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率7萬精銳打到奉天城下,究竟為何以失敗告終?

張同天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在這場戰役當中,郭松齡和張作霖站在了天平的兩端,而在天平的中間是日本,日本拉攏過郭松齡,郭松林拒絕了。日本拉攏張作霖,張作霖同意了,於是日本劃到了張作霖的那一側,郭松齡戰敗了。

事件回顧

郭松齡最開始的時候是張作霖的手下,而且因為郭松齡腦子活,作戰的時候又非常的有謀略,屬於大將軍和大謀臣的結合體,所以每一次戰役郭松齡理論上來說戰功都是第一第二的。

可是戰功再高也擋不住小人的無端詆譭,就這樣郭松齡與張作霖之間慢慢的產生間隙,而且甭管郭松林取得了多大的戰功,張作霖似乎都很不情願賞賜給他,高官厚祿只是給他一個閒官或者有代表性意義的表面上看起來很高的虛偽罷了。

而在張作霖和馮玉祥一起去爭奪河北這片土地的時候,郭松齡終於覺醒了,他認為自己現在的狀態,即便拼死拼活為張作霖做一切事情,依然沒有辦法獲得張作霖的信任,到最後還有可能落了個狡兔死良弓藏的悲慘結局,與其如此倒不如直接反了。

說做就做,於是郭松齡憑藉著自己在軍隊當中的威望,直接和張作霖搞對立了,而且因為當時張作霖的聲勢太大,其他的軍閥害怕張作霖一頭做大,於是便紛紛採取行動抵制張作霖,一時之間,張作霖和郭松齡雙方的部隊實力處在了天平的兩個端口。

沒錯,這就是事實

其實日本在最開始的時候,一直想要干預東北的事情,奈何沒有由頭,只能孤立無援,並且站在一邊看熱鬧。

可是張作霖和郭松齡的此次戰役卻勾起了日本的興趣,而日本也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的計劃,並且有了入主東北的一些前提和規劃。

而日本既然想要入主東北,就必須主動干涉這件事情,甭管怎麼折騰,反正是給了張作霖喘息的時機,而與此同時給了郭松齡很大的壓力,壓力有了再加上本身的軍隊實力就要略微弱於張作霖,所以很難討到便宜,一來二去也就敗了。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郭松齡遺體)


郭松齡失敗的真正原因是郭松齡並沒有真的想過依靠戰爭將張作霖父子趕下臺。

而郭松齡之所以沒有想過真的依靠戰爭將張作霖父子趕下臺,是因為這場戰爭不僅對於張作霖,對於郭松齡來說也是“倉促起兵“。

郭松齡最開始是以“清君側”的名義欺騙絕大多數參戰官兵,甚至有些基層軍官到了連山戰役後才知道原來郭松齡是準備“取代張家父子”。

而正因為郭松齡自己也是倉促起兵,當時已經是11月下旬了,郭松齡在後勤上並未給軍隊準備冬衣,根據“倒戈”的郭軍士兵以及奉張軍的資料,郭松齡“反奉軍”大部分還穿著夾衣。

因為軍心不穩以及後勤補給不足,所以郭松齡的反奉軍大部分時候是坐在火車上,跟著火車移動的,而郭松齡把後勤物資以及自己指揮部和軍火也放在火車上的。

其實日本方面在郭松齡反奉戰鬥中並沒有深入參與,即使是奉張軍隊的日本顧問提出的建議,奉張方面也都沒有采納,因此,郭松齡反奉失敗,日本因素應該不是主要。

正因為郭松齡對步兵不不信任,所以郭松齡在作戰時更多的採取大炮轟擊,然後步兵佔領的戰術,雖然這種戰術在對付奉張軍隊時屢屢奏效,但是由於不信任步兵,使得郭松齡難以擴大戰果。

以連山戰役為例,所以郭松齡反奉軍獲得了戰鬥的勝利,但是奉張軍隊真實損失微乎其微,相反,郭松齡反奉軍因缺乏禦寒的衣物,有6000人“反正”,投降了奉張軍隊,算上傷亡以及凍傷,獲得連山戰役的郭松齡反而損失了7000人,而奉張軍雖然輸掉了戰鬥,但是真實損失不足1000人,大部分傷亡還是炮擊造成的。

雖然連山戰役一度使得張作霖信心大失,準備逃亡大連,但是當楊宇霆帶來連山戰役真實損失後,張作霖與張學良都堅定了與郭松齡作戰的決心,而此時原本動搖的吳俊升和張作相都堅定了支持張氏父子的決心。

反觀郭松齡部,雖然取得了連山戰役的勝利,但是由於禦寒衣物的缺乏以及對鐵路的嚴重依賴(缺少禦寒衣物以及對士兵不信任,使得郭松齡軍一直沿鐵路線活動),反而進展緩慢。郭松齡軍離開錦州到達白旗堡時已經毫無戰意。


(郭松齡)

此時,郭松齡軍與奉張軍即將在遼河展開決戰。

郭松齡在指揮遼河戰役時,由於害怕軍隊倒戈,所以在軍隊佈置上把最忠誠的第四軍部署在遼河南岸,而把忠誠度不高的反奉第二軍、第三軍佈置在正面戰場,而第一軍則部署在左翼,防備奉張軍的騎兵。

然而第一軍距離二三四軍過遠,根本起不到支援作用,而且也很難切實有效的保護反奉軍的左翼,另外,二三軍與南岸的第四軍也因為距離原因,完全無法準確知道南岸戰況。


(郭松齡夫婦)

結果奉張黑龍江與吉林部隊與第四軍發生激戰,雖然第四軍擊退了奉張軍的進攻,在戰場上佔據優勢,但是第一、二、三軍指揮官並不知道,他們只知道奉張軍黑龍江與吉林部隊抵達戰場,並且對反奉軍的側翼進行了攻擊,而二三軍在正面作戰效果也不好,因此,第一二三軍指揮官以為郭松齡反奉大勢已去,結果就在反奉軍還佔有戰場主動的情況下主動聯絡對面的奉張軍,宣佈“反正”。第四軍見大勢已去,也宣佈“反正”

更離譜的是郭松齡本人在23日晚上11點才抵達反奉軍前敵指揮部新民,而此時,郭松齡手下高級指揮官全部宣佈“反正”。

郭松齡反奉就這麼稀裡糊塗的失敗了。

整個遼河戰役期間,反奉軍與奉張軍損失是多少呢?

由於沒有陣亡統計,只有傷者記錄,所以只能記錄傷者數據:

奉張軍一共傷1503名士兵,反奉軍一共傷839名,雖然並不是所有反奉軍傷者都被收容,但是反奉軍傷亡應該低於奉張軍,這是可以肯定的。

郭松齡反奉事件,日本關東軍從頭觀察到尾,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即使接受過完整軍校教育,“陸大”畢業的郭松齡,在指揮上都是漏洞百出,而且對軍隊掌控非常弱,使得日本更加輕視奉系。


蘭臺


郭松齡兵敗其實對張作霖的傷害還是十分嚴重的。


怎麼說呢?因為郭松齡屬於奉系,他手下的七萬精兵是張作霖最得力的一支部隊了。但是郭松齡竟然開始反奉,這個就給張作霖的勢力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了。但是既然手握精兵,為何最後還是失敗了呢?

首先,軍隊是郭松齡的,但是其實又不是郭松齡的。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雖然這些人受著郭松齡的節制,但是其實就其本源,他們是張作霖的手下。


再者,他郭松齡反了,這也就可以決定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來自於奉天的一切東西都和他們無緣了,沒有了供給,郭松齡就只有靠著他自己的資源去供給著這一個七萬人的軍隊了,但是偏偏他又沒有這個能力,於是就比較尷尬了。

還有外交上,他郭松齡也是比較尷尬的。他們不屑於日本的幫助,而且其實還有著反日的情緒,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如果不依賴日本,他們確實寸步難行,這個後來的結果也著實證實了這一件事情。



他的失敗其實有著諸多的原因,但是對於奉系來說,被自己的人反了一下,確實是元氣大傷了。


是阿維啊


奉軍內部有三大派系。

第一大派系,是以張作相為首的元老派。這一派,是張作霖起家的老班底、老弟兄,與張作霖的感情最深厚,也最得張作霖的信任。但這些老傢伙打仗不行。碰上硬仗,不堪一擊。

第二大派系,是以楊宇霆為首的留日派。這些人,全都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而且年輕力壯,是奉軍中的少壯派,與元老派分庭抗禮。

第三大派系,就是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陸大的前身,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最老牌的軍校,很多軍閥都出自此校。

和留日派相比,陸大派一直勢弱,不太受到張作霖待見。

但隨著張學良進入東三省講武堂學習、郭松齡進入講武堂做教師,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郭松齡傍上了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畢業後,郭松齡便與他捆綁在了一起。兩人亦師亦友,隨著張學良不斷升遷,郭松齡也是水漲船高,在奉軍內部的地位越來越高。

陸大派和新興的講武堂派合二為一,團結在張學良身旁,成為新的派系——少帥派。

因為有了張學良做靠山,少帥派後來居上,成為力壓元老派和留日派的奉系第一派系。

大家知道,少帥的私生活比較豐富。所以,帶兵打仗的事情,全都仰仗郭松齡。少帥派如日中天,也就是郭松齡如日中天。

元老派倒是沒什麼意見,因為他們傍的是老帥張作霖。但留日派不滿意了。因為他們是是靠能耐吃飯,眼看著以前的對頭郭松齡傍上了少帥,如日中天,便開始眼紅,便在老帥面前給郭松齡上眼藥。

老帥呢,對此其實也不太滿意。他覺得應該是少帥駕馭郭松齡,而不是相反。張作霖曾經提醒張學良:你倆都快穿一條褲子了。

但張學良並不以為意。

郭松齡與老帥以及留日派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激化。原因是,立功最大得郭松齡,受賞太小;反而是立功不大得留日派,大受封賞。

郭松齡一怒之下,帶著張學良的部隊造了反。

一開始,張作霖以為是張學良反了。後來才發現,反得只是郭松齡,兒子還是忠誠的。

即便如此,郭松齡叛軍勢如破竹,眼看著就要打到奉系的老巢奉天。張作霖甚至不得不做好搬離大帥府的準備。

當然,後來的形勢發生了逆轉。

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的介入。

日本人幫助張作霖平叛。但張作霖不得不答應給與日本人諸多好處,並簽字畫押。

後來,張作霖贏了,便步認賬了。因為當初簽字的是楊宇霆。張作霖便說,這是楊宇霆自己的主意,與他老張無關,所以他不認賬。

日本人哪兒能吃這啞巴虧了,便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

說到底,郭松齡死於張作霖之手,而張作霖又間接死於郭松齡之手。


趣談國史



說打到奉天,那是言過其實了,是打到新民的巨流河,就受到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的阻擊。

郭松齡的這支部隊,是奉軍最精銳的勁旅,總司令是張學良,副司令是郭松齡,由於郭松齡是張學良的教官,而且張學良和郭松齡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張學良最信任的朋友,郭松齡的權利,是由於張學良的舉薦,得到了張作霖的批准才得到了副總司令的爵位,張學良放權,把一切指揮大權交給了郭松齡,這樣郭松齡在這支部隊就有了一定的指揮和說話權。



這話的從第二次直奉戰爭說起,第一次直奉戰爭,張作霖敗給了吳佩孚手下,但張作霖那樣的人能甘心嗎?於是他又休養幾年,進行了第二次直奉戰爭?調集了25萬部隊,分五路進攻山海關,天津,河北,北京,赤峰等地,其中最難打的就是山海關九門口,這一路軍由張學良和郭松齡帶領,他們經過幾天的激戰,由於張郭有空軍優勢,奉軍的空軍狂轟濫炸,還有海面艦艇的炮擊,吳佩孚的部隊徹底失敗,吳佩孚由秦皇島坐船逃走,奉軍佔領天津,熱和,並擠走了先佔領北京的馮玉祥,張作霖成了中華民國的統治者,號稱陸海空大元帥,設立文武大臣總理等人,並在各省市設立直隸總督,張忠昌為山東直隸總督,湯玉麟為熱和直隸總督,並在江南一帶和上海設立了直隸總督。



在封官時,郭松齡由於戰功卓著沒有得到及時封賞,可能張作霖會另有安排,郭松齡還是副總司令,在他的心中就產生了怨氣,於是他就打著張學良的旗號,叫靜難清君側。帶走7.5萬勁旅從天津一路出發,打得很順利當時,張學良不在部隊中,張學良是在瀋陽,當郭松齡的部隊打到錦州以後張作霖組織人馬叫張學良到巨流河一帶去阻擊,由於張學良的喊話,叫奉軍不要打奉軍,很多部隊外逃,或歸降,還有郭松齡的參謀長,不願自己人打自己人,叫炮兵團放空炮,所以張學良這邊的部隊損失很小。



還有很大的原因就是部松齡要打到奉天,得經過南滿鐵路,日本的關東軍出來干預,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最後,郭松齡夫婦逃到遼中的一個村莊,藏到地窖裡,被人舉報抓了出來,他們夫婦都被槍斃,暴屍奉天的小河沿七天,供人觀賞。

實際上,郭松齡不應該反奉,他的權利是張作霖爺倆給的,而且他的部隊也是張作霖的部隊。他為了權利是不仁,不義,不忠,也是罪有應得。



遼北老代


郭松齡反奉後幾乎是眾叛親離,自豎起反奉大旗,到郭松齡被俘虜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而郭松齡的七萬大軍基本失自開戰後沒多久就悉數投降了。

郭松齡其實是一個非常又頭腦的人,他本人是保定軍官的出身,而且還是屬於張作霖軍閥裡面的新派人物,加之當時的新舊兩派鬥爭日益激烈,因此在馮玉祥的拉攏下起兵反奉。

其實郭松齡的反奉,幾乎是註定的失敗的。

郭松齡反奉被馮玉祥賣了。

本來是馮玉祥聯合了直係軍閥,郭松林和李景林等人起兵反奉,但是當馮玉祥控制了北京熱河的時候,就把李景林和郭松齡買了,最後的結果就是郭松齡肚子一人硬剛張作霖,所以很顯然由日本人支持的張作霖,郭松齡基本是沒有勝算的。

其實郭松齡這麼快戰敗的原因還有就是這七萬大軍並不算是郭松齡的嫡系。這七萬大軍其實是張作霖為張學良培養的精銳戰鬥力,這批人很強,但是確是張學良的家底。

因為當時的孤松齡是張學良的老師,所以取得了軍權,但是在張作霖的親情攻勢下,很多人基本上都每怎麼抵抗就投降了。

有這樣的兩個基礎,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郭松齡就落入了下風,結局幾乎是毫無懸念的。


這個歷史很正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齡率領7萬精銳,發起了反奉鬥爭,並以勢如破竹的氣勢,迅速攻佔了錦州城,隨後,郭松齡率軍向奉天進發,眼看就要奪奉成功。誰知他卻突然就失敗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郭松齡劇照)

在臥虎藏龍的奉軍大營中,有五虎將之說,郭松齡就是其一。因此在奉軍中,身為將領的他很有威信。

雖然郭松齡有才,但是郭松齡在投靠張作霖之前的人生,卻並不如人意。他先後投靠過清政府和革命軍,但是受政治大環境的影響,清政府亡了,革命軍護法失敗,大家各奔東西,因此35歲的郭松齡只得回到奉天。

正好,張作霖籌辦的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正需要專業過硬的技術教官。於是,郭松齡在朋友的引薦下,做了該校的戰術教官。

郭松齡沒想到,由於一個學生,他很快就時來運轉。

這個學生正是張作霖重點培養的接班人張學良。

由於張學良的身份特殊,其他教官對張學良多有逢迎和關照,唯有郭松齡待他與其他同期學員一視同仁,非常嚴厲。

郭松齡由於數年在外,從清朝滅亡看到軍閥割據,國家始終處於動亂之態,這讓他不免憂國憂民,常常和張學良說些救國救民的道理。

張學良受郭松齡影響,一直心懷天下一統的願望,同時他對郭松齡的能力和人品也欽佩有加。因此在他畢業後,郭松齡因他舉薦,得以擔任奉軍衛隊旅參謀長兼團長。

(張學良劇照)

初入奉軍的郭松齡,很快就幹了件漂亮事。

當時的衛隊旅由於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都有些兵油子的流氓氣。郭松齡接管後,不僅加強了軍隊紀律,還以他的軍事才能嚴加訓練,將一支如散兵遊勇一般的衛隊旅,訓練成了一支精悍隊伍。

這一舉動,得到了張作霖的欣賞。於是張作霖放心讓他做了張學良的左膀右臂,並將新式武器最完備的三旅、八旅交給他和張學良負責。

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後,奉軍幾乎全線潰敗,唯有三旅、八旅在郭松齡的全線指揮下,堅持下來,最終成功阻止了直軍攻破山海關的計劃,併為張作霖撤退爭取了時間。

因此,張作霖愈發器重郭松齡。張學良對郭松齡的信任那就更不用說了,直接就把三旅、八旅的所有事務甩包給了郭松齡,而他則高枕無憂尋歡作樂去了。

戰敗後,張作霖總結失敗原因,開始全面整肅軍隊,提拔了一大批專業軍事院校畢業的新派將領,並全面加強軍隊現代化訓練。

同時,張作霖還聽取了郭松齡對軍隊的種種改革建議。如此一來,郭松齡不僅位高權重,還極得信任,可謂風光之極。

然而,春風得意的郭松齡並不因此感激張作霖,反而瞧不上他舊軍閥的作派,對張作霖的軍政措施也常有報怨。

還有,張作霖一心取代中原的願望,也和郭松齡的觀點相悖。在郭松齡看來,張作霖發動內戰,不僅是人民之苦,還會讓日本人有機可乘。所以他力倡“開發東北,精兵強卒,抵禦外侮”。

另外,郭松齡雖說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但是他卻恃才傲物,和其他將領很有點格格不入,因此受到其他將領排擠。

特別是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明明他的功勞最大,結果論功行賞時,他卻什麼也沒撈到,倒讓張作霖的心腹楊宇霆接管了江蘇。

(直奉戰爭)

手上有精兵強將的郭松齡,在極度的不滿中,於是起了造反的心。

1925年,郭松齡被派往日本參觀軍事演習。

《滿鐵密檔選編》曾提到郭松齡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開始構思反奉大計。他先拜會了日本政要,表示他有心反奉,驅趕張作霖下野,而他將在東北建立一個全新的自治政權。希望能得到日本人“絕不干涉”的承諾,並表示事成之後,將把日本與東北之間久而未決的問題一併解決。

當時,日本人已經和張作霖周旋了快20年。

本來他們一心想扶持張作霖為傀儡,但是精明如兔子的張作霖有好處就要,觸犯國家利益時就打馬虎眼。搞得日本人對張作霖早就沒有耐心,只是懾於他的幾十萬奉軍,才不敢與之翻臉。

顯然,郭松齡的想法,更加迎合日本人的心意。於是,在取得參謀總部課長小磯國昭和陸相宇垣一成的“嚴守中立”的承諾後,郭松齡提前回到了天津。

隨後,郭松齡在天津聯合了馮玉祥與李景林作為盟友。三人約定,只要舉事成功,直隸就劃歸馮玉祥,熱河劃歸李景林,而郭松齡則回奉執政,統掌東北。

有日本人的承諾,又有盟友聯合倒奉,郭松齡決定立刻發動武裝政變。

在政變前夕,郭松齡以張學良的名義,將所有轄管的部隊撤至灤州,隨後召集高級將領們開軍事會議。

在會上,郭松齡痛斥張作霖發動內戰的決定,只會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他表態,他絕不參與內戰。隨後他提出要麼移兵墾荒,不參與內戰;要麼反對內戰,和張作霖戰鬥到底。

隨後,郭松齡要求將領們簽字表態,其中有一部分贊同反奉,但是還有一部分或猶豫不決或持反對意見。於是,這些人就被郭松齡抓捕起來,並交由李景林處關押。如此一來,再也沒有人表示反對。

(張作霖劇照)

造反也得師出有名,才得人支持,郭松齡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所以,他公開向張作霖喊話: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禍國媚日的張作霖下野,並懲辦戰犯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執掌東北軍政大權。

看起來,好像是大義在前,為國為民,然而當張學良多次勸說郭松齡罷兵時,郭松齡起先執意不見張學良,後來張學良找到日本人從中斡旋,郭松齡這才提出停戰條件:山東歸嶽維竣,直隸歸馮玉祥,熱河歸李景林,而他則回奉執政,統掌東北。

顯然,郭松齡擁護張學良是假,奪權是真。

張學良沒想到郭松齡野心如此大,大失所望下,只得派出空軍,在郭松齡指揮的7萬精兵強將的上方,投撒傳單,揭露郭松齡的狼子野心,並痛斥他盜用自己的名義造反,實屬忘恩負義之人。

反正已經撕破了臉,郭松齡乾脆將7萬奉軍精銳更名為“東北國民軍”,而他則自任“東北國民軍總司令”,從此不再以張學良的名義發號施令。

由於是精銳部隊,再加上武器先進。郭松齡起先在與奉軍交戰時一直處於上風,很快就拿下了錦州。緊接著,他又馬不停蹄,一路向奉天進發,所到之處奉軍皆無抵抗之力。

得到消息的張作霖,除了乾著急,就是痛罵張學良是個混蛋,引了個不忠不義的白眼狼來禍害奉軍。

當時,日本人找到張作霖,提出只要他答應日本人在東三省有居住和經商的自由權利,同時將間島地區劃給他們自治,他們就出兵阻郭。

面對日本人的貪婪和無恥,張作霖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表示寧可脫下身上那層皮,也不做買國賊。

張作霖一邊加強軍事戰備,一邊還找到省長王永江,提出若是戰敗,他就下野的想法。

然而就在此時,郭松齡的盟友卻給他在背後補了一刀。

原來,李景林本出自奉軍,在張作霖和張學良的軟硬兼施下,他不僅不發兵幫助郭松齡,還扣押了郭松齡的軍資和武器。

當時天氣已經轉冷,士兵需要更換棉襖,可是6萬多件棉襖被李景林一直押在手中,遲遲不發給郭松齡。

郭松齡知道麻煩了,於是立刻電告馮玉祥,要求他增兵相助。

馮玉祥卻為了擴大勢力,率軍攻打李景林,企圖奪取熱河。

這樣一來,郭松齡儘管拼在最前面,但是他後方空虛,糧草又供應不上。再加上這支隊伍本來就是張作霖養起來的隊伍,最高統帥不是他郭松齡而是張學良,所以郭松齡軍心大失,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

(參考史料:《奉系軍閥密電》《郭松齡反奉見聞》)


張生全精彩歷史


郭松齡率7萬精銳打到奉天城下,究竟為何失敗?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郭松齡根本沒有打到奉天城下,要是打到奉天城下的話,他的起義就不會失敗,反而會改寫中國近代史。當然郭松齡率領奉軍灤州倒戈,離奉天城還很遠,而當時奉軍主力,除郭松齡部,其他非常分散,因此在郭松齡發出倒戈通電後,張作霖是非常害怕的,甚至都收拾財產要北逃,準備一把大火燒掉奉天大帥府,但是這個時候張學良站了出來。



張學良對於郭松齡是非常賞識的,他們之間的故事就是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可惜郭松齡並沒有忠於張學良,當然他的倒戈,名義上是讓張學良上位老帥下野,但是張學良又豈能逼迫自己的父親讓位給自己呢,所以雙方在巨流河展開了對戰。

而此時的郭松齡部隊,也就是改編後的東北國民革命軍,已經攻佔了錦州,奉天岌岌可危,要是巨流河不保,張作霖在無出頭之日。但就是在這個時候,原計劃支持郭松齡的馮玉祥,卻出兵李景林,搶奪奉系直隸地盤,也使得反奉同盟分崩離析,因為在那個時候,李景林已經宣佈脫離奉軍,和馮玉祥郭松齡等人反擊張作霖,但是馮玉祥的突然反悔,等於撕毀了反奉協定。



當然馮玉祥對於郭松齡的失敗來說,只是一個原因,還有兩個原因也很重要。其中一個就是日本人的插手,當時郭松齡反奉,日軍方面提出要支持郭松齡,但被拒絕,因為他不想賣國,後來張作霖答應了日軍的要求,因此日本人幫助張作霖,當然答應日本人條件的老帥最後沒有履行承諾,也使得他喪命皇姑屯,這是後話,我們權且不提。



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奉軍內部的侷限性,因為郭松齡反奉,是不想效忠於張作霖的獨裁統治,可是奉軍本身就是張作霖的軍隊,在巨流河開戰後,張作霖派人發傳單,喊口號,使得大量跟隨郭松齡反奉的奉軍又回到了張學良身邊,這就讓郭松齡內憂外患,最終兵敗如山倒,本人也被抓獲,連同妻子都被殺害。而郭松齡的死亡,對於奉軍來說,更是一個極大的損失,要是郭松齡不死,能夠隱忍等待,在張學良上位後才實現他的遠大抱負,中國近代史估計都要改寫。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失敗自然是有道理的,陽光下並沒有新鮮事

郭松齡7萬兵力,是精銳。郭也很有指揮才能。那為什麼會失敗呢?

根本問題在於時間!

郭松齡天津發兵,一路打到奉天城下。張作霖都已經準備下野,逃離奉天,可見成功已經很近了。

劇情怎麼反轉了?

關鍵在日本人。日本人先找的是郭松齡,只要答應日本人要求,就可以一旁幫助郭松齡,張作霖必然完蛋。但郭松齡段然拒絕,中國領土上的事不需要日本人!

日本人掉頭找了張作霖,危機時刻張是一個務實的人。一口答應日本人所有要求。(張作霖後面全部反悔,張作霖的死也是因為這個)

日本人的干涉,導致郭松齡遲遲無法對奉天發起總攻,導致張作霖黑龍江的援軍趕到,郭松齡就陷入被動了。此刻更要命的是後方的盟友,軍馮玉祥居然背後捅了一刀

。馮玉祥不僅沒有按約定支援郭松齡,還發兵攻打直錄李景林,導致郭松齡斷了彈藥寒服補給。

郭松齡就這樣失敗了!


代康


【新銳歷史】為你深入解讀:

奉系軍閥內部手握重兵的第三軍副軍長郭松齡,於1925年11月22日起兵反奉,郭松齡率七萬大軍發兵灤州,直搗奉天,幾近勝利,誰知他卻突然就失敗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面對郭松齡的突然起兵,張作霖亂了陣腳,環顧北大營,將在哪裡,兵在何處?一時竟沒有著落。

“完了!完了!”六神無主的張作霖,這兩天就像吞下了炸藥似的,怒氣一觸即發,出出進進,不住聲地破口大罵“小六子”(張學良的乳名):

“這個鱉羔子,和郭鬼子穿一條褲子,六子——鬼子,鬼子——六子,一個鼻孔出氣,他除了老婆沒讓郭鬼子睡以外,吃一個水果都得分人家一半。小六子上了郭鬼子的賊船,壞了大事,郭鬼子叫他當李世民,還要什麼清君側! ”

罵了一通之後,張作霖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補上這樣一句:“咳!我與張學良,真是‘今生父子,前世冤仇’。”

郭松齡字茂宸,1882年出生於瀋陽,北京陸軍大學畢業之後,投到“東北王”張作霖的標下,擔任陸軍講武學堂教官,後來升任步兵第八旅旅長、第三軍副軍長。

由於他人高馬大,長得有點像白俄軍官,又愛穿粗布野戰軍服,因而獲得一個“郭鬼子”的綽號。

至於說到張學良與他“穿一條褲子”,固屬挖苦之詞,但也不能說全屬子虛烏有,少帥自己也不諱言:“我就是郭茂宸,郭茂宸就是我。”

二、郭松齡的功敗垂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人的介入。

1、那時唯一能左右郭張內戰的是日本的“關東駐屯軍”。

日本人本不喜歡奉張父子,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人更怕帶有共產黨色彩的郭氏國民軍進入滿洲,終於決定不讓郭軍穿過南滿路,並將他們的“駐屯軍司令部”移入瀋陽。

這一來,奉天便成為銅牆鐵壁,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日本人曾以調停人的身份,出面斡旋。

不滿於日本人語帶威脅的霸道,郭松齡拍案而起:“豈有此理!這是中國內政”,“我不懂什麼是日本人的特殊權利”!

而情急之下,張作霖卻口頭上與日方締結了密約,以承認日本在我東北有“土地商租和雜居權”等作為關東軍出兵的條件。

這樣一來,在郭軍乘勝東下時,日本關東軍不僅不允許其靠近南滿鐵路沿線,並以大批兵力切斷郭軍後方,焚燒彈藥庫,還出動飛機配合轟炸,給予郭軍以沉重打擊。

奉軍方面,則得以有足夠時間,調集黑、吉兩省的大量騎兵,前來救援。

2、從內因來說,除了張學良提出的兩個方面,郭松齡在戰略抉擇、戰鬥指揮上也頗多可議之處。

郭松齡如早懷異志,欲成大事,則應效他的小東人(指張學良)搞西安事變的幹法,出其不意,劫持統帥,然後以三兩天工夫,底定奉天,才是有效的辦法。

舍此不圖而稱兵犯上,一經膠著,曠日持久,則叛軍就要作鳥獸散了。

這就是郭松齡原本克榆關、取錦州,勢如破竹,然終於12月24日兵敗巨流河,單騎走麥城,而夫妻雙雙被擒伏誅之原委也。

—END—

點擊上方關注【新銳歷史】,多平臺認證優質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專注於歷史領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