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劃、監製:袁載譽;文案:馬靖紅
在太平洋的東岸,日本海以西,大概43°N附近,有一座名叫符拉迪沃斯託克的城市。
它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每年的4月到12月左右,這裡都有無數船隻來來往往。除此之外,這裡坐落著包括遠東國立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以及研究所,是名副其實的“人才聚集地”。不僅如此,作為一個海濱城市,這裡也是俄羅斯的軍事要塞,太平洋艦隊的總部就在這裡。
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與軍事實力並存城市,還有另一個名字——海參崴。
在它還叫海參崴的時候,它還是中國清王朝的領土。然而1860年11月14日,清王朝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一百多萬平方公里領地全部割讓給了俄羅斯帝國。至今已有大約160年了。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每一個被迫簽訂的條約背後都是中國人的血與淚,更是帝國主義的貪婪與殘酷。
海參崴改了名,變了樣。它不再是昔日那個偏僻荒涼的苦寒之地,而是繁榮又昌盛的。可是,它再也回不來了。同樣是被大英帝國和西班牙佔領的香港與澳門,它們卻在歷經千辛萬苦以後,終於重新和中國母親的身軀和靈魂緊緊相擁。
為什麼同樣是被搶佔的土地,卻有截然相反的命運呢?
原因很簡單,香港和澳門是被租借地,而海參崴是被割讓的。
說起來只是不同的兩個字,但是含義卻完全不同。租借,顧名思義,只是借出去,時間到了是要還的。而割讓卻是永久的別離。就像手指上被割掉的肉,時間再久,也不會重新長出來了。
那麼海參崴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被割讓的道路的呢?
這一切還要從1856年說起。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清王朝被迫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成為了英國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然而,英國人卻並不滿足於此。在國內生產力不斷髮展的情況下,原有的幾處通商口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經濟發展的需求,他們迫切地需要更大的市場。然而自詡天朝上國的清王朝沒有同意他們的請求。
就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和法國組成聯軍,戰爭的硝煙又一次在中國的領土上肆虐。
此時的清王朝並沒有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就有所反思和改進。還是那些落後的裝備,還是那個腐敗的朝廷。而他們的對手卻比上一次還要強勁。
其實當時的清王朝並非沒有火器,只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遠遠低於英法聯軍。少量的槍炮,不高的精度以及很低的威力。結果可想而知。儘管英法聯軍在人數方面根本比不上清王朝,但是擁有先進武器的他們一點也沒把清王朝的“大軍”放在眼裡。
這是文明與落後的碰撞,然而文明的背後卻是帝國主義隱藏的貪婪和野蠻。
俄國也就是這個時候出場的。
在英法聯軍侵略中國東南沿海的時候,早就覬覦中國領土的俄國乘著清王朝自顧不暇的空檔,逼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與中國共管烏蘇里江以東地區。
同時英法聯軍侵略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他們一路攻入了北京,還燒燬了圓明園。此時的清王朝可謂是混亂不已:皇帝出逃,敵人都打進家門口了。大量士兵在戰火中犧牲,無數百姓無辜喪命。
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俄國又跑出來充“好人”了。
他們表面上幫清王朝勸說英法兩國停止戰爭,實際裡卻是想以此來向中國正大光明地索要利益。
然而不管清朝的統治者有沒有看出俄國的真實意圖,他們都只有打落牙齒生吞,認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能力阻止英法聯軍和表面上友好的俄國。
因此,清王朝不僅與英法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還把曾經共管的領地拱手讓給了沙俄這個披著羊皮的狼,這就是所謂的《中俄北京條約》。在這個條約中,包括海參崴在內的一片不小中國領土被割讓給了俄國。
這也就是為什麼香港和澳門可以迴歸,但海參崴卻不行的原因,全在“割讓”二字。
這一場始於驕傲自大,卻終於卑躬屈膝的戰役深深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弱國無外交。表面上是雙方好好商量,本質上只不過是資本帝國主義的單方面碾壓。
那些因此失去的領土就和血流盡的靈魂一樣,再也回不來了。
我的微信公眾號“袁史”,希望您能關注
不共戴天的“羅剎”:清朝東北各族邊民抗擊沙俄侵略 .人民網
符拉迪沃斯託克市 .文匯報
閱讀更多 袁載譽 的文章