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內衣的稱呼是如何演變的?

遙山書雁


早在先秦時期,由於中國農耕業的開發,大面積紡織纖維的種植使得服裝形制發展很快。其中悠久的養蠶織綢歷史,更為多層次,為複雜結構衣裝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至少在五千年前,中國女裝就有了“上衣下裳”的結構和內外層次的變化。而內衣也是中國古代女性必備的服裝之一,今天筆者就將向大家仔細講述中國古代的內衣發展史。

西周:褻衣

在《禮記·檀弓下》記載,“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命之。”可見,我國古代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內衣。“褻”意為輕薄,不莊重,就是說不可以穿著這個出去見人,否則就有輕薄之感。當時的內衣就像是今天的汗衫一般。

秦漢:抱腹

隨著手工業的發展,漢代的內衣款式逐漸多樣化,人們對於內衣的追求已經開始趨向精美。稍微複雜一些的內衣,在帕腹上綴以帶子,在用的時候需要緊抱其腹,因此得名“抱腹”。

魏晉十六國:兩當

我們都知道,十六國時期局勢動盪,在當時,女性的內衣名為“兩當”。與“抱腹”的不同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最初它只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後來傳入中原。

唐: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因為唐代女人喜歡穿“半露胸式裙裝”,所以與之相配的無帶內衣,“訶子”出現了。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抹胸

宋代的“理學”制約,並沒有使內衣文化黯然失色,而是以“窄、瘦、長、奇”別具中原特色,為日後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在宋代,出現了一種新的內衣形式,叫做“抹胸”,在現在,也是有抹胸的,想必就來自於宋代。“抹胸”穿上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當時的富貴人家一般用絲織品並在上面繡各種各樣的圖案,平常人家則多用棉製品,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合歡襟

在元朝,內衣又被成為“合歡襟”,由後向前系是主要特點,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者用繩帶。當時的圖案比以前的更加精美,為四方連續,應當還有某種美好的寓意。

明:主腰

明朝內衣文化中“非繡衣大紅不服”的“主腰”式內衣,體現了當時社會風尚中“導奢導淫”的生活消費理念。在明朝出現了“主腰”這種形式的內衣,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清:肚兜

清朝的肚兜想必是最常見的,筆者在很多大型清宮電視劇中都曾看到過。一般都是菱形,多為紅色,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還有各類精美的刺繡。

以上就是內衣發展史,沒想到,一件小小的內衣背後也有這麼多的故事。


風雨潤桃李


第一反應,姜文電影《讓子彈飛》裡面的經典場面,一個穿著肚兜的女人。


當然,這只是電影橋段,真正古代內衣的種類可是很多的。

在秦漢之前,內衣被稱為“褻衣”。秦漢時期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魏晉時期的時候,內衣被稱為“兩當”。唐朝時期的內衣變化就比較大了,那時候稱為“訶子”。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明清時期,就是我們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

可見《讓子彈飛》裡面平民女性穿的就是被稱為“主腰”的內衣,這種內衣比肚兜稍大,是前面比較長,把肚子全遮擋住,保證肚臍不會受涼。背部用一根繩繫上,也就是以腰部全包裹的形式,所以光看這名字也非常形象啦。

下面,一張圖,向你解釋古代內衣的演變過程

古人對於內衣還是很隱晦、很保守的,認為這是非常私密的東西,有點像衣服一樣遮擋的嚴嚴實實。我們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古代內衣的款式有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三角形等幾大類,但萬變不離其宗,最根本就只有一個作用,遮羞。直到二十世紀,科技大發展,內衣的作用才開始演變成功能性的進步,有聚攏型、託高型、方便肩帶、美背型、前扣式、無鋼託型......等等各種各樣的演變。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內衣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雖然內衣通常是指貼身穿的衣服,但現在我們說內衣,一般單指“文胸”。文胸最大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遮羞,就是保證身體的健康和提高女性魅力了吧。怎麼樣,你瞭解了嗎?

最後,知道了文胸的演變,也就能更好的對待它啦。


粗腿阿立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中國古代內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稱呼變化巨大。

漢代以前的名稱叫做“褻衣”,褻這個字,在古語中是貶義,有著輕薄不莊重的含義。也顯示了古代封建社會的保守性。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新稱呼,叫做“心衣”,衣服的樣式的特點是背部是袒露的。“心衣”上面的圖案也有專門的名稱叫做刺繡,上面的圖案都具有描述愛情的意義。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叫做“兩當”,這是北方遊牧圈裡的內衣,因為北方比中原地區寒冷,所以這個“兩當”的夾層加上了棉花,具有保暖的功效。

唐朝的服飾文化較為開放,出現沒有肩帶的內衣,方便穿搭,叫做“訶子”。

宋朝的名稱則沿用至今,叫做“抹胸”,普通百姓家主要用土布製作,貴族家庭則裝飾牡丹、月季等花卉圖案。

元代叫做“合歡襟”,衣服特徵是前排多了一排扣子。圖案多以合歡花為主。

明代的時候叫做“主腰”,外形有點像今天的背心。

清代的時候叫做“肚兜”,肚兜正面呈倒三角形,脖子上有帶子,一般有錢之家會用金鍊子。這時候肚兜一般都會選用正紅色。


文史工作坊


說到內衣,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人們穿著的貼身的衣服。當然了現在的內衣和古代的內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現在的女人穿內衣,更多的像是一種裝飾品一樣了,因為穿上內衣之後,會讓自己的身材顯得更加豐滿一些。

要知道古代的內衣和現代是有大不同的,古代女人穿的內衣,男人根本不可能在外面見得到的。

因為這是女人們最為私密的東西。

那麼,古代的內衣,都有過哪些稱呼,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事實上內衣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普及了。

西周的時候,內衣被稱為“褻衣”。有不可褻瀆和侵犯的意思。要知道那時候的女人是很注重自己的貞操,她們的思想也是很封建的。當然了這種叫法,更多的是對女性的一種約束。

“褻衣”就是分別在腰、胸和肩部等地方繫帶,達到一種在運動中而形成塑性效果的衣服。

到了秦漢時期,內衣又改了名字和樣式,這是內衣被稱為“抱腹”或者“心衣”。內衣大致的形狀就是把整個前胸都給覆蓋著了,僅僅剩下後背裸露著。

魏晉時期的時候,內衣被稱為“兩當”。

“兩當”的意思,就是無論是前胸,還是後背,都被內衣給遮住了。

唐朝時期的內衣變化就比較大了,那時候稱為“訶子”。這個我們在影視劇裡應該都是見過的。

宋朝時期被稱為“抹胸”,這個叫法就顯得有點現代化了。

明清時期,內衣就是我們熟知的“主腰”和“肚兜”了。可以說在以上所有朝代的內衣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清朝的“肚兜”了,因為影視劇裡青樓裡,經常有女子穿著肚兜招搖過市的。

這大概就是古代內衣的叫法和演變的過程。


史學達人


古代社會,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內衣。

因此,內衣的名字自然也是五花八門。大家千萬不要誤以為內衣是現代社會的特權。事實上,古代女性對內衣投入了大量心思,內衣就是時尚的象徵。

最早的內衣,大概就是纏腰布(loincloth)。這種內衣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遮蔽身體的敏感部位,而是用來保暖。譬如日本男性穿的襠兜布,就是一個很直觀的例子。

相對於男性而言,女人花在內衣上的功夫更多。大家會追求內衣的材質,以及內衣上的圖案、紋樣。

對於歐洲古代的女性而言,緊身胸衣(corsets)可以說是最知名的一類內衣了。這種內衣能夠凸顯出女性的身段美。

但與此同時,緊身胸衣也會對女性腰部的骨骼造成危害,大致就相當於我們古代的纏足吧。

除了外國以外,我國古代的內衣種類也是有很多的。

例如,漢代稱內衣為“抱腹”、“心衣”,從名字上看就知道是要保暖的。隋唐時期,內衣被稱作是“內中”、“褻衣”。

再往後,還有“襪肚”、“襪胸”、“讕裙”等等。直到清代,“肚兜”這個名字才廣泛流行起來。

當然,肚兜這種東西一般都是女性和小孩穿的。在小說《紅樓夢》中,就有薛寶釵替代襲人幫寶玉繡肚兜的一幕。具體請看下面這張宋代畫家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中小孩穿肚兜的場景:

總而言之,內衣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了。


HuiNanHistory


現代社會有內衣一說,事實上內衣這種東西在古代就已經有了,現在只不過是發展的更為完善一些而已,在很早的古代,人們就意識到內衣對人的重要性。

在很多古代小說甚至古裝電視劇中,人們就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所穿的內衣叫肚兜,事實上在更早的時候有一種更確切的說法叫做褻衣,也就是傳說中的另一種說法。古代的內衣沒有現在這麼完善,主要是在腰部肩部或者胸部肌上帶子,從而能夠保護自己一些關鍵的地方,不至於春光外洩。

不同的朝代對這種利內衣有不同的說法,到了漢朝的時候就被稱為心衣,因為內衣保護的地方主要是胸部,而心臟也正好在那個地方,當然腹部也是內衣保護的另一個關鍵地方,所以又叫報腹。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唐朝是風氣比較開放,所以唐朝的內衣給人一種比較美觀的感覺,大家可以看楊貴妃。

到了明清時代的利益,事實上和我們一般人所說的肚兜已經比較相似了。肚兜上有時候還繡一些圖案,例如鯉魚什麼的一些吉祥的東西,據說可以辟邪。此外,小孩很多時候也會穿那種肚兜。總而言之,內放這種東西在中國古代可謂是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文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其實內衣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演變才出現的,原始人衣不蔽體將獸毛作為衣物遮羞,隨著文明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穿著也更加的豐富,但是隻有富裕的人家才能夠穿的起絲綢,普通人家只能穿著麻布做成的衣服,而麻布十分的粗糙,會將女子細嫩的皮膚磨破,所以內衣就這樣應運而生,各個時代內衣的叫法也是個不相同。

漢朝:抱腹、心衣

漢朝人對於內衣的命名極富詩意,而這兩個名字共同突出的主題就是貼身。漢朝劉熙所著的《釋名.釋衣服》中說到:帕腹,橫帕其腹也。報腹,上下有帶,包裹其腹,上無檔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檔,以掩心也。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出現了樣式不同的內衣,簡單一點的就是一塊橫裹的布,稍微複雜一點的就是在布上縫上帶子用於緊抱腹部。

並且漢朝女子的內衣已經成為了一種裝飾物品,講一下愛情故事秀在內衣上,這與現代人的做法也是十分相似。

魏晉:兩當

兩當與心衣的樣式十分類似,唯一的不同就是兩當有後片,所以相當於現代的抹胸,兩當的材質也會更加的厚實,給女子安全感。這種服飾起源於北方遊牧民族,在魏晉這個特殊時期傳入了中原。

唐:訶子

唐朝人觀念較為開放,唐朝女子敢於展現自己作為女性的美,所以唐朝的內衣都是無帶的。因為唐朝女子的服裝基本上都是“半漏胸式裙裝”,而訶子可以保證身體達到挺立的狀態,盡顯魅力。

宋:抹胸

宋代的內衣更像是一件衣物,因為穿上之後“上可遮乳,下可遮肚”,因此有被稱為“抹肚”。而後背用帶子或紐扣繫緊。

清朝:肚兜

這個不用我介紹我想大家都知道長什麼樣子,因為肚兜在中國古裝劇當中實在是太氾濫了。肚兜上有帶,穿的時候將帶套在頸上,另外腰上還有兩條袋子束在背後。清朝的肚兜多為紅色,並且在上面秀以各種精美的刺繡。


小小的一個內衣經過歷史的演變居然有如此多的變化,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部文化史了。


七七談歷史


在古老的中國,最著名的內衣要算肚兜了。“肚兜”即抹胸的俗稱,辭海釋“掩胸之衣”,是古代婦女穿在最貼身處的內衣。伴著幾許古典的浪漫風情,現代人一聽到“肚兜”總有幾絲奇思遐想。然而肚兜是明清時期的一種內衣,從帕腹、抹胸演變而成,不分男女均可穿著。

從漢唐到明清,古人對內衣的稱呼各不相同。

漢:抱腹、心衣

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漢代內衣的款式,有多種形制,人們對衣飾的追求已經開始趨向精美。這時女性的內衣比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和心衣。漢劉熙《釋名·釋衣服》稱:“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由此可見,這時的內衣有繁簡之別,簡單的只是橫裹在腹部的一塊布帕,因稱“帕腹”;稍微複雜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綴以帶子,用時緊抱其腹,故名“抱腹”;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鉤肩”及“襠”,則成了“心衣”。

“心衣”的特點是以“以帶吊縛”以及“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帶”的量及位置各有不同,其“平裁式”的幾何形態化布帛的分割均有變化。應該說“心衣”已經基本具備了後世內衣的特點。在漢代。還出現過一種既有前片又有後片的內衣;既可當胸,又可當背,因形得名“兩當”,它是後世背心的最早形式。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是平織絹,上面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的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扎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的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紐扣或帶子繫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飾上既承襲漢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間,蒙、漢間的士人之服也就各從其便了。元朝內衣稱“合歡襟”或“合歡”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

元代的“合歡”,無論從形制還是名稱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歡”後背坦露,以帶子相連,肩部無帶,穿時由後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音盼pàn)帶等系束。面料為手感厚實的織錦,圖案則多為四方連續。

明代:主腰

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後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飾規定民間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繡。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淡色,不能用大紅、鴉青、黃色。帶則用藍絹布。明衣衫已出現用紐扣的式樣。明代女性內衣稱“主腰” 、“闌裙”,其外型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有繫帶將所有襟帶繫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起到調節腰部的效果,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顯身材之道,知道通過衣飾充分勾勒出女性具體的輪廓和曲線,使人體美充分得到展示。

主腰,其“主”是指係扣的意思,通常為宮女所穿的款式,強調刺繡裝飾。《醒世姻緣傳》第9回:“許氏洗了浴,點了盤香……下面穿了新做的銀紅綿褲,兩腰白繡綾裙,著肉穿了一件月白綾機主腰。”《水滸傳》27回:“那婦人便走起身來迎接,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指的或就是這種內衣。主腰作為女子內衣的稱謂早在元代就有。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在他的《落梅風》曲中就寫到:“實心兒待,休做謊話兒情。不信道為伊曾害。害時節有誰曾見來?瞞不過主腰胸帶”。整隻曲子,以女主人公辯白的口吻,傾吐情思苦深。由此可見曲中的主腰所指的就女子內衣,“瞞不過主腰胸帶”比詩詞中常用的“衣帶漸寬”,更坦誠直率。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用的帶子並不侷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鏈、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

中國古代女子內衣是一部寄情的文化史,它在“僅覆胸乳”的不同幾何形態分割中達到身體與社會表情、身體與人生價值的交相輝映,並通過這個表現的平臺來傳遞女子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價值理念,吐露內在情愫。


大河塗


說起古代內衣,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腦海裡首先想到的就是肚兜吧。因為在一些影視劇裡面,一些女人都是穿著肚兜的。比如說讓《讓子彈飛》裡面的一個普通的民女,還有黃四郎的丫鬟黛玉晴雯子,在電影裡面都是穿著肚兜出現的。 如果你要以為肚兜只能是女人穿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古代男人也是可以穿肚兜的,比如說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和珅因罪入獄,他在大牢裡面穿的就是肚兜。古代的內衣在之前的基礎上,可能稍加修改,但是叫法確實是一直改變的。

較早的稱謂:褻衣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季康子的人,非常有才能,受到魯國君主的賞識,當了魯國的重要大臣。有一天,他的母親不幸去世了,季康子非常的傷心。母親死了,肯定要辦喪事,季康子便將所用的便服給擺了出來,其中就包括女子所穿的內衣。

他的媳婦敬姜看到了就非常不高興,於是便說,婦女要是不打扮自己的話,是連自己的公公婆婆都不敢見的,現在客人都快來了,你怎麼能把內衣也拿出來呢?這便是《禮記》:“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可見褻衣確實是當時內衣的稱呼。

漢朝時期的報腹與心衣

昭君出塞,留下千古佳話。確實,王昭君的行為確實值得敬佩,為了和平,她可以說是犧牲了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並且在那裡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因為她帶去了很多的書籍,種子,當然還有她自己使用的內衣。在那時候被稱為心衣。

報腹就是上下都有帶子,能夠裹住自己的腹部,而心衣則是在報腹的基礎之上加了鉤肩,並且有襠,當然這種衣服背部是露出來的。

唐朝時期的訶子

提起唐朝給人的印象就是兩個字:開放。髒唐一說,確實並非空穴來風。大唐的繁榮因為開放,其衰弱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因為開放。

訶子相傳是由楊貴妃所設計出來的,但是可信性不大。訶子是一種裙裝,並且由於唐朝女性比較愛美,比較喜歡顯示自己的身材,所以它是半露胸的。訶子其實和現在不少的禮服挺相似的,可以較好展示體型。

清朝時期的肚兜

肚兜也叫抹胸,直到現代仍然由許多女人愛穿肚兜。關於肚兜的起源,其實有很多,有的說是在女媧與伏羲時期,二人為了遮蔽自己的身體,於是便發明了肚兜,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在古時候,治安很差,一些女子獨自出門的時候其實是很危險的,於是便發明了肚兜,所以穿肚兜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這兩種說法,感覺都挺扯淡的。

肚兜也是露背的,通常來說肚兜上面會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含義,比如說繡了個鯉魚,代表鯉魚躍龍門,前程似錦,繡了個蟾蜍,代表辟邪。很多小孩與女人都喜歡穿肚兜,因為肚兜代表著中國傳統的一種文化。


徐聊


內衣文化看似神秘,其實在我國古代很早就已經開始發展了,只不過限與其較為隱私的內容,並未向其他文化那樣大張旗鼓。隨著不同時期和不同文明的轉變,內衣所產生的形態也會各有異同,直到明清時期演變成為了“肚兜”,在轉變為現代的“文胸”、“胸罩”等。這一過程其實也反映了古代女性文化在內斂和禮教的影響之下逐漸開始強調當今崇尚的修身、性感,折射出中國女性在審美和情感上的不斷髮展。

內衣在古代又稱為“近身衣”也稱為“褻衣”、“小衣”、“脅衣”、“衷衣”等;從它的名字其實就可以感受道內衣屬於隱私的物件,是不可以輕易示人的,比如“衷”字指貼身之意。“小”字表明尺寸和地位;“脅”字明示內衣的穿著部位;可見,內衣的獨到之處還在於名字的特殊性,也隱含了古人詼諧幽默的情趣。

商周時期的內衣

在人類剛認識道“禮儀廉恥”的時候,最早用來遮住身體前面的被稱為“帶”,然後逐漸由遮住前面轉變成遮住後面,兩邊連起來以後稱為“裳”。商周時期,羞恥感被人們所重視,除了需要遮住下體以外,隱私部位也更加需要注意,從一些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發現內衣有幾種名稱。

心衣,也稱作為“膺心衣”

《楚辭》:糾思心以為攘兮,編愁苦以為膺。

心衣的稱呼頗有內涵,一方面可以體現內衣的實際功能,它是對胸和心得部分進行遮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指思想上得寄託和情感得懷念。

相衣 ,也稱“相服”

《說文解字》:日日所常衣、近身衣也。

從“ 衵”的造字結構上分析,“ 衤”和“日”組合,也能反應出“日日所常衣”的意思。可見,“相服”也是作為貼身內衣而存在的。

“澤”的內衣

《詩經全注》: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因為這種內衣非常得貼近身體,可以吸收身體排出的汗澤,所以稱之為“澤”。漢代以後,乾脆稱它為汗衣。以上均是我國古代關於內衣稱呼的最早的一部分文字記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