金佳氏。




萬里長空夜未央


原因很簡單,韓國人如此為的就是擺脫“中華文化圈”。其實一直以來,韓國人一直注重於用自己的傳統文化凝聚人心,但“中華文化圈”的亞文化地位讓他們一直如鯁在喉,因此就有了近年來“世界的就是韓國的”現象。由此可見,韓國人的“自卑心理”是很重的,不斷的拋棄文化,強佔文化成了韓國如今的主流思想。

好了,迴歸正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韓國人為什麼幾乎對淑嘉皇貴妃隻字不提。

淑嘉皇貴妃來自朝鮮,故地並不在韓國境內,韓國人有理由不承認

淑嘉皇貴妃本姓為“金”,而非“金佳氏”,只是在進入乾隆潛邸之後才被賜“金佳氏”。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淑嘉皇貴妃的祖上均為朝鮮義州人,她的祖上是在1627年金入侵朝鮮後歸順而來的,後來融入滿族序列,因此淑嘉皇貴妃屬於朝鮮人。

金佳氏入宮後為乾隆生下了好幾位皇子,為了表示恩寵,後來乾隆帝命令朝鮮修葺淑嘉皇貴妃在義州的祖墳,立神道碑,但因為義州現在地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所以保存狀況不得而知。

淑嘉皇貴妃出身卑微,韓國人不願提及

前面我們說到,淑嘉皇貴妃的曾祖是後金入侵朝鮮後,歸順後金的一批人,雖然後來隸屬於滿洲序列,但是隻是包衣。

而包衣則是清朝八旗組織內的一種領屬制度,也就是古代封建主僕制度的延續。包衣是滿語booi的音譯,boo在滿語中是“家”的意思,i是虛詞,合起來就是“家裡的”意思,在滿族中包衣是一種身份,說白了就是奴僕。

“金氏”出身奴僕,雖然後來深受皇恩,扶搖直上,但“奴僕出身”終究是羞恥,因此韓國人並不願意承認也正常。

點一點關注,每天讀新鮮的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