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孔子"忠恕之道"的深刻內涵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出處】《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起來。”曾參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鑑賞】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忠恕之道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仁”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儒家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強調的是個人對人對己的根本道理。在本章中,曾子將孔子的仁學思想歸結為忠恕之道,其本身就有著深遠的意義。他不僅指明瞭人與人之間相處時的基本道德準則,也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意義。可以說,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道。

在孔子的眼中,忠恕之道既是一種溝師的原則,也是一種限制性的原則,而且,溝通是建立在限制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比方說,孔子在後面提到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體現的就是這種關係。

在過去,人們只要一談到“忠”,大多會狹隘地理解為忠於君主或忠於國家。其實,“忠”更強調內心的真誠,並且其內涵也要豐富得多。某種程度上說,“忠”涉及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方說,與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親相愛,對自己的職業盡忠職守,對他人託付之事竭盡全力等,就是“忠”在感情、生活、事業等方面的體現。對此,可以簡單地歸結為一個人應盡的基本責任和義務。

至於“恕”,就是將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成人之美和寬容。在一般情況下,對於自己親近和尊敬的人,我們很容易關懷寬容他們。可是,對方若是陌生,或是自己憎恨的人時,還能做到寬容嗎?若是還能做到的話,那就說明你已具備了“行仁”的資格。當然了,寬容並不是無限制的,它也是有底線的,否則無度的寬容就會演變成縱容,到時候再想收場就有難度了。

那麼,具體怎樣做才符合“忠恕之道”呢?在確定自己要做的事符合“仁”的原則後,不管是自己要做的,還是承諾別人的,都忠實於內心的想法,全心全意,竭盡全力做好:自己喜歡的,要考慮別人是否也會喜歡,自己討厭的,要考慮到別人是否也會討厭,如此推而廣之,運用到實際的人際交往之中,對他人善待、包容和寬恕,就是“忠恕”。秉承忠恕之念做事,都是從人們自身需要出發,而不是強加於人,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

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忠恕之道”,在生活中可能會陷人困惑。當我們懷著一顆忠誠於事業的心,卻無人賞識,這個時候還要不要忠呢?還有,倘若我們將心比心善待他人,卻遭受到對方無情的中傷時,又該如何做才是恕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兩種心態是特別重視別人的評價,這種想法不是“忠恕”。真正的“忠恕之道”重在內在的體驗,強調“我這樣做問心無愧就可以了,至於別人怎樣說並不重要”。如果能正確理解“忠恕之道”的確切思想,就不會陷於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